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21 10:01:2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经典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经典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认识一个偏旁。复习部首查字法,能比较熟悉地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字典、投影仪、课件。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花木兰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

  一、创设教学情景

  1、听动画片歌曲。

  2、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女英雄花木兰。板书课题,齐读。

  (出示文中第一幅插图)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出示:名字 征兵 父亲 年老多病 女扮男装 胜利 将军 将士 朝廷 年龄 战袍 渡 燕山 赫赫。

  (1)自由读。

  (2)思考:你觉得这课中哪些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

  第二环节

  三、学习成果展示

  1、开火车读,及时正音,评价。

  2、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3、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四、教师精讲点拨

  1、教学两个个多音字。

  将 燕 读第一声时用法很少,如“燕山”“燕国”及表示人姓的时候用到。读第四声很多,谁来说说?

  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评议。

  3、再读课文,把你认为文中最难读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读顺为止。

  第三环节

  五、巩固训练提升

  1、学习生字。

  2、用同样的部首查字法查“廷”“康”“起”三个字,看谁查得又快又准。告诉老师,说说你是怎么查的。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

  一、创设教学情景

  1、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女英雄,名叫木兰(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从军”就是替父当兵。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

  3、设疑。

  (1)木兰为什么要从军?

  (2)为什么称木兰是“女英雄”?快打开书本找找原因。

  二、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熟课文。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第二环节

  三、学习成果展示

  1、你找到木兰从军的原因了吗?

  2、根据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1)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是呀,情况多么危急呀!所以朝廷要——紧急征兵,谁来读好它?指名读。

  (2)木兰看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是——焦急万分,谁来读好它?(指名读)她急什么我不太明白?如果你就在现场看到文书,那请你们是支持父亲去,还是反对他去呢?请说出理由。(引导学生从“家”和“国”两方面来思考)

  所以木兰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齐读)夸夸木兰

  (3)她的家人会同意木兰从军吗?为什么?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小组讨论、表演)指名表演,评价。

  四、教师精讲点拨

  1、过渡:木兰终于说服了家人。一路上跋山涉水,餐风饮露。

  2、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1)(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红色的字都是动词,从“披、跨、渡、过”这一连串的`动词你读出来什么?

  (2)请把你的体会朗读出来呢?夸夸木兰。

  (3)经过千辛万苦,木兰到了战场上,你觉得战场上的木兰怎样?同学们想象一下,花木兰在战斗中的表现。

  (4)经过多年的征战,木兰立下了——赫赫战功,谁来读这句话?你为什么这样读?(读出时间之长、功劳之大)

  (5)再读这一段,体会木兰的英雄形象。

  3、木兰终于胜利回乡了,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出示第二副插图,结合理解“文静秀美”)将士们看到了女装的花将军会……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体会将士们的惊讶。指导读文中最后一段话。

  4、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称木兰是“女英雄”了吗?(出示第一自然段再读)

  第三环节

  五、巩固训练提升

  1、学习生字。

  2、背诵课文。

  2、展开想象,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12、木兰从军

  ( )女英雄。

  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考虑到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现在较远,所以我采用了动画片《花木兰》片断导入,意图拉近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回答问题时,提醒他们应当说一句完整的话,并做到声音响亮。我觉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在教学第二段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并请他们演一演。表演是儿童思考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这么做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思维,调动情感投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当然,在本课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思考、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如何熟练操作多媒体课件,以更好地为课堂服务,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质量。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整体把握画面内容,简单说清故事的大致内容。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丈夫想出的妙计用“想”或“说”的形式说清楚。初步形成详略得当的意识。

  3、在看图表达的过程中,理解“一举两得”的意思。知道遇事能多为别人考虑,会得到快乐。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理清故事脉络。

  1、猜谜。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老师就先来给大家猜个谜语,请你们仔细听。“四角方方一幅画,花纹图案真漂亮。讲究卫生少不了,小朋友们喜欢它。打一个生活用品。”猜出来谜底是什么吗?

  [板书] 手帕

  2、整体观察画面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出示四幅图]

  师: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小夫妻,他们在黄山脚下开了一家手帕专卖店。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图,他们的生意开始??后来??最后??你从哪儿看出的?

