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27 08:38:10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10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10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57~5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2、数学思考:探索中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的算理。

  3、问题解决: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加减法的意义。

  4、情感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观察画面,淘气和笑笑在做什么?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要求学生提出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进入本课学习内容。

  二、独学思疑,合作交流。

  解决提出的问题: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玉米?

  比多比少,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相差多少,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怎样列式呢?

  学生用减法计算,算式是: 57 - 42 = ?

  57和42都是两位数,你学过哪些两位数的减法计算?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计算57-42吗?

  独立尝试,抽生汇报。

  1、把42拆成4个十和2个一,先用两位数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2、把57拆成5个十和7个一,把42拆成4个十和2个一,先用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再把结果相加。

  你能用摆小棒的方法,验证刚才的算法吗?(能)学生尝试。

  在小组内一边摆一边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设计意图】首先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再借助小棒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

  三、内化展示,点拨引领。

  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说说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师巡视、个别指导,指名生汇报操作过程。

  除了这两种方法,你能用竖式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汇报减法的竖式过程:(师板书过程)

  5 7 先在上面写出被减数57,

  -4 2 再在下面写出减数 42,个位对个位,十位与十位对齐

  1 5 从个位算起,7-2=5,再计算十位5-4=1,得到15。

  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计算的时候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设计意图】通过拨计数器加深学生对位值的理解,为学生理解竖式做支撑,明白相同数位相减的道理。当学生理解了算理后再来巩固计算的具体写法。

  四、实践运用,体验成功。

  课件出示练习题,指导学生完成。

  1、森林医生,学生说一说错误原因并纠正。

  2、用竖式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解答过程。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今天解决了哪些问题,是用什么知识来解决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实现情知共融。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要求:

  1、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目标:

  A:知识技能性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十几减9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B:过程性目标

  1、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发现数学问题,初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理解数学的价值

  2、初步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点。

  3、通过不同方法的选择,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经历探讨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进行十几减9的.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小鸟卡片 房子卡片 题纸一张 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前几天,我们刚过完了正月十五,小精灵那天也参加了一次生动有趣的游艺活动,活动中有一些奖品,你们想去看看吗?(电脑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方法,解决问题

  1、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小朋友正在进行哪些活动准备颁发哪些奖品?(观察后指名回答)

  点击电脑出现画外音

  泡泡:同学们,在这幅图里,我发现了很多的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我一起解决吗?

  那好,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干什么?(电脑出示套圈图)

  师:这是什么活动?让学生介绍。

  泡泡:小明投了14个圈,有9个圈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师:泡泡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你们能帮助他解决吗?如何列式?为什么要用14-9呢?14-9怎样算?把你的想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看哪一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探讨算法

  指名回答,教师将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再说一说这道题。

  师:今后在计算的时候,你就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电脑出示泡泡伴有画外音)

  泡泡:咦,那边怎么那么热闹,同学样,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电脑出示汽球图)

  3、选择算法,进行计算

  (出现画外音)

  (1)泡泡:哦,原来老师正在发奖品,数一数,老师手中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电脑演示分气球的过程)

  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怎么列式?

  板书:15-9= 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并让几个学生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2)师:顽皮的小泡泡又不见了,让我们找一找,它跑到哪里去啦?(电脑出示谜语图)

  原来泡泡在猜谜语,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能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同桌互相说一说,并列式

  (有13条谜语,猜出了9条,还有几条没有猜出?或者说:还差几条就猜完了?然后指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1、看图列算式(第12页)

  要求:看懂图意,独立列式,指名上台进行订正

  2、圈一圈,算一算(第13页)

  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圈?

