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案

时间:2022-07-02 13:20:47 教案 我要投稿

比的应用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的应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的应用教案

比的应用教案1

  过程记录

  学习目标:1.能知道欧姆定律的内容,并会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说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3.会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欧姆定律内容和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学习难点:利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导学内容和步骤:

  一、前置学习:

  欧姆定律的内容

  2. 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式中各物理量及单位:

  I----电流----安培;U----电压---伏特;R----电阻---欧姆

  3.欧姆定律中的“导体”指的是 。

  4.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

  电压关系:

  电阻关系:

  比例关系:

  5. 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

  电压关系:

  电阻关系:

  比例关系:

  二、展示交流:

  学习小组完成课本29页1—3题,上黑板展示。

  教师强调解题格式,“三要”和“三不”。

  三要:要写解、答;要有公式;要带单位。

  三不:最后结果不准用分数;不准用约等号;不准用除号。

  三、合作探究:

  学习小组完成课本29页4题,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上黑板展示。

  教师归纳:解题步骤:1。根据题意画电路图; 2.在图中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3.综合运用电学规律列式求解。三种方法(单一法、整体法、比例法)。

  四、达标拓展

  五、教学评价

  六、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案2

  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主要研究的是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重点是实际应用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实际意义。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应把二次函数与之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外,在利用图像法解方程时,图像应画得准确一些,使求得的解更准确,在求解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运用二次函数计其图像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提高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应用意义及数学转化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建立合作意识和提高探索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解决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应用题。

  教学难点: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媒体:幻灯片,计算器。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情景导入:

  师:由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 (a0),你会有什么联想?

  生:老师,我想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

  师:不错,正因为如此,有时我们就将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来解决。

  现在大家来做下面这两道题:(幻灯片显示)

  1.解方程 。

  2.画出二次函数y= 的图像。

  教师找两个学生解答,作为板书。

  Ⅱ.新课讲授

  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共同讨论:

  1.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什么?它与方程 的根有什么关系?

  2.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和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有什么关系?

  生甲:老师,由画出的图像可以看出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1、2;方程的两个根是-1、2,我们发现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生乙:我们经过讨论,认为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等于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师:说的很好;

  教师总结:一般地,如果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相交,那么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 =0的根。

  师:我们知道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那么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我们共同研究下面问题。

  [学法]:通过实例,体会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实质上就是求二次函数为0的自变量x的取值,反映在图像上就是求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 。

  (1)观察这个函数的图像(图34-9),一元二次方程 =0的两个根分别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2)①由在0至1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吗?

  x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y -1 -0.89 -0.76 -0.61 -0.44 -0.25 -0.04 -0.19 0.44 0.71 1

  ②由在0.6至0.7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吗?

  x 0.60 0.61 0.62 0.63 0.64 0.65 0.66 0.67 0.68 0.69 0.70

  y -0.040 -0.018 0.004 0.027 0.050 0.073 0.096 0.119 0.142 0.166 0.190

  (3)请仿照上面的方法,求出一元二次方程 =0的另一个精确到十分位的根。

  (4)请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 =0,并检验上面求出的近似解。

  第一问很简单,可以请一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一个根在(-2,-1)之间,另一个在(0,1)之间;根据上面我们得出的结论。

  师:回答的很正确;我们知道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图象就能说出方程的两个根。现在我们共同解答第(2)问。

  教师分析:我们知道方程的一个根在(0,1)之间,那么我们观看(0,1)这个区间的图像,y值是随着x值的增大而不断增大的,y值也是从负数过渡到正数,而当y=0时所对应的x值就是方程的根。现在我们要求的是方程的近似解,那么同学们想一想,答案是什么呢?

  生:通过列表可以看出,在(0.6,0.7)范围内,y值有-0.04至0.19,如果方程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x应该是0.6。

  类似的,我们得出方程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是0.62。

  对于第三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解答,教师在下面巡视,观察其中发现的问题。

  最后师生共同利用求根公式,验证求出的近似解。

  教师总结:我们发现,当二次函数 (a0)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时,根据图像与x轴的交点,就可以确定一元二次方程 的根在哪两个连续整数之间。为了得到更精确的近似解,对在这两个连续整数之间的x的值进行细分,并求出相应得y值,列出表格,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元二次方程 所要求的精确度的近似解。

  Ⅲ.练习

  已知一个矩形的长比宽多3m,面积为6 。求这个矩形的长(精确到十分位)。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1)

  一、导入 总结:

  二、新课讲授 三、练习

  第二课时:

  师: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运用二次函数的实例?

  生:老师,我见过好多。如周长固定时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之间的关系:圆的面积与它的直径之间的关系等。

  师:好,看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否解决:

  活动1:如图34-10,张伯伯准备利用现有的一面墙和40m长的篱笆,把墙外的空地围成四个相连且面积相等的矩形养兔场。

  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设每个小矩形一边的长为xm,试用x表示小矩形的另一边的长。

  2.设四个小矩形的总面积为y ,请写出用x表示y的函数表达式。

  3.你能利用公式求出所得函数的图像的顶点坐标,并说出y的最大值吗?

  4.你能画出这个函数的图像,并借助图像说出y的最大值吗?

  学生思考,并小组讨论。

  解:已知周长为40m,一边长为xm,看图知,另一边长为 m。

  由面积公式得 y= (x )

  化简得 y=

  代入顶点坐标公式,得顶点坐标x=4,y=5。y的最大值为5。

  画函数图像:

  通过图像,我们知道y的最大值为5。

  师:通过上面这个例题,我们能总结出几种求y的.最值得方法呢?