  [板书] 生意:红火 → 冷清←

  3、交代学习任务。

  师:同一家小店,卖的都是手帕,为什么前后的生意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要看图把这个围绕手帕发生的故事用一段话说清楚,说连贯。

  二、指导说话,重点指导第三幅图,初步渗透写文章要详略得当的意识。

  1、说清第一、二幅图的内容。

  (1)[出示第一、二幅图],了解生意由红火到冷清的原因。

  (2)借助提示,把两幅图的`内容说清楚、说连贯。

  师:现在,就请你根据提示,把这两幅图的内容连起来说清楚。注意要把小店的生意开始红火,后来变得冷清的原因讲清楚。

  [出示] 一对小夫妻在黄山脚下开了一家手帕专卖店…… 可是……

  (先自己说,再指名说)

  2、说清第三、四幅图的内容,重点指导第三幅图,并让学生写下来。

  (1)提出说话要求。

  师:后来小店的生意为什么又红火了呢?那是因为丈夫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可是今天这个故事中特别重要的内容,我们要重点把这部分内容说清楚。

  ① [出示三、四幅图] 仔细看这两幅图(有意识地点手帕中的图案),丈夫想出了一个什么好办法?谁能用一句话把丈夫的好办法说清楚?(把黄山风景区的旅游地图印在手帕上。)

  ②他怎么会想到这个好办法的?(看到小男孩拿着旅游图从店门口经过。)

  ③这个办法又好在哪里呢?你能不能再看看图把内容说清楚?

  [随学生回答板书] 擦汗 指路

  ④揭示题目。

  师:游客只要买一块手帕,既能……又能……这真是??[贴] 一举两得!这就是今天要讲的故事的题目,齐读:一举两得的手帕

  (2)借助提示,连贯表达。

  [出示] 一天,小夫妻俩看到 ,丈夫眼前一亮,心想: 。

  (必须答到三点:1、把黄山风景区的旅游地图印在手帕上;2、游客买了手帕对他们有什么用处;3、生意会好转)

  师:那么,他会怎样对妻子说呢?

  [出示] 于是,他 。(把想法告诉了妻子。)

  点拨:丈夫说的内容就是重复刚才的想法,可以用一句话简单地说一说。

  (3)引导学生用对话的形式说清妙计的内容。

  [出示] 一天,小夫妻看到 ,丈夫眼前一亮,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兴奋地对妻子说:“ ”

  (4)引导想象,说清第四幅图的内容。

  师:果然,当印有景区旅游地图的新手帕一挂出, 小店的生意又重新红火起来。

  如果你是游客你会怎么称赞店主?

  [出示] 果然,手帕一挂出就吸引了许多的游客,有的说:“ 。”有的说:“ 。”

  (指名说,点题)

  (5)小结,悟道。

  师:是啊,正是因为这个店主能够站在游客的立场上为他们着想,既为游客提供了方便,也使自己的小店赚了钱,真是??一举两得。

  2、四人小组合作把这个故事讲清楚,一人说一幅图,不仅要说清楚自己的一这幅图,还要注意与前后几幅图之间的连接,把故事说完整、说连贯。

  三、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看图说话,了解了一个关于手帕的故事。今天回家请你将这个故事说给大家听。让更多的人都知道,与人交往时,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为他人着想,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的生活也会更快乐。

  板书设计:

  生意

  红火 擦汗

  一举两得的手帕 (既……又……)

  (印旅游地图) 指路

  冷清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课文扣住“画”这个谜底,抓住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本课配有一幅精美的山水画,画上有山、有水、有花、有鸟,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这是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篇课文,谜语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会背了,但是在识字写字和感情朗读方面还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因此应该结合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表现”的身心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图文对应,让学生能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教学准备:

  1、课件或挂图,民族音乐的磁带。

  2、学生课前自制的生字卡片,水彩笔。

  教学时间:3课时 上课时间:月 日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谁能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同学之间互相出谜语,互相猜,教师也参与其中)老师也出个谜语大家猜一猜好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猜谜语)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板书课题)

  (好动、好奇、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引出课题,再读一下。

  2、(出示挂图或课件)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是一幅山水画)请你们看看画上都有什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首谜语诗《画》(板书课题)

  (用一幅画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在美的情境中进入课堂,受到美的熏陶,体现课程整合的思想。)

  3、对话平台

  欣赏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画”。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大自然的美和诗句的韵律美。)

