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时间:2023-10-17 18:11:5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化学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使学生掌握好教材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在上一学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任务

  1、理科选修班完成选修(4)的教学任务,文科选修班完成选修(1)的教学任务。

  2、使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

  3、理解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盐溶液的酸碱性,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电化学的基本原理。

  三、 教学措施

  1、尽快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多做学生工作,要经常找学生谈心。

  3、 改进教学方法,多采用讨论启发探究实验探讨等方法,活跃学生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4、 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基础 。

  5、 多联系生活,如介绍一些实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汽车,高性能材料等提高学生的兴趣。

  6 、加强落实学生的学习,全批全改,个别学生还可采取面批。

  四、考试安排

  考试时间

  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10月4日 (第六周)

  期中考试 11月4日(第十周)

  第二次阶段性考试12月4日(第十四周)

  第三次阶段性考试1月2日 (第十八周)

  期未考试2月4日(第二十三周)

  五、教学进度

  章节 课 时周次

  第一章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2第1至2周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2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3

  单元复习 3

  第二章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2

  3至8周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

  第三节 化学平衡 8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

  单元复习 4

  第三章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2

  9至16周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4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6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4

  实验 中和滴定1

  单元复习 5

  第四章第一节 原电池3

  17至20周

  第二节 化学电源2

  第三节 电解池5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2

  单元复习 4

  机动521周

  期末复习 22周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2

  核心素养:

  1.了解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

  3.培养“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和绿色发展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教学难点: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情感

  1.出示多瓶不同颜色的气体,请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猜测是哪些气体?

  2.学生利用卤素单质的性质这一知识点,快速判断出气体。

  3.教师提出问题: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呢?引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讲授新课

  1.教师请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推测卤素单质的性质。学生初步预测卤素单质的性质。

  2.教师对学生的预测进行点评,并介绍卤素单质可以与氢气反应这一特性。

  3.教师请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推测不同卤素单质与卤素单质反应的难易程度。

  4.教师请学生观察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的实验视频,请学生根据视频判断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

  5.学生总结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并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汇总。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请回忆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尝试总结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

  6.学生通过对视频的回顾,组内讨论,总结出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

  7.教师请学生对上述反应进行分析,总结出卤素单质非金属性的强弱变化。

  8.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以上的递变性,尝试总结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中的递变性。

  三、习题拓展,巩固新知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习题,将学生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深化。

  四、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肯定,并做情感态度的升华。

  五、紧扣主题,扩展延伸

  请学生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卤素单质之间的反应。

  六、板书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3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氨及铵盐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液氨和氨水的区别;

  2.知道氮肥的性能和使用氮肥的注意事项,认识到科学使用化肥的意义;

  3.学习观察法、探究法、类比法等科学方法;

  4.知道氮肥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作用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教学难点:“喷泉”实验的原理,氨水的弱碱性。

  三、设计思路

  氮肥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人类吃饭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雷雨发庄稼”(自然固氮)知识的复习和生物固氮方式缺点的讨论,从而将本节内容的重点引入人工固氮(合成氮)过程的教学中来。氮肥生产的基础是氨的合成,即可引入本节课教学重点——氨气性质的教学。其中,氨气与水和酸的反应是教学的重点。再通过氨的挥发性、刺激性气味等性质,引导学生讨论氨水作为化肥的缺点,在此基础上引入固态铵盐和氮肥知识的教学。在学习铵盐知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科学使用化肥的方法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回忆“雷雨发庄稼”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图片] 人类已知的三类基本固氮方式。

  [讨论] 三种固氮方式的优缺点。强调人工固氮的重要意义,引出本节内容的教学。

  [化学史话]氮是农作物生长的必须元素,大气中游离的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通过生物固氮和自然固氮获得的氮元素远远不能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科学家们苦苦探索了几百年。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哈伯首次用氢气和氮气合成了氨,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合成化肥的基础。从此,人类能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氮肥,缓解了地球上有限的耕地资源与庞大的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他也因此获得了1918年化学诺贝尔奖。