  生:两种;一种是画函数图像,观察最高(低)点,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值;另外一种可以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最值。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看来同学们是都理解了,也知道如何求函数的最值。

  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在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根据条件建立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在求最大(或最小)值时,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

  (1)画出函数的图像,观察图像的最高(或最低)点,就可以得到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2)依照二次函数的性质,判断该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进而确定它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再利用顶点坐标公式,直接计算出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

  师:现在利用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2:如图34-11,已知AB=2,C是AB上一点,四边形ACDE和四边形CBFG,都是正方形,设BC=x,

  (1)AC=______;

  (2)设正方形ACDE和四边形CBFG的总面积为S,用x表示S的函数表达式为S=_____.

  (3)总面积S有最大值还是最小值?这个最大值或最小值是多少?

  (4)总面积S取最大值或最小值时,点C在AB的什么位置?

  教师讲解:二次函数 进行配方为y=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此时当x= 时,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此时当x= 时, 。对于本题来说,自变量x的最值范围受实际条件的制约,应为02。此时y相应的就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了。通过画出图像,可以清楚地看到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及此时x的取值情况。在作图像时一定要准确认真,同时还要考虑到x的取值范围。

  解答过程(板书)

  解:(1)当BC=x时,AC=2-x(02)。

  (2)S△CDE= ,S△BFG= ,

  因此,S= + =2 -4x+4=2 +2,

  画出函数S= +2(02)的图像,如图34-4-3。

  (3)由图像可知:当x=1时, ;当x=0或x=2时, 。

  (4)当x=1时,C点恰好在AB的中点上。

  当x=0时,C点恰好在B处。

  当x=2时,C点恰好在A处。

  [教法]:在利用函数求极值问题,一定要考虑本题的实际意义,弄明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画图像时,在自变量允许取得范围内画。

  练习: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P是边BC上一点,QPAP,并且交DC与点Q。

  (1)Rt△ABP与Rt△PCQ相似吗?为什么?

  (2)当点P在什么位置时,Rt△ADQ的面积最小?最小面积是多少?

  小结:利用二次函数的增减性,结合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则可求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极值,求极值时可把 配方为y= 的形式。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2)

  活动1: 总结方法:

  活动2: 练习:

  小结:

  第三课时:

  我们这部分学习的是二次函数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把二次函数问题转化为方程的问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量之间的关系是二次函数关系?大家观看下面的图片。

  (幻灯片显示交通事故、紧急刹车)

  师:你知道两辆车在行驶时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吗?

  学生思考,讨论。

  师:汽车在行驶中,由于惯性作用,刹车后还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这段距离叫做刹车距离。刹车距离是分析、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看下面一个道路交通事故案例:

  甲、乙两车在限速为40km/h的湿滑弯道上相向而行,待望见对方。同时刹车时已经晚了,两车还是相撞了。事后经现场勘查,测得甲车的刹车距离是12m,乙车的刹车距离超过10m,但小于12m。根据有关资料,在这样的湿滑路面上,甲车的刹车距离S甲(m)与车速x(km/h)之间的关系为S甲=0.1x+0.01x2,乙车的刹车距离S乙(m)与车速x(km/h)之间的关系为S乙= 。

  教师提问:1.你知道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吗?甲车是否违章超速?

  2.你知道乙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在什么范围内吗?乙车是否违章超速?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对于二次函数S甲=0.1x+0.01x2:

  (1)当S甲=12时,我们得到一元二次方程0.1x+0.01x2=12。请谈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意义。

  (2)当S甲=11时,不经过计算,你能说明两车相撞的主要责任者是谁吗?

  (3)由乙车的刹车距离比甲车的刹车距离短,就一定能说明事故责任者是甲车吗?为什么?

  生甲:我们能知道甲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知道甲车的刹车距离,又知道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式,所以车速很容易求出,求得x=30km,小于限速40km/h,故甲车没有违章超速。

  生乙:同样,知道乙车刹车前的行驶速度,知道乙车的刹车距离的取值范围,又知道刹车距离与车速的关系式,求得x在40km/h与48km/h(不包含40km/h)之间。可见乙车违章超速了。

  同学们,从这个事例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如果二次函数y= (a0)的某一函数值y=M。就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 =M,确定它所对应得x值,这样,就把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下面看下面的这道例题:

  当路况良好时,在干燥的路面上,汽车的刹车距离s与车速v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v/(km/h) 40 60 80 100 120

  s/m 2 4.2 7.2 11 15.6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每对(v,s)所对应的点,并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结各点。

  (2)利用图像验证刹车距离s(m)与车速v(km/h)是否有如下关系:

  (3)求当s=9m时的车速v。

  学生思考,亲自动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正确答案,教师再进行讲解。

  课上练习:

  某产品的成本是20元/件,在试销阶段,当产品的售价为x元/件时,日销量为(200-x)件。

  (1)写出用售价x(元/件)表示每日的销售利润y(元)的表达式。

  (2)当日销量利润是1500元时,产品的售价是多少?日销量是多少件?

