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教案

时间:2022-11-29 09:29:0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绝句教案范文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绝句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绝句教案范文集锦五篇

绝句教案 篇1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鹂:又称黄鸟,雄鸟羽毛金黄色,雌鸟黄中带绿,名声婉转,栖于高枝。白鹭:羽毛雪白、双腿细长的能够捕食鱼虾的一种水鸟。千秋:千年,谓年代久远。东吴: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绝句是诗体名。绝句、律诗为唐代的今体林诗(后世称为近体诗),以区别于古体诗。这首诗以“绝句”写入诗题,又因同时有同体诗四首,所以合题为《绝句四首》,不令立体目。这首绝句为四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七言绝句每一句各写一种眼前的景物。“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本栖息高枝,此时鸣与翠柳之上,古代诗词中“于”字长被省略,如果补进去就是“鸣于翠柳”。“翠柳”表明柳叶新绿春意渐浓,黄鹂在柳叶新绿的枝头婉转的发出呖呖的声,显示了春日风光。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飞上高空,随着春暖而更有勃勃生机。

  “窗含西岭千秋雪”,从窗框中望出去,西岭的久积未消的雪清晰可见,好像就包含在窗框中一样。

  “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前停泊的是万里航行的东吴船,是驶向长江下游地区的,还是由下游驶下来的?长江虽长,航程虽远,但江上船只总是往返行驶,无论是驶来的、驶去的,都使诗人想到沿长江而下,可至中游地区的襄阳,转道可至故地洛阳;正因为如此,他系情于门前停泊的东吴船,对它产生遐想。

  四句尽管都写景物,但前两句写的景物以色彩(绿柳、黄鹂、白鹭、青天)、声音(鸣、飞)、动静显示春光明丽,后两句则以静景(远景、近景)暗示动意;禽鸟在春暖时节如此活跃,自己不能无动于衷的心思也得到映示。诗人的眼前景物当然不止这些,他把它们摄入诗中是有选择的,因景生情、以情取景,这就是他的选择准则。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以下简称《绝句》)是妇孺皆知的名篇,几乎人人成诵,而如何解读其中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笔者认为有重新探讨的必要。

  这首小诗在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因此也在各种版本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得到解释。权威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案》的解释是这样的: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西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着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综合起来,编者还进行了如下的延伸:“万里船”从空间上讲,“千秋雪”从时间上说,诗人身居草室,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前两句,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后两句,雪远景,船近景。而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诗中的画境是前后衔接的,即便是跳动的镜头也总有其内在的联系,不可能近、远、远、近的跳来跳去。

  让我们把第三、四句联系起来分析一下吧。第三句说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积雪,一个“含”字,显示了透视的眼光,即,作者主要是看窗,连同四方形的窗口一起看到西岭的雪峰。也就是说,作者是把西岭之雪和方形的窗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这“窗”如同油画的框,而“西岭千秋雪”则是框中的画,“千秋雪”无非是说山很高,高得积雪终年不化。这么高的山可以像油画一样含在小小的“窗”中,可见“西岭”之远。

  那么第四句就容易理解了。诗人欣赏过以窗为框的西岭雪景之后,把眼光投向门外,又看到了奇观:透过院门口,看到辽远的水面上漂着东去的航船,那船因为太远了,以致让你感觉不出它在动,只像停泊在那里一样。停泊在哪里呢?就停泊在院门的门框中间。这也是一种透视的眼光,即,作者把“万里船”和院门口放在一个平面上来欣赏,以门口为画框,则“万里船”停泊其中,成为框中的画。

  这样看来,杜甫这首诗所写的景并不是“近、远、远、近”,而是“近、远、更远、极远”。那为什么说“东吴万里船”比“西岭千秋雪”更远呢?因为山高、水平,大凡观山觉得近,观水觉得远。我们站在景山上看西山,觉得很近,其实远在几十、上百里之外;而站在长江大桥上望江面,觉得远无尽头,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因此,我们可以说,作者只不过是在那里写景,就像画家随便画一张练笔的小幅水彩一样,实在看不出什么微言大义。诗的精彩之处在于,诗人通过透视的原理来处理景物的远近,从而显出逼真的画境。当然,给小学生讲课,没必要讲什么透视,但也没必要讲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对和平的向往之类的微言大义,只要把整幅画面的意境给学生讲准确、讲清楚就是了。