  [知识链接] 1. 合成氨反应条件苛刻的原因;

  2. 哈伯的功与过。

  [板书]一、工业合成氨

  N2+3H2 2NH3

  [过渡] 氨的成功合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要让这种重要的气体氮化合物更好地人类服务,我们必须研究它的性质。

  [板书] 二、氨气

  1.氨的物理性质

  [展示]展示一瓶NH3,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注意闻气味的方法)。

  [小结]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易液化,氨液化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液态氨汽化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迅速变冷(常用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体积比1:700)。

  [实验探究1] 喷泉实验。

  [观察与思考]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现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沿着导管喷入烧瓶,变成红色喷泉。

  结论: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

  [讨论]上述产生喷泉的原理是什么?

  [小结]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大量氨气溶于水使烧杯中气压急剧降低,水被吸入烧瓶形成喷泉。

  [实验探究2] 氨水的不稳定性

  现象: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成蓝色。

  结论:

  氨水易挥发,氨气的水溶液具有碱性。

  [板书]2.氨的化学性质

  [小结](1)氨气与水的反应

  NH3+H2O NH3 H2O NH4++OH-

  [讨论]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并与液氨进行比较。

  液氨 氨水

  物质种类

  粒子种类

  [实验探究3] NH3与HCl的反应

  现象:

  烧杯中出现白烟。

  解释:

  浓氨水、浓盐酸具有挥发性,NH3与HCl结合,有固体NH4Cl生成。

  (2)氨气与酸的反应

  NH3+HCl= NH4Cl(白烟)

  [思考]将实验3中浓盐酸换成浓硝酸或浓硫酸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NH3 + HNO3 = NH4NO3(白烟)

  2NH3 + H2SO4 =(NH4)2 SO4

  [过渡提问] 其实,氨水也可以作为化肥,但现在人们很少用它,大家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回答] 氨水中的NH3 H2O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氨气,而挥发掉促进植物生长的有效成分,降低了肥效。同时,会发出来的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给使用带来很大的不方便。

  [追问] 从前面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来思考一下,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 可以将氨气与酸反应转化成固态铵盐加以使用。

  [过渡] 回答得很好!铵盐就是目前我们使用最多的固态氮肥的主要成分,对铵盐的性质的了解,是科学使用化肥的基础。

  [板书] 三、铵盐的性质

  1.受热分解

  [实验探究4]①进行实验,②描述实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加热,试管中产生白烟,试管口重新生成白色固体。

  NH4Cl = NH3 ↑ + HCl ↑

  NH3 + HCl = NH4Cl

  NH4HCO3= NH3↑+H2O + CO2↑

  [拓展视野] 由上述反应式可以看出, NH4Cl 、NH4HCO3受热都能分解,都有NH3产生,但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分解都能产生NH3。

  例如NH4NO3的分解:2NH4NO3 = 2N2↑+O2↑+ 4H2O

  [板书] 2.与碱共热放出氨气

  [实验探究5]①进行实验,②描述实验现象,③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

  [思考与交流]根据上述性质,分析讨论此性质有何应用?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3)避免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混合施用。

  [板书] 3.氮肥简介

  (1)铵态氮肥: NH4Cl(氯铵)、NH4HCO3(碳铵)、(NH4)2SO4(硫铵)、NH4NO3(硝铵)。

  (2)其他氮肥:硝态氮肥。如:KNO3。

  有机态氮肥。如:CO(NH2)2。

  [问题思考]

  1.检验氨气是否充满试管的方法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

  2.能否用浓硫酸干燥氨气?

  答案:1.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到管口 试纸变蓝

  2.不能 因为氨气能与硫酸反应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4

  【学习目标】

  1、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预习】

  1、 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2、 写出氯化银、氢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新课学习】 板块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探究】

  1、在学习初中化学时,我们曾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将物质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如氯化银、硫酸钡就属于难溶物。那么,它们在水中是否完全不能溶解?

