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3-10 13:11:43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七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七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的应用题。

  复习要求:

  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是基本一致的,能熟练解答百分数三种应用题。

  复习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百分数应用题。

  复习过程:

  一、基本训练

  1.下面的每句话中,哪个量为单位“1”,另一量相当于单位“1”的百分之几?

  (1)上半月完成了月计划产量的58%。

  (2)今年耕地面积比去年大20%。

  (3)经检验,这批产品的合格率是99.8%。

  2画出线段图。

  一 本书已看了80页,还剩全书的40%没有看。

  3.下面的句子中,哪些数能用百分数表示的化成百分数,哪些不能用百数表示,为什么?

  (1) 一块花布长 米。

  (2)另一块红布长0.6米。

  (3)花布长度是红布长度的 倍。

  (4)红布长度是花布的 。

  二、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的应用题。

  1、把下面的应用题补充完整后再列出算式。

  一本书,已看了25页,还有20页没有看。求______百分之几?

  可以做下列补充:

  (1)已看的页数是未看的百分之几?

  (2)未看的页数是已看的`百分之几?

  (3)已看的页数比未看的多百分之几?

  (4)未看的页数比已看的少百分之几?

  (5)已看的面数是全书的百分之几?

  (6)未看的页数是全书的百分之几?

  2、提问:

  这几道题都是哪一种应用题?它的解题思路、方法和哪一种应用题是相同的?解题的思路、方法是什么?它与这种应用题又有什么不同?

  3、小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是相同的。解题时都要抓住问题部分,弄清谁是标准量,谁是比较量,用比较量÷标准量。但是,这两种应用题结果的表示形式不一样,求几分之几的用分数表示,求百分之几的用百分数表示。

  4、用3020千克的油菜籽可以榨油1208千克,油菜籽的出油率是多少?

  (学生解答后提问:求百分率的应用题是哪一种应用题。)

  5、 小结:求百分率应用题实际上也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但是求百分率应用题在书写格式上有它的特点即在列式的后面添上“×100%”。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P29—30。

  教学目标:

  1.结合“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教 学 过 程:

  一.情境感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淘气他们学校的图书馆又

  来了一批新书,图书管理员准备将这些新书放在新买来的书

  架上,瞧,这就是新买来的书架!(师出示情境图)

  师: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师:图上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师板书问题)

  二.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列式

  师:小女孩提出的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应该怎样列

  式?(师板书:18×11=)

  2.估算

  师:小男孩也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本书放得下吗?

  你能用估算的方法先估一估吗?

  生估算

  反馈:你觉得放得下吗?谁来说说你估算的结果?你是

  怎么估算的?

  方法1:把11看成10,18×10=180

  方法2:把18看成20,20×11=220

  方法3:把18看成20,11看成10,20×10=

  ……

  独立计算

  师:这个书架到底能放得下本书吗?请同学们算一

  算。

  4.交流算法

  师:谁来说说你算出来的结果?(198)

  大家同意吗?

  师:请在4人小组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

  4人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师展示学生的算法)

  方法1: 18×10=180, 18×1=18, 180+18=198

  方法2: 11×18

  = 11×9×2

  = 99×2

  = 198

  方法3: 1 8

  ×1 1

  1 8

  18 0

  19 8

  ……

  5.重点介绍列竖式的方法(请列竖式的学生介绍)

  师:18为什么要和11对齐?(数位要对齐)

  接着你怎么想?(生:18先乘11个位上的1,得18,再用18乘11十位上的1,得180,写在18下面一行,最后将18和180相加得198。)

  18乘11十位上的1,为什么得180,而不是18呢?

  (生:11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8乘10得180)

  谁再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多请几名生说说列竖式的步骤,理解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三.练习:

  1.试一试

  第1小题让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第2、3小题让

  生用竖式算法计算,并请几名学生上台板演,师巡视指导。

  2.口算

  比一比,看谁得第一!生完成后可用开火车的形式进行交流。

  3.计算

  先估算,再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反馈

  计算的结果。

  4.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提倡算法多样化。)

  5.思考题

  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反馈。(生发现的规律若有价值性,

  应给予充分的鼓励。)

  四.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最喜欢解决哪种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一种解答方法。即求两次剩余。

  (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第一种方法。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意义。

  教具和学具

  写有复习准备的翻转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算下面应用题(要求先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出算式)

  1.一个星期上5天课,4个星期一共上多少天课?

  2.4个同学一共画了24张画,平均每个同学画几张画?

  3.一本故事书有96页,已经看了18页,还剩多少页?

  4.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还剩多少张?