绝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绝、迟、江、泥、燕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春天里大自然中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诵读古诗。难点是通过观察图画,初步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同学们,瞧!(CAI配乐)春天来了,大地万物复苏,太阳暖暖地照耀着大地,一阵春风吹来,花开了,草绿了,阵阵香味迎面扑鼻。冰冻了一个冬的土地,被温暖的阳光晒得湿湿的,软软的。燕子双双飞来飞去,忙着衔泥做巢,岸边的沙滩上,一对对鸳鸯睡得可真香,好象正在享受这美妙的春光。唐代诗人杜甫欣赏着这迷人的春色,提笔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古诗

  (板书)ju

  绝句 这个字谁来读?绝。

  绝句就是最简短的古诗,每首四行,每行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行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是五言绝句。

  想知道诗人杜甫(板书作者)是如何描绘这美丽的春天吗?让我们轻轻地翻开书,板书p68,看谁翻得又轻又快。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朋友的帮忙,多读几遍,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古诗中还藏着一些生字宝宝呢!

  他们正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很快地找到他们吗?拿出铅笔,在古诗中将这些生字,画上小横线,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画完的同学大声地读几遍。(自由读,同桌互读)

  3现在老师把他们请出来了,(生字卡片)谁想和它们交朋友?

  (指名认读生字,全班齐读)

  4生字我们会读了,生字宝宝手拉手,带来了这些词语、词组你会读吗?先自由地读一读吧!(CAI出示:读一读)

  5认读词语。

  迟日:

  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个词,谁来读,你来读,其余同学听?(评价:读得准,声音真响亮):迟日:就是春天的太阳。(前几天就是大晴天,前几天的太阳就是迟日。)春天太阳暖暖的,谁再来读?

  老师也感受到了春天的太阳好暖和啊,照在人身上好舒服啊!你来读。

  春天的太阳照在人身上,舒服极了.你来读。

  春天,太阳暖暖的,万物都复苏了,花红柳绿,鸟语花香。我们一起读。

  泥融:春天太阳暖暖的,你们看冰冻的泥土融化了,这个词谁来读?

  泥土被晒得湿湿的,软软的,谁再来读?

  老师用手摸一摸泥土好软,好滑啊!还有谁想读!

  难怪小燕子它做巢了。我们一起读。

  沙暖:春天的太阳暖暖的,阳光照在沙滩上,这个词,谁来读。

  春天的太阳暖暖的,沙滩被晒得暖融融的,谁再来读?

  用手摸一摸,沙子热乎乎的,真舒服啊!还有谁想读?

  沙滩好暖和啊!好舒服啊!要是能美美地睡上一觉,那就更棒了,全班一起读。

  燕子:春天天气真暖和,你们看谁来了?指名读。(轻声)

  小燕子托着剪刀似的尾巴飞来了,多么活泼啊!谁再来读?

  小燕子真可爱啊,一边飞一边叫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谁还想读?

  小燕子飞到这,你来读。小燕子飞到那,你来读。

  小燕子都飞到我们教室中间来了啊!(一起读)

  鸳鸯:小燕子飞来了,还有谁来了?

  指导读(字音读得准)。相机介绍:看过鸳鸯吗?(CAI图片并简单介绍生活在水中的一种水鸟,每到春天来临的时候,它们就会成双成对的在水边玩耍、瞧!这对鸳鸯,他们正聚在一块说着悄悄话呢?可爱吗?我们一起读。)

  这里还有一个词组朋友。谁会读?

  江山丽:这个词谁会读?

  三个字的词,怎么读,听老师读一读。谁再来试一试?(好、准)

  春天来了,花开了,草绿了,小动物也出来了!你在春天还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春暖花开,花红柳绿,祖国的江山很美很美!这就叫江山丽。谁再来读?

  男生读,女生读。我们一起读。

  现在我们连起来把这些词语美美地读一遍。

  6生字、词组我们都会读了,读得这么好,现在咱们再来读读古诗, 看着大屏幕自己读。看谁读得更流利.(学生自由读)

  7现在谁愿意把古诗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如果我读得好,就请你们给我点掌声,鼓励鼓励我。

  8老师配乐朗读古诗。读完后请学生评议。

  知道我为什么读得好吗?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我是在了解了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逐行反复练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才读得这么好。你们想读好古诗吗?

  现在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一学好吗?