  2、请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1)将少量AgCl(难溶于水)固体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50mL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

  (2)取上层清液2 mL,加入试管中,逐滴加入Na2S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3、请分析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 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整理]一、沉淀溶解平衡

  1、概念:

  2、特点:

  【巩固练习】:分别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和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

  BaSO4

  CaCO3

  【交流与讨论】根据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讨论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1、内因(决定因素):

  讨论:对于平衡AgCl(S) Ag+(aq) + Cl-(aq) 若改变条件,对其有何影响

  2、外因:

  板块二、溶度积常数

  【交流与讨论】写出氯化银、氢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归纳整理】二、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1、定义

  2、表达式:

  3、意义:

  4、特点:

  【当堂巩固】:

  1、写出难溶物BaCO3、Ag2CrO4、Mg(OH)2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的方程式和溶度积的表达式。

  2、将足量AgCl分别溶于下列试剂中形成AgCl饱和溶液 ① 水中②10mL 0.1mol/L NaCl溶液③5mL 0.1mol/L 的MgCl2溶液中,Ag+浓度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与讨论】5、溶度积的应用:

  a、已知溶度积求离子浓度:

  例1:已知室温下PbI2的溶度积为7.1x10-9,求饱和溶液中Pb2+和I-的浓度;在c(I-)=0.1mol/l的溶液中,Pb2+的浓度最大可达到多少?

  b、已知溶度积求溶解度:

  例2:已知298K时Mg(OH)2的Ksp = 5.61×10-12,求其溶解度S(设溶液密度为1g/L)。

  c、已知离子浓度求溶度积:

  例3:已知298K时AgCl在水中溶解了1.92×10-3gL-1达饱和,计算其Ksp。

  d、利用溶度积判断离子共存:

  例4:已知298K时,MgCO3的Ksp=6.82x10-6,溶液中c(Mg2+)=0.0001mol/L,

  c(CO32-)=0.0001mol/L,此时Mg2+和CO32-能否共存?

  6、离子积与溶度积规则

  7、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a.判断是否产生沉淀

  例1. 将5ml 1x10-5mol/L的'AgNO3溶液和15ml 4x10-5mol/L的K2CrO4溶液混合时,有无砖红色Ag2CrO4沉淀生成?(已知该温度下Ag2CrO4的Ksp=9x10-12)

  例2:取5ml0.002molL-1 BaCl2与等体积的0.02molL-1Na2SO4的混合,是否有沉淀产生?若有,计算Ba2+是否沉淀完全[即c(Ba2+ )<1*10-5molL-1] (该温度下BaSO4的Ksp=1.1×10-10.)?

  b.判断沉淀是否完全溶解

  例3.室温下,将1.0g氯化银中加入1000L水中,氯化银是否完全溶解(25℃氯化银Ksp=1.8x10-10 )?

  c.判断沉淀是否能够转化

  例4. 室温下,向10ml饱和氯化银溶液中,加入10ml0.01mol/l的KI溶液,试通过计算回答能否生成碘化银沉淀 (25℃氯化银Ksp=1.8x10-10 ,碘化银Ksp=8.5x10-17)?

  【课后反思】我的问题和收获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5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为满足公民基本科学素养的要求,提供有机化学中最基本的核心知识,使学生从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入手,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认识到有机化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好最基本知识基础、帮助他们了解有机化学的概况和主要研究方法,激发他们深入学习的欲望。

  苯就是几种典型代表物之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列为必修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苯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对 学生苯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它是对中学阶段烃类成键知识以及性质的总结与拓展。学好苯的.知识对后续有机物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能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来推断物质的结构。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甲烷和烷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特征反应。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些知识就是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先行组织者”,苯有关知识的学习要以此为基础,注意新知识和“先行组织者”之间的联系。学生运用“先行组织者”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

