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06-05 07:08:50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语文教案汇总8篇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语文教案汇总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了玄奘西行取经的前因后果、艰苦历程,表现了玄奘和尚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他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好东西方文化交流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设计理念】

  减少繁琐的分析讲解环节,给予学生充分探索、发现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文,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了解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好传奇经历,体会玄奘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2.认识生字“奘、缉、僧”;积累“缉拿、束手无策、百折不挠、传奇、家喻户晓”等词语。

  【重点难点】

  玄奘西行取经的艰苦过程及西行取经的巨大影响。

  【教学准备】

  《西游记》中有关唐僧西天取经的视频及取经线路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设计流程】

  一、激趣引入,理解题目。

  1.播放《西游记》中的片段,简介玄奘:该片以神话的形式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辛,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其实,《西游记》中的唐僧在我国的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叫玄奘,唐代的高僧。他在国内遍访名师,感到所学分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于是,他在唐太宗年代,就从凉州玉门关西行赴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大师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他译出经、论75部,共1335卷,并撰有《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研究印度等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和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

  2.读题,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1.说说唐玄奘是个怎样的人?

  2.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原因是什么?

  3.唐玄奘西行取经的时间、路线是怎样的?

  4.唐玄奘西行取经遇到了怎样的困难?

  5.唐玄奘西行取经产生了哪些影响?

  四、细读课文,重点解决以上问题。

  1.带着以上的问题自学课文。

  2.小组交流自学的情况:分享各自的收获,提出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及未能解决的问题,集多人的力量解决疑难。

  3.汇报点拨,深入理解课文。

  理解唐玄奘西行的路线、时间时,结合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玄奘西游去回的路线及在什么地方遇到的困难及对待困难的方法。

  说说玄奘西行取经的事迹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或细节是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受?

  五、巩固练习,拓展交流。

  1.选择文章中自己最深刻的内容复述。

  2.你知道哪些中国古人或现代人不畏艰险,为促进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故事?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燕子、青蛙和蜜蜂等小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当冬天天气越来越冷的时候,人们是怎么防寒的?

  2、大家一定想知道,燕子青蛙蜜蜂等这些小动物是怎么过科的吧?我们学习了《小动物过冬》以后就明白了

  3、板书课题

  4、师讲:物,第四声,小动物指燕子蜜蜂青蛙蚯蚓蝙蝠等比较小的动物,不是鲸虎狮牛之类的大动物

  二、初读指导

  1、提出自学要求,生自读课文

  (1)根据拼音试读课文,给各自然段标上序号

  (2)画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产,部分词语的意思

  (3)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天气渐渐凉了,小动物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小燕子青蛙蜜蜂各自谈过冬的方式

  它们相约第二年春天相见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

  (2)哪几个自然写小动物过冬的方式?

  (3)教师小结: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第八自然段是第三部分,中间五个自然段是第二大部分

  3、学习第一部分的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刮 商量 跳舞 聚指名拼读

  (2)理解生字词

  刮,三拼音,领读,商量,量读轻声。领读,意思是交换意见。

  聚是集合在一起

  (3)指名拼读生字词

  (4)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4、学习第二部分的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暖和 接着 哥哥 钻 趁 妹妹 藏 巢 够

  (2)指名按拼音拼读生字词

  (3)提问: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

  (4)理解生字词

  暖和,不冷也不太热

  (5)指名朗读第二部分,结合正音

  5、学习第三部分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约定 第二年 相见 领读

  (2)提问:哪些词语的意思已经懂了?

  约定,经过商量而确定

  (3)指名朗读第三部分

  三、课堂作业

  1、习题3,读读抄抄再听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词语:商量 暖和 哥哥 第一 动物

  2、《小动物过冬》介绍了哪几种小动物的过冬的方式?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第一部分,观察课文插图,思考: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画的是哪一个自然段的事?什么事?

  (2)指名口述插图意思

  (3)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教师:青蛙小燕子蜜蜂平时是好朋友,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冬天快要到了,它们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过渡:它们是怎样过冬的呢?让我们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写小燕子青蛙和蜜蜂过冬方式,各是哪几个自然段?

  (2)指读第三自然段

  小燕子怎么过冬?