  二、识字

  1、同学们也想读吗?要想读得好得先过生字宝宝这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

  2、出示本课生字,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说说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字的。(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增强学生识字的信心和识字的愿望。对识字量大的学生及时鼓励。)

  3、自读课文,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表中的生字,借肋拼音多读几遍。

  4、利用生字卡片在组内交流识字方法。(认识“辶、忄”两个新偏旁。)

  (交流识字方法,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相互促进,丰富识字经验,提高识字效率。)

  5、你想提醒大家在识字的时候注意什么?(注意区分平翘舌:“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用偏旁归类的方法识记“远、近、还”;用给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无、人、近”;用给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识字“来”。

  6、 认读带拼音的生字。(可以指名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

  7、 摘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请你通过这一关!

  三、朗读

  1、生字宝宝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他们设的关卡你们顺利通过了,可他们又调皮地跑回课文中去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态度和良好的评价能力。)

  3、 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四、写字

  1、 出示要写的字“人、火”,认读,说说这两个字应该怎样写,书空。(注意笔顺规则:先撇后捺。)

  2、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人”字的第二笔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偏左一点起笔,“火”字第四笔“捺”从竖中线和横中线交叉处起笔。)

  3、教师范写,示范笔画的写法。

  4、学生先描红,然后自由练写。(注意写字姿势的指导。)

  5、组内评议,写得好的奖励一颗小星星。

  五、作业

  回家请教家长,或者在书中查找谜语,下节课开展猜谜语竟赛活动。

  六、巩固训练

  (一)导入

  摘苹果游戏:每个苹果后面都有一个上节课学过的生字,把摘到的苹果后面的字读出来就会得到一个红苹果。

  (用游戏的方式将上节课的生字再现,达到巩固认字的'目的)

  (二)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简单地说出诗意发现问题并质疑。)

  2、结合图,说说你是怎样猜出这首谜语诗的谜底的。

  (三)背诵

  给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背诵。

  (四)表演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个人的感悟设计动作,结合音乐进行表演。先组内练习,再指名表演,最后大家一齐表演。

  (五)游戏

  找朋友:找14名同学到前面,每人手里拿一张卡片,找到与自己手里卡片意思相反的字,站在一起,其它同学做裁判,给找对的同学以掌声鼓励。(这14个字是远---近、高----低、来----去、笑----哭、白----黑、晚----早、有----无)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反义词吗?

  (六)拓展

  1、结合课前收集的谜语,举行猜谜语竞赛,评出“猜谜小能手”。

  2、你喜欢这幅画吗?喜欢的话就动动你的小巧手把这幅画画出来吧!

  (七)写字

  1、出示“文、六”这两个要求会写的字。你会读会写吗?(领读,齐读,然后书空。注意“六”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2、这两个字怎样写好看?(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范写。

  3、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4、评议展示。

  在进行拓展训练时,可视时间和学生情况任选其一,不必面面俱到。

  阅读在线

  出门肥肥胖胖,

  进门瘦瘦长长,

  倚在门旁,

  眼泪千行。

  (雨伞)

  一个小姑娘,

  生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衫,

  坐在绿船上。

  (荷花)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区别形近字。

  2、认读5个生字,培养认字的多种途径。

  3、在读词语、背诗歌的过程中积累词语。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儿歌,感受祖国的领土辽阔,培养良好语感。

  5、能以“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并在口语交际中做到讲文明,有礼貌。

  6、通过展示课外识字情况,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7、学习正确运用音序查字法。

  【重点、难点】

  1、复习巩固所学汉字。

  2、学会正确运用音序查字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区别形近字。

  2、认读5个生字,积累词语。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认读形近字:

  ⑴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请学生认读:

  生字卡片:令 今 乌 鸟 广 厂

  ⑵ 仔细观察、比较,发现本组汉字的规律。

  ⑶ 学生归纳,教师小结:这组字中的“乌 今 厂”比“鸟 令 广”少了一笔。

  ⑷ 教师出示另一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生字卡片:日 白 田 目 电 旦 旧 由 甲 申

  ⑸ 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这组汉字的规律。

  ⑹ 学生归纳,教师小结:这组字中,除“日”字外,都在“日”这个字上,加了一笔。

  ⑺ 反复认读这两组生字卡片。

  ⑻ 教师小结:这就是“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

  ⑼ 拓展练习:在你学过的汉字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2、我会认:

  ⑴ 反复朗读“我会认”中的汉字。

  ⑵ 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够记住这五个字?