  三、具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例举苯的主要物理性质(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掌握苯的分子结构并能够描述其结构特征; 通过苯与溴、浓硝酸等反应,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苯分子组成及结构、性质的探究加强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及技能的训练,进一步认识研究有机物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以苯为例,论证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辨证关系;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显地表现出科学解释必须与实验证据、自然观察相一致的实证精神;

  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科学家们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具有的意义,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 体会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以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和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以化学史为载体的科学探究法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20xx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

  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这一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教学设计思想,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在构建学生的学习环境时,采用的是“抛锚式教学”。

  本节课沿着历史的发展脉络设置了八个学习任务,将一个完整的发现苯、认识苯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运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亲历 “苯的发现之旅”,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乐趣,训练科学方法。本课采用化学史和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把演示实验、探究实验、苯分子结构假说的提出和证实(或发展)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设计教学程序。从发展学生自主性、创新性的角度出发,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C6H6可能的链烃结构简式,然后设计实验否定苯具有链式结构,从而发现并明确问题。再通过介绍凯库勒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从运用假说的角度让学生认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

  六、教学信息技术

  依据心理学知识,人类获取的信息80%来源于视觉,多种感觉协调运用时,获取的信息量就更大。因此本节课采用多媒体幻灯片与板书结合的呈现方式增强信息刺激力度,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

  教具:苯分子结构模型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相关实验装置及其药品。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6

  一、课标要求: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 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内容,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通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通过分析醇的结构,知道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

  课标评价:

  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5个教学任务,但5个任务不是均等的,从课标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醇的化学性质,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侧重醇的化学性质的探讨,设计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醇反应的断键规律,并加强对应练习,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难点;对于其他几个教学目标要求知道的'层次,能够说出常见几种醇的结构、物理性质、用的即可。

  历年考试试题评价:

  几乎每年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都体现了乙醇的知识,重点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与金属钠、与羧酸的酯化反应、醇分子间的脱水反应)、消去反应、催化氧化。具体体现:

  (1)学业水平考试试题:

  2010(山东省)

  4.若从溴水中把溴萃取出来,可选用的萃取剂是

  A.水 B.无水酒精 C.四氯化碳 D.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B选项考察乙醇的物理性质:溶解性。

  22.(8分)现有下列四种有机物:

  ①CH3CH2Br ② CH3CH2OH ③ CH3CHO ④

  (1)能与浓溴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是 (填序号,下同),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

  (2)②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的化学性质:消去反应。

  2008(山东省)

  6.下列物质中加入金属钠不产生氢气的是

  A.乙醇 B.乙酸

  C.水 D.苯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的反应

  23.(9分)乳酸是酸奶的成分之一,乳酸可以用化学方法合成,也可以由淀粉通过生物发酵法制备,利用乳酸可以合成多种具有生物兼容性和环保型的高分子材料。乳酸已成为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热点之一。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以下是采用化学方法对乳酸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请根据乳酸的性质和上述信息填写以下空白:

  (1) 写出乳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 写出乳酸与浓硫酸共热生成C6H8O4的化学方程式:

  ;

  (3)(II)的反应类型是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

  (2)高考试题:

  2009(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下图中X是一种具有水果香味的合成香料,A是有直链有机物,E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H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B→I的反应类型为 。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D、E、H,该试剂是 。

  (3)H与J互为同分异构体,J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有乙酸生成,J的结构简式为 。

  (4)D和F反应生成X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羧酸反应酯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

  (2010山东卷)

  33.((8分)【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利用从冬青中提取出的有机物A合成抗结肠炎药物Y及其他化学品,合成路线如下图: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

  (1)D不与NaHC溶液反应,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BC的反应类型是____。

  (2)写出A生成B和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3)A的同分异构体I和J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在浓硫酸的作用下I和J分别生产,鉴别I和J的试剂为_____。

  (4)A的另一种同分异构体K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K可由制得,写出K在浓硫酸作用下生成的聚合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

  分析:考察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分子间脱水(取代反应)

