成语的故事

时间:2022-12-18 11:42:26 成语 我要投稿

成语的故事15篇

成语的故事1

  【汉字书写】:柳暗花明

成语的故事15篇

  【汉语注音】:liǔ àn huā míng

  【成语出处】:宋.陆游《游西山村》诗:“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成语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

  【柳暗花明的意思】:指绿柳成阴,繁花似锦的景象。也比喻经过一番挫折以后,会出现新的大好局面,要满怀希望。多指由逆境转变为充满希望,前途光明的顺境。

  【柳暗花明的近义词】:山清水秀、绝处逢生、美不胜收、花红柳绿、枯木逢春、豁然开朗;

  【柳暗花明的反义词】:穷途末路、山穷水尽、走投无路;

  【柳暗花明的故事】

  南宋时期,有一位赫赫有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当时他的'诗满怀抗金情怀,很得孝宗的赏识。并且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是他生性耿直受到朝中投降派的百般排挤,不仅对他冷嘲热讽,还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不务正业,终日赏花吟诗。皇帝最终听信谗言,将他罢免回乡。陆游气得怒发冲冠,他回到了故乡山阴,闲居三年,一直靠读书来打发日子。四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陆游独自一人外出游览西山,他顺着崎岖的山路往前走,翻过一山又一山,绕过一道又一道弯,一边走一边欣赏着醉人的春色。走着走着,他看前面似乎到了尽头,没有路了,可是拐一个弯,不远处处又出现一座山,在绿叶的掩映中,还露出一个小村庄来。他走进村子,村里人非常热情地招待他,这里淳朴的民风使得陆游十分感动。他感动之余诗兴大发,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游山西村》。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但描绘了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的希望意境。一步一个景,三步一重天。繁花似锦的春天是充满变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当面临困难时,我们要想到,所有的挫折都是暂时的,只要孜孜不倦的努力,前面就会有光明等着我们。

  【柳暗花明例句】

  唐.李商隐《夕阳楼》诗:“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唐.武元衡《摩诃池送李侍御之凤翔》:“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洒换离颜。他时欲寄相思字,何处黄云是陇间。”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六回:“武四思早已不;但见柳暗花明,山青水碧,遍地芊眠芳草,骏马骄嘶。”

  【柳暗花明造句】

  交流思想要尝试举一反三,换个角度常常可以打开新的思路,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我们面对困难的时侯要学会忍辱负重,只要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总有一天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成语的故事2

  成语释义:

  骑在老虎身上,很难下来。比喻做事遇到未曾估计到的困难,但停顿会造成重大损失,不得不做下去。

  来源追溯:

  《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

  故事链接:

  晋朝时期,镇守历阳的将领苏峻和祖约以诛杀朝廷奸臣为名,率领军队进入都城建康,把持了朝中大权。

  江州刺史温峤听说叛军在都城作乱,立刻挺身而出,拥戴征西大将军陶侃为盟主,起兵讨伐叛军。由于叛军人多势众,陶侃接连吃了败仗,有些沉不住气了,开始埋怨温峤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

  温峤说:“战胜叛军的关键在于队伍的团结,而不能是一盘散沙。当年刘秀救昆阳,曹操战官渡,不都是团结一致,以少胜多的典范吗?叛军只凭一时气盛攻占了 都城,他们利欲熏心,是一群乌合之众,只要我们团结努力,就一定能战胜他们。现在国难当头,我们仗义讨伐叛军,顺人心,合民意,决不能后退。这就好比骑在 老虎身上,如果不把它打死,怎么能半途从它身上跳下来呢?”

  陶侃听了温峤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重新树立了作战信心。他和温峤仔细商议对策,从水陆两路进攻,终于打败了叛军。

  学以致用: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倒有些骑虎难下了,不如痛下决心,将过去的'事一刀两断了吧。

成语的故事3

  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

成语的故事4

  【释义】木制的牛马形体、可行走的运输器具。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与司马懿对阵,由于交通不便,诸葛亮便命人在葫芦谷中秘密制造木牛流马。但这项工作只有马岱一人知道。一天,长史杨仪来报告:“米粮皆在剑阁,人夫牛马搬运不便,怎么办呢?”

  诸葛亮说:“我已经虑谋多时,此时正令人制造木牛流马。牛马皆不饮水食料,可以昼夜搬运。”

  众人皆惊道:“自古及今,未闻有木牛流马的事,不知丞相有何妙法,造此奇物?”

