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时间:2022-11-21 13:18:55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

  岁月流金,经典永恒。今年寒假有幸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一经典著作。时隔五十多年的今天,虽然教育的形势已不同于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那个年代,但是当我翻开书的那一刻,他亮闪闪的教育思想和朴实无华的语言依然如同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

  《给教师的建议》中第18条是:学习之母不应变成后娘。孔子在《论语》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虽然复习是学习之母,但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位本来慈善的母亲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扮演了狠毒后娘的角色。主要原因是:学生被迫在短时间内完成超负荷的`复习内容,导致其身心俱疲。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反而伤了身体,乏了兴趣。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复习一门课程,还要学习其他功课。回想起自己从教以来,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现在再回头看,这确实是一种老师累、学生苦,又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做法。针对这种情况,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建议是:根据不同课程和具体教材的特点,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采用不同形式的方法。例如:在复习理科类科目时,可以采用综合复习法,以完成实践性作业为主。在复习文科类科目时,则要撇开教材,不看细节,仔细了解主要内容。在本条建议的最后,苏霍姆林斯基还介绍了自己常用的一个小技巧: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专门留出的空白边上,用红铅笔记下应当永远记住的内容,以便他们翻阅课堂笔记时,可以复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建议告诉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虽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复习方法;但是,应当遵循的总原则是一致的,即:既要符合学科的知识习得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够既达到复习的效果,又保护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这条建议的背后,我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爱。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对教育充满了爱,对学生充满了爱。因为他爱学生,所以才会处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来思考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才会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才会写出这么伟大的著作。

  其实,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也是爱学生的表现。寓教于乐,让老师教得开心,学生也学得开心,这才是教师在教学上对学生的真正关爱。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代大师,他没有用居高临下的方式,进行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口吻,将其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亲和力和渗透力。作为后辈,我会继续向大师学习,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不忘教育者的初心,努力践行教育人的使命。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2

  我最近阅读了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深切感受到在当前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师应该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就此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以学生适当的引导,毕竟他们的思维还不够深刻,思想还不够成熟。那么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做哪些事呢?这里我有几点体会。

  一、 如何建立师生友谊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

  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他们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我认为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因此,要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情感交流。

  二、 平等、民主地与学生相处

  记得自己上学时,对老师必恭必敬,对老师说的话也是惟命是从,不敢有半点不敬和怀疑。可现在的学生却不同,他们和老师有说有笑,有时,老师不对的地方他们敢当面挑刺,和老师说话也总以一种同辈人的语气,似乎老师在他们眼里算不了什么。一开始有点接受不了学生的这种态度,但读了此书,受到启发:虽然学生是未成年人,认识问题有不可克服的局限,但发扬民主却是对学生权利的尊重。民主就是凡事多商量,在商量中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在商量中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教师在建立民主的氛围中,需要特别注意对话的平等,这是所谓商量的意义所在。民主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和基本追求,也是社会理性的重要标志。

  三、 阅读

  我们可以看出,在书中众多的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

  位上。作者提到:“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学好的重要发源地”,他还说:“你应当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因此,学生的第一件爱好就应当是喜爱读书。这种爱好应当终生保持下去。他的这一番话,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喜欢上阅读是何等的重要。

  四、应当引导每个学生去接近的学好的发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然后由这门学科引申开去,去参加与此学科有关的各种活动,思考与此有关的各种问题。从而确立起自己的爱好,在这一方面,我们教师还是大有可为的。反问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让你的学生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了吗?

  我们每一位教师,能够对待差生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有耐心,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善于思考,相信学生在你的手下会越来越进步。 孙 艳 红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如今教师与学生应该建立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自己在教师职业道德、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都要有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最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受益匪浅,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他的第二十八条建议里,他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这种劳动主要是指动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让他将各种事实联系起来去考虑。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就出自这一条建议。在这条建议中,他不仅强调阅读,而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说,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确实包含思想的手工劳动对于锻炼学生的智慧,促进他思维的发展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四种应当使学生选择的劳动方式,在我看来,在四五十年前苏联能够进行的这些劳动,在我们中国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条件达不到,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考虑这样去做。像他说的那些设计制作各种装置、机械、仪器的活动室,那些家业实验活动基地,有几所学校愿意去做呢?特别是农业劳动,他说,我深信,农业劳动——这是最能启迪智慧的劳动活动的种类之一。可是,在我们的城市学校,几乎已经绝迹了。

  这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即使是实验室,有多少学校能真正重视它的建设呢?