  为什么?……也……、……还有……表示说的是几个方面?练习有这两个句式说话

  (3)默读第四五自然段,画出小青蛙过冬方式的语句,想一想:怎么把你不是也吃虫子吗?换个说法,意思也一样?

  指名两人分角色朗读小青蛙的.话

  (4)蜜蜂怎么过冬呢?

  (5)填空

  冬天来了,小燕子飞到_______,因为那儿______。青蛙______。小蜜蜂吃藏在______里的_____。

  板书:

  燕子 飞往南方(迁徏)

  青蛙钻到土里(冬眠)

  蜜蜂蜂巢藏蜜(备粮)

  (6)指名口述几种小动物过冬的方式。

  3、学习第三部分

  (1)它们作出了什么决定?

  (2)默读全文,想一想:在介绍三种小动物怎 样过冬的时候,上下文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三、作业

  想一想:除了这篇课文介绍的动物过冬的几种方式,你还知道哪些?

  第三课时

  一、总结谈话

  1、学习了《小动物过冬》,我们懂得了小燕子青蛙蜜蜂是怎样过冬的?

  2、你还知道动物过冬的哪些方式?请你给大家说一说

  二、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商,下面是口

  第,第十笔写在竖中线上

  暖,爫下面是横

  2、其他要描红的字

  物,共八笔,牜第四笔是提

  钻,钅是竖提

  量,先写竖

  3、练习描红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默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2、开展讨论,掌握感情基调

  3、小组练习朗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四、课堂作业

  1、用下面的偏旁组字

  竹( )( )( )艹( )( )( )

  牜( )( )( )扌( )( )( )

  目( )( )( )日( )( )( )

  2、继续分角色朗读课文

  板书: 小动物 过冬

  燕子 飞往南方(迁徏)

  青蛙钻到土里(冬眠)

  蜜蜂蜂巢藏蜜(备粮)

语文教案 篇3

  教法展示

  1.布置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观点

  速读课文时要求阅读完一部分之后停下来,联系文前的小标题和练习一列出的有关句子进行思考,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并加以体会。(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参见设计A·2)

  2.分学习小组讨论,完成练习二

  分小组讨论前,要明确讨论的“话题”——说话的好坏往往影响到交际的成败。指定负责人。讨论中应鼓励学生联系自己运用语言的实际各抒己见,作好全部发言人的记录。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整理发言记录,形成一篇“纪要”。

  3.由教师补充《有物、切题、真实、适量》(见于根元、王希杰著《语言学——在您身边》,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的主要内容及观点,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物、切题、真实、适量”是作者从信息量的角度提出的语言表达的“八字方针”。其具体内容简述如下:

  有物,就是说的话有内容,能够提供一定的信息量。

  切题,就是切合讨论的.对象,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

  真实,就是说的是真话,不是假话。

  适量,就是给予对方的信息量,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教案点评

  作为社会的一员,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以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但是,我们很多人尤其是中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下功夫去学,以致语无伦次、词不达意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激发同学们对语言的学习兴趣,教学时可结合练习一列举的几句话和学生自己运用语言的实际,展开一次有益的讨论。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朴素真挚的语言之美。

  2、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感悟成长。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

  【教学方法】

  朗读、谈话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音乐。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首歌一直在我们耳边回响,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来唱一唱。播放VCD《世上只有妈妈好》,师生跟唱。

  这首歌我们唱了好多年,它伴随着我们成长。每当你唱起这首歌时,你都会想些什么?

  生谈感受。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位可敬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题目代换:

  这篇文章比较长,通过我们预习课文,你觉得文章还可以用什么题目来代换?

  探讨结果:《我和爸爸》、《爱花的爸爸》、《父爱》……

  2、解释课题:

  同学们代换了这么多题目,那作者为什么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课题?

  探讨结果:

  ⑴ 爸爸种的夹竹桃花败落。

  ⑵ 暗示爸爸的生命之花败落,爸爸离开人世。

  3、略谈感受:

  老师第一次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那你最初读完课文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意见结果可能是感动、同情、敬佩等,要求说明原由。

  三、品读课文

  1、品读最感动的地方:

  看来同学们和老师一样,是饱含激情地读完这篇文章,你能否把课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或是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给大家读一读?