  诸葛亮这才把木牛流马的.做法告诉大家,众人皆惊,说:“丞相真神人也。”

  木牛流马造成之后,由右将军高翔,带着1000名运输兵。驱使这群木牛流马到剑阁搬运粮食,往来不绝。

  司马懿大为惊恐,便派张虎、乐琳二将,率领500名精兵,伪装成蜀汉军,埋伏在小路上,等这些木牛流马运输队走尽之后,在它尾队上抢了三五匹牛马回来,照样儿也做一批。不过半月的工夫,造出了2000多匹,同样的能行走。司马懿大喜,便命镇远将军岑威,领兵l000多人,驾着这木牛流马到陇西搬运粮草。

  诸葛亮知道后大笑说:“我正要他抢去,我不过损失几匹牛马,不久我可得到更多的资助。”

  原来诸葛亮已料定司马懿会照样儿制造。又听到魏军果然利用木牛流马到陇西运粮,当即派出大将王平,领兵1000名,也扮作魏军,伪装成巡粮兵,混入他们的运输队,把护粮的兵将,杀得四处逃跑,赶着木牛流马回来,并且告之王平,牛马舌头安置着机关,扭转过来,就不能动了,扭转过去,又能行走。魏军是不知道这个机关的,他们追兵追到时,王平便将牛马舌头一扭转,撤军而退。魏军想赶牛马回去,谁知牛马却不能转动,拉又拉不走,扛又扛不动,干瞪眼看着。等到蜀汉援军一到达,魏军便落荒而逃。蜀军把木牛马舌头一扭转,又活动起来,把魏粮全部运回蜀汉大本营。

成语的故事5

  【成语】数典忘祖

  【读音】shǔ diǎn wang zǔ

  【释义】数:数着说;典:指历来的制度、事迹。谈论历来的制度、事迹时,把自己祖先的职守都忘了。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出自】《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近义词】崇洋媚外、数礼忘文

  【反义词】饮水思源

  【故事】(鲁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晋国的荀跞到成周,安葬穆后,籍谈作为副使。安葬完毕,除去丧服。周天子和荀跞饮宴,把鲁国进贡的壶作为酒杯。周天子说:伯父,诸侯都有礼器进贡王室,唯独晋国没有,为什么?荀跞向籍谈行礼请他来回答。籍谈回答说:诸侯受封的时候,都接受了王室赏赐的宝器,用来镇抚国家,所以能把彝器晋献给天子。晋国处在深山,与戎狄为邻,而远离王室。天子的福分感受不到,拜谢戎狄还来不及,怎么能进献彝器呢?周天子说:叔父,你忘了吗?叔父唐叔,是成王的同母兄弟,难道反而没有得到赏赐吗?密须的.名鼓和它的大辂车,是文王所用来检阅军队的。阙巩的铠甲,是武王用来攻克商朝的。唐叔接受了,把它们放置在晋国的土地上,境内有着戎人和狄人。这以后襄王所赐的大辂、戎辂之车,斧钺、黑黍酿造的香酒、红色的弓、勇士,文公接受了,保有南阳的土田,安抚和征伐东边各国,这不是得到的赏赐还是什么?有了功勋而不废弃,有了功劳而记载在书策上,用土田来奉养他,用彝器来安抚他,用车服来表彰他,用旌旗来显耀他,子子孙孙不要忘记,这就是福。这种福不给予叔父,还给谁呢?而且从前你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典籍,参与国家大政,所以称为籍氏。等到辛有的第二个儿子董到了晋国,于是就有了称作董氏的史官。你是司典的后氏,为什么忘了呢?籍谈回答不出。客人退出去以后,周天子说:籍谈恐怕会没有后代吧?举出旧典却忘记了祖宗。

成语的故事6

  【语源】 《史记· 项羽本纪》

  【释义】 取:夺取。原指抢夺别人的权力、地位,由自己来替代他。后泛指以某一事物替代另一事物。

  【例旬】 他本来对上级是瞧不起的,时时刻刻想取而代之。

  【结构】 连动结构

  【近义】 越俎代庖 移花接木

  【故事】

  楚霸王项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项羽少年时,不爱读书,于是就去学剑,后学剑又不成,他的父叔项梁很不满意,就狠狠责骂了他,但项羽说:“读书写字;要花大力气,只把自己的姓名能记下来就可以了;学剑有何益?用剑只能抵挡个把敌人,也不要花太多的时间。我要学就学一些能敌万人的本领。”于是他的叔父项梁就教他兵法,但是,当项羽大略地知道一些兵法知识时,他又不肯学下去。

  后来,项梁杀了人,在本地呆不住,便带着侄儿项羽辗转到了吴地。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游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当他的`车马仪仗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地经过钱塘江时,路两旁佇立着无数看热闹的人,少年项羽与其叔父项梁也在其中观望。项羽突然说道:“他的权位,将来可以由我取代。”项梁听了大吃一惊,急忙用手掩住侄子的嘴,小声地责备他:“你不要胡说八道,被人听见了那是要灭族的。”