  ⑶ 拓展练习:

  给“口”字加两笔,能变成________。

  二、日积月累

  1、我会读:

  ⑴ 出示词语卡片。

  ⑵ 学生自由练读。

  ⑶ 采用多种形式检查读。

  2、我会连:

  ⑴ 出示汉字卡片,认读生字。

  ⑵ 出示音节卡片,认读音节。

  引导学生区别声母:z──zh c──ch

  ⑶ 连线。

  ⑷ 检查连线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儿歌,感受祖国领土的辽阔,培养语感。

  2、能用音序查字法正确地。

  〖教具准备〗

  字典、小黑板、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借助拼音朗读儿歌

  注意引导认读:祖(zu) 岭(ling) 盛(sheng)

  2、再读儿歌。思考:短诗中描写了哪些地方的什么景色?

  3、在地图上指出这些地名的位置。

  4、这时,你有什么体会呢?

  5、再次练习朗读儿歌,试着背下来。

  6、小组合作练习背诵。

  7、展示背诵效果。

  二、展示台

  1、识字加油站:

  ⑴ 说说你喜欢读的课外书的名字。

  ⑵ 把从书上收集下来的生字,在小组里交流。

  ⑶ 说说看,在小组内交流,你又学会了多少个生字。

  2、比比谁最快:

  ⑴ 复习26个汉语拼音字母。

  ⑵ 练习找页数。

  ⑶ 学习音序查字法。

  ① 老师认真指导“宽”的查字过程。

  ② 学生练习查找“爱、往、解、准、楼”。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完成“口语交际”的练习,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培养学生主动表现,勇敢地发表自己想法的习惯。

  2、在交际中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

  〖教具准备〗

  1、提前布置同学想一想,班里怎样迎接“六一”儿童节。

  2、准备小礼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一段幼儿园小朋友庆祝“六一”的活动录像,启发提问:录像中的小朋友正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

  二、讨论

  上幼儿园的时候,你是怎么过“六一”儿童节的?跟同学交流交流。

  三、讨论

  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你们想怎样迎接?

  1、小组讨论。

  2、派代表进行班级汇报。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评议哪一小组提议好而且可行。

  四、明确目的,各小组分工合作

  五、同学之间互赠节日礼物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材位置及单元环境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所选的就是这类题材的课文,它们依次是《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孙权劝学》。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邓稼先》一文以几千年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为情结,以50年朋友的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是一篇可读性极强的文章。品读本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阅读能力,教学这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因此确定的目标是: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宰割、筹划、彷徨”等12个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⑶抓住重点句段,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标:

  ⑴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⑵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课文恰当的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德育目标:

  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⑴理解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写、评论及精选横断面表现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

  ⑵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教学过程中力求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研究性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活动,强化学习效果,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有所感、有所思,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⑴文献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资料较多,例如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的`核武器研制史、“两弹一星”研制者的相关情况邓稼先的生平资料、作者杨振宁的有关情况等等。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⑵五步阅读法。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②思读课文,理清思路。③悟读课文,深层探究。④美读课文,品味赏析。⑤颂读课文,体会深情。将“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的思路体现在这个教学方法中,使学生能全面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

  ⑶发现阅读法。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课文中自己认为很精妙贴切的美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品析,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鼓励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这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较为充分的预习和阅读的基础上学习,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这种教法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双边活动热烈,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探索态度,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⑷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以下几处要用课件: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导入新课;介绍相关的背景资料;播放记录片《让历史来告诉未来》。

  ⑸讨论法。

  2、学法:引导学生使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此文。

  ⑴朗读法。因为此文饱含深情,我们可以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朗读是一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它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透彻,朗读才能传情达意;对课文思想感情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词句熟悉,朗读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的手段。因此,朗读一直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⑵自主合作探究法。从课外的资料搜集到课内的质疑解难,从导入新课到最后的总结课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五、教学程序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由邓稼先与杨振宁的照片导入本课。

  2、资料汇总,了解背景:学生将搜集的资料展示,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用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