  五、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交流认识醇与酚的区别,能够列出几种常见的醇的结构、物理性质以及用途。

  2、通过教材介绍、表格分析,总结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知道氢键以及影响结果。

  3、通过知识回顾,结合分析醇的结构特点掌握醇的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写出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4、结合资料介绍和生活实际了解醇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六、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

  本节在有机反应类型及反应规律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了根据一定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推测可能与什么样的试剂发生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样的物质的思路和意识。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推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让他们用演绎法学习醇的性质并发展这种思路和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处理:

  基于醇与酚的区别以及几种常见的醇的性质和饱和一元醇的物理性质的规律学生通过预习能够独立完成,所以此环节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给学生来完成,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对于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回顾乙醇的化学性质推测醇的化学性质,从断键的角度推测产物,从而总结出醇消去、催化氧化反应的规律。

  (三)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

  编排的位置:

  两个版本都是在介绍了烷烃、烯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的基础上引入的,都是把醇作为烃的衍生物的第一种代表物进行介绍的,呈现的位置基本相同。

  知识上的比较:

  人教版对于醇的介绍从整体上分析比鲁科版相对简单,具体体现:

  1、几种常见醇:人教版主要介绍了乙二醇和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共性之处,对于甲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没有介绍。

  2、饱和一元醇:两个版本都对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沸点以及水溶性做了详细的介绍,通过表格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但两个版本的切入点不同,鲁科版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教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3、醇的化学性质:两个版本都介绍了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消去反应、氧化反应,但知识的呈现方式不同,人教版注重实验的探究作用,对于醇分子间脱水的反应只是在资料卡片上出现,鲁科版则注重从官能团的角度进行分析,从断键上分析规律,帮助学生理解。

  结论: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重点知识):

  1、乙二醇与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

  2、饱和一元醇的通式、水溶性的规律、沸点的规律

  3、醇与金属钠、浓氢卤酸的反应以及醇的消去反应、氧化反应的规律。

  七、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内容及前面章节内容的学习中,已经对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有所了解,并且能够从结构上简单区分醇和酚,但是从结构上对性质进行推测方面的能力还不太熟练,尤其对断键位置与反应类型间的关系上不能很熟练区分。

  八、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醇的结构推测醇的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九、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学案导学)

  通过导学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填写课前学案,知道乙二醇、丙三醇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能够推出饱和一元醇的通式,并根据相关数据分析饱和一元醇的沸点、水溶性的规律;根据已有知识和教材资料总结醇的化学性质,能够写出乙醇与金属钠、浓氢溴酸的取代反应、乙醇的消去反应、乙醇的氧化反应的方程式。

  课堂探究:(交流、检测、讲解、练习相结合)

  通过小组交流之后进行课堂提问或小测的方式检查预习作业,并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和补充,对于醇的化学性质从官能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结构对于有机物性质的重要性,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同时由乙醇的性质引导学生分别探讨1-丙醇或2-丙醇的性质,知识得到提升;结合对应训练巩固本节知识,体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十、教学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1、重点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醇的化学性质,课堂上不要把过多的时间安排在几种醇的介绍以及饱和一元醇的讨论上,这样势必会影响到醇的化学性质的学习,造成前松后紧,重点知识模糊不清。

  2、注意课本知识的整合:课本上是从吸引电子能力的强弱角度入手分析醇的结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把此环节变为知识的总结来处理,学生掌握了醇的反应之后,再来看键的极性以及断键就更好理解了。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7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增强学生对物质构成的认识。

  2、了解化学反应中伴随有能量的变化的实质和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讲清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不能说成是“结合力”。

  2、通过电解水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的介绍,搞清共价键的形成原因和存在情况。

  3、关于离子键的形成,通过对NaCl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离子键的形成特点:(1)成键的主要原因——得失电子(2)成键的微——阴、阳离子(3)成键的性质:静电作用,当吸引与排斥达到平衡时形成离子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认识已知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思考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对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形式,关注学生概念的形成。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应用”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的价值的认识,从而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的含义,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对离子键、共价键的成因和本质理解。