  (3)当售价定为多少时,日销量利润最大?最大日销量利润是多少?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是利用函数求极值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本题的实际意义,弄明白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在画图像时,在自变量允许取的范围内画。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3)

  一、案例 二、例题

  分析: 练习:

  总结:

  数学网

比的应用教案3

  ①抗性转基因植物

  转基因动物是指转入了外源基因的动物。

  我的发现:

  2.分析说明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与伦理。

  探究发现:(1)导入基因的稳定高效表达

  导入的方法、使用的`受体细胞等都会影响到基因导入的效率和基因的表达,因此在基因工程操作时要进行筛选和培养。骨髓作为受体细胞使用的最多,对它进行细胞培养、干细胞分化、使用造血因子等方法可增加基因的稳定高效表达。

  (2)导入基因的安全性

  导入的基因是否引起重要基因的失活或更严重地激活一个原癌基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因此要重视基因的安全性问题。

  (3)基因治疗与社会伦理道德

  体细胞基因治疗是符合伦理道德的,但试图纠正生殖细胞遗传缺陷或通过遗传工程手段来改变正常人的遗传特征却引起争议。

  我的发现:

  3.利用微生物生产药物有何优越性?

  探究发现:所谓利用微生物生产蛋白质类药物,是指将人们需要的某种蛋白质基因,导入微生物,然后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蛋白质类药物。与传统的制药相比有以下优越性:

  (1)利用活细胞作为表达系统,表达效率高,无需大型装置和大面积厂房就可以生产出大量的药品。

  (2)可以解决传统制药中原料的不足。例如,传统的胰岛素生产方式是从猪和羊的胰腺中提取,获得1 g胰岛素大约需要100 g的猪胰脏,生产成本高,价格昂贵;但利用基因工程菌发酵生产即能大量生产(1 000 L大肠杆菌发酵液可得到100 g胰岛素),又不需要从动物或人体上获取原料。

  (3)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

比的应用教案4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52页~53页的内容,练习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3、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问:我班男女生人数各是多少?你能根据我班男女生人数用比的知识和分数的知识来说一句话吗?

  学生汇报: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研究按比例分配问题。(板书:按比例分配)

  指出: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1、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 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

  ……

  3、课件演示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请学生板演)

  方法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 100× =60(平方米)

  100×=40(平方米)

  ……

  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

  6、练习:

  如果你来分配这100平方米的保管区给六(1)班和六(2)班你准备按这样的比来分配,并把两个班保管区的面积算出来。

  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7、出示:学校新买来315本新书,要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如果你是图书管理员,怎样分配才合理呢?

  (1)小组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分配方案,最后统一到按照各班人数进行分配比较合理。

  (2)增加条件:六(1)班34人,六(2)班36人,六(3)班35人。

  (3)问:3154本书按照人数分配,就是按照怎样的比来分配呢?

  (4)学生独立解答。

  (5)学生汇报。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并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8、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按比例应用题有什么特点?

  三、开放运用,体验成功

  小明九月份共用去零花钱30元,具体用途及分配情况见下表:

零花钱30



买学习用品



买零食



玩游戏机



1



3



6









  1.你能算出小明的各项支出是多少元吗?

  2.看了这张表,你有什么想法?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安排这30元零花钱?能用表格展示出来吗?

  1、反馈。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表格,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和计算钱数的方法。

  四、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三的第1~4题。

比的应用教案5

  1.植物基因工程的成果

  植物基因工程的成果都是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外源基因来源;二是外源基因的表达成果。虽然教材内容繁多,杂乱无章,但是我们在掌握时只要抓住植物基因工程的外源基因是什么,该基因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导入植物细胞,使其表达,产生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如抗虫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是杀虫基因。外源基因还有bt毒蛋白基因、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淀粉酶抑制剂基因、植物凝集素基因等。成果是抗虫棉等。

  2.动物基因工程的成果

  动物基因工程的成果也是由两方面组成:一是外源基因,如生长激素基因、肠乳糖酶基因、药用蛋白基因、抗原决定基因等;二是外源基因在动物体内的表达成果,如动物生长速率加快、转基因鲤鱼、乳房生物反应器、没有免疫反应的克隆猪器官。

  3.基因工程药品

  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工程菌”来生产药品,是基因工程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工程产业,可以通过转基因培育的工程菌生产人胰岛素、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

  4.利用微生物生产药物的优越性

  所谓利用微生物生产蛋白质类药物,是将人们需要的某种蛋白质的编码基因构建成表达载体后导入微生物,然后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蛋白质类药物。与传统的制药相比,它有以下优越性:

  (1)利用活细胞作为表达系统,表达效率高,无需大型装置和大面积厂房就可以生产出大量药品。

  (2)可以解决传统制药中原料来源的不足。例如,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药物,一名糖尿病患者每年所需的胰岛素需要从40头牛或50头猪的胰脏中才能提取到。1978年科学家用2 000 l大肠杆菌发酵液得到了100 g胰岛素,相当于从1 000 kg猪胰脏中提取的`量。又如,生长激素是治疗侏儒症患者的药物,治疗一名侏儒症患者每年需要从80具尸体的脑下垂体中提取生长激素。利用基因工程菌发酵生产就不需要从动物或人体上获取原料。

  (3)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

  活学巧用

  【例1】 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生物新品种,其优越性在于 …

  a.克隆技术可以快速繁育优良性状的家畜

  b.现代转基因技术可迅速改变生物的基因组成

  c.现代生物技术迅速使新品种形成群落

  d.现代生物技术可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解题提示:群落是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解决该类题目的规律:基因工程是在两个物种之间转移基因,克服两物种之间由于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障碍。