  四、观察算式,找出特点,发现规律

  1、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2、除了这些,你还能写出十几减9的算式吗?谁能给这些算式排排队,让它一个也不少。(指名板演)

  3、再观察,你还能发现什么? 师:那我们找到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

  4、抢答练习 利用找出的规律,同桌进行练习

  如:学生A:13-9 学生B:4

  五、游戏 小鸟找房子(第13页的图)

  游戏要求:先让学生计算出小鸟身上的算式,然后和房子上的号码一一配对; 游戏形式:小组合作,全班订正;

  游戏结果:有一只小鸟没有房子,同学们帮它建造一座。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第一课时公开课

  教学设计

  时间:20xx.5.5 执教人:方万胜 轴对称图形(第一课)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61页的内容,内容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特别强调了内容的现实背景,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轴对称图形,这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对称,使学生体验“对称美”。通过学生动手创作轴对称图形,在创作中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中年级学生,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具体、直观的的内容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本课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观察、操作中探索研究,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

  步体会到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使学生能根据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3.使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彩色笔两支、彩色纸。

  学生预习:

  1.预习书本56-61页,在看书的过程中,把你认为主要的画出来,并反复读一读,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2.在看书的过程中,如有不认识的图形,请上网查一查或向他人询问,知道它的名称,并写在图下

  3.生活中哪些物体也具有对称的性质,请你写在横线上。

  4.剪下书本第115页的天安门城楼图、飞机图和奖杯图,并对折,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5.搜集一些轴对称的图形,打印出来,并能作简单的说明。

  6.搜集一些著名建筑的图片,打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

  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外形都有什么特点? (对折后两边相同、对称、都是轴对称图形)

  预设1:左右两边相同。像这样两边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可以说是对称的。那怎么来验证呢?(对折)

  这些物体都是立体图形,我们不方便直接对折。不过我们可以把它们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现在可以对折了吗?

  预设2:轴对称图形(对称)。那你说说你对轴对称图形(对称)的了解?

  1.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怎么验证?(对折)这些对称的物体都是立体图形,我们可以把它画下来,得到一些平面图形。看,现在这些图形还对称吗?(对称)板书:图形

  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么对称的?我们又怎么来证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2.你怎么理解轴对称图形?(学生的回答可能很零碎)

  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

  二、教学例题

  1.课前让大家剪下了这三个图形并对折了,现在能把你的发现和大

  家说一说吗?

  生交流。(两边是一样的'、左右两边大小一样、对称、有一条线、折横、对称线等)

  (1)两边的大小一样、对称、完全重合。

  问:你是怎么折的?比如说这个天安门图(左右对折)飞机图?(上下对折)

  有没有不同的折法?那我可不可以这么折?为什么?(不能完全重合、两边不一样大小)也就是说,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要——完全重合。

  (2)对折后是以前的一半。问:为什么只能看到一半?(两边都重合了)

  (3)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那你是怎么判断的?都是这么折的吗?有没有不同的折

  法?我这样折可以吗?为什么?

  (4)折横、有一条线。若学生说不到,师可这样引导:我们再来看这几个图形,对折后都留下了什么?(一条线——这条线我们叫折痕)那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叫——对称轴。对称轴用点划线来表示。画时,先画线,再画点,点和线间隔画。我们可以竖着画,也可以横着画。(黑板上演示)

  那你能尝试找出其中一个图形的对称轴并用彩色水笔画一画吗?开始。

  生在对折的纸上找一找并画一画。

  反馈。画得正确吗?下面画对的同学请举手!真棒!

  下面,老师要看看我们同学有没有掌握了。出示图——汽车图形、钥匙图形、桃子图形、蝴蝶图形、青蛙图形、竖琴图形、香港区徽章图。(想2)

  你能判断出下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吗?

  交流反馈:这个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这个呢?

  重点讲解:香港区徽章图。外面完全重合了,里面的图案没有完全重合,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

  2.教学试一试

  轴对称图形其实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也有一些。

  出示:你能判断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交流反馈: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为什么?(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怎么对折的?(上下、左右)有几种折法?(2种)

  正方形、长方形:怎么对折的?还有别的折法吗?(还能怎么折?) 师:不管怎么折,只要对折一次后图形能完全重合的,都是轴对称图形。

  正五边形是吗?为什么?

  着重提出: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

  生拿出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小组讨论后,指名说理由。

  问:你的想法是怎样的?谁愿意来折一折?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与意义,能熟记5的乘法口诀。

  二、过程与方法

  熟练运用5的乘法口诀求积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乘法口诀的简洁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编制并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游戏,激趣导入

  1.猜谜语。

  (1)出示谜语: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谜底:手)

  (2)每个人都有手,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一双手有几个手指?三只手呢?四只手呢?5只呢?