  项羽身长八尺有余,力大无比,才气过人,吴地一带?內弟没有不怕他的。

  不久,项梁在吴地起义,项羽也随叔父参加了起义。一年后项梁战死,项羽继他成为首领,他统率的队伍在秦末农民起义队伍中是一支最有实力的反秦军队。

成语的故事7

  本典故源自《史记.项羽本纪》。故事发生在楚汉相争的时期。由于彭越断绝了楚的粮食,项王(项羽)十分忧虑。于是找到了一只高大的俎(古代祭祀时盛牲肉的器具),把太公(刘邦之父)放在上面,告诉汉王刘邦说:"如果不肯服输降我,那么我就把你的父亲烹死。"汉王说:"我和你接受楚怀王命令伐秦,曾经结为兄弟,这样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现在如果一定要把你的父亲烹死的话,那么希望你能分给我一碗肉汁吃。"项羽大怒,就要杀死太公,这时项伯劝项羽说:"天下形势如何,现在还定不下来,这样的.人对他家庭的人不会看得太重,杀死刘邦的父亲我们得不到什么好处,只有坏处。"项羽听从项伯的意见,没有杀死刘邦的父亲。

  现通常用此典故来说明不甘受别人的威胁、要挟。

成语的故事8

  战国的时候,秦国想要统一整个天下,就常常去攻打吞并别的小国。

  其中有一个小国家叫韩国,韩王很害怕秦国会来攻打他们,就想要把一块土地送给秦国,向秦国称臣,这件事被楚国的国王楚王知道了,就派了一个叫做苏秦的人去劝韩王千万不可以这么做!苏秦到了韩国,就对韩王说:“大王,你们国家虽然小,但是资源丰富、武器也很精良,还有那么多的勇士,为什么要送地给秦国,当秦国的'附属国呢?”韩王犹豫地说:“秦国那么强大,我们送一块地给他,让他们高兴一下,就不会来打我们了啊!”苏秦摇着头说:“您现在送一块地给秦国,以后,他会再跟你要其它的土地,你有多少土地可以送呀?等你送不出来的时候,秦国一样会来打你们的!”韩王:“可是…”苏秦:“别可是了,有句俗话说:宁可做鸡口,不愿作牛后。鸡的嘴巴虽然很小,但是可以吃东西,牛的屁股虽然很大,一点东西也不能吃,只能大便!您现在连抵抗都没有,就把国家的土地送给秦国,让自己去向秦国称臣,这不是和牛屁股一样吗?”

  韩王听了苏秦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你说的对!我情愿作韩国这个小国家的国王,也不要去做秦国这个大国家的臣子!我不送地给秦国了!”

成语的故事9

  【迎刃而解的故事

  杜预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曹魏尚书仆射杜畿之孙,幽州刺史杜恕之子。杜预学问广博,通晓历代兴亡成败之理,常道:立德,我难以达到;立功立言,我有可能达到。最初,其父与司马懿不和,结果被关在监牢中死去,杜预久久不能入仕。

  司马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承袭其父兄之位,杜预娶了司马昭之妹高陆公主为妻,被任为尚书郎,继承其祖父的爵位丰乐亭侯。在职四年后,进入司马昭的相府中担任军事幕僚,参与了曹魏灭蜀的军事行动,因功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户。曾经做过镇南大将军、荆州总督等高官。

  他做镇南大将军的时候,曾带兵攻打吴国,不到十天就占领了吴国的许多重要城池。他觉得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很差,就率兵趁胜追击。

  正在此时,有人认为吴国实力雄厚,就出来劝阻他:吴国建国多年了,国力积蓄得很厚实,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打跨。现在又是夏季,天气炎热,我们晋国的士兵从小就生活在北方,对南方的气候条件很不适应,与他们作战对我们很不利。我劝你还是趁早收兵,等夏天过去天气凉爽后,再考虑攻打吴国吧。

  杜预听他说完后,考虑了一会儿,说: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意思是说,现在我军连胜数仗,士气非常旺盛。而吴国则连败数仗,军队的'士气非常低落。我们这种士气旺盛的军队,去打败那些士气低落的军队,其形势就如同用锋利的刀子劈竹子一样,只要把竹子的前几节劈开了,后面的几节,将刀放在竹子中,就会一下子破开。我们只要乘胜追击,一定会扩大战果,彻底打跨吴国。