  答案:abd

  【例2】 下列实例中,涉及基因重组的是( )

  a.我国著名育种专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品种

  b.英国科学家利用细胞核移植技术克隆出小绵羊

  c.荷兰科学家将人乳高铁蛋白基因移植到牛体内并获得成功

  d.乘宇宙飞船上过太空的辣椒种子结出的果实较平常的大一倍以上

  解题提示:袁隆平培育出的超级水稻品种是利用杂交技术,根据基因重组原理培育成功的,故a对。c项为基因工程的产物,基因工程也是利用基因重组原理,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即把不同种生物的基因组合在一起,并得以表达的过程,故c对。b项克隆小绵羊的产生是无性生殖的过程,无基因重组现象。太空育种是利用基因突变原理,故b、d错。解决该类题目的规律:基因重组有两种类型:一是有性生殖过程中非等位基因的重新组合;二是dna拼接技术即基因工程。

  答案:ac

比的应用教案6

  一、案例背景

  (一)分析

  1.教材分析:我校选用的教材是三年制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按照学校安排每学期十六课时的要求,初二学生下半学期只能在第四册几何画板与photoshop软件中选择其一,我选用的是第十二单元“用photoshop处理图像”。

  2.学情分析

  这届初二学生是从初一带上来的,这是第四个学期,学生学习能力差距较大,但多数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且一部分有能力完成自主学习。上一节课学生利用“填充”“描边”“自由变换”已经完成了“停”指示牌的制作。这节课用不同的知识完成相同的作品,从中让学生了解同一图形的多种制作方法,并区别从中优缺点。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新建、删除、隐藏图层的方法。

  2.灵活掌握链接图层的方法。

  3.掌握填充、文字等工具与图层的完美结合;

  (三)重难点、问题预测及对策

  重难点:

  1.各种工具与图层的完美结合。

  2.灵活掌握链接图层的方法。

  问题预测:

  1.由于本节课是photoshop的第三节课,对于基本工具的运用要看学生对画图程序的熟悉度,更专业一些的工具更需要时间去练习才能熟悉掌握,因此学生在运用工具绘画时应该需要的时间较长。

  2.学生对图层的概念会很陌生,shift和ctrl组合键的运用不会很好。

  3.图像格式,学生会很难理解。

  对策:

  1.本节课示例图不需要太多的工具运用,因此可能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环节。

  2.图层的介绍,可以用现实的纸张拼合为例帮助其理解;组合键的运用只能是强化练习。

  3.图像格式,只需要让学生在容量上有个对比概念就可以。

  (四)课前准备

  用填充、描边与图层不同的两种方法制作“停”指示牌的效果图。

  (五)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了解图层。

  2.自主学习:完成新建、删除、隐藏图层的学习。

  3.示范教学:学生摸仿制作本节课的关键制作过程。

  4.扩展思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完善作品。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实录

  师:一直强调photoshop是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它专业在哪儿?上节课的填充、描边,还是我们用过的`磁性套索?在photoshop中,工具的确非常强大,它的图层、路径以及通道功能,在创作图像和处理图像时,让其它软件鞭长莫及。什么是图层?简单的说:就是把几张图纸混合在一起,第一张可以是蓝天,第二张可以绿草,第三张可以若干只蝴蝶,第四张可以百花争艳……它们合在一起就是一张完美的图画,分开它们也是独立的一张美图,并可以任意修改。(下发课件包括示范效果图)

  师:根据下发的ppt,你能学会新建图层、删除图层以及隐藏图层的方法吗?

  生:(约五分钟)学生示范新建、删除以及隐藏图层的方法。

  注:隐藏图层时练习把示范效果图的汽车图层隐藏并显示。

  删除图层时练习把两个填充的圆形删除,引出窗口的使用技巧──历史记录。

  师:现在我们用图层,来制作可以随时修改的“停”指示牌。这个图形并不陌生,上节课做过了,用什么工具做的还记得吗?

  生:填充、描边、自由变换。

  师:根据ppt中的制作顺序,我们一起来制作。看看哪种方法更简单?

比的应用教案7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2n+1,2n-1;2n-1,2n-3;……(n表示整数).

  2.例1 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2)设元(几种设法) .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x+2, 设较小的奇数为x-1,则另一奇数为x+1; 设较小的奇数为2x-1,则另一个奇数2x+1.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

  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x+2,

  据题意,得x(x+2)=323.

  整理后,得x2+2x-323=0.

  解这个方程,得x1=17,x2=-19.

  由x=17得x+2=19,由x=-19得x+2=-17,

  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设较小的奇数为x-1,则较大的奇数为x+1.

  据题意,得(x-1)(x+1)=323.

  整理后,得x2=324.

  解这个方程,得x1=18,x2=-18.

  当x=18时,18-1=17,18+1=19.

  当x=-18时,-18-1=-19,-18+1=-17.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

  设较小的奇数为2x-1,则另一个奇数为2x+1.

  据题意,得(2x-1)(2x+1)=323.

  整理后,得4x2= 324.

  解得,2x=18,或2x=-18.

  当2x=18时,2x-1=18-1=17;2x+1=18+1=19.

  当2x=-18时,2x-1=-18-1=-19;2x+1=-18+1=-17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19,-17.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三种不同的设元,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响最后的`结果吗?