  (3)独立完成填空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列式计算。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

  (1)课件出示一盒福娃。

  ①一盒福娃有多少个?(5个)

  ②几个5相加?(1个5)(课件演示从一盒福娃渐变成点子图)

  ③1个5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板书:1×5=5或5×1=5)

  (2)出示两盒福娃。

  ①两盒福娃有多少个?(10个)

  ②几个5相加?(2个5)(渐变成点子图)

  ③2个5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板书:2×5=10或5×2=10)

  (3)按照上面的`方法,用乘法算式计算出3盒、4盒、5盒福娃分别有多少个?

  随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2.编制口诀。

  思考:刚才我们用连加的方法算出了乘法的积,如果要算100个5、1000个5相加……,用加法好算吗?有没有更好地方法能又快又对地计算出乘法的积?

  学生尝试编制口诀,教师巡视,收集典型案例。

  (1)汇报比较,规范表达。

  (板书: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2)解释交流,深化理解。

  ①讨论:每一句口诀是什么意思?每一句口诀可以计算哪些乘法算式?

  ②比较:为什么下一句口诀比上一句口诀多5?

  3.识记口诀。

  根据规律记忆5的乘法口诀(开火车背、指名背、全班背)。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熟记口诀。

  (1)对口诀。(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全班齐背5的乘法口诀。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1、生活引入:

  (1)小美和小丽在学校举办的剪纸比赛中都荣获一等奖,老师想把4张红纸分给她们,(媒体出示四张红纸图)你认为应该怎样分?每人分得多少?

  (2)小聪和小明是小丽的好朋友,虽然在剪纸比赛中没有获奖,但他们积极要求进步,小丽决定把其中的一张红纸分给小聪和小明,(媒体出示一张红纸图)你认为小丽应该怎样分?他们每人分得多少?

  (3)激发:半张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表示吗?你想用一个合适的数表示吗?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分数)

  2、认识几分之一。

  (1)激发自学:你想对分数有更多的认识吗?请自学课本第95页的.全部内容。仔细观察、阅读、填空,在有疑问的地方划个?。(2)组织交流:通过刚才的自学,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引发:1/2是怎样得到的?1/3呢?1/5呢?1/10呢?我们还可以怎样得到1/5?你知道一个分数怎么写吗?师示范写法。)

  (3)写出下面的分数。四分之一 八分之一 六分之一 二分之一 五分之一 十分之一

  (4)读出下面的分数。1/3 1/7 1/6 1/9 1/10 1/100

  (5)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6)出示反例,问:阴影部分用1/2表示可以吗?为什么?

  (7)练一练第1、2题。媒体出示,让学生在课本上完成,再交流评价。

  (8)引发操作:刚才同学们认识了不少分数,你能用你手中的纸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喜欢的分数吗?

  (9)组织交流:你表示了哪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针对同一个分数采用的不同折法,问: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

  (10)引发举例:联系我们周围的生活,你还能说出一些分数吗?

  3、分数的大小比较。

  (1)出示例5,问:你能在圆圈内填上大于或小于吗?为什么1/2大于1/3?为什么1/4小于1/3?

  (2)出示反例,问:为什么1/2比1/3小呢?强化同样大。

  (3)练一练第4题。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1/2>1/( ) 1/5<1/( )。

  4、总结作业:

  练习二十一第1、4、5题。直接在课本上完成,再反馈评价。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等式性质(二),并会用这个性质解方程。由于学生在探究等式性质(一)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点:

  1、在操作实践中验证等式性质(二)。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边操作边观察边总结,使等式性质(二)顺利地生成,同时让学生对此有直观的理解,强化学习效果。

  2、通过直观图理解解方程的过程。

  在指导学生利用等式性质(二)解方程时,充分发挥了直观图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解方程的过程和依据的了解,提高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天平,若干个贴有标签的砝码

  教学过程

  猜想导入

  师:谁能说出我们学过的等式性质?