  学生解答后,教师把第4题添上一个条件“做小旗用去9张”。这道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例3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2.设疑引入

  例题出示后,让学生默读题,理解题意,接着教师设疑:“这道题和前面学习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有所不同,该怎样解答呢?”教师设疑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试着分析解答,根据学生分析,教师同时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并边画线段图边分析。

  (1)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30-11=19(张))

  (2)还剩多少张?(19-9=10(张))

  接着教师追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同时将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分别写在算式上面。并请同学在图上亲自指一指“30-11=19”是从哪一段里去掉哪一段,剩下的是哪一段。“19-9=10”是从哪一段去掉哪一段,剩下的又是哪一段。可多让同学们说说思路。

  3.试一试,做一做

  教师出示一个与例题同类题,让学生试着独立完成,先根据图示画出解题思路,再列式解答。

  幼儿园买来30个苹果,给小班12个,给中班9个,还有多少个?

  先画出解题思路:

  再列式计算:

  30-12=18(个)

  18-9=9(个)

  答:还有9个。

  再请同学们说一说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4.做一做,想一想

  教师出示下面两个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数学题,都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1)商店运来35筐苹果,上午卖出10筐,下午卖出11筐,还剩多少筐?

  (2)河边有24只鸭,先游走7只,又游走9只,还剩多少只?

  5.归纳解题思路

  在以上四个题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先让同学们讨论一下,这四道题都是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求学生结合具体题回答)再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可让学生结合具体题目用综合法思路试着分析。如“做一做,想一想”的第(1)小题,就可以让学生这样分析思路:商店运来35筐苹果,上午卖出10筐,这两个条件可以算出上午卖出后剩下的筐数,再用剩下的筐数减去下午卖出11筐这两个条件,就可以算出还剩多少筐。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结合具体题讲讲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就会使学生悟出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学会解题方法。

  (三)巩固反馈

  1.第一组题:教师打出投影,要求同学看图指出问题部分小明家里有图书35本,借给小兰10本,又借给小红5本,还剩多少本?

  (1)画出借给小兰10本后剩下的部分。

  (2)画出又借给小红5本后剩下的部分。

  2.第二组题:列式计算,要求全班学生动笔完成

  (1)学校有64盒粉笔,六年级用去8盒,五年级用去10盒,还剩下多少盒?

  >(2)商店里原有玩具85个,第一天卖了26个,第二天卖了18个,还剩多少个?

  3.第三组题:算一算,比一比,要求学生回答

  (1)池塘里有45只鸭游玩,游上岸8只,池塘里还剩几只鸭?

  (2)池塘里有45只鸭游玩,先游上岸8只,又游上岸14只,池塘里还有多少只鸭?

  (3)池塘里有45只鸭游玩。先游上岸8只,又从岸边游下6只,这时池塘里有鸭多少只?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教给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初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这部分教材安排了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第一种解法,即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

  采取以旧引新、设疑引入、尝试讨论、思路、巩固反馈等教学层次,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每个活动中逐步悟出思路,学会解题方法。教学过程中还注意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这样既分散了难点(使学生根据直观图,很快找出中间问题),又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板书设计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三)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单元教学内容

  图形的运动(二)P82——P89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探索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变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运用轴对称或平移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轴对称和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并运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5、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知道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知道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

  图形的运动(二)2课时

  第1课时 轴对称

  一、教学内容:轴对称P82——P83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

  师:这些图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你们知道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吗?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分别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画出对称轴后,课件演示画出对称轴的过程,明确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3、对于轴对称图形,大家在之前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深入研究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和性质。

  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1主题图。

  提出问题: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它的对称轴在哪?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与哪个点重合?

  组织学生比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反馈时,教师重点说明: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和A’重合。我们把像这样对折后能重合的一组点叫对应点。

  师:你还能在图形中找出其他的对应点吗?

  学生完成后反馈。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①数一数,看看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

  ②画一画,连接每组对应点,看看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反馈小结: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板书)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2主题图。

  (1)猜一猜。

  课件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看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

  师: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图形吗?为什么这样想?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图形可能是五角星。再引导学生根据对称轴想象出图形的另一半。

  (2)画一画。

  你能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

  引导学生思考:

  ①应该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②每条线段应该画多长?

  师生交流后明确:可以先找到一些关键点,然后根据对称轴画出它们的对应点,最后连接各对应点。

  (3)说一说。

  组织交流: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①根据对称轴来确定一些关键点的位置。

  ②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③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关键点的对应点。

  ④根据这个图图形的形状,连接各对应点。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又好又快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

  2、巩固提高。

  拿出方格纸,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①动手设计。

  ②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设计的。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互动后总结:今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了轴对称,知道了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还学会了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直线叫做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六、教学后记

  第2课时 平移

  一、教学内容:平移P86——P8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性的系列活动,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掌握平移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运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移的特征。

  难点: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活动:

  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在方格图中从左往右平移。

  师:图形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它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同答)

  2、说明:

  为了能看清平移的情况,用实线表示平移前的图形,虚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用箭头表示平移的方向。

  3、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图形变换的另一种形式:平移。

  板书课题:平移。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3。

  (1)探究平移的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平移的小游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聪明,能迅速找到变化和没变的地方。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活中有哪些变化的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吗?