  建议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都是说培养学生记忆力的。

  记忆力,不管对于学生的学习或者是成人的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大凡在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具有比较强的记忆力,那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呢?靠死记硬背能锻炼出好的记忆力吗?苏氏在这两条建议中做出也比较详细的说明。在他的文章里,他特别反对“死记硬背”,他会这种记忆方法“甚至会造成幼稚病,简直会把人变成傻瓜”。

  那么他强调的是怎样的`一种记忆方法呢?他说,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越多,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领域触动得越深,那么记忆就越牢固,新的知识在意识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严整。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有理解的记忆。也就是说,在记忆的过程中,不随意记忆占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记忆的东西就越牢固。

  怎样才算是有理解的记忆,如何将记忆长久的保持下来呢?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向老师们提出了一个建议,也就是要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他说,假如我们把六年级学生需要记住的教材量用x表示,那么学生就应当同时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几倍的教材:3x。同时,这些不随意识记的东西要和随意识记的东西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虽然不一定是最为直接的联系,但也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由不随意识记随时能勾起随意识记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随意识记(比如阅读的书籍)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记忆就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个人思考过的材料比教科书要记熟的材料多好几倍,那么再照教科书去识记(熟记)就会是死记硬背。

  在这里,苏氏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一个学生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也就越多,而不理解的地方越多,他学习教科书的正课也就越容易。这种现象,想想也不难理解,一个学生学会了各个知识间的联系,他就会举一反三,从而在他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一棵自己的“知识树”,里面即使有一部分知识有了遗忘,他也会很快地从某一根枝条出发,循着枝枝蔓蔓找到那一个所需要的部分知识。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知识的整体概念,让他所掌握的知识如中药铺中那一个个排放整齐而有序的药匣子,如何需要哪种“药材”,就会很快地抽取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每一种知识所伸展的触角都要有所了解,只有他的触角伸得越长,他才会很快地找到。“学前期和小学学习期,是为牢固的记忆力打下基础的最佳时期。应当注意的是,那些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的重要原理,不要让儿童通过专门的背诵去掌握,而应当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

  品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到: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素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的、活泼的、健康的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一颗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3

  人活到老学到老,这永远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人早就说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潺潺流淌的一汪清泉活水,就得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一本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但丝毫看不出理论的成份,每句话皆让人感觉都是出自实践的经验

  之谈。虽然时间离我们已有几十年了,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中国

  现在教育,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的意义。

  书上说: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我觉得,我们的许多研究论著,往往宏观的原理性的论述多,结合现实的可行性则基本缺席,这也是许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论著的一个原因。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问题意识,忧患意识流淌于字里行间,而一个个社会现实中实际生动的事例,则支撑起了这种问题意识,使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而绝无某些政治思想读物的空洞,苍白之嫌,生动的点,概括的面,点面结合,具体生动。

  书中提到有关阅读的事,苏氏认为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而不让他阅读,恐怕会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不加强阅读的训练,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我认为,功夫在诗外,中国的古人已讲过,这是极有道理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他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的,也是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何其憎也,乃不堪一睹也。

  对于学习中的作业,书中认为首先要做好前期工作,尽量减少不该有的错误,让孩子一写就正确。有人认为先让孩子尝试,尝试不成功是没有关系的,孩子能够在一次一次失败中接受教训。但苏氏不这样认为。他说作业批改已经不是目的,只是定期检查便可。这种说法却是让现在一直扎在作业堆里不能自拔的教师们一个很大的启发的。作业固然要改,但要注重效率,讲究方法,让改作业发挥最大的成效才是最重要的。

  《给教师的建议》里对时下父母们还是非常看重的分数作了非常科学的分析。可惜现在大部分的家长甚至教师还是一直把分数放在第一位,认为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分数高就是好学生。于是剥夺了孩子双休日的休息权利,让他们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进行这种那种的培训。有些家长即使有些犹豫,但最终抵不住别人家的孩子个个都往往学习班时去。正像一个同事所说的那样:如果不参加学习班,肯定比不上人家。

  书中还描述:母亲和父亲打心眼里关心儿童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就逐渐懂得了尊重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门很微妙的学问。同时,在学前期进行一些教学,还可以防止家长们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即认为“只要逼得紧一些”,就能使儿童在学习上得“高分”。我们力求使父母们懂得: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这本书已经出版了几十年了,但现在的家长们老师们竟还是依然故我地抓分数。这样的应试教育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有的已经显现出来,比如信仰的缺失,比如道德的沦丧,比如文化的没落。这是很可怕的,甚至是很可悲的。