  [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汇报: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引导学生猜想: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是否仍然成立呢?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了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的性质。上课伊始,先复习所学知识,并由此进行合理猜想,再自然地引入新课,直奔主题。

  动手验证,探究规律

  师: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1、(课件演示,学生操作)天平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吗?怎样用等式表示?(说明天平平衡,左侧的砝码重5克,x=5)

  2、如果左侧再加上2个x克的砝码,右侧再加上2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说明天平平衡,3x=3×5)

  3、如果左侧有2个x克的砝码,右侧有2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说明天平平衡,2x=20)

  4、如果左侧拿走一个x克的砝码,右侧拿走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了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说明天平平衡,2x÷2=20÷2)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的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天平两侧的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等式的理解,体会等式的变化规律。

  解方程

  1、(课件出示教材70页方程:4y=20xx)

  师:你们能求出这个方程的解吗?

  (学生先独立尝试,然后小组交流,并汇报)

  预设

  方法一:想?×4=20xx,直接得出答案。

  方法二: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方程的两边都除以4,从而得出答案。

  师:为什么方程的两边都除以4,依据是什么?

  预设

  生:依据是等式的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让学生说出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三、编排特点

  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四、方面的调整:

  A.不再出现“整除”概念,直接从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B.不再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只作为阅读性材料进行介绍。

  C.公因数、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移至“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作为约分和通分的知识基础,更突出其应用性。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数论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应注意培养其抽象思维。

  五、具体编排

  1.因数和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过去:用÷=表示能被整除,÷=表示能被整除。

  现在:用=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用2×6=12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2)用3×4=12进一步巩固上述概念。

  (3)让学生利用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自主发现12的其他因数。

  (4)可引导学生利用一般的乘法算式×=归纳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5)说明本单元的研究范围。

  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不出现“整除”一词,但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因此,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和积都必须是整数。

  (2)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

  (3)注意区分乘法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

  (4)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例1(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

  (1)可用不同的方法求出18的因数(列出积是18的乘法算式或列出被除数是18的除法算式),但应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2)用集合圈表示因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作铺垫。

  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1)因数是其自身,最小因数是1。

  (2)因数个数有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例2(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

  (1)求法:用该数乘任一非0自然数所得的积都是该数的倍数。

  (2)用集合圈表示倍数,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倍数作铺垫。

  做一做

  与例1结合起来,提供了2、3、5的倍数,为后面探讨2、3、5倍数的特征作准备。

  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

  (1)最小倍数是其自身,没有的倍数。

  (2)因数个数无限。

  (3)此结论通过例1和“做一做”中的特例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体现了从具体到一般的思路。

  2.2、5、3的倍数的特征

  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在个位数上就体现出来了,而3的倍数涉及到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较为复杂,因此后安排3的倍数的特征。本部分内容对于熟练掌握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有很重要的作用。

  2的倍数的特征

  (1)从生活情境“双号”引入。

  (2)观察2的倍数的个位数,总结出2的倍数的特征。

  (3)介绍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4)可让学生随意找一些数进行验证,但不要求严格的证明。

  5的倍数的特征

  (1)编排方式与2的倍数的特征类似。

  (2)可进一步总结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即10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1)强调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

  (2)可任意选择一个数,用正面、反面的例子对结论进一步验证。

  (3)也可对任一3的倍数的各位数调换位置,更深刻地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1)根据20以内各数的因数个数把数分成三类:1、质数、合数。

  (2)可任出一个数,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其为质数还是合数。

  例1(找100以内的质数)

  (1)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也可用筛法。

  (2)把握教学要求: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六、教学建议

  1.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

  从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去理解其他的相关概念。

  2.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表示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能较熟练地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

  能较熟练地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及描述路线图。

  教学难点:

  画平面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学预习

  1、自学课本第20、21页例2。

  2、汇报自学收获。

  二、合作探究

  1、探讨新知。

  小组合作学习课本第22页例3。

  2、如何 理解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及描述路线图。

  3、汇报交流。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2)同坐互相说一说台风的经过路线图。

  三、展示提升

  画平面图的方法:先确定方向,再确定距离 , 确定距离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标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的距离。