  (学生已经完成“课前准备”,选择几个学生回答)

  2、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3、师: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设计意图:学生预习后直接导入新课,加深对“变化的量”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量的认识,引起新课的学习积极性。本环节的课前准备是要学生独立完成。

  二、进行新课,掌握变量。

  1、请独立完成导学案的“学一学”。

  2、师:小组交流刚才的自主学习的内容。并确定中心发言人。

  3、小组进行自我展示。

  (1)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学生谈群学体会:人的年龄和体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小结。我发现(体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设计意图:课本呈现出第一幅情景图,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年龄与体重的变化,能够回答问题,发现年龄与体重的变化情况,小明的体重随年龄的变化,学生先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2)沙漠之舟

  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课件出示: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A、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B、一天中,骆驼体温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C、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D、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E、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意图:通过教学第二幅情景图,认识有关沙漠之舟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课外知识面。读懂统计图,回答问题,通过问题,发现规律。这是本环节的教学目标,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已有基础。

  3、蟋蟀与气温的关系

  A、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图。

  B、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生:气温h=t÷7+3。

  C、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教学意图:这环节学生理解蟋蟀的叫声用关系式表示,大多学生通过书上的文字提示,都可以完成关系式,个别不行的,就个别辅导。

  三、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2、小明到商店买练习簿,每本单价2元,购买的总数x(本)与总金额y(元)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

  设计意图:我在这一课的练习设计上,没有太多的练习量,反而注重巩固课本上的练习。由难到易,重质不重量,希望通过补充练习提高后进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部分学生的梳理知识。

  四、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

  1、 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复习重难点:

  1.进一步认识20以内的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相关的式题,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2.在具体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会分类的方法,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3.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复习措施及课时安排:

  1、复习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弄清学生对哪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从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活动,以增强复习的实效性。

  2、把握好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把本学期所学知识分块归类复习,针对单元测试卷、复习册、作业中容易出错的题作重点的渗透复习、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4、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5、根据平时教学了解的情况,结合复习有关的知识点做好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工作。

  6、知识分类

  知识点 对应教材 复习说明 课时安排

  认识钟表 第八单元P91-P95 巩固整时和半时的读写,另外通过练习看接近整时的钟面(P120),使学生进一步说出大约是几时。 1课时

  认识图形、分类 第四单元P32-P37,第五单元P38-P41 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四种平面图形,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这些图形的表象,并能辨认这些图形;复习按单一标准和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

  1课时

  20以内的数 第一单元P2-P5,

  第二单元P6-P13,第三单元P14-P22、P29,

  第六单元P42-P71,第七单元P84-P87 学生对数数、读数、写数、比较大小等已经比较熟悉,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 第三单元P23-P31,第六单元P42-P81,第七单元P88-P90,第九单元P96-113 1、通过对算式的计算与分类,整理加减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地填写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

  3、掌握10以内的加法与20以内进位加法的不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在解题方法多样化的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1-2课时

  解决问题 贯穿于第三、六、七、九单元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中给出的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复习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挖掘出形象图以外的资源,如看图并根据对话信息进行计算。

  四、学生常见错题及解决策略:

  认识钟表

  1、 写时间会写成11:12、11:时30分或11时30等;

  2、容易把6时半看成是7时半。错因:时针旋转的方向未弄清,时针其实是过了6,但还没有到7。

  3、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会长短颠倒或者长短不分。 1、平时多观察钟表上的时间,加深其对时针、分针及其旋转方向的认识。

  2、通过亲自动手拨出,更好地巩固对整时和半时的认识。

  3、分针指着6,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半,注意是过了几。

  4、培养细心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 1、数图形时不注意顺序;

  2、对长方体、正方体的本质属性未掌握好。

  3、把长方体与长方形的名称混淆。

  4、按同一标准分类时不能找出其中的立体图形或平面图形。 1、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要求分清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0以内数的认识

  1、 数数出错;

  2、 8的后面是()或者4的前面是(),学生有时会把后面和前面弄错。 1、 数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者边数边作记号等方法。