  ⑴ 自己练读。

  ⑵ 抽生单独读。

  2、师生品读爸爸逼我上学的部分:

  ⑴ 我与爸爸的故事中,哪一件事写的最详细,对我影响最大?

  明确:爸爸逼我上学。

  让我们跟随英子的回忆,一起回到六年前,来亲身感受一下英子被迫上学的经历。以读为主。

  ① 生自己朗读。

  ② 选优秀选手,分角色朗读。

  ③ 小组扮演爸爸和英子,分角色朗读。

  ⑵ 从这件事上,你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探讨结果:爸爸对我要求严格,但严中有爱。

  3、品读爸爸去世一部分:

  ⑴ 英子就是在爸爸的这种严格的要求中不断成长,不断成熟,从哪里可以看出英子长大了?

  明确:面对爸爸的死亡,英子表现出的是从容、镇定。

  我们集体来欣赏,以读为主:

  ① 师范读。

  ② 生分角色读。

  ③ 男生扮老高,女生扮英子齐读。

  ⑵ 从英子和爸爸感人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爸爸对英子的爱除了严格的要求之外,还有哪些成分?生到黑板归纳。

  殷切的希望、温暖的关怀、热情的鼓励……

  ⑶ 看了同学们的归纳,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感觉:父爱如山,我们领略了他的沉稳与厚重!相信,同学们也有同感,那你能用一个比喻句来表达你对父爱的'理解吗?

  父爱如海……父爱如春风……如细雨……如阳光……

  三、拓展总结

  1、是呀,父爱都是深沉的,都是严厉的,有时甚至让人难以接受,但最终他是爱我们的,你和你的父亲之间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吗?

  生交流故事。

  2、在爸爸花儿落了的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英子长大了,成熟了,假设英子一口气跑到医院,而爸爸已经永远地闭上了双眼,英子会对爸爸说些什么?你能模仿英子的口吻对死去的爸爸说说话吗?

  生写作,并伴随音乐交流。

  3、整篇文章跌宕起伏,一直是在不断回忆中调整心态,释放情感的,一会儿写现在的事,一会儿写过去的事,这种写法叫插叙。

  4、在我们这堂课中,有一个环节也属于插叙,是哪个环节?

  讲我与爸爸的故事一环节。

  尾声:今天的文章让我们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用心声来唱一唱:世上还有爸爸好。重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改唱《世上还有爸爸好》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

  2、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斑纹”。

  3、揣摩本文诗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语言。

  2、以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教学建议

  文本研习。二课时。

  课前预习

  1.词语积累:

  逶迤 斑斓 盘踞 螺旋 匍匐 巢穴 慵懒 蝰蛇 蓑鲉 鹰隼 晕眩 青睐 婆娑 精湛 偏袒 强悍 接壤 酝酿 哺育 脖颈 颤抖疱疹 蛊惑 罪孽 犁铧 老趼 碾砣

  2.列出文中围绕“斑纹”所写的事物,思考 “斑纹”在文中的含义和特点。

  3.圈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和你预习中没有读懂的语句。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在打开书本之前,请先回忆预习时你对本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斑纹”有何含义?

  (这两问学生自由回答,目的`一是检查预习,二是为下面有效研读文本作铺垫。)

  二、研习文本

  全文围绕“斑纹”描写了哪些妙趣横生的事物和现象?请按顺序一一标出,并注意作者是顺着怎样的思路来展开文章的。

  三、课后思考

  文中有些语言片断富于诗意,请找出来多加诵读,仔细品味。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最后四小节,体会“斑纹”在这些段落中的含义。

  1问:前面我们已经了解到在作者的笔下动物界的斑纹,客观存在的其他斑纹,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大地都是有斑纹的”,“斑纹无所不在,就像我们有意修饰并损害的生活”?

  明确:大地是有斑纹的:一年四季,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大地四季留下的“斑纹”预示着自然规律。

  生活是有斑纹的:生活的印记,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修饰”过的生活,留下美的痕迹;“损害”过的生活,留下悔恨或丑陋的记忆,这些都可以形成“斑纹”,“斑纹”无所不在。

  2问:作者最后以“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的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结尾,你怎样理解?