  四、检测拓展

  完成教材22页的 做一做。集体订正。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除法

  教学内容、长颈鹿和小鸟、小兔安家、游乐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操作,进一步体验除法运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乘除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运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探索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算式的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能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

  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

  3、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

  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1、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培养估算意识,学会估算策略,体会估算价值,进

  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来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课时、

  本单元共4课时

  第一课时 长颈鹿和小鸟 1课时

  第二课时 小兔安家 1课时

  第三课时 游乐场 1课时

  练习五 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学习用

  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在动手活动、探究学习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生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内在关系,能列出除法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说出用哪句口诀求商,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来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手段、 用吹塑纸做42只小鸟和6个小房子。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讲故事引入新课:森林中的长颈鹿和小鸟是好朋友,

  小鸟来长颈鹿家做客,每群4只,先后来了5群,问:一共来了多少只小鸟?

  2、继续引导:这20只小鸟要长颈鹿帮助它们做房子,每所房子住4只小鸟,你们知道长颈鹿要做多少栋房子吗?

  3、继续引导提问:长颈鹿家又来了22只小鸟,现在,长颈鹿家一共有42只小鸟,它们都要长颈鹿帮助建房子,每栋房子住6只小鸟,同学们知道长颈鹿要建多少栋房子吗?

  二、长颈鹿和小鸟。

  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42只小鸟,每栋住6只,

  长颈鹿要为它们准备几栋房子?(板书课题:长颈鹿和小鸟)

  2、在讲台上演示42只小鸟分在6个小房子里。并请学生思考:每个房子里有几只小鸟?

  3、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42个小圆片分别放在6个小纸盒里。

  4、请学生回顾:积是42的乘法口诀。

  5、在黑板上列出除法算式:42÷6=7,同时介绍

  除法书写,引导学生认识各数分别表示的意义。

  6、出示“想一想”,请学生作练习。

  三、练一练。

  1、把第一题抄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上来做。

  2、纠正学生有错误的答案并讲解答案。

  3、请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并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

  用哪句口诀。

  4、出示“小动物回家”的第3题。请学生说题意,并连线。

  5、引导学生计算64÷8时,启发学生:我们为小动

  物再建造一个家吧。

  6、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猫捉老鼠”,并连线。

  7、引导学生讲这个数学故事。

  8、演示图画“平均每人吃几个”并列出算式。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

  们进一步体会到,虽然数字大了,但除法与乘法是联系在一起的。

  板书设计、

  长颈鹿和小鸟

  42只小鸟,每栋房子住6只,长颈鹿要为它们准备几栋房子?

  42÷6=7(栋)乘法口诀:六七四十二

  答:要准备7栋房子。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20-21页“露在外面的面”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重、难点);

  2.经历探究过程,激发主动探索欲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谈话引入,出示放在墙角的包装纸箱图,让学生观察露在外面的面有几个?

  2.顺势导入新课:露在外面的面;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将一个正方体放在墙角,引导学生观察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2.将四个正方体堆放在墙角,引导学生观察: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3.变换方法堆放正方体,引导学生观察露在外面的面的变化;

  4.将正方体1个、2个、3个…排成一层,引导学生观察露在外面的面的规律:3N+2

  5.引导学生探究竖放一排的规律:4N+1

  6.引导学生探究多排多层规律:5N+4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练习二第4题

  2.用正方体模型摆出不同的情况,引导学生找出露在外面的面有什么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课外预习:教材24页“到数”

  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1.正方体堆放在墙角处,观察露在外面的面的方法:(1)看露在外面的面有几个;(2)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每个方位露在外面的面有几个;

  2.平放一排规律:露在外面的面=正方体的个数×3+2即露在外面的面=3n+2;

  3.竖放一排的规律:露在外面的.面=正方体的个数×4+1即露在外面的面=4n+1;

  4.多排多层放的规律:露在外面的面=正方体的竖排数×5+4即露在外面的面=5n+4

  教学反思:

  1.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采用互动探究式教学,立足于“导”,积累探索图形表面积的经验;

  2.注重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注重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21

小学数学教案07-2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2-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3-08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7-29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4篇02-28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3篇02-27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