  三、感悟诗意,品读古诗。

  (一)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句

  (板书)迟日江山丽,

  1谁愿意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啊

  2老师听出来了,你的迟日读得真好,老师看到了一轮红红的大太阳,暖暖的,谁会像他这样读?你来读。春天的太阳好暖和啊!照在人身上舒服极了。还有 谁来读?

  3哎呀,老师看到你就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地玩耍呢!

  4春天太阳暖暖的,万物复苏了,祖国的山河很美,很美。还有谁来读?

  5你的丽读得真好啊,老师都看到了好多美丽的景色。还有谁能像他这样读?

  7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通过你们的朗读,我们都仿佛站在温暖的阳光之下,沐浴着温暖的春光,美丽极了,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全班读

  8我们通过读,感受到了太阳的温暖,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这就叫边读,边想象画面。

  (二)春天里不仅有美丽的太阳,春风也来了。谁愿意读第2行诗?

  (板书)春风花草香。

  1春天的风轻轻的!谁来读?

  2春天的风柔柔的!谁来读?春天的风真轻柔啊!把小朋友的脸蛋都吹红了。

  3春天的风像小姑娘的手一样,她轻轻地抚过花园,,花园里的花儿

  都开了,你都闻到了什么花香了?

  (拓展顺势练读,春天的桃花粉红粉红的,好香啊!你来读。

  迎春花黄黄的,也很香!你来读。

  玉兰花白白的,香极了!你来读。

  4春天的花真香啊!满教室都飘着花香。我们一起读。

  5春天,太阳暖暖地照着大地,花开了,草绿了,到处生机勃勃。

  谁愿意把1、2两行连起来读个大家听?(我们一起读,美美地读。全班读)

  (三)学习第三行诗.

  春天,不光有美丽的花,绿绿的草,小动物也加入了这春的聚会。

  (CAI视频:你们看,谁来了?对啊!春天的使者小燕子飞来了。

  1这就叫出示:泥融飞燕子 谁来读?

  2读:喔!这只小燕子不太高兴,它飞不动了。谁来读?

  3这只小燕子,好高兴啊!飞得可真快啊!谁能像他这样读?

  4你的飞读得真好,谁能加上动作读就更好了。多么活泼的燕子啊!

  51、2横排的小燕子飞起来。评:哎呀!你们是不是要去捉虫子啊!

  6来!3、4横排的小燕子也飞起来。评:你们是不是要去筑巢啊!

  7所有的小燕子我们都飞来了!我们一起读,读出小燕子的高兴和喜悦吧!

  还有谁来啦?

  (四)学习第四行。

  1谁来读读第四行诗?

  评价:你的睡读得好,鸳鸯睡得好舒服,

  2鸳鸯睡得真甜啊!

  3谁加上动作读,就更好了?

  沙滩暖和极了,它都不想起来了。

  4春天来了,春暖花开,这么多小动物都出来享受春天的美景,现在咱们连起来齐读两行诗,有没有信心读好?

  5春天里,除了小燕子和鸳鸯外,还会有哪些可爱的小动物呢?

  6春天来了,万物复苏,这么多的小动物们都出来了,他们都

  加入了这春的聚会,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乐趣。来我们再一起来读最后一句。

  7诗人仅仅用了20个字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现在咱们把全诗连起来,加上课题和作者没有信心读好?

  看着老师的板书自由地读。(1-2分钟)

  8指名读 评价 下面一个同学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9全班一起像他这样,加上动作美美地读。

  老师都想给你们加上音乐了。一起配乐读。

  四、熟读古诗,背诵表演。

  看着同学们背得如痴如醉的样,我想这些画面一定牢牢地记在脑海

  里了,不看书,就看图,有没有信心背下来,快准备准备吧。(喜欢的方式来背诵)

  (指名背,小组背,全班背)

  五、课堂延伸,古诗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绝句》,

  老师还带来了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想不想读一读啊!

  早春

  (唐)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自由地读一读吧。

  2、指名读,评一评,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3、师范读介绍诗意。京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浸润得酥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无。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4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绝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是文学体式、唐代诗人及其风格)

  2、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体会情感取向。

  3、学习并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主要是学会从一首诗的动词及形容词中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创作意图。

  4、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近年来虽然《考试说明》把诗歌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所以过去多年的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常见的置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但是,20xx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也迫使我们在诗歌鉴赏的教学及备考工作中及时采取新的策略。

  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对20xx年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有这样一个初步认识:材料的选择应该是浅易的、脍炙人口的,在设题角度上分两个方面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允许考生在尊重定论的基础上适度发挥。所以,这节高考诗词鉴赏指导课主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设计,使学生掌握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点。

