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11-13 10:01:33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教案【范例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范例6篇】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材简析:

  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

  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

  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

  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米饭太熟悉了,对米饭的味道了如指掌。或许有一部分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会出现甜味,这是怎么回事?本课就从这个现象开始,引导学生探索与米饭、淀粉有关的化学变化。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产生色合,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词汇:化学反应 新的物质

  (二)过程与方法:

  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方法:体验 推理 验证

  (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 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核心价值观:培养探索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发生了反应。

  难点:分析米饭和淀粉与碘酒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 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

  米饭、碘酒、相关米饭、淀粉、小瓶碘酒、一支滴管、棉签以及面包、馒头、饼干、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另外准备一些水,清洗滴管用。

  教 学 流 程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

  一、导入:

  (1)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好吃的东西,谁来尝尝看?不过我是有要求的`,等你尝过之后,要告诉大家你吃的是什么?好不好?(蒙上学生眼睛,让他仔细尝吃的食物)适时提问,引导他概括出所吃食物的特点。(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是米饭。)

  米饭我们天天都吃,有没有感觉到它吃起来有点甜?平时大口吃的时候没有感觉,而当我们细细品尝时,却发现米饭会变甜,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

  (2)学生讨论

  (3)我为大家揭开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张没有字的纸条,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射在纸上,纸上写着 淀粉,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它与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发生了变化,从而变得有甜味了。那淀粉是什么样的呢?

  二、观察淀粉

  观察前,我们先用碘酒消毒,用棉签在手上涂下。

  小组活动:观察淀粉

  (1)观察方法:①看(颜色)、摸(光滑程度)、闻(气味)

  (2)观察并记录表格:

  (3)交流汇报:

  淀粉特征:看起来是白色粉末状、摸上去较光滑、无明显气味。

  同学们的手上有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在这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化学

  变化或物理变化)

  手上变颜色了,生成了新的蓝色物质,是化学变化。

  原来,淀粉遇到碘酒会生成蓝色物质。

  三、米饭与淀粉

  我们知道米饭中含有淀粉,那么如果它遇到碘酒,会不会也生成蓝色的物质呢?

  实验:滴一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现象(学生实验)

  交流:米饭遇碘酒也变成了蓝色。

  通过这样的实验,大家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视情况提示:如果某种物质遇到碘酒变成蓝色,那说明这种物质有什么特点?)

  我们可以利用淀粉遇碘酒变蓝的特性来检验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四、寻找淀粉的踪迹

  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含有淀粉呢?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今天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东西,请同学们好好地判断一下,哪些物质是含有淀粉的,哪些物质是不含淀粉的?怎么判断,会吗?

  请一位同学简单叙述一下实验方法。(滴一滴碘酒在要检验的物体上,如果物体变蓝,则说明该物体含有淀粉,如果该物体没有变蓝,则说明该物体不含淀粉。)

  实验:判断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饼干中哪些含有淀粉,哪些不含淀粉?(根据实际条件选择物品)

  交流讨论:

  含淀粉的是:马铃薯、饼干、面粉

  不含淀粉的是:黄瓜、白菜、葱、食盐、白糖

  五、总结:

  a.淀粉遇碘酒会变蓝

  b.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是发生了化学变化

  c.可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现象来判断物质是否含有淀粉

  六、延伸、拓展

  大家对于这些还有不理解的吗?如果没有的话,我就要考考大家了。一些地下工作者在传递情报为了防止机密泄露,往往会写一些“无字”密信,(就像刚才的纸条)可以用什么办法将内容显现出来?(滴加碘酒在白纸上)

  课后可以自制一份“无字”密信,寄给我。

  板书设计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米饭

  淀粉 + 碘酒 → 蓝紫色(化学变化)

  ……

  课外活动收集含有淀粉食物的有关信息。

  生成预见1.能够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2.能够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课堂评估1.能否正确描述米饭(淀粉)遇到碘酒的反应现象。

  2.能否熟练区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成份。

科学教案 篇2

  第一单元 认识我们自己

  第1课我们在呼吸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憋气、深呼吸、一呼一吸感知,初步认识自己的呼吸器官;

  (2)探究人的呼吸的产生,了解呼吸的路线和呼吸的意义。

  (3)组织指导学生学习制作呼吸模型来初步了解呼吸过程;

  (4)能相互质疑对人体参与呼吸的器官和作用进行推测

  (5)意识到探究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爱护自己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呼吸实际上就是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教学难点]

  推想人体通过呼吸器官实现体内同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交换

  [教学准备]

  “制作呼吸模型”:饮料瓶一个、气球、气球皮、剪刀、皮筋、呼吸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暑假里,,很多同学都喜欢到游泳池去游泳,学习游泳时练习都要先练习憋气,请同学们像学游泳那样,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长时间?(提示学生不可憋得太久),

  学生活动,谈感受。

  (出示课题)

  二、探究过程

  (一)感知呼吸

  1、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憋气的确比较难受,我们来放松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一样做深呼吸,想一想:你们认为直接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汇报.

  指导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上的位置

  (出示一张呼吸挂图或课件 )

  2、我们知道了呼吸器官有哪些,那么我们吸气呼气会依次经过哪些器官呢?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在教材P1图上标出进出的路线

  学生活动后进行汇报,教师重点小结:人体的呼吸系统是由鼻、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余的器官是气体的通道——呼吸道。肺分左肺、右肺,肺里面有许多肺泡,总数有7.5亿个,如果把肺泡展开,表面积可达55平方米~70平方米。肺气泡表面密布毛细血管网,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都在这里进行交换呢

  3、学会提问:关于我们的呼吸,你还想知道什么?谁知道我们的呼吸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体味呼吸

  1. 请同学们把双手放在胸部腹部,再做2次深呼吸,让学生手按胸部进行深呼吸,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廓腹部的如何变化。请你谈谈吸气的时候,你的胸腔腹部有什么变化, 呼气的时候呢? 那么胸廓变化与吸气、呼气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2.你认为呼吸是怎样形成的?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呼吸时胸腔是怎样变化的?这与呼吸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

  学生活动, 相互质疑,教师汇报

  (三)、制作活动

  1.学生按教材P6步骤进行制作

  (可以将饮料瓶先为学生开个口或者直接提供剪好的半成品)

  2.学生手拉和放开橡皮膜,你有什么发现?