  2、 看尺子图能较好的分清前后关系。

  1、分不清几个和第几。

  2、左右不分

  1、读题时先把题目中重要的字、词圈出来。

  如:将从左数的第6个涂上红色,把从右数起的5个圈起来。(5个要全部圈在一起)。

  2、反复读几次。

  数的组成:个位是6,十位是1,这个数是(61),由5个一和1个十组成的数是(51) 1、认真读题。

  2、可自己在纸上画一个数位表,对着写。

  20以内的加法及10以内的减法 1、 看错数字

  2、 看错运算符号

  3、 12+3=42,错把个位3加到十位上 1、 仔细看题,认真检查;

  2、 可用符号帮助;

  3、 检查时默读题目。

  一图四式

  用部分数减部分数:

  3+7=10 7+3=10

  7-3=4 列减法算式时必须用总数减部分数

  看图列式计算 1、不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及有效的数学信息。

  2、找不到题目中的全部条件:形象图与对话结合的。

  1、加法是把各部分合并在一起,而减法的本质是从总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

  2、要求孩子记住:问号问的是几,等号后面就写几。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例2、3;练一练;《作业本》第31页。

  教学目标: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地解比例。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基本方法与依据。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怎样检查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二、新授:

  1、先请学生心里想好一个比例(数目简单些),如2:3=4:6,只告诉其他同学其中的三项,让大家猜一猜还有一个数字是什么?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一个未知项。

  3、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4、例2解比例:

  30∶12=45∶χ

  解:30χ=12×45…………根据是什么?

  χ=………不先求积,先约分比较简便。

  χ=18

  5、例3解比例=

  ①请学生独立尝试;

  ②注意格式;

  ③反馈练习。

  6、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解比例:(练一练第1题第一竖行)

  2、练一练第2题

  3、补充:χ∶0.8=3∶1.2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本》第31页。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判断出应用题中所涉及的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通过复习,能够使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熟练的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每件物品的价格和所买的数量.

  (3)小朋友的年龄与身高.

  (4)正方体每一个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被减数一定,减数和差.

  谈话引入:我们今天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二、探讨新知.

  (一)教学例5(用比例解答下题)

  修一条公路,总长12千米,开工3天修了1.5千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要多少天?

  1.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2.学生反馈:

  3.分析:

  (1)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

  (2)12和要求的天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结:我们在做题时,根据注意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不仅需要判定运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还要注意找准题目中的对应关系.

  (二)反馈.

  1.某车队运送一批救灾物品,原计划每小时行60千米,6.5小时到达灾区,实际每小时行了78千米.照这样计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时?

  2.大齿轮与小齿轮的齿数比为4∶3.大齿轮有36个齿,小齿轮有多少个齿?

  三、巩固反馈.

  1.一张大纸,如果裁成长36厘米,宽26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28张;如果裁成长18厘米,宽13厘米的小纸张,可以裁成多少张?

  2.某车间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数的比不发生变化,女工应该增加多少人?

  3.一项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变,现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

  4.两个底面半径相等的圆柱体,第一个圆柱的高是第二个圆柱高的.第二个圆柱的体积是60立方米,第一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比、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第l一3题,练习九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对比例尺的认识,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和“比例”

  1.复习整理。

  教师: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表。

  指出: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练习。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完成。

  (1)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六年级一斑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

  (2)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3)六年级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6:5。男生有24入,女生有( )人。

  二、复习解比例

  1.完成第35页的第2题。

  指名回答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什么性质。

  接着以 : =l :x为例,复习解比例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解比例时,如果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式变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解。

  然后让学生完成第2题的其余习题。

  三、复习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问题,让学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小黑板上的表。

  然后教师出示下面两个表,让学生根据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关系,判断它们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使学生明确: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要看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或积是不是一定,如果积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如果商一定说明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如第二个表,通过计算,可以看出上、下两个相对应的数的商一定,也就是说,这个三角形的高的 一定,因而高也一定,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与底边成正比 例。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1—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在订正第(4)小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12的约数有哪?然后说出自己用选出的四个约数组成的比例是什么。教师把学生说出的比慎写出来。订正第(6)小题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是否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续一了。

  2,第2题,除第(2)、(7)小题教师要提示外,其余各题由学生自己判断,第(2)行驶的路程

  小题,教师可以先说明 =周长,再让学生判断。第(7)小题,可以先让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和身高,教师把数据记下来,再让学生判断。使学生知道:人的体重和身高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人的体重是随着身高而增加的,但体重和身高不成正比例关系。

  3.第3题,教师向学生说明:这题要求图上长方形的长、宽和地基的实际面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重点

  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判断下面每题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教学

  (一)出示课题

  教师明确: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这节课通过比较弄清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教学例7(课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较)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解比例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

  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学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 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二)教学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 =8×15.

  (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3=8×15

  =40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2.学生汇报

  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

  = ∶ = ∶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四、巩固练习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 ,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21

小学数学教案07-2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7-2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3-08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2-24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3篇02-27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4篇03-11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