  2、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一轮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关键词的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把培养学生把握关键词并以此来获得诗人情感信息作为重点。

  3、教学方法分析

  针对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思维能力差等特点,本课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分析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的目标。

  【教学重点】

  1、杜甫的生平及情感取向。

  2、通过动词及形容词来把握诗人情感,分析诗歌内容。

  3、了解并掌握“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题

  以文学体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入唐诗,顺带复习中国文学史上的几种常见文学体式。

  二、了解杜甫生平并把握其情感取向

  1、生平概述

  杜甫,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原籍襄阳,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后居长安。及安史之乱,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弃官。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途中。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有《杜工部集》。

  2、通过两首诗体味杜甫的爱国情感

  3、引入《绝句》

  三、讲解《绝句》

  (一)通过直观观察及朗读来体味诗歌所反映出来的作者情感。

  (二)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来体味作者情感,使同学了解诗歌鉴赏的要点。

  1、分析动词入“情”

  鸣:①请同学找出能够形容鸟叫的词语并归为两类

  ②创设情境表现黄鹂的存在状态

  上:①如果用“冲”字代替会改变什么?

  ②概括理想中的“上”这个动作

  小结:表现了初春景色宜人和诗人喜悦的情怀。

  含:引导得出“含”字所表现的诗人情感

  泊:通过此字体会作者思绪

  小结:写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欲架舟重游江南的愿望

  2、分析形容词入“境”

  可以根据四个形容词制成四幅图画,在引导学生给四幅画命名、调配画面色彩的同时体会作者情感

  3、分析数词入“趣”

  用对比法使学生看到数词的作用

  黄鹂加上两个,成对出现,当然就雌雄合鸣,具有喜庆意味,气氛就融合协调了。

  白鹭加上一行,就写出了白鹭成行起飞的特征,令人更感到真实而富韵味。

  雪而千秋,言其积累之年深日久,可见西岭之高寒。(时间)

  船而万里,言其来程之遥远,重游江南之思绪,越迁越长了。(空间)

  。总结:一鸣一上,近景清脆,远景悠扬,一收一放,远大的要收回来,近处的却放出去。在空旷辽阔的画面中,雄浑博大的境界出来了。

  四、点出“寓情于景”的。写作特点

  五、作业:

  根据所讲鉴赏方法鉴赏《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背景:在中唐前期,韦应物是个洁身自好的诗人,也是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好官,但他为中唐政治弊败而忧虑,百姓生活贫困而内疚,有志改革而无力,思欲归隐而不能,进退两难,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曾明确表示自己是“扁舟不系与心同”,表示自己虽怀智者之忧,但自愧无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无所作为。

绝句教案 篇4

  一、教材内容简析

  《绝句》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作。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第一句是草堂前成对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第二句一行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这两句从时间上、空间上给人宽阔的现象余地。

  全诗随着视线转移,一句一景,由低到高,由远及近,景物不断变化,诗人愉悦的情感贯穿其中,四种景构成一个和谐统一、鲜明优美的意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佳作。教学中让学生反复朗读,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绚丽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心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积累杜甫名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

绝句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与比较,了解三首诗的不同风格与表现手法。

  2、从品味语言入手,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说明:

  本课所选的三首绝句,内容浅显易懂,其中《从军行》和《过华清宫绝句》学生在高中以前已经有过接触,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背诵。因此,教学本课的三首诗,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层次的记诵和理解上,还应该引导学生向诗歌鉴赏的更高层次发展, 在诵读和比较中品味语言,领会这三首诗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技巧,感悟诗歌语言含蓄蕴藉的特点,进而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基于这样的考虑,可以比较阅读作为教学的切入口,从以下三个方面逐层推进:

  一是作家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以孟诗为例)。

  二是不同题材诗歌风格的比较(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

  三是三首诗不同表现技巧的比较(细节刻划、融情于景、以小见大)。以比较显差异,以差异促感悟,在比较中加深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词句,感受诗歌意象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容。

  2、难点:归纳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说明:

  文本的解读首先必须立足于语言的感悟和品味,诗歌的阅读尤其如此。引导学生通过对三首诗的语言的品味,从而使他们获得对鉴赏诗歌的某些理性的认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如何才能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首先要求学生在初步诵读的基础上把三首诗所使用的表情达意的具体意象从诗句中剥离出来(“意象”这一概念学生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诗歌教学中已有接触,在此直接引入教学的环节中应该是可以的),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品味这些具体的意象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而明确:诗歌的不同风格,不仅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而且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紧密象紧密相关。