  思考为什么手拉橡皮膜,气球就扩大?而松手,橡皮膜回缩,气球则缩小?

  学生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再对照我们前面的分析,你认为我们的饮料瓶相当于我们人的什么?气球呢? 通过形象直观的媒体动画和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胸廓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胸廓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三、课堂总结;

  大家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关于人的呼吸,我们还知道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对于我们的呼吸,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了解些什么?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将进行继续研究。

  2.如果较长时间呆在人多而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板书设计]:

  我们在呼吸

  鼻→喉→气管→支气管→肺↗肺泡

  吸气 ——→胸廓腹部扩大——→外界气体入肺——→吸进新鲜空气

  呼气 ——→胸廓腹部缩小——→肺内气体排出——→呼出废气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用图画描述出北斗七星的形态特征;能应用已有经验对星座变化规律进行预测;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培养记录、分析资料并对科学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

  2、能参与探究四季星空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做到尊重科学、尊重证据。

  3、了解春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北斗星、猎户座的具体位置及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季节、不同时刻星座变化是有规律的。

  拓展性目标:

  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星座。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星记录表、搜集有关星空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

  有关四季星空的音像资料、图片。

  活动时间:

  1课时

  活动过程:

  谈话引出问题:四季星空中闪烁的星星有没有变化?

  活动一:

  1、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记录,谈谈自己观察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2、引导学生将北斗七星的样子画下来。

  要求:在画图的时候要注意用方向标进行标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者自由组合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整理。

  3、观察结果进行初步整理。

  4、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从东到春,星座在“一天之内”和“从东到春”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交流、表达。形式可以多样。

  活动二:

  1、提出问题:无限的宇宙蕴藏着无数的奥妙,让我们继续将观察活动进行下去。在继续观察中,你有什么问题吗?

  2、引导学生汇报实际情况。

  3、问题:你有兴趣研究一下别的星星吗?让我们选定新目标进行探索好吗?

  请同学们预测:从春天到夏天,北斗七星会发生什么变化?春季其他星座会发生什么变化?将预测的结果画出来。

  展示学生画的预测图案。

  自由活动:

  1、让学生进行寻找北极星的活动。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只要找到就可以。

  2、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一系列探索活动进行评价。

  拓展活动:

  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

  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

  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四、小结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准备

  小班幼儿用书12月分册第10页。

  高矮不同的动物玩具,如小鸟、松鼠、兔子、羊、牛、大象、长颈鹿等。

  活动目标

  能按照从高到低或从低到高的顺序对物体进行排列。

  能够用积木和玩具搭建和拼摆出不同高矮的`房屋。

  活动过程

  1、告诉幼儿新建的动物园要搬来许多动物,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2、请幼儿认一认它们是谁。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出示小动物玩具,边出示边请幼儿猜想。如第一个出示小松鼠,教师:"下面要来一个比它高的动物,你们猜猜是谁?"幼儿猜完后再出示,请幼儿比较、辨识。这样依次出示5-8中动物。

  3、为动物们准备新家。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高矮帮助它们搭建新家。

  4、比较、辨识动物园中房子的高矮,请动物住进新居。(结合幼儿用书"动物园"画面)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动物的翅膀,学习使用观察记录表。

  2.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

  3.幼儿能大胆想象,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ppt课件:动物的翅膀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动物图片

  1.请幼儿仔细观察它们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

  2.引导幼儿分析讨论。

  提问:刚才你看到了哪些动物?

  它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

  它会飞吗?”

  (幼儿相互讨论,寻找答案)

  3.教师小结:原来,动物们的翅膀是不同样的,有的有羽毛,有的`没有;

  有的有两对翅膀,有的只有一对;有的会飞,有的不会飞。

  二、动物的翅膀

  1.动物有翅膀就一定会飞吗?(不是)

  2.哪些会飞哪些不会呢?(鸡、鸭、鹅等不会飞,鸟、蜜蜂、蝴蝶等会飞。)

  3.哪些动物的翅膀有羽毛?”(鸡、鸭、鸟等有羽毛,蜜蜂、蝴蝶等没有。)

  4.哪些动物有一对翅膀,哪些有两对呢?”(鸟、鸡等有一对,蝴蝶、蜻蜓等有两对。)

  三、了解动物翅膀特点

  1.有一对翅膀的动物: 鸟、鸡等

  2.有两队翅膀的动物:蝴蝶、蜻蜓等

  3.有羽毛翅膀的动物:鸡、鸭、鸟等

  4.没有羽毛翅膀的动物:蜜蜂、蝴蝶等

  5.有翅膀会飞的动物:鸟、蜜蜂、蝴蝶等

  6.有翅膀不会飞的动物:鸡、鸭、鹅等

  四、幼儿自由想象“假如我有一双翅膀”

  如果我们人也有翅膀那该多好呀!你们想要翅膀吗?

  如果有一对会飞的翅膀,你想做什么呢?”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8

科学教案(精品)10-18

【精品】科学教案10-14

【必备】科学教案09-24

科学教案(优)08-26

实用的科学教案09-02

小班科学教案06-20

【精选】科学教案3篇06-30

大班科学教案07-14

科学教案(精选10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