  经常说以人为本,但现在何尝真的“以人为本”了呢?教育就是培养人,就应该以人为本,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这种功利,让一些教师和家长忘记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试考得怎样。其实,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考个90分对有些孩子来说可能是一种退步,但对有些孩子来说就会是一种大进步。总之,尊重差异,立足人本,那才是最重要的育人观。

  所以读了这本书,我想给自己,也给我的同行朋友们说一句:读书吧,朋友!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4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收获颇多。作为著名的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认真和执着,无一不再感动着我、召唤着我,让我思考我应该如何做好一名教师,如何教好每一名孩子……

  其中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时,书中写到: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像这位历史教师这样的人,我在自己的区里只知道有30人左右。他们从来不抱怨没有空闲时间。他们中间的每一个人,谈到自己的每一节课,都会说是终生都在备这节课的。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例如,教师在讲三角函数,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数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怎样工作,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哪些障碍。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读书的重要,教师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学生通过读书扩充相关的知识,产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科的发展志向……

  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工作需要、能力需要、生活需要、兴趣需要和发展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大海。让我们所具备的知识,与要教给儿童的知识的比例为10:1,20:1,30:1,50:1,100:1……在教学中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把重点主要不是放在知识的教育上,而是放在孩子身上,去观察每一个孩子怎样学习,观察孩子在哪些方面遇到哪些障碍,如何引导孩子探索解决遇到的问题。不仅关注教书,更关注在教书过程中给孩子以能力上的锻炼,促进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

  读书,作为教师备课的关键能力,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片知识的海洋,让我们随处可以取水丰富我们的教育,滋养孩子的成长。

  用一生备好每一节课,让读书成为自身的需要。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5

  《给青年教师的建议》主要讲了三个层次的内容:守住心灵的宁静,享受尽责的快乐,养成健身的习惯。

  第一个层次:守住心灵的宁静。总的来说就是心平气和地看待一切,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本份,要有爱。

  第二个层次:享受尽责的快乐。在守住了心灵的宁静的基础上,要不断地拓展阵地,不断地从新的角度看待教育事业。

  把学生看作一个宏大的世界。的确,老师面对的是特殊的教育对象,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孩子,他们是发展中的人,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之前,我一直认为:“要搞好教学,必须抓两头:一个是吃透教材,一个是钻研学生。”对于步入教师行列不久的我更是如此。细细想来,学生的世界真是个宏大的世界,总也研究不完,研究不透。研究学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把孩子当做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时候不妨设身处地的把自己当做孩子,走进孩子的队伍里去,“不失其赤子之心”。只有走近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孩子。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说,孩子作业本没带,难道是孩子不想带吗?孩子做错题,是孩子不想做对吗?作为老师,我觉得首先要帮孩子分析原因,为什么没有带,为什么做错,接下来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帮助孩子。总之,坚守住孩子内心深处积极的、美好的、向善的东西,老师指引、帮助孩子拓展、拓展、再拓展,教育就是要让孩子过得更幸福。

  把课堂教学看作一个宏大的世界。魏老师指出青年教师应当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提出十条要求。教案。魏老师主张青年教师的教案写得简一点,过于详细会束缚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想魏老师应该比较注重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我自己在写教案时,要做好必要的预设,做到心中有数,上课时也要做到随机应变,关注学生的生成,当然是和达成教学目标有关的生成。数学课上,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回答,而我在恰当的处理上还很欠缺。总的来说,不管教案怎样写,一条原则不变——围绕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我觉得魏老师这点提得很好,40分钟干什么?魏老师分成了三类目标:最好的别听课,最后进的别跟,中等的听。之前,我也很头疼怎样才能很好的照顾到班里不同层次的孩子,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虽不能照搬魏老师的方法,但是他的观点启示我:因材施教,量力而行,所有的孩子在40分钟都应有所得。现在上课,根据教学内容会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有的是针对学生易错的,有的是提高的,孩子还是比较喜欢的。在课堂回答问题和作业设计上,魏老师也提出要求,哪个学生回答哪个问题,作业至少留三类等,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第三个层次:养成健身的习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生病的滋味不好受。为了自己少受折腾,为了减少父母的担心,更是为了对学生负责,锻炼起来吧!享受一步步超越自己所带来的快乐。

  “我们一定要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6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恐怕也算不上一位真正的教师。