  对于本课教学难点的突破,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层层剥笋的方法。比如,可先由孟浩然的诗入手,通过对诗中意象的分析明确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联系以前学过的《春晓》、《过人故人庄》等诗,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不同风格,最后总结下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

  对于三首诗的表现技巧的分析,可以穿插在意象分析的过程中,最后略作总结,以期通过对表现手法的分析来加深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联系旧知。

  (三)设疑激趣。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连绵起伏、群峰耸立的诗歌天地中,唐诗无疑是最为雄伟壮观的一座山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绝句三首》就是从这座山峰上采撷来的精美的花朵。这三位诗人分属于盛唐和晚唐两个不同的时代,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比如,你能说出孟浩然和王昌龄分别属于哪个诗歌流派吗?

  2、请把三首诗迅速阅读一遍,从题材上看,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诗?

  (1)学生回答,明确: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派

  王昌龄:边塞诗派

  (2)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孟诗:送别诗

  王诗:边塞诗

  杜诗:咏史诗

  (3)唤起激情: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一个篇章,读此篇章,教师应该感染激发学生内心的自豪之情、向往之情。

  (4)关于诗歌流派和诗体的提问,既是考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也是本课教学的必要环节。为下面环节中的不同诗体风格的比较留下铺垫。

  以《送朱大入秦》为例,探究解读诗歌的一般方法。

  怎样来鉴赏一首诗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这三首诗的学习来作一次探讨。

  ①指导学生阅读第一首诗,疏通诗意。思考:“脱”应怎样理解?(解下,拿出)

  ②意象分析:

  抓住一个细节。启发思考:联系“宝剑直千金”一句看,“脱”字一词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可联系课文注释并补充“季札挂剑”的典故来加深学生对这一细节的理解和感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还可补充前人对孟的评价:唐人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称他“救患释纷,以立义表”,“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新唐书文艺传》谓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 。”那么,这首小诗所表现的慷慨激昂,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③与《过故人庄》(或《春晓》)一诗的风格比较。思考:两首所流露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吗?(一显恬淡洒脱之风,一具慷慨激昂之气,颇有几分盛唐豪气。)

  3、引导学生归纳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帮助梳理一下鉴赏的思路流程,让学生在下一个环节乃至以后的学习中能不断加运用,以提高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1)学生齐读《送朱大入秦》,对照注释疏通大意。质疑。

  学生思考讨论“脱”字一词的含义。

  (2)交流、讨论“解剑相赠”这一细节对表现诗人情感的作用。

  (3)讨论、比较:此诗与《过故人庄》一诗在风格上的差异。

  (4)学生自读后,齐背这首诗,简要归纳一下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语言、分析意象、体会情感、联系旧知、纵向比较。

  ①诗意的解读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词句上。这一教学环节关键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从一些细微之处着眼,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诗的内蕴。

  ②学生讨论和辨析的关键词是一个“脱”字,抓住了它就打开了解读这首诗的大门。

  ③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理解。由内及外,由点到面,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更广阔的书外的世界,这是老师在高年级学生的教学中始终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④如果对诗人自身不同风格的讨论进展顺利,教师还可引入唐诗中一送别名句以供学生鉴赏比较。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⑤方法的归纳不必拘泥于语言的表达形式,关键是让学生能有所领悟。

  4、巩固与实践:指导学生鉴赏《从军行》。

  关于《从军行》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加以研讨。

  (1)抓住诗中最能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雪山、玉门关、黄沙、楼兰,概括这些景物所组成的画面的特点。

  (2)分析景情关系,体会此融情于景的写法特点。

  (3)联系初中学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结合本诗的学习,请学生简要说说边塞诗有哪些特点。

  比如:内容多写军旅边塞生活,风格或雄浑悲壮,或慷慨激昂等,学生能说出一二即可,不必求全求精。

  5、学生朗读《从军行》,围绕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1)找出诗中体现边塞风光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组成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讨论,使明确:奇丽壮阔,苍凉雄浑。

  (2)抓住“暗”“孤城”体会诗的前两句表现的戌边将士的思想情感。讨论:这样的场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通过讨论,体会战争的惨烈,对故乡的思念。