  (设计理由:由于学生们对这位科学家了解不多,因此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了解,然后在教师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导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伟岸的人格魅力。)

  3、阅读课文,走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弄清文章各部分的侧重,交流感受。

  ⑵思读课文,理清思路

  讨论:六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⑶悟读课文,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⑷美读课文,品味赏析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点

  ⑸颂读课文,体会深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4、延伸拓展,深情告白

  ⑴任选一个角度对这位科学家说点什么。

  ⑵学过此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5、观看影片,结束新课

  观看记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片段,用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的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

  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二)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三)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让学生回忆曾经读过的以“鹅”为题材的诗文来导入新课。如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讨论:这首诗突出了鹅的什么特点?

  这首诗写鹅,抓住了鹅的外形特征和动作,语言简洁,色彩鲜明,画面感强。但毕竟是儿童之作,而且全诗总共才18字,不可能包含更丰富的内容。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白鹅》,内涵要丰富得多,语言也很有特色,生动幽默,而且富有童趣,值得一读。(也可让学生描述自己曾经见过的鹅,或展示相关图片、音像资料,由此引入课文)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白鹅》写于1946年夏天。抗战期间,丰子恺内迁重庆,住在郊外一座荒村里。当时正值战时,生活条件艰苦,而人们内心更是焦虑苦闷。丰子恺在读书、作画之余,在院子里种豆、种菜、养鸽。养鹅,这成了作者排遣苦闷的一种寄托。

  三、范读课文

  四、讨论课文1一4段内容

  1.作者笔下的鹅有什么鲜明特点?

  傲慢(高傲、最傲人、架子十足)。

  注意对这些词语的意义加以比较: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傲人:骄傲自大,瞧不起人。

  架子十足:非常自高自大的样子。

  【提示:这几个词词义相近,用以形容白鹅,既突出强调了白鹅的鲜明个性,又避免了单调,富有变化,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版《白鹅》教案3》。(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如:“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中的“高傲”就是作者在看到这只雪白的大鸟伸长脖颈左顾右盼的姿态时情不自禁发出的赞叹。)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鹅的傲慢?结合文中的描写作具体来分析。——头、叫声、步态、吃相。

  头高,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似有一种傲视群雄的气概。

  叫声,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

  步态,步调从容,大模大样,显得气宇轩昂。

  吃饭,食料并不奢侈,但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

  3.为了突出白鹅傲慢的特点,作者怎样称呼鹅?(“鹅老爷”)

  “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一种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中拥有特殊“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傲慢”一词常被用以形容人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来形容白鹅?作者对白鹅怀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性。长长的脖子和“轧轧”的叫声是鹅的生理特点,而从容不迫的步态和三眼一板的吃相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但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的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

  其次,“傲慢”本为贬义词,但作者在描绘鹅的'种种傲慢姿态和表现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五)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4段。要求绘声绘色,通过朗读来领略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并解释下列词语:

  冥顽叫嚣引吭局促奢侈窥伺

  盛撰岑寂左顾右盼三眼一板蹑手蹑脚

  3.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研究课文1~4段的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1~4段。

  2.为突出鹅的特点,作者将鹅和其他动物比较着写,结合文中内容作具体分析。

  第四段中作者抓住动物头部的形状来概括各种动物的性格,从而证明鹅的头高正是其性格“高超”的表示。

  第2段中作者将鹅与鸭、与狗比较着写。鹅与鸭的叫声大体相似,但鹅的厉声喝斥有别于鸭的小心翼翼,显得庄重而大气;接着,作者又将叫声同样严厉的鹅与狗比较,不难看出狗的势利和鹅的一视同仁。

  第3段通过步态写鹅的傲慢,仍将鹅与鸭比较,一个步调急促,有局促不安之相;一个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最能反映鹅的傲慢性格的,是当人走近时鹅的态度。鸡和鸭惧怕人,当人走近时一定让步逃走。鹅却傲然地站着。

  通过与其他动物的比较,可以看出白鹅鲜明的个性。

  3.作者之所以能对白鹅作如此生动传神的描写,是因为他对白鹅观察得非常仔细。描写鹅吃饭的第4段文字,最具代表性,试作分析。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鹅的食料。进食的程序以及吃饭时的动作神态,特别是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鹅与偷食的狗之间的争斗,令人忍俊不禁。

  4.第4段中作者用哪些词语来形容鹅吃饭时所表现出的傲慢?