  这本书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自己三十多年的从教经验以及切身感受得出的一系列教育智慧。这是一本对一线教师极具帮助的书,打开书本,与以往的章节式不同,密密麻麻的100条“货真价实”的建议整齐的排列在一起,这些建议可谓是非常全面,不仅有生动形象的事例,也有科学的理论分析。他不仅关注教师、关注课堂,更关注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所以他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提醒我们要关注差异。

  他在第一章提到:为什么一些一年级就落伍或者不及格的学生到了二三年级会变得越来越可怕。是因为这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被关注到与其他孩子脑力发展的差距,这也是班级授课的一种缺陷。我们照顾到的永远是集体,而总是忽视一些个体。正是这样的一些个体,才是我们教育者最应该去关注的。

  本书有多条建议都关注到了对后进生的教育。何为“后进生”,大众眼里的“差生”,而教育专家们是不容许有“差生”这个概念的。

  就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开篇所说,他们不是“差”,只是与他人存在一些差异。教师要在这些差异中寻求解决的方法。导致后进生学习有困难的原因较多。不仅是孩子本身的一些差异,也取决于教师的后天作用。为什么同意是一位学生,在不同老师的课堂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呢?成绩为什么也会有差别呢?这也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评价方式、与学生的沟通模式、对作业的反馈等。

  而在苏霍姆林斯基亲身的经历中,他遇到过不少的后进生,也举了一个关于“费同学”真实的例子。后进生比起别人,在学习的时候遇到的障碍更多,那么扫除障碍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是阅读。阅读能教会他们思考,能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的多了,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更敏锐。

  而对于教师来说,想要翻阅在教育生涯中的种种障碍,解决种种难题,阅读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手段。教师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7

  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从这本书中使我收获很多,其中的一条“在如何把握好教育过程中的‘宽’与‘严’”给我感触最深。书中谈到:教育,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刚”是相对的,“柔”是绝对的;“法”是相对的,“情”是绝对的;严厉是相对的,宽容是绝对的;“疾风暴雨”是相对的,“和风细雨”是绝对的;“三下五除二”是相对的,“润物细无声”是绝对的;“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作为教师在管理学生中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教不严,师之惰”,道出了“严”的重要性。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已,“言教不如身教”,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教育是人学,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塑造。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就应该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所谓“已不正焉能正人”,惟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

  严要解决的问题是班级最基本或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为了保证所有力量都集中于此,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在管理中针对学生特点制定严明的班级纪律,按学校的规章制度从行为习惯、课堂纪律、寝室纪律以及卫生等方面规范学生,使之形成班规并以此约束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同时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班委会,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了量化管理,奖优罚劣,使学生自觉地规范约束自己,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违反校纪班规的学生要严肃处理,进行批评教育,并给予适当的惩罚。如果我们对学生的错误不闻不问,不及时批评指正的话,会使学生丧失真善美、假恶丑的标准。学生从老师的批评声中,如果能领悟出严中有爱,批评自己是为自己好,他也就从中得到了前进的信心和能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其实也是一种严格,一种特殊的严格。当然,要使宽容这一教育方法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也得注意分寸,掌握尺度,灵活而辨证地使用它。

  初中生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还不是很强。在其生活、学习的过程中犯点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学生动辄挨批,处处受罚,他的情绪一定会大受挫折,信心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殆尽。如果用欣赏的眼光来看他,他将因受到尊重而振奋,甚至能够挖掘出他特有的.潜能。

  对待学生,尤其是违纪学生,我们对他们要宽容、爱护。帮助他们分析违纪原因,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鼓励他们重新开始,这样的教育效果可能比单纯处罚要好的多。宽容不是无目的的不理不问,而是有意图地沟通思想。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自流,而是有区别的教育鼓励。宽容也不是没办法的不即不离,而是有技巧的热情处理。宽容更不是无限期的撒手不管,而是有时效的积极感化。

  严与宽在管理手段上所显示出来的对立,又以双方内在的统一性和互补性为前提。只严不宽,就很难从根本上培养出学生健康健全的心理品格和良好的班风与学风;只宽不严,则不能及时而有效地制止各种不良行为和不良现象的发生。所以关键就在于做到两种手段的有机结合,既重视班级制度化建设,同时又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

  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双方才显出深刻的互补优势来;严在情感化方面的短为宽所弥补,宽在约束力方面的弱为严所克服。宽严结合使得双方优势和各自长处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和施展,既培养了学生坚持原则,明辩是非的能力,又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和相互关系,从而使得学生在达标过程中,将外力与内力化合成一种巨大的加速前进的动力。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8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觉得每条建议都是那样富有哲理。