  (3)面对如此残酷的战争,将士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抓住“百战”“穿”“终不还”体会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4)前两句的景物描写与后面有什么关系呢?体会悲凉的情景的描写更衬托出了战士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和气概。

  (5)联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归纳边塞诗的基本特点。1、这两首诗的学习应该充分利用在第一首诗的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的品味语言的方法,在语言的品味和诗意的解读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交流讨论,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加以点拨。

  因此,关于预设中学生讨论的问题亦可适当简化,《从军行》重点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景情关系,进而归纳一下边塞诗的基本特点;《过华清宫绝句》则重点让学生把握此诗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体会其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从军行》的学习可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过华清宫绝句》一诗则主要交给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讨论,教师适当予以点拨和拓展。

  6、练习与迁移:师生共同鉴赏《过华清宫绝句》。关于《过华清宫绝句》着重引导学生讨论:

  (1)作为一首咏史诗,这首诗所咏的是什么时代的什么事?

  (2)作者对历史的评价态度主要体现在诗中的哪一句?

  (3)这一句在表现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4)这首咏史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可引入: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诗不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

  何谓“蒙太奇”手法?此即为一例。自读《过华清宫绝句》,参照“教师活动预设”中的四个问题展开讨论。重点放在对“一骑红尘妃子笑”一句品味和分析上。

  ①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②师生共同探讨“教师活动预设”中的问题(1)(2)。

  ③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问题(3)(4)。

  ④师生共同评价,归纳本诗在表现技巧方面的特点。对于本课来说,这一环节既是对上一环节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教学内容进一步推进,关键的地方,教师必须加以有效的点拨,适当的调控。比如,关于《过华清宫绝句》一诗亦可作适当的资料补充,引入前人的评价,关于“蒙太奇”手法的介绍等,以丰富和加深学生作者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的理解和感悟。

  7、归纳总结。

  (1)三首诗在表现表现的运用上有何不同?

  《送》:注重细节刻划。

  《从》:融情于景。

  《过》:以小见大。

  (2)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①指定学生发言,总结诗歌鉴赏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

  ②教师总结:

  a.从语言入手。

  b.抓住意象。

  c.剖析手法。

  d.联系比较

  (3)提问:从表现手法上看,三首诗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明确答案。

  (4)学生根据本课学习,总结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学生总结后,教师作适当点评,可以参照“教师活动预设”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诗歌鉴赏对于刚刚跨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定难度的,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本课的学习旨在告诉学生鉴赏诗歌应该遵循的一些最基本的规律,让学生知道从品味语言入手,抓住诗歌的核心意象来解读诗意就可以了,至于更高层次的一些要求,比如知人论世、意境和手法赏析等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落实。

  8、布置作业。

  (1)搜集或上网查阅有关孟浩然、王昌龄、杜牧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评价材料,整理成三百字左右的小资料,写在语文课堂笔记本上。

  (2)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学生完成作业作业1是为了弥补本课教学中的一个不足,因为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流畅与连贯,教学中省去了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作业的形式来作一次归纳。

  9、思路点拨:

  如果班级学生程度较好,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把三首绝句作为一个整体让学生自读,质疑,讨论,在教师的参与下疏通三首诗的大意,明确各自不同的题材。然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这三首绝句中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具有表现力?请举例并作简要的分析。(亦可把全班分为三组,分别针对一首诗加以讨论,或以自己最喜欢的一首为例,较的难的诗,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2)这三首绝句的题材不同,在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你能说说它们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不同吗?学生在讨论以上问题后,教师可以适当加以补充和拓展,与学生一起总结鉴赏诗歌的一些基本方法。课外布置学生从三首绝句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课上交流。

  10、练习举隅:

  (1)《从军行》一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一句具有极强的概括力,请问:从这一句诗反映了当时的戍边将士怎样的生活情形?

  (2)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共有三首,下面是其中的第二首,请结合本课学习的有关内容,回答后面的问题。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注]

  ①新丰:今陕西临潼县新丰镇。

  ②渔阳:今河北蓟县,当时为安禄山叛军驻扎的地方。

  ③霓裳:唐玄宗时一种宫廷舞曲。

  (1)这首诗共写了几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作简要分析。

【绝句教案】相关文章:

《绝句》教学设计05-22

《绝句》教学设计15篇06-14

小班语言教案小兔乖乖教案06-08

《散步》教案02-01

《春》教案02-21

数学的教案11-30

散步的教案03-06

《走路》教案03-18

《蝴蝶》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