  三眼一板丝毫不苟(一点都不马虎)从容不迫

  踏着方步昂首大叫架子十足

  二、讨论课文第5段的内容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一、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

  一、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它既有一般说明文的平实准确的特点,又有生动活泼描绘,所以,怎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本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对课文不作琐细的分析;

  三、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四、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五、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下列生字词

  驯(xùn)良 矫(jiǎo)健 蛰(zhé)伏苔藓(táixiǎn)

  2、思考问题:

  (1)你认为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划分的?

  (2)作者为什么说松鼠是讨人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明确:

  (1)总括特点具体介绍补充说明

  第1段第2~5段第6段

  结构:由总到分

  (3)松鼠的特征:

  漂亮(第2段)

  驯良(第3段)讨人喜欢

  乖巧(第4~5段)

  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提问: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三个特点?

  (提示:结合课文内容,确定自己的思路)

  明确:

  先介绍自己的“漂亮”,

  面容清秀

  眼睛闪闪有光

  身体矫健

  四肢轻快

  尾巴美丽

  坐姿和吃相坐着、用前爪送吃

  接着介绍自己的“驯良”,

  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

  活动的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

  主要的食物杏仁、榛子等(不伤害人畜)

  最后介绍自己的“乖巧”,

  过水方法尾巴当帆舵

  警觉性强跑、躲、逃

  跑跳敏捷善于爬树

  选址干净暖和

  建造宽广坚实

  居住舒适安全

  盖子充满灵性

  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

  欣赏《松鼠》电影片段,思考问题:“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认为松鼠还具有哪些特点?

  五、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准确,本文除了符合这一基本要求外,它的语言还非常生动,能否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例句来分别说明。

  语言准确:

  例: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触动”这个动词前又加了一个“稍微”,以表示这种“触动”程度之轻,在“触动”后又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强调它的“乖巧”。

  语言生动:

  例:“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中用“清秀”“玲珑”“美丽”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突出它的“漂亮”。

  六、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从“漂亮”“驯良”“乖巧”这三个特点介绍身边的某一小动物。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⑴ 同桌对读生字词。

  ⑵ 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2、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⑴ 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 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 读后提问。

  ③ 理解词语:

  人声鼎沸。

  ④ 总结学法。

  (小黑板出示。)

  ⑵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 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 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

  ⑴ 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

  ⑵ 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⑶ 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⑴ 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⑵ 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⑶ 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

  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

  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

  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语文教案 篇9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随文识字的方法学习生字,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喜欢读诗歌,进入情境随文识字。

  【教学重点】

  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会用逗号、句号、省略号。

  【教学方法】

  交流法、阅读法、资料补充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1、播放视频《美丽的秋天》。

  2、荷花池里都有什么啊?(荷叶、荷花、小蝌蚪、水泡泡、一串小水珠)呀!下雨了!这时,从池塘里跳出一只青蛙。它要给我们写诗了!

  3、青蛙到底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青蛙写诗》。

  教师板书,学生跟着书写,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注意不认识的生字。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3、学习生字词。出示带音生字:写、诗、点、要、过、给、当、串、们、以、成

  (1)学生自由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集体纠正。

  (3)同桌相互检查读生字。

  (4)去音读生字。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并且是翘舌音,引导学生反复认读。)

  过渡:下面,咱们给生字找个朋友,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你认识吗?

  写诗、古诗、雨点、不要、过来、不给、当前、串门、我们、以后、成功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进行细细的品读,一起走进雨中,感受青蛙的诗。

  三、精读领悟

  1、学习第1小节——感受雨天的美。

  (1)(课件出示插图的动画)创设情境:快听:嘀嗒,嘀嗒……什么声音?(下雨了)是啊!文中哪句话也写到下雨了?(指生读句子: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你感受到了什么?(雨下得很小。)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启发想象:

  ①雨点儿一滴一滴落到了水里,落到了荷叶上,落到了……快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

  预设:生1:雨点儿落到绿绿的荷叶上滚来滚去的。

  生2:雨点儿落到水里,小河的水呀一圈一圈的可美啦!

  生3:水里的`小蝌蚪们都来啦,它们都把小脑袋露出来了。

  ②如果你是青蛙,想想雨点儿落到了你的身上,你会是什么感觉?