  如他提到的“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一条建议,我觉得获益匪浅。苏霍姆林斯讲到:“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容易受伤的,他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顽强地克服困难。因此,不管是面对犯错的学生,还是面对某方面发展有障碍的学生,我们都应该用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爱护他们、尊重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只有热爱孩子,才能拥有热情,才能无悔的付出,才能孜孜不倦的钻研,合理地运用空闲及有效时间来工作,学习。

  叶澜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和叶澜教授所说的这句话我们更应该重视写教学反思、并且坚持写,以此促进我们的成长,以此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同时,我觉得做为老师应该要多读书。

  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刻都告戒我们要努力读书,读好书。有人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所以,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长流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我想,最要是读书。所以,让我们做一个乐学的教师,因为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9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是上海市北郊学校的郑杰校长写的,这本书是站在现代化、信息化时代从教师的角色对教师的建议,而不是教育教学的某个领域。郑杰校长把他的“一百条新建议”分为四部分:“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教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教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以及“教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

  “做自己的主人”

  书中提到“做自己的主人”,提倡我们做自己的主人绝不限于做自己肉身的主人,而是指以下一个完整的过程:一、认识自己;二、自己选择;三、按自己的方式教书;四、自己评价自己。在第三点“按自己的方式教书”中,我感触颇深。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即使是同一个教案,不同老师来上都会给人不同的感觉,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教。如今网络信息发达,有很多资料可以共享和借鉴,但借鉴归借鉴,不能全部照搬,你就是你,不要做别人的影子。“作品是历史,教材是传统,学生是时代人”,社会在发展,我们在传统教学上还应该多加入现代的元素,与时代接轨,这样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会学得更好,而对于我们也是一种学习,在准备和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开阔我们的视野,不固步自封。

  “学会赞美真的很难”

  我们对学生总是挑剔、批评多于赞美,或者说我们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赞美过学生,我们对他们总是抱有审视的眼光,想在他们身上挖掘更深的潜力却不由自主地运用了高姿态的谈话语气。我们担心学生得到赞美会骄傲自满“翘尾巴”,增长虚荣心,而更多时候,是学生偶尔得到一两句好话就出现“受宠若惊”、“不知所措”的表情。书中说:“这种力量来自于深度的不信任……我们其实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美。”赞美学生并不难,重要的是我们能放下心里的怀疑,对于孩子来说,你的一句话可能改变他的一生。

  “为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

  现在都在提倡学生要减负,这是让老师给学生减负,而给自己减负也非常重要,关键在于为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做同样的事,有的人觉得是负担,有的人觉得是幸福,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去学,这样就不会觉得负担沉重,有兴趣了,就不会觉得累了。二是让学生觉得自己学的东西是有用的,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或是和生活密切相关,而不是空洞乏味,只是一堆理论性的东西,只有这样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才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幸福的”。

  “学会倾听不容易”

  与“学会赞美真的很难”一样,学会倾听也很不容易,所谓倾听,就是入耳又入心的生命活动。试问,我们连朋友之间的倾听都很难时时做到,更何况是对着学生。老师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有心情不好的时候,老师也真的很难,即使是有各种原因导致的状态不好,也不能表现在学生面前,必须压抑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到静下来倾听学生的想法。还有碍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位置,也有不愿意去倾听学生想法的老师,而倾听又恰恰是交流的第一技巧,如果做不好,就会在教学和班级的日常管理上出现问题。

  在这一百条建议里,还有很多其他不错的内容,比如,“要有宽容精神”、“要学会做减法”、“把困难当做机会”等等等等,这本书给了我这个新教师一个新的角度来看问题,包括教育、学校、学生等各个方面,非常全面,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师值得读的好书。

  本学期抽空重读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只有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有足够的知识传授给我们的学生。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改变与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位年轻人来到一个地方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位年轻人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这位年轻人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一旁的人很诧异的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人家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当你以批评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学生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学生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无疑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阅读过程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了。

  目前,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有时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知道让学生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己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问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判断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文明的成果并不能通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好书是常读常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值得一读再读!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

  第一次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在刚工作时,面对叽叽喳喳的小娃娃,那时满脑子教育理论毫无用武之地,好在这本书救了我。可惜那时候人太浮躁、太功利、太没有耐心,始终只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囫囵吞枣般读了读。教书近十年碰到无数挫折与困惑后,重新将目光投向苏霍姆林斯基,向大师学习让我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也因此明白了自己近十年来在教师这个行业屡遭失败的原因。