  明确: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神秘的自然,或者自然规律。

  以“我”看待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存在许多“斑纹”;换一个角度来看,距离遥远,生命渺小,众生平等。“我们”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斑纹”就是我们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一切生活,爱恨悲欢,也都符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这里既揭示出情感的体验、生存的状态是镌刻在每个人身上的斑纹的这里,又流露出人与自然平等相处、和谐共存的理想和情怀。作者对大自然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对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进行了礼赞。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

  2.理解重点实词。

  3.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4.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对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美好品德的赞扬与继承。

  教学重点

  1.《史记》及司马迁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

  分析与理解张良所具有的优秀品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高祖刘邦曾经对一个人作出这样的评价: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并承认自己不如他。那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辅佐刘邦建立汉王朝的汉初三杰之一的著名军事家张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张良年轻时候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

  1. 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其父司马谈,做过30余年的太史令。司马谈逝世时嘱咐司马迁要做第二个孔子,写第二部《春秋》,这正是司马迁矢志写《史记》的动力。

  2.《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史记》以人立传,集传成史是主体,它多方面运用文学手段来表现历史人物,史实与艺术表现完美结合,这是司马迁《史记》一书的独特成就。为此,鲁迅称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帮学生解决有疑问的字词。

  2.学生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互评,说一说,哪组同学读得好,为什么?

  由此环节让学生透过文字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

  (1)朗读老者的语言,要体会他故意考验的心态,他的笑、他的怒、他的喜,背后是怎样的一番良苦用心。由此说说老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2)张良的一个诺,要读出他当时既诚恳虚心又满腹狐疑的复杂心态,要引导学生结合全文,认真体会。

  3.分角色朗读中会发现张良的语言极少,那么我们通过哪些地方去了解张良呢?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张良的动作、心理的描写,想象一下张良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4.由此看出,张良具有怎样的`品质?(全面理解张良的人物形象)

  5.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在年轻时有特殊的经历?

  6.学习过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四、总结

  《圯上敬履》只是《史记留侯世家》的节选,但是我们以小见大,由一件小事看到了张良身上优秀的品质,也正是由于这些品质,成为后来张良成功的重要基础,张良后来又有哪些成就?《史记》中还记载了你所喜欢的哪些人物的哪些事件呢?我们将利用课余时间继续研究。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3~5人合作,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以《史记》为主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办一期手抄报。

  要求:(1)角度选取要具体集中,不可空泛,主题要鲜明;(2)内容要翔实,有理有据;(3)可有自己的评论,鼓励创新设计。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争论的故事》是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的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全文主要以对话的方式推进故事发展,以“讲”代“叙”,故事紧凑,可读性强。第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故事内容上,让学生读中感悟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兄弟俩因“争论”而错过射大雁的时机。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注意重视以下两点:

  一、努力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实现。教学时,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孩子阅读感悟,通过分角色读、个别读、齐读、表演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去读懂兄弟俩怎样争论不休,领悟到这兄弟俩真笨,争论不休的时候已错过了射大雁的最佳时机。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强化文中语言文字的学习。比如文中出现了许多成语,这些成语理解正确了,既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又能有利于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我采用不同方式教学:有的成语是在文本的感悟过程之中自然地引出,如“争论不休”,学生在交流课文内容时带出,通过选择“休” 在字典中的解释,明确了“休”的意思;有的是通过表演,用形象的方法去领悟,如“不以为然”,理解了意思,让学生再做做“不以为然”的样子,这样感受就更深刻了;有的成语如“两全其美”,就结合文本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老人的话你明白吗?”明白了老人的话自然就明白了“两全其美”的意思了。这些词语,根据教学中孩子的学习情况而随机出现,在作业中又安排了成语的积累练习。这样的设计,为的是有效地达成“学语文,积累语言,最终用语言”的目的。

  二、以学定教,凸现重点。

  合理的教学设计,会使教学更有效,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以质疑导入,以学生反馈问题的情况来组织教学,努力使整个教学流程清楚明白,重点突出。学生在教学初提出了很多问题:谁与谁争论?为什么争论?怎样争论?争论的结果是什么?争论的故事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提问激发了孩子探究的'兴趣,我再顺势而导,引导学生以问题为线索,理清课文的脉络。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就让学生自己直接解决,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对一些有难度,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就作为重点来教。这样的设计,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

