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5-10 07:45:27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汇总9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和例2,第111页、113页上面“做一做”中的 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笔算。

  4.67十2.5= 6.03十8.47= 8.41—0.75=

  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二、新课

  1.教学例l。

  (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

  教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已知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l。让学生读题, 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比较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

  教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 么要用加法算?”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然 后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列出竖式,并提问:“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

  教师接着再提问:“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引导学生说出相同计数单位上 的数才能相加。教师告诉学生:小数加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列竖式 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教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并告诉学生以后在计 算小数加法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

  2.让学生做第11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

  3.引导学生比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 整数加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4.教学例2。

  (1)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

  教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l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已知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 的'千克数;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然后教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再计算,以后 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 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

  5.比较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 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6.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教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完整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 则,齐读一遍。

  7.做第113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先提问:“整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数加减法是怎样验算的?”从而说明小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一样。再让学生做题.检查竖式的书写及计算有没有错误,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验算的格式 对不对。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1.做第l题,教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 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

  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订正时, 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几何体。

  2、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初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4、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把简单的数学问题用游戏放之于现实情境中应用。

  课前准备:一些简单的几何体。

  教学方法:以问题情景为中心,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流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学习。

  一、问题情境

  师: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我们来研究一下它们的数学问题。

  研究一下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分组讨论)

  二、建立模型

  1、分组研究讨论。

  学习要求:(1)讨论这些物体摆放的不同。

  (2)准备向全班同学介绍你们的研究结果。

  2、汇报交流,初构模型。

  师:物体间位置可以用上下左右来分析,在小组中交流、汇总的基础上讨论出结果,明确空间关系。全班确定一下其空间位置关系。

  3、情境迁移,再构模型。

  情境呈现:几个几何体积木。

  你说我摆,同桌互相进行游戏,随着空间位置关系确立,其积木的个数可以随之增加,说和摆的身份可以变化。

  三、解释应用

  1、 说一说,写一写。

  让学生仔细地观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正方体(正),圆柱(圆),球体(球)。再同桌互说,并用单个汉字写下来。再用空间位置关系来说。(其形状只要大致正确即可)

  2、 看一看,填一填。

  让学生自主完成。

  3、 摸一摸,说一说。

  这是一个游戏,可以让学生把操作活动与表达结合起来,可以是学生摸一个物体并说出它的名称,也可以先结合名称再支摸出相应的物体,这一活动可以分组进行。

  4、 看一看,数一数。

  对本题的解答有一定难度,可以用搭积木的方法先协助解答。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 前后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

  3、 自选一场景,进行位置关系的描述。

  教学建议:

  1、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这学有所用。

  2、 关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3、 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强调理解和感悟。

  4、 力主营造一个宽松、和平、温情的学习环境。

  你说我摆

  右

  上

  下

  左

  课后评析: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活动准备:

  1、教具:木制圆柱体b组:高度一定,直径渐减。

  2、错误订正:在教具上,每个圆柱只能嵌进相合的园穴。

  活动过程:

  基本提示:1-p:用圆柱体b以圆柱找穴练习。p为pairing(配对)的代表符号。

  1、准备地毯,介绍圆柱体。

  师:"今天我们工作的是插座圆柱体"。教师示范从教具架上把圆柱体取下。用双手托握教具两端,(大拇指在后,小拇指弯曲托住底端,其余三指略微弯曲把住前面和侧面)搬运。

  幼:用眼睛仔细观察老师的每一个细微动作。

  (评析:在蒙氏教学中,教师很少用语言告诉孩子该如何操作,而是用慢而精确的动作示范来让孩子了解操作步骤,这一点是符合幼儿的直观形象思维趋势的。同时需要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观察。)

  2、将圆柱取出,放在木枕下方。

  师:"这是插座圆柱体"。

  幼:"这是插座圆柱体"。

  师:"插座圆柱体在哪里?"幼:"插座圆柱体在地毯上。"师:"这是什么?"幼:"这是插座圆柱体"。

  3、教师握住圆柄。

  圆柱体底部朝上一手触摸圆柱体的直径和洞穴直径,尽兴配对工作。

  (评析:在蒙氏教学中,三段体的教学方式是经典而有效的.。首先老师具体让孩子了解工作的名称(例:"这是插座圆柱体"。),接着让孩子理解工作(例:"插座圆柱体在哪里"?),最后让孩子运用工作(例:"这是什么?")。孩子们通过三段体的学习,真正掌握了工作的名称。)

  4、请小朋友试试看。

  师:你想试试看吗?