  2.解题中的x出现了负值,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数、偶数是在整数范围内讨论,而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3.选出三种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练习

  1.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210,求这两个数.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21,求这三个数.

  3.已知两个数的和是12,积为23,求这两个数.

  学生板书,练习,回答,评价,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例2 有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求这两位数.

  分析:数与数字的关系是:

  两位数=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100+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解:设个位数字为x,则十位数字为x-2,这个两位数是10(x-2)+x.

  据题意,得10(x-2)+x=3x(x-2),

  整理,得3x2-17x+20=0,

  当x=4时,x-2=2,10(x-2)+x=24.

  答:这个两位数是24.

  练习1 有一个两位数,它们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为8,如果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两位数乘以原来的两位数就得1855,求原来的两位数.(35,53)

  2.一个两位数,其两位数字的差为5,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数与原数之积为976,求这个两位数.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四)总结,扩展

  1奇数的表示方法为 2n+1,2n-1,……(n为整数)偶数的表示方法是2n(n是整数),连续奇数(偶数)中,较大的与较小的差为2,偶数、奇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数与数字的关系

  两位数=(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100)+(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

  2.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比较、鉴别、分析、综合,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在解应用问题中的用途.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1、2、

比的应用教案8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0~81页例1,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会分步列式解答两步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谁知道10月1日是什么节?今年的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50岁的生日,为了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一些同学做了许多美丽的花朵。

  板书: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

  根据这两个条件,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呢?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口述,电脑出示。)

  大家仔细观察,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

  (2)师:老师也提一个问题——"做了多少朵红花?(板书)看能不能解答?为什么?"(因为题中没有告诉红花与黄花、紫花的关系,所以不能解答。)

  如果老师增加一个条件——"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板书)。现在红花与黄花、紫花有关系吗?这道题能不能解答了?

  二、进行新课

  1、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1,谁来把题读一遍。

  2、引导理解题意。

  这道题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什么问题?

  红花的朵数跟什么有关系呢?(总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画线段图。

  师:我们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先画出一条线段表示黄花的朵数,(边说边画)黄花有多少朵?接着画线段表示紫花的朵数,表示紫花的线段应该比表示黄花的线段长呢?还是短呢?为什么短?画完后问:哪一条线段表示的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呢?(指名上台指出)再画表示红花的线段(师故意把表示红花的线段画得和总数一样长)。提问:是这样吗?为什么不对?应该怎样改?这条线段就表示红花的朵数,也就是这道题要求的问题。

  4、分析、解答。

  (1)师:请大家想一想,求红花的朵数用一步计算可以吗?为什么不能?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必须先算什么?

  (2)师:每一步怎样算呢?求出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就可以求出什么了?请你在练习本上试着列式解答,谁最先做完,就上来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做完后看书自检。

  (3)小结:解答例1时,已知红花的朵数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题中没有直接告诉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所以要先算出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再算做了多少朵红花,需要几步计算?(两步。)

  5、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应用题"(板书课题)。

  6、改编例题。

  (1)师:下面老师把例1改变一下,把第三个已知条件中的"少"改为"多"。(电脑出示。)

  请你默读题目,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道题和例1比,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②线段图怎样改?

  ③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归纳后,学生独立解答,个别板演。集体订正。问:解答这道题需要几步呀?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

  (2)师:下面老师把例1再改变一下(电脑出示题目。)指名读题后,先提问上述问题,学生再独立解答。

  师生集体订正。

  7、比较归纳。

  (电脑出示)思考: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这三道题讲的事情相同,前两个已知条件和问题相同,第三个已知条件不同。从解答方法来看,因为红花的朵数都与黄花和紫花的总数有关系,而"总数"没有直接告诉,所以三道题都需要两步计算,先算出来黄花和紫花一共多少朵,然后再求做了多少朵红花。不同的是求红花的朵数计算方法不同。因为例1告诉我们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应该用总数减3;想一想第1题是告诉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多3朵,应该用总数加3;想一想的第3题是知道做的红花是黄花和紫花的总数的3倍,也就是3个43,所以用总数乘以3。大家在做应用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怎样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多媒体出示)填空:

  (1)同学们跳绳,小华跳75下,小明跳85下。小青比小华和小明跳的总数少30下。小青跳了多少下?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小青跳了多少下",必须先算()。算式是:()。

  (2)畜牧场养出羊120只,养奶羊410只。养绵羊的只数是山羊和奶羊总只数的4倍。养绵羊多少只?

  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养绵羊多少只",必须先算()。

  算式是:()。

  2、小游戏——猜一猜:

  两名学生报出年龄、身高,师说出教师的年龄、身高与两名学生年龄、身高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步应用题,做题时要认真分析题意,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该怎样计算。

  五、布置作业(略)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是在学生熟练掌?quot;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和解答方法、难点是找准题目中的"中间问题"。依照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设想:

  1、开讲激趣。

  上课伊始,由庆祝"国庆节"学生做花的话题引出了复习题,使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基本事实"都来源于生活实际,贴近自己的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注意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重视应用题的结构教学。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紧密。我注意运用迁移规律引入新知,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在学生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完复习题后,我设疑:如果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能不能解答呢?经过讨论,学生明白:题中没有告诉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解答。这时,我再增补一个条件引出了例题。这样教学,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两步应用题是由一步应用题发展而来地,即使学生认清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又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突出"中间问题"的教学。