  我集中阅读了前五十条,最大的感受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源于他抓住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最好条件让学生去阅读,大量的阅读,不断地阅读。他说:学生如果没有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就谈不上顺利地学习。又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能够更顺利完成任何作业。是的,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老师之所以觉得学生难教,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欲望低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不注重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广泛的阅读。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可以让他们更好的理解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融会贯通。这告诫我在从今往后的教师生涯中不管走到哪个学校,无论碰到什么学生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都是想方设法让他们阅读,甚至整个课堂教学时间的40%以上都可以放在阅读和引导阅读上。要收集图书,建立图书角,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甚至于强迫学生去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在阅读什么,如何阅读方面也有很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在正式开讲一个新知识点前,比如历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必须让学生事前阅读历史课外书,使他们了解历史的广博与复杂,内心中有未解开的谜团。“学生对周围世界不懂的东西越多,他们求知的愿望就表现得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知识敏锐性高自然在老师给他们答疑解惑的时候注意力就越集中,效果也越好。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在让学生刚开始接触阅读的时候,尤其是一些学困生接触阅读的时候,必须要让阅读的材料有趣、短小而富有思考性,让学生在阅读后能够有思考。

  营造书香班级,和新教育的观点不谋而合,于是我也在班级实施了各种读书活动:

  一、亲近书本,建立班级“小小读书角”

  班级中每个学生捐赠出几本图书,组建了班级图书角。目前班里的图书柜里的藏书琳琅满目,涉猎广泛,其中有科普知识,有寓言故事,有童话故事,有历史故事,有趣味幽默大全等等。同时也举行了好书交流会活动,同学们积极地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书,形成了好书先读为快的愉悦读书氛围。

  二、爱上阅读,潜心博览群书。

  我们班孩子每晚最少20分钟亲子共读时间,潜心阅读,博览群书,吸收着人类“最高级的营养品”。家长们很配合,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共享读书乐趣,做好亲子阅读活动记录,许多家长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让他们也收获多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看到孩子们对书如此倾心,如此爱不释手,我知道他们已经爱上阅读了。

  三、品读主题绘本,交流阅读心得。

  根据教材的单元主题和学校每月一事的主题,每周一节的阅读课上我们和孩子一起共读一本书,创造语言密码,交流阅读心得。记得在读书节活动月,我们共读了绘本《我喜欢书》。在这次主题活动中,同学们畅谈阅读乐趣,交流阅读心得,互相介绍读书经验等,有的同学还介绍了和父母一起阅读的经历,把校园的书香带到他们的家庭中去。

  四、利用午读,整本书或绘本共读。

  其实,从入校开始,我就坚持利用午读时间,带领孩子们共读。《小猪稀里呼噜》、《笨狼的故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个可爱的动物形象。而最爱的人物,非“米小圈”和“卡梅拉”莫属啦!在一个个故事中,孩子们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五、亲子共读,营造家庭温馨时刻。

  亲子共读活动我们从一年级初就一直在推行。上学期,家长们每天坚持写阅读体会。而这次的活动,家长们写出来了半年多来亲子共读的感悟。那真挚的笔触、那温馨的画面,真让人觉得幸福。怪不得有人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六、经典诵读,展示阅读的美好。

  四月份,在主题活动中“阅读经典,丰富知识”中,我们班孩子向大家展示了《声律启蒙》的节选。“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朗朗书声中,孩子仿佛化身古代一个个小书生。

  苏霍姆林斯基用简单的语言道出了教育的智慧,都值得我们认真的研读、思考与反思。我要争取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引领我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地前行,不断地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1

  教师,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职业。对于新手上路的我,可以说经验匮乏,心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特别需要有一位资深的教师或是一本能解读心中困惑的百科全书做些指导。于是,想起了房山教委下发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我兴致勃勃地拿起这本书,开始了我的研读,从中学到了许多,内心也得到了满足。

  打开书的目录页,首先,开始品读增订版前言,从中印象最深的有这些句子:

  1、从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第一天起,如果想在教学方面取得成功,你最需要的是支持。

  2、任何教师都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和基本的教学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第一句话中,我体会到教学的意义。教学,就是教与学,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学首先离不开学生的支持。

  由于各个班级里都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教师就要做出指正,这时需要学生家长的支持。教学,不仅是学习课本知识,要做到教书育人,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时就需要领导的支持。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具也极为丰富,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还需要社会的支持。仔细想想,教师要想在教学方面取得成功,真的最需要就是支持。