  幼:好的。

  5、将教具、地毯归位。

  (评析:蒙氏教具最终是为幼儿的发展服务的,让幼儿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用眼睛观察,用思维来控制操作,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教师的每一个提示和所需的时间都要考虑到幼儿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给小明过生日这个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性趣.

  2.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零的减法算式.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减法得数是零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造情境

  (一)出示图片:生日图1

  教师谈话:今天是10月12日,是小明的生日,很多小朋友都给他过生日来了,小明不仅准备了生日蛋糕,还准备了小朋友们爱吃的东西.他知道小朋友们最爱吃的是鱼,于是,他就去河里钓了一兜鱼,(出示图片:生日图2)回到家中,把鱼倒进了盆里.(出示图片:生日图3).

  二、活动二:观察思考学习新知识

  (一)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们猜想到什么?

  (二)根据盆里鱼的条数和小猫吃的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哪个组列的算式多,并说一说每个算式的意思.

  (三)小结:我们通过猜想画面的意思列出了这么多的算式,那么这些算式都是减法算式,利用减法我们解决了还剩下多少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思考问题的结果.

  (四)教师:每一组同学都有-=0这个算式,这个算式表示盆里没有一条鱼了.这时,小明又急又气,只好让爸爸、妈妈到超市再买几条鱼.(出示图片:生日图4)

  (五)教师谈话:这时小明和小朋友们下楼做游戏去了.(出示图片:套圈图)

  (出示图片:吹泡泡)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在这些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我们在玩游戏中也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活动三:结合实际巩固启发思维

  (一)小朋友们正玩的高兴的时候,这时爸爸妈妈把美味餐准备好了,招呼小朋友们上楼吃饭.

  (二)老师:我们为小明唱一首生日快乐歌吧!(出示图片:数学故事)

  从这幅画面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四、本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你们一样高兴,因为通过给小明过生日,我们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紧密结合学生熟悉实际生活的特点,大胆构思,重新创设课件。创设了给小明过生日生活情节,巧妙地将小猫吃鱼这个课题加入这一情节中,从而形成了这一完整的数学故事情境。让学生通过这个情境,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得数是零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教学时采取紧密结合画面,让学生观察、猜想、推理、探索的方法,并采用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的方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探究活动

  鸡毛信

  游戏目的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竞争意识及集体观念.

  游戏材料

  45封鸡毛信.

  制作方法

  在45张硬纸卡片上分别写上5以内所有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并在左边画片鸡毛.

  游戏过程

  1.将鸡毛信平均分发给参加游戏的学生.

  2.出示六个信箱,英文字母为信箱代号.

  3.学生按要求投送信件:

  (1)把得数是5的信投入A;

  (2)把得数是4的信投入B;

  (3)把得数是3的信投入C;

  (4)把得数是2的信投入D;

  (5)把得数是1的信投入E;

  (6)把得数是0的信投入F.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发现的过程。

  2、 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

  计算和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请看大屏幕。

  二、新课导引

  1、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数得这样快?你是怎么数的?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图形或物体的面积(如操场),你会感到怎样?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新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新课

  (一)实验,猜想

  请小朋友们拿出1号纸,量一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学生反馈:利用面积计、长乘宽……

  猜想: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长乘宽呢?

  (一)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A、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出你喜欢的.长方形。

  B、说出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C、组长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反馈拼图情况。

  探究提示: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你们小组摆的长方形,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跟( )有关系,有( )关系。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反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哪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

  (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把长方形的长缩短3厘米,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什么呢?你可以借助刚刚的小正形摆一摆。(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由此我们发现,只要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同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试一试:

  小明家的方桌宽9分米,小明爸爸想给方桌划一块玻璃,请问要划多大的一块玻璃呢?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

  本节课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想一想,这部分知识能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也是求其它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许多图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数学书P94-96页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方法,会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加深对可能性大小的认识。

  2、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与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3、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生活中任何幸运和偶然的背后都是有科学规律支配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唤起经验。

  (游戏)要求:一定发生的就立正,不发生的就坐着不动

  (1) 太阳从东方升起

  (2) 明天要上学

  (3) 地球绕着太阳转

  (4) 明天会下雨

  明天会不会下雨呢?都有可能,但可能性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举例:做游戏时用掷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始,二个人每个人的可能性都是1/2。

  1、教学例1

  同学在打乒乓球时是怎么决定谁先发球的 ?