  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出"中间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突出关键,层层设问:"红花的朵数跟什么有关系?"、"黄花和紫花的总数题中直接告诉了吗?"、"所以要求做了多少朵红花,必须先算什么?"与此同时,注意借助线段图直观地展示分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在完成例1及"想一想"的教学后又引导学生比较三道题目的异同,再一次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强化这个认识。

  4、"导"、"放"结合,培养学习能力。

  教学中我注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自己思考的问题,老师决不暗示。"导"就是启发引导,重点是帮助学生正确提出"中间问题",明确解题思路,授人以"渔";"放"就是放手让学生对例1及"想一想"进行试解,这样,不仅使学生享受到尝试解题的成功喜悦、也锻炼了他们学会学习的能力。

  5、学以致用,强化新知。

  课末,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的小游戏",就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让学生体会出新知的用途,学起来自然、真实、亲切,不仅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增添了课堂情趣。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的应用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感受滤镜对于增强图像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掌握两种以上的滤镜使用方法。

  3、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滤镜制作图像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两种以上的滤镜使用方法。

  难点:创造性地使用滤镜制作图像效果。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利用图层样式命令制作了精美的文字特效,这些文字更好地表现了图像的主题,丰富了图像的内容。在Photoshop处理图像的过程中,怎样能创建各种唯美的图像特效。这就离不开滤镜的使用,滤镜不但可以创作出光怪陆离美轮美奂的电脑艺术作品,而且它更为初学者带来广阔的想像和创作空间。

  下面让我们先一起欣赏一下用滤镜做的'图片。

  1、这是铅笔素描画的效果,是用素描炭笔滤镜做的。

  2、这个是山水画的效果,这个怀旧的效果,这个电影胶片的效果,应用不同的滤镜一张画可以做出各种不同的效果。

  看了这么多张用滤镜做出来的图片,是不是我们也对滤镜充满了好奇呢!好的,现在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学习。

  二、实践操作

  1、学生自己根据课本P93的“操作提示”制作水波效果图像,遇到问题左右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班内交流解决。

  2、问题疏导

  如果要处理的图像有多个图层,在使用滤镜时,它只对当前图层起作用,如果当前图层中有选定的区域,则只对选定区域起作用。

  我们使用滤镜是为了增强图像的感染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处理时要尽量自然一点。

  3、滤镜不仅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组合使用,甚至还可以与图层样式命令组合使用。现在我们就通过滤镜的组合使用来制作油画效果。

  学生根据课本P94的“操作提示”制作油画效果

  4、问题疏导

  同一种滤镜多次使用可以增强这种滤镜的效果,可以用Ctrl+F来实现。

  图层的合并:图层—合并图层

  三、巩固提升

  1、自选一张图像,使用一种或多种滤镜,自创不同图像效果。

  2、组内交流其创作心得。

  四、总结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动手实践,你有什么收获?

  Photoshop的滤镜种类繁多,而且各具特点,我们要完全掌握滤镜的使用,是需要在不断地创作实践中去归纳总结,我相信大家通过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够掌握滤镜的精髓,并且能够灵活的使用滤镜创作出眩目的图像效果,完成各种“不可能完成的”设计任务。

比的应用教案10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了10以内加减法和看图列算式。为了更好的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灵活性,考虑到孩子对减法应用题理解有难度,我给孩子们设计了一次自编减法应用题。首先运用了挂图让幼儿学习自编应用题方法,然后让幼儿结合图片练习自编应用题。再过渡到联想生活实际编应用题,最后让幼儿根据图片,编题、说题、写题,由浅入深,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初步学习自编减法应用题。

  (2)根据数字或算式进行仿编、创编减法应用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数字卡片、图片若干、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图

  活动过程

  一、巩固复习加法应用题,以问答形式回答所提问题。

  二、学习看图自编减法应用题。

  情景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幅美丽的挂图请小朋友们根据内容仔细观察图中有什么?并能把图中内容说出来好吗?

  (1) 出示挂图边提边问回答,图中有什么?根据老师所提的问题。谁能把这一幅完整复述出来(个别幼儿复述)树上原来有5个苹果,落下2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苹果?

  (2) 提问,这是运用了什么方法?请一名幼儿把算式写出来,刚才老师让小朋友根据挂图完整的吧这幅图复述出来,这种形式就是减法应用题,应用题有他必然条件,一件事,两个数字一个问题,这是应用题的基本结构,那么老师让小朋友根据老师给你们讲的上述条件请小朋友们看图编一编减法应用题。

  (3) 出示小鸟图片,请幼儿根据图片仿编应用题,并把算式写出来

  三 尝试用数学创编减法应用题

  为了加深对减法应用题的理解,让幼儿根据老师出示的两个数字进行创编如8.2请小朋友利用这两个数字创编几道不同的.减法应用题,鼓励创编好的幼儿

  四 探索用减法算式创编应用题

  进一步加深巩固,让幼儿根据减法算式进行创编 如9-3=?

  五 自由发挥编减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

  六 游戏操作练习:

  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带来一个小礼物,但是礼物上是有要求的,必须根据礼物上的内容编出减法应用题才能把礼物送给你

  七 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带着礼物回家给爸妈编应用题

比的应用教案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判断应用题中涉及到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能正确的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的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教训难点:能根据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实际操作,引入新知识。

  (1)、让12个学生上讲台,站成相同的几组,可以怎样站?全班有48人,像他们这样站可以站成几组,或者每组可以站几人?