  虽然,我只是一名顶岗实习教师,但我身上承担者教书育人的责任,所以,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称职的教师。解读第二句,我明白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教师采取多种方法,因材施教,学生的成绩肯定会提高。当然,这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看完增订版前言,我感触就挺深的,觉得这本书真好!于是,我就继续读下去。

  读完前言,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更加充满了激情。首先,前言部分讲到:教书育人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艺术,它需要我们耐心细致、身心投入、勇于奉献,拥有无私的爱心、非凡的个人魅力。自信超群的能力。的确如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做到以上要求,这也是对我自身的要求,使我有了方向。其次,在给新教师的部分,我明白到:作为一名新任教师,需要指导老师的指导,他们的指导是无比宝贵的,有了他们的指导,新任教师会少走弯路,才会较为快速的进步。当然,作为一名新任教师,要主动、积极地去与指导教师交流,虚心请教,态度端正。我们的职责就是帮助别人塑造未来,教师的影响是永久且深远的。

  进入正文部分,我学到了课堂管理、教学规划、实际授课指导、职业精神:优秀教师的态度行为、积极与和谐:构建成功的师生关系、影响力:永不消散的教师魅力以及新增的7条建议。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

  一、关于课堂管理

  1、学习到教师职业的特点:坚持以身作则、说到做到;坚持让学生认为他们每天都有所不同;坚持拒绝放弃任何人;坚持帮助学生,让他们有信心完成任务;坚持良好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坚持让自己成为学生心中的精神领袖;坚持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可以是成功的人。总之,坚持就是课堂管理的钥匙。

  2、明白到教师要想积极地开展教学,就要讲到学生的心里去。首先就要让学生信任你,这样就可以带领学生们遨游四方。

  3、确立规章和制度,当学生背离了约定的章程时,就要督促他们练习、练习、再练习。等等。

  二、实际授课指导

  1、人非圣闲,教师在不小心犯了错的时候,要及时改正错误。要做到承认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不应该一蹶不振,要勇敢地振奋你的精神。

  2、要观摩其他教师的课或是多让指导教师听听自己的课,从中会受益颇多。

  3、在教学上,要因材施教、切忌只讲不练、切记照本宣读、允许和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一起学习、多关注学生的优点、适当传授一些社交礼仪、将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作业适量、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总之一切教学以学生的最大利益为重。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首先必须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天赋、技巧、优点和梦想。要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2、教师要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要保持微笑。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更喜欢开开心心的教师,一个简单的微笑足以让你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3、教师要搭建成功的舞台,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不断地督促他们前进,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行,他们就能做得到。

  4、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要给学生比实际情况稍高一点的评价,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会成为最优秀的自己。

  四、新增的7条建议中

  1、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在建立了某个规范后,一定要坚持执行下去,只要你能让自己坚持下去,你就有机会掌握教师管理权。

  2、从讲桌后面走出来,站在讲台上,你是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思想的源泉,走出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听讲意识,促进教学的展开。

  3、乐观地教学,切记,学生需要的是积极的、有影响力的、真正关心学生成长的老师,他们更喜欢这样的老师,同时也更喜欢这样的老师讲的每一节课。

  时间飞逝,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结束语部分。在结束语部分,明白了老师勤于探索和追求,就可以点亮孩子的灵魂,慢慢地,改变他们的世界,让孩子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教师要用爱心去感触每一个孩童,一直鼓励他们勇于攀登,耐心地给予他们你所拥有的一切,这样可以改变孩子的整个世界。

  读完这本书,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身上所承担的职责,明白了教师力量的伟大,明白了教师职业神圣的内涵。除此之外,还体会到教师真正的意义。真是如此,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对于新手上任的我,在这本书的带领下,我会快速成长,试图做一名合格、称职、优秀、受所有学生敬爱的老师。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学生,我会鼓足干劲、精神饱满地对待每一天的教学。相信爱心+耐心+恒心=成功。教师职业,我来了!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2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一书的第一节《为什么要减少育“刻意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在书中所提出的一切建议,仅供教师知道,不必让学生知道。学生了解教育,懂得教育。一般说来,是有害而无益的。这是因为,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

  而现实教育中,我经常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为了某次活动大张旗鼓地号令全体学生齐聚操场,举行大型节日活动,达到某种教育目的等等。就其短期效果看,似乎达到了,孩子们很是感动,甚至家长们也参与其中,当时是收获了很多。但是事后呢?能有多少学生或是家长能将这次活动中进行的事情长期落实在生活中呢!就学校而言,又能有多少次这样的活动呢,有没有后期跟踪调查呢?