  于是,杜预就带领晋军大举进攻,结果真如他所说,很快就把吴国灭掉了,从而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杜预还朝,被封为当阳县侯,封邑增加到九千六百户。武帝仍命杜预镇守江南,杜预在这里兴修水利,兴办学校,造福一方,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杜父。杜预虽然公务繁忙,但无论在朝中为官,还是担任将帅,都不忘记治学,他撰写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著述,是当时《左传》研究的集大成者。

  《晋书·杜预传》

  【迎刃而解的意思

  把竹子劈开口,下面的一段竹子就迎着刀刃裂开了。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活学活用】只要这位教士到场,任你事情如何棘手,亦无不迎刃而解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

  【妙语点拨】杜预乘胜追击灭吴的史实启示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相信自己。只有坚定信心,才能把事情做成功。再者,杜预虽然生长在官宦人家,但不是那种只知贪图享乐的纨袴子弟,而是从小就博览群书,勤于著述,为日后立业报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人没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是贫困还是富有,但却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学习知识与才艺,常怀律己之心,把握自己的未来。记住:未来如何决定全在自己,其他人不过是从旁提供意见和帮助。

  【迎刃而解的近义词

  势不可当

  【迎刃而解的反义词

  强弩之末

成语的故事10

  精诚所至

  西汉时期,有一个著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

  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成语的故事11

  成语释义:

  守着树桩等待兔子跑来撞。比喻死守片面的经验,或妄想不经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株:树桩。

  来源追溯:

  《韩非子·王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故事链接:

  宋国有个种庄稼的`人,一天在田里干活,忽然看到有只野兔从远处奔过来。只见它狂奔乱闯,最后撞在一个树桩上。他走近一看,那野兔已经折断头颈死去了。

  农夫高兴极了,把那只死兔拣起来,带回家去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次,农夫放下农具,再也不下田干活了。他就坐在那个树桩边,等待着再发生野兔撞树桩而死的事,以便白白地拣到死兔。

  一天、两天过去了,十天、半个月过去了,农夫再也没有等到第二只撞树桩的野兔,而田里的庄稼却荒芜了。人们都取笑他这种行为,并且很快传遍了宋国。

  学以致用:

  野兔撞在树桩上死去,这是非常偶然的事,它并不意味着,别的野兔也一定会撞在这个树桩上。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主动和努力地去争取成功和胜利,而绝不能等待胜利的果实从天上掉下来,做守株待兔一样的蠢事啊!

成语的故事12

  【注音】mǎi dú huán zhū

  【成语故事】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出处】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解释】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相近词】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

  【反义词】去粗取精

  【成语示列】不善读书者,昧菁英而矜糟粕。买椟还珠,虽多奚益?改用白话,决无此病。

  清·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

  【其它使用】

  ◎ 就戏剧这一艺术样式而言,为了便于演唱和欣赏,要求声腔流畅、协韵自然,都是正常的`、合理的,较之其他艺术样式对于格律声韵形式的要求更高,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格律声韵的整饬和谐协,而把戏剧的情感意旨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为了恪守形式规律而不惜牺牲情感内容,那就是买椟还珠之举了,因为内容决定形式这一基本规律乃是任何艺术样式都不能以其特殊性为借口而加以违背的,一旦违背便将导致失误。

成语的故事13

  白云亲舍的故事:

  【成语】: 白云亲舍

  【拼音】: bái yún qīn shè

  【解释】: 亲:指父母;舍:居住。比喻思念父母的话。

  【成语故事】:

  狄仁杰是唐朝并州(今山西太原)人,他年轻时曾做过并州法曹参军。

  当时他的父母远在河阳(今河南孟县),一次,狄仁杰外出办事登上太行山,由于思乡情切,不由向河阳方向远眺,只见一片白云在天上孤零零地飘浮。

  狄仁杰指着那片白云对随行的人员说:“吾亲舍其下。”意思是,他的'双亲就往在那片白云下面。他怅望了好久,直到那片白云散云才离开。

  公元700年9月,锹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闻讯,非常悲痛,流着眼泪说:“朝堂空矣!”传说,狄仁杰死后葬于邯郸磁县狄仁村,墓冢尚在。“白云亲舍”,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成语的故事14

  据说有个人养了一圈羊。在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窟窿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成语的故事15

  【成语】卖剑买牛

  【读音】mai jian mǎi niu

  【释义】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务农或坏人改恶从善。

  【出自】《汉书;龚遂传》:民有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椟。

  【近义词】偃武修文 马放南山 投笔从戎 南征北战

  【典源】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

  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成语的故事】相关文章:

成语的故事11-20

经典成语故事08-22

经典成语故事02-16

成语小故事02-26

有关成语的故事11-19

成语故事11-02

成语故事:守株待兔08-21

中国经典成语故事08-21

成语故事:舍本逐末08-22

历史成语故事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