  (2)、让学生说说“每组人数、组数和总人数”这三个量的关系,每组人数、组数成什么比例关系。

  (3)、全班有48人,像他们这样站可以站成几组,或者每组可以站几人?

  (4)你是怎样算的,可以列出式子吗?

  二、教学例1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了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指导分析,理解题意。

  2、学生自己想办法解答。

  3、师生探究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A、这道题中涉及到的量有哪些?

  B、哪种量一定(不变)?从哪里知道的?

  C、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D、如果我们把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看着X千米,那么我们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可以列出一个怎样的方程?

  2小时和140千米相对应,5小时和X千米相对应,即可以列出比例:

  140:2=X :5

  E、学生列式并解答。

  F、说说怎样检验我们的计算结果呢?

  4、如果把例1中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交换,又该怎样来解答呢?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几小时?

  学生自己解答,老师及时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三、教学例2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70千米, 5小时到达,如果需要4小时到达,平均每小时需行驶多少千米?

  1、引导分析,理解题意,找到相关的量。

  2、准确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

  3、学生解答,及时收集和处理反馈信息。

  比较例1、例2的异同。

  四、小结

  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要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准确的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解答。

比的应用教案12

  教学内容:

  科书第107页的“用数学”及“做一做”中的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口头表达能力。

  3.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收集解决问题的数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关键: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口算卡:

  8 + 3= 9 + 4 = 9 + 5 = 8 + 3 =

  9 + 6 = 8 + 7 = 10 + 8 = 7 + 5 =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同学们,你们家养了什么动物?(学生说:小狗、小猫、小马、牛、兔等)。今天老师把我们最好的朋友小兔子请来了。出示课件1。它们是带着问题来的。请同学们读题。“一共有多少只兔?”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室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流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

  (a)点数出小兔的总只数。1,2,3,……;一共15只。

  (b)按左右两群记数,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 + 7 =____(只),然后算出得数。

  (c)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再计算。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兔的只数(10只)和灰兔的`只数(5只)。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

  教师板书:

  10 + 5 = 1 5

  4.小结。

  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显然,这两种算法比较好。同学们你们真的太聪明了,你们真棒!要学生明白,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同学们,你们还愿意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吗?(学生:愿意)。出示课件2。图中有小鸟、小松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道题比较难,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做完指名说题意和算法。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2.同学们,还想做吗?接着出示课件3。树上有9只小猴,又跑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先让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答。学生汇报。其他学生评价。

  3.同学们还想做。出示课件4。是一道减法题。先看有( )条鱼,再看游走了几只,问还剩几只?指名汇报,想法、做法。其他学生评价。

  4.同学们还想做呀?出示课件5鸡图。上面有公鸡和母鸡,有白鸡和红鸡。是根据所学知识来安排的。看学生能不能根据所学例题的方法,找出本题的不同解法。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解答。学生评价方法是否合理。

  5.同学们想一想你在实际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数学了?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的非常好,我们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什么知识?(生: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出示课题:用数学)数学知识可重要了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比的应用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章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章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分析,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成像规律的应用,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主要教育目标 课题引入 展示主题网站,布置学生观察的任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看作品 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比较典型的作品供大家观看,并对作品的内容、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分组讨论 通过先前的观看和思考针对作品,进行讨论。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 评价归纳 将感性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 复习规律 利用课件填写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 加强成像规律有理解,为其的应用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 通过课件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总结。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应用 利用几个问题,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意识。 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知识的回顾。 作业 修改自己的作品。 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教学过程详案:

  1.引入

  上节课后,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以后完成一个本章节的知识结构图,大家完成的情况如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点击主页上的“知识结构”。这里有我从大家的.作品中选出的五个作品,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分别看一看,看的过程中注意比较这五个作品的异同,那么你认为哪一个你觉得最好或者最适合你自己。

  如果提前看完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根据自己对本章节掌握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

  下面可以开始。

  2.(学生开始看作品,教师对学生看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3.大家已经看得差不多了,那么这些作品之间有什么异同,说说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它好在那里,还有什么缺点?前后的四位同学相互讨论一下,推举一位同学准备发言。(讨论开始,时间约3分钟)

  4.好了,哪一小组首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灵活处理

  (1)如果没有小组发言:看来大家都想把机会让给别人,哪只有我来抽了。

  (2)如果发言很正常:鼓励的语言或者将学生所说的内容的主干进行抽离。

  (3)如果发言中有问题:一方面肯定回答正确的部分,一方面指出问题的所在。

  (4)如果发言有些偏离了方向或学生对作品分析过多或重复:刚才几个小组的同学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或者不必针对作品的每一方面谈,重点谈谈你们最有特点的看法!

  刚才大家作品也看了,也根据作品谈了自己的看法,但是似乎大家的观点似乎不是很统一(大家的意见都比较倾向于作品?)为什么大家会有一同的体会呢?现在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们刚才在评价作品的时候是用得什么标准呢?哪位同学先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谈自己看法,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看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

  (包括:1. 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正确性。2. 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

  5.本章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首先我们来填一个表格。大家进入主页上的成像规律。

  如果填写过程中有问题的学生,可以利用表格下方提供的提示辅助你完成这个练习。

  提前完成的同学,请先举手,再进入巩固练习。

  (学生开始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个填写有错误的学生的答案进行全体广播)大家的表格都填写的好了,我选择了一位同学的答案,大家一起来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学生进行分析找出错误)

  刚才大家已经对成像规律进行了分析,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题目一:在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物体从二倍焦距以外向透镜靠近的过程中,所成的像有什么变化?(回答的时候,可以利用课件一进行说明)

  6.大家对成像规律有了近一步的认识,那么如何将它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实际问题!