  我想可能没有几个家庭能长期坚持,也可能也没有几所学校能将一次活动反反复复坚持下去,大多数都是一时兴起,更有甚者是应付所谓额检查,或是收集用以准备被检查的材料而已。

  而对孩子的.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如一日三餐那样再正常不过的常规教育,不需要作秀、不需要讲场面,实实在在的、踏踏实实的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3

  早在读大学的时候就了解过前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及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可惜那时候人太浮躁、没有耐心,始终只是浮光掠影,囫囵吞枣般读了读,没有深切体会这本书的精髓。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我重新将目光投向苏霍姆林斯基,在捧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慢慢走进了这位教育大家,感受到他对教育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慢慢地从他的书本里感受到了教育的伟大,教育可以促使每一个生命平等而自由的发展;慢慢地我也有了一些收获与感悟。

  一、要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

  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因为个体性的'差异,学生在认知、智力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上的不同,所以,我们时常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后进生”。因为我们评断标准的一致,就显得这些后进生尤其的“格格不入”。这些学生往往会让我们老师很头疼,甚至会产生放弃的念头。那到底是怎么会导致他们越来越落伍呢?我想,可能是学习中一次次的挫败感吧,一次次的无力感吧!我的班级里,就有2个这样的学生,学习成绩一直提不上来,上课的时候提不起精神,昏昏欲睡地呆坐着。对待这些学生,我想我应该重新思考与反思一下对他们的要求,在制定学习任务的时候,应该要结合他们可以理解与掌握的层次,从小而简单的知识点入手,专门另选一些题目,期待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这样在一次次小小的进步中,他们也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与喜悦,也能体会学习的快乐。

  二、学习不单是方法的学习,而是思想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第42条建议——《怎样学习别的老师的经验》中指出“要知道,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这一段话让我感受颇深,作为一名刚刚踏入这个行业的新手教师,在工作肯定需要积极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学习。那么到底该怎么学习,我也是有些茫然的。记得一次期末考试,我们班学生的计算得分不高,学生计算能力不强,我着急地向老教师寻求解决之法,他们告诉我应该让学生多加练习,可以每天课前进行口算训练。接下来,我就在班上开始进行每日听算练习。但是一段时间过后,班上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那时,我就有些迷茫,为什么我采用了他们的办法,可是效果并不佳呢?现在回想起来,我只是“照葫芦画瓢”,并没有深刻地去思考,没有去探究这个方法地本质是什么,只是机械地去用,也没有结合班级学生地实际情况。在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去观察年长的老师们的做法,吸取他们的教育思想,并且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著作中的每一条建议,对于我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一名好的教师,一定要多读多想,唯有多读书,读好书,才不致使自己的思维枯竭,读书是涵养水源,唯有此,才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4

  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给我很多收获,书中的很多建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有参考意义,本书收集了各种案例,涉及各个方面,讲述怎样教育孩子以及在课堂上发生意外后的处理方法,还有在教学中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学生和教育学生的一些方法,收获多多……

  在学习时,我联想到我在教学工作中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正确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思考着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 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个别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美术课时,他们感觉美术课没有考试,思想就会放松开小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久而久之,他们的美术水平上不来,上课老是批平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我想,如果有了母爱之心,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种对学生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那些自己认为“可爱”的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文学,就让他成为一名文学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做为老教师的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由此我也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还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学会适时适度对自己进行心理调节,快乐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面对你的学生和家长,只有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你就会感动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实幸福的,还需不断地学习以充实、以发展。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建议,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现在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育故事,就像长河里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长远;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着经典,蕴含着永远。每天,每周,每月,记录一个小故事,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呈现出来,可以帮助更多的老师拓宽视野,提升修养。让我们一起,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个个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为他人提供一个范例。相信我心一定有收获。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做为年轻教师的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教师只有再度做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不是一个终结点,而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使我对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专著,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捧读此书,不由自主有一种感觉:一位慈祥、睿智的长者,坐在你的对面与你聊天,他的丰厚学养、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地滋养着你的心灵,提升着你的智慧。这时候,大师的形象依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对后进生我更是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质地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

  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加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都是关于智力训练的。苏霍姆林斯基也从来没有给她补过课。就这样,费加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加进了中午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真的是不可思议啊,费加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这样的教育为她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侍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对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给教师建议教师读书心得07-05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11-24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6-25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9-18

《给教师建议》读书心得09-20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6-22

《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9-28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06-1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5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