  (二)方法上突破点

  针对共价键和离子键,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要以某一实例出发,展开分析剖析,从中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联想质疑,形成概念。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预习“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二)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总结归纳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前边通过元素周期律、周期表的学习,知道目前已知的元素种类只有一百多种,可这些元素却构成了已发现或合成的一千多万种物质,元素的原子能够相互结合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说明形成这些物质的原子间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下面以电解水为例:

  【投影】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2H2O=2H2↑+O2↑

  【思考·质疑】水在通电条件下能够发生分解,为什么要通电?

  【归纳】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要破坏这种相互作用就需要消耗能量,通电正是为了提供使水分解所需要的能量。

  【板书】第1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化学键:相邻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

  【对定义的强调】①是直接相邻的原子。

  ②是强烈的相互作用。

  ③相互作用既包括吸引也包括排斥。

  【投影】“交流·研讨”

  【分析·归纳】水在通电时分解成H2和O2,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间的化学键断裂,形成单个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和氢原子间、氧原子和氧原子间分别又以新的化学键结合成为氢分子和氧分子。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投影】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过渡】元素有一百多种,这些元素从大的角度分两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的原子一般容易失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一般容易得电子。我们发现非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之间都可以通过化学键构成物质,他们之间的化学键是否一样?下面我们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和钠在氯气中燃烧为例。

  【联想·质疑】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形成氯化氢和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形成氯化钠,在形成化学键方面是否相同?

  【点评归纳】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分子和氯分子获得能量,化学键分别断裂,从而形成氢原子和氯原子。由于氢和氯都是非金属元素,都有得电子的趋势,最终谁也不能把对方的电子完全得到,氯和氢都没有完全得失电子,而是氯原子和氢原子各提供一个电子组成共用电子对,从而使两者的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并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这样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而在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由于钠是金属元素很容易失电子,氯是非金属元素很容易得电子,当钠原子和氯原子靠近时,钠原子就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形成钠阳离子,氯原子最外层得到钠的一个电子形成氯阴离子(两者最外层均达到稳定结构),阴、阳离子靠静电作用形成化学键——离子键,构成氯化钠。

  【媒体展示——板书】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一般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共价键。

  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一般存在于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之间。

  【课堂练习】请运用你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物质中分别存在哪些类型的化学键?

  ⑴NaF⑵CH4⑶H2O⑷CaO⑸KBr⑹HF

  ⑺BaCl2⑻O2⑼CO2⑽MgCl2⑾Ar⑿NaOH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分类,知道物质分纯净物、混合物;纯净物又分单质和化合物。通过化学键的学习,我们知道构成物质的离子(或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也是有区别的——又分为离子键、共价键等。于是,人们根据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类型的不同,把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媒体展示——板书】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

  【设问】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讨论回答】关键在于化合物中是否存在离子键?若有离子键时,该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练习】请判断下列物质中哪些分别属于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

  ⑴NaF⑵CH4⑶H2O⑷CaO⑸KBr⑹HF

  ⑺BaCl2⑻O2⑼CO2⑽MgCl2⑾Ar⑿NaOH

  【归纳·强调】

  (1)当一个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时,该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2)当一个化合中同时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时,以离子键为主,该化合物也称为离子化合物。

  (3)只有当化合物中只存在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称为共价化合物。

  (4)在离子化合物中一般既含有金属元素又含有非金属元素;

  共价化合物一般只含有非金属元素(NH4+例外)

  【迁移·应用——课堂练习】

  指出下列化合物内部的键型和化合物的分类(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板书设计】

  第1节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化学键:相邻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教案12-30

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03-03

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05-23

高中化学教学工作总结15篇02-06

个人教学教案11-04

体育教学教案07-19

海燕教学教案09-08

《笋芽儿》教学教案02-07

初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