  (1)问题一:给你一个透镜,怎样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判断它是不是凸透镜?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2)问题二:如何让投影仪投在屏上的字更大一些?(方法、器材不限)

  7.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归纳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8.作业

  课外大家根据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将自己的作品做进一步的修改。

  教学流程图:

比的应用教案14

  (一)教学要求

  1.知道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分三种情况及三种杠杆的特点,会举例说明。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具

  羊角铁锤、木板、铁钉。天平和砝码。杠杆实验器和支架、钩码、弹簧秤、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杠杆?什么叫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教师演示用羊角铁锤拔钉子并画出这个杠杆的示意图,在图上标出支点、动力和阻力。要求学生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结合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杠杆示意图如图2所示。

  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上题中如果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是6∶1,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二、进行新课

  1.三种杠杆

  (1)提问并演示:要求如图3装置中的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A点或B点或C点施加一个多大的竖直向下的动力?图中每个钩码的质量是50克。

  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回答以上问题。用弹簧秤的拉力当作动力F1,分别测量各点动力的大小,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2)教师总结:

  在杠杆的A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0.5牛的动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是用较小的.动力克服较大的阻力,是省力杠杆。这种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抽水机的柄,撬石头的撬杠等都是省力杠杆。

  板书:“1.三种杠杆

  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在杠杆的B点施加一个1.5牛竖直向下的拉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它的特点是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这是费力杠杆。

  板书:“②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在杠杆的C点需施加一个1牛的竖直向下的拉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使用这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这种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这是等臂杠杆。

  板书:“③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3)组织学生画出课本图135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分析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杠杆。

  学生在课本上画力臂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纠正,然后由学生说出答案及理由。

  (4)分析使用费力杠杆的好处。

  以缝纫机踏板为例说明,使用费力杠杆费了力却省了距离,给我们的作用带来了方便。以课本图124中撬箱盖的撬棒为例,这类省力杠杆虽然省力,但是动力移动的距离却比阻力移动的距离长。省了力,费了距离。

  2.天平和秤

  (1)观察托盘天平,找到支点。教师指出,等臂杠杆重要的应用是天平。

  提问:用天平称物体质量,天平平衡时为什么砝码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

  要求学生答出:天平是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动力等于阻力。动力和阻力就是砝码和被称物体对杠杆的压力,其压力的大小在杠杆水平平衡时等于它们各自的物重。根据物体受到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可知,砝码的质量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

  板书:“2.天平是支点在中间的等臂杠杆。”

  (2)看课本图136。

  指出:杆秤、案秤是称物体质量的工具。杠秤、案秤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注意它是不等臂杠杆。杆秤、案秤用几个不重的砝码就能平衡秤盘中重得多的货物的道理。(秤盘离支点近,砝码离支点较远,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

  三、总结本节重点知识,三种杠杆及特点,举例说明。

  四、布置作业:

  课本节后1、2、3题,其中3题要求答出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杠杆,并说明理由。

  注:教材为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作者刘崇灏。

比的应用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2、知道离心现象的一些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分析了离心现象发生的条件和离心运动的定义,接着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说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危害,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法建议

  学习离心运动的概念时,通过充分讨论,让学生明确几点:

  第一: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旦失去向心力或向心力不足,都不能再满足把物体约束在原来的圆周上运动的条件,这时会出现物体远离圆心而去的现象.

  第二:可补充加上提供的向心力f大于物体所需向心力 时,( ),表现为向心的趋势(离圆心越来越近)这对学生全面理解“外力必须等于 时,物体才可做匀速圆周运动”有好处.

  第三:离心运动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而不是物体受到“离心力”作用的结果.有些学生可能提出,“离心力”的问题,教师可以说明那是在另一参照系(非惯性系)中引入的概念,在中学阶段不予研究.

  关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引导同学讨论完成.

  --方案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离心运动产生的条件

  教学主要设计:

  一、离心运动

  (一)讨论: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细绳系一个小球,使其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若细绳突然断了,小球将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小了,小球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大了,小球如何运动?

  (二)展示“魔盘”娱乐设施的动画资料

  讨论:“魔盘”上的人所需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为什么转速一定时,有的人能随之一块做圆周运动,而有的人逐渐向边缘滑去?

  (三)用提供的力与需要的向心力的.关系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得到离心运动的条件和概念.(配合课件1)

  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如:

  (1)洗衣机的脱水筒中的衣物上的水滴,在脱水筒工作时,水滴需要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提供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什么情况下,水滴将被甩出?

  (2)在公路转弯处,为什么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度?

  (3)为什么砂轮、飞轮等都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转速?等等

  探究活动

  观察并思考:

  1、汽车、自行车等在水平面上转弯时,为什么速度不能过大?

  2、滑冰运动员及摩托车运动员在弯道处的姿势,并分析其受力情况?

【比的应用教案】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案模板合集七篇07-16

比的应用教案范文集合八篇08-05

比应用说课稿07-12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5-31

手机客户端应用口号01-01

应用化学求职信03-25

数控技术应用求职信11-19

应用化工专业求职信02-01

应用电子技术求职信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