  预设:我会感觉凉凉的,痒痒的,很好玩!

  ③如果你是青蛙,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会怎么样啊?

  预设:高兴极了;觉得景色太美了!

  (3)导读:快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句: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

  (4)引读:所以青蛙高兴地说——齐读本小节最后一句:我要写诗啦!

  2、学习第2~4小节。分角色朗读对话,感悟童趣。

  (1)过渡:听到青蛙要写诗啦,瞧瞧谁来帮忙啦?

  (2)随着学生回答板书: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

  (3)导学:你是从哪几小节知道的?(2、3、4)自由读这三个小节,思考:它们都帮了什么忙?

  (4)随着学生回答板书:

  小蝌蚪( )——逗号;

  水泡泡( )——句号;

  一串水珠( )——省略号。

  (5)导学:为什么它们能当逗号、句号、省略号呢?

  ①出示小蝌蚪图片,你们发现什么了?

  (小蝌蚪真像逗号。)

  ②师请孩子吹泡泡,你们发现什么了?

  (水泡泡圆圆的,很像句号;我觉得它不但圆,还透明,很漂亮!)

  ③指导学生朗读:多有趣啊!快出声地读一读第2、3小节。(学生练读后指名读。)

  ④引导学生认识省略号。出示图片理解词语“一串水珠”。为什么不说一个水珠呢?

  预设:省略号是六个点,一个水珠不像,我觉得一串水珠排起来很有趣!水珠们很团结!

  ⑤引读:快把你的想法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6)引读:是啊!多有趣的对话呀!多好的朋友啊!快试着小组内分角色有感情地读一读。

  (7)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8)小结:大自然中的事物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多紧密呀!我们和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好朋友。

  (9)依据板书,引领孩子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的背下来。

  3、学习第5小节,美读诗文,启迪灵性。

  (1)导学:有这么多好朋友帮助青蛙,它终于把诗写成了(课件出示第5小节),快大声地读一读,看看自己能发现什么?(诗的内容只有一个“呱”字。)

  (2)导学:青蛙写的诗多有意思,只有一个字——呱。这个字是拟声词。再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3)导学:“呱呱,呱呱”是青蛙的语言,你能不能做个小翻译,给大家解释一下青蛙的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4)学生自由猜测青蛙“呱呱”的内容。

  4、引读全文:雨天的景色多美呀!青蛙的朋友们多团结呀!所以青蛙才能写出这么美的诗,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认识标点逗号、句号、省略号

  (1)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

  (学生说说谁像谁,潜移默化地学习比喻句。)

  (2)这些都叫标点符号。让我们用“……像……”的句式说说这些标点符号。

  6、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小雨沙沙,它现在就在你的身边,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的足迹吧。

  四、总结拓展

  1、课堂总结:同学们,多么有趣的诗歌呀!学完了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1)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词,并感受到了下雨的美好。

  (2)喜欢大自然,有了留心大自然的兴趣。

  2、课堂练习:

  (1)换识字环境读文。

  写话作诗不能少。

  逗号好像小蝌蚪,

  句号好像水泡泡。

  省略号像什么?

  好像水珠串成串。

  我用它们来写诗,

  送给妈妈和老师,

  老师妈妈哈哈笑,

  夸我写作呱呱叫。

  (2)口头填空:圆圆的( ),当个小句号;一串( ),当省略号;( )带个小尾巴可以当个小逗号。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找一找,大自然中的事物还有什么可以当逗号、句号和省略号。

语文教案 篇10

  课题 愚公移山

  教

  目

  标

  知识目标(乐学) 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会学) 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

  情感目标(学会)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课时 2 授课时间 11.13 授课(备课)人 林华平

  教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习:

  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

  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a、解决以下问题

  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

  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板书:难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 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

  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

  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区别: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轻视、看不起

  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

  学生试读

  3、分析智叟的形象

  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智叟是怎样的态度?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畏难而止 自作聪明

  3、分析愚公的形象

  a、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我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齐读

  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树教案12-07

【经典】语文教案11-10

语文教案09-26

语文《丰碑》教案05-16

小学语文教案11-24

背影语文教案11-18

语文过秦论教案11-28

小学语文教案11-21

语文教案[通用]10-09

实用的语文教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