  第二课时

  《争论的故事》是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的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全文主要以对话的方式推进故事发展,以“讲”代“叙”,故事紧凑,可读性强。第一课时以质疑导入,把教学重点放在故事内容上。第二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谈故事蕴涵的道理上。并在第一课时对话训练的基础上,落实写的训练。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努力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一、体现读写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从读学写,加强读与写的联系,把阅读和品词析句、揣摩表达作用、学习文章写法结合起来。第一课时,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充分感悟知道了兄弟俩是怎样争论不休的,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评读,体会提示语的恰当运用能直接有效地提示说话的语气、态度。第二课时,重点落实恰当运用提示语的训练。在课文感想部分的教学结束后,安排以读学写的训练:文中兄弟俩是为大雁怎么好吃而争论,实际生活中你们争论过吗?如果要把争论的场面写下来,应怎么写?通过这样的过渡,让学生复习反馈第一课时的学习所得,明确除了要知道争论的内容,关键要写好争论人的表情、动作、说话的语气等。在这基础上,安排了一个课堂素描,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学生围绕“能不能多看电视?”这一话题展开的争论场面,当堂完成这一组对话提示语的添加训练。通过这样学以致用的扎实训练,我想学生对怎样写好对话,怎样正确使用提示语就会加深印象,从“学会”成为“会学”“会用”。

  二、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从各种课外读物中选择与课文揭示的道理相关的名言,进行拓展积累,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感想部分的教学,学生自然地由故事得出了自己的感想。各抒己见,再学习课文中的感想后,感受就更深了,知道了兄弟俩让大雁白白飞走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抓住时机,关键没有能先做起来。对“要抓住时机”这一道理,学生生活体验并不多,所以教师这时出示有关的名人名言,帮助学生积累,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到“抓住时机,不要空谈要行动”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有关的谚语名言。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进行名言摘抄的方式,有效地拓展了文本的外延。

语文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对策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孪生兄弟”的含义

  媒体设计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板书“孪生兄弟”,指名说说含义。逐步补全课题“地球的”、“火星”,简要说明地球与火星的关系。

  2、用课件或挂图演示两者的真实图片,作一个初步的了解。

  3、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请同学们带者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带着以上问题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不理解的字词句同桌相互质疑

  (3)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读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3、思考交流“课文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孪生兄弟?”

  4、分析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想:从哪可以看出火星和地球“孪生兄弟”?(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读、记记两者的相象之处。

  (3)师述:课文以四个“同样”所表达的内容表现了的含义,突出了文题和主题。再读理解。

  (4)引入:由此人们也作出了这样的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5、为什么会作出如此推测呢?自读下文思考,并弄明白课文又介绍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6、简单分析交流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段(1)由“孪生兄弟”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第二段(2-5)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

  第三段(6-8)阐述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生命而火星却不能的.原因

  7、按段读课文,把握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书写指导(略)

  练习设计

  1 完成钢笔习字册

  2 反复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对策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媒体设计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这孪生兄弟还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带着问题自由读全文。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导学生观看一组关于火星表面情况的图象,说己的观察所得。

  2、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3年3月……分析……证实……”可见,火星有水的推断是具有科学根据的。

  哪句话又能证明推断的可信性呢?读句“科学家研究分析了……亚马孙河。”激发探究“火星上的水从哪里来”的兴趣。

  3、读读第三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一种猜测;读读第四自然段,说说水来源的第二种猜测。多读把握领会。也可同桌间合作介绍水来源的两种推测。

  4、课件演示,指名学生作模拟介绍,说明水来源的推测。

  5、读课文进一步把握内容。

  (二)学习第三段

  1、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读句子,并把握设问句的过渡作用。

  2、思考以上问题,并在下文中找找答案。

  板书设计

  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

  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生命生存?(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对策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2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媒体设计

  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说说通过前面对课文的了解,火星和地球有什么相似和差异之处呢?(师适时补全板书)

  2、齐读全文所学内容

  二、继续学习第三段

  1、问:“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2、带着问题读课文,找出原因。

  3、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

  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引句理解“然而……”

  5、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三、结合板书,全文

  1、弄明白“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

  2、齐读全文,作内容的整体回顾与把握。

  四、练习指导

  练习设计

  1、抄写词语

  2、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3、课外收集:宇宙知识知多少?

  板书设计

  6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

  有水和生命存在

  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生命生存?(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