  提问:用猜左右的方法决定由谁先发球公平吗 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一共有2种情况,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对于运动员来说,无论猜左还是猜右,猜对的可能性是一半,猜错的可能性也是一半.

  可能性是一半用分数怎么表示 你怎么想到是

  追问:2表示什么, 1呢

  小结:乒乓球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所以猜的结果只有"对"或"错"两种可能,猜对与猜错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用这种方法决定谁先发球是公平的。

  2、同步体验。

  拿出一个口袋。

  (1)谈话:这里面原来有一些球,现在放入一个红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学生肯定有疑问)

  (2)打开袋子(一红一蓝)问:有答案了吗 你怎么想的

  (3)交流中明理:一共2个球,任意摸一个,有2种情况,摸到红球是1种情况,所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4)再往袋中放入一个绿球,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为什么

  (5)疑问:为什么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会不同呢 这说明可能性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6)小结:一共有几个球,红球有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几分之一.

  三、迁移和提升。

  自学例2,并集体讲解

  “试一试”

  “练一练”

  四、实践与应用。

  1、”非常6+1”,共有12只蛋,9只金蛋,如果你是第一个打进电话的人,你成为幸运星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第一个人砸了一个蛋是金蛋,而你是第二个打进电话的人,你成为幸运星的可能性是多少?.

  2、语文中的数学问题。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平分秋色、十拿九稳、天方夜谭、百发百中

  3、练习十八1-2

  四、全课总结,感受价值.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你觉得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

  进位,不退位)的计算,能正确进行计算,并在计算中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看图讲故事)

  二、 探究新知

  1、 学生看图,结合老师讲的小故事,自已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自已提出的问题?

  算式的结果是多少?

  2、 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讨论:你是怎么算的?

  你是怎么想的?

  谁能用小棒代替松果摆一摆?

  (让学生用自已的语言说出是怎么想的,并引导学生用小棒代替松果边摆边说,说一说是怎么样算出得数的。)

  3、 摆小棒,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

  (1) 教师摆小棒,学生根据摆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

  (2) 同桌一人摆小棒,另一人根据摆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

  4、 游戏:看谁算得快。

  师:同学生喜欢做游戏吗?谁想和老师一块做游戏?

  老师和学生做游戏。

  老师举卡片,学生抢答得数。如:

  师:45+3=。

  生:得48。

  师:67-4=。

  生:得63。

  ······

  5、 练习

  6、 课本第23页第4题,初步体会加法交换律。

  学生做完后,讨论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吗?

  三、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根据阅读材料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增强学生的环保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展示贺卡)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每逢佳节,人们都爱互送贺卡,贺卡可以传递友谊和祝福,你给同学、老师、亲人、朋友寄过贺卡吗?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实践活动课《你寄过贺卡吗》。

  点评:教者能够通过生活中的贺卡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发现问题

  1、课前,我让同学们调查了一下自己和家里去年收到贺卡的情况。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把收集到的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课件)。

  2、小组汇报,填写全班统计表。(教师填写课件)(表略)。

  3、观察统计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4、你能根据上述信息推出下列数据吗?(课件)

  (1)全校学生共收到贺卡约多少张?

  (2)全校学生家庭共收到贺卡约多少张?

  点评:教者选取学生熟悉的“寄贺卡”为导线,并根据统计表数据计算出总计和平均数,在一组令人心情沉重的数字面前,每一个学生都感到保护环境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分析问题

  1、出示阅读资料

  生产20xx张贺卡要消耗一棵3米高的树。

  2、从资料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3、根据资料中的信息算出:全校学生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棵大树?

  4、你想说些什么?

  5、我们也许觉得几棵大树不算什么,一张小小的贺卡也无足轻重,可是同学们想想我们全县、全中国、全世界一年收到的贺卡流通起来所消耗的木材、被砍伐的树木、浪费的资源和引发的环境污染,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6、(课件)请同学们自读资料。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点评:注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另一方面,对废纸的有效回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校园里进行一次“节约用纸,拯救森林”的宣传活动,你们准备怎样宣传呢?小组进行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点评:在解决问题部分,让学生发掘出确实可行的“节约用纸拯救森林”的有效措施。使学生不仅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也切实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五、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请结合本课学的内容,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解决。并写一篇数学日记。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3-21

小学数学教案07-22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7-26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4篇02-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3篇03-08

小学数学教案(15篇)12-30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7-29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4篇02-28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3篇02-27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