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2 13:18: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分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分数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分数教学设计

分数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究活动中,逐步理解一个整体,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练习纸

  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引出分数后,短短的一句“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接着又借助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分数的由来,适时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的思维开始了“起跑”。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力求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让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概括,借助于课堂这个思维“运动场”,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真正含义。从引导学生“起跑”到“加速”,最后“冲刺”,水道渠成,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引出分数。

  2、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3、提出要求:

  师:从刚才的表现可以看出六班的同学们都很棒。呆会儿合作时,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再动口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可以吗?

  二、分数的产生

  1、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们一起聊到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分数。

  师: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表示分数的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理解分数的意义

  1.理解一个整体

  (1)、找出各种材料的1/4。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你能分别找到它们的四分之一吗?

  师: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分一分、涂一涂,找出它们的1/4。

  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如何找到它们的1/4的。听明白了吗?

  (2)、汇报交流

  教师进行规范:

  生: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生:我是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条线段的1/4。

  突出整体:

  师:这里的1/4是如何得到的呢?

  生:我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这是他的想法,还有不同想法吗?

  生:把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师:说得不错。只要把这4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进行知识迁移:

  生:我是把8个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4。

  (3)小结:

  提问:刚才我们在不同的材料里找到了四分之一,找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或不同的地方。

  不同点:材料不同。

  跟进:但我们都把这些材料看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多个物体。

  相同点:都是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了这样的一份,得到了这个整体的四分之一。

  2、理解单位“1”。

  (1)深化理解一个整体

  学生自主创作:

  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小棒。同桌合作,任选一些小棒,分一分、找一找他们的1/4。开始吧。

  交流汇报:

  师:你用几根小棒表示1/4?你把几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你能说说这个1/4的含义吗?(多说几个)

  师:一根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两根也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三根、四根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也就是说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可以用1/4进行表示呢?——一个整体

  学生说4根小棒、8根小棒,师:4根小棒、8根小棒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2)揭示单位“1”。

  师:说的真好。在数学中,通常把一个整体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一份可以用1/4来表示。(板书单位1)

  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深入理解了四分之一的含义。下面我们一起做一个猜数游戏,准备好了吗?

  师:如果一个菠萝用三分之一表示,他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呢?——果然如此。

  师:如果2个橘子用五分之一来表示,她的单位1,又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已经能很快地找到单位1了。

  3.理解分子、分母的含义

  (1)、找其他分数

  师:刚才我们把4个苹果、8个三角形分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找到了1/4。现在请你继续观察,还能发现其他的分数吗?

  那就请同学们动手涂一涂,用阴影表示出这个分数,并把这个分数写在下方,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分数的含义。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所找到的分数?

  生:把4个苹果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这样的2份就是2/4。

  (3)比较:

  师:在刚才同学们动手涂一涂,写一写的时候,老师发现,有些同学找到了,这几个分数。(课件使用说明:点击课件出现:

  师:观察这些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分母都是4

  师:为什么分母都是4呢?

  生:因为都是平均分成了4份

  师:把什么平均分成4份?——单位“1”。

  师:要是单位“1”平均分成5份,分母是几呢?——5。平均分成6份——分母就是——6。

  师:分母其实就是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师:同学们的观察力可不一般呐。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分子各不相同,都差1

  师:分母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生:取的份数不同

  师:平均分成4份,取这样的一份就是1,两份就是——2,三份就是——3

  师:分子其实就是表示——取的份数

  师:同学们不仅观察能力强,分析、概括能力也很出色。

  4.揭示分数的意义。

  (1)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通过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等方法已经认识了很多的分数。

  现在老师再写一个分数5/9,你能说说它的含义吗?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已经会用单位1来说了,真好。谁也愿意来试一试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9份,这样的的5份,就是单位1的5/9。

  师:说的真好。如果不是平均分成9份,板书5/(),那么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很多份,取这样的5份,就是5/()。

  师:很多份可以是几份?——2份,3份……

  师: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板书:若干份)

  师:如果取的份数也不是5份了,板书()/(),那么这个分数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若干份,就是()/()

  师:可以取这样的一份,也可以取这样的……几份。

  小结:像同学们所理解的,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分数的意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理解分数单位

  师:分数和整数一样,也有计数单位。像这样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我们叫做分数单位。

  1/4,2/4,3/4,4/4的分数单位就是——1/4

  师:5/9的分数单位?

  生:1/9

  师:5/99

  生:1/99

  师:()/1000

  生:1/1000

  师:老师都还没说分子呢,你怎么就知道分数单位了?

  生:分数单位就是表示一份的数

  师:也就是说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这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

  师:那3/4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5/9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呢?

  5.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合作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巩固。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请同学们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

  1.填一填

  (1)说说3/5的意义

  (2)同意吗?

  (3)3/8的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点击生活

  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分数的意义。

  (1)、我校五年级学生约占全校学生的1/6

  (2)、长江约3/5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师:还有几分之几的水体没受污染呢?

  师:受污染水体多还是没受污染的水体多?——怎么想的?

  师:有什么想说的?——要保护环境

  师:看来同学们很有环保意识。那你希望,长江受污染的水体占长江水体的几分之几呢?

  师:大家都有美好的希望,那就让我们拿出实际行动,共同来保护环境。

  (3)、姚明的头部高度约占他身高的1/8

  师:我们的身体中还蕴藏着很多分数,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一查资料。

  五、总结全课、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分数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8—99页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第100页练习十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百分数的产生过程,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的练习与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能用百分数的知识描述、处理生活中的有关信息,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准备:

  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预习,搜集百分数,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设境

  师:(出示课件)请看“新闻播报”,谁来读。指名读。

  (1).高邮市在邮文化节期间,与外商正式签约项目数量占投资项目总数的73.3%。

  (2).三垛镇今年的工业产值是去年的215%。

  2、引题

  师:同学们认识这些画横线的数吗?(认识)是什么数?(百分数)

  怎么读?指名读。

  师: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板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二、置身情境,探究意义。

  教学例1。(出示课件)

  1、探究

  (1)、请注意观察,如果只看投中数,你们认为谁投篮最准?为什么?

  (2)、这种方法公平吗?(不公平)为什么呢?指名说。那么,怎样找出投篮最准的人呢?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3)、根据学生回答在课件上出示:先求每人投中数占投球总数的__分之__。各是多少?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你们能直接看出谁投篮最准吗?(不能)有办法进行比较吗?(通分)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那么,64/100表示的是的__________占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65/100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100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个数都表示投中数占投球总数的____________。

  (4)、求投中数占投球总数的百分之几,而不求几分之几,这样有什么好处?

  (5)、你们课前看到的百分数是像92/100这样写的吗?可以怎样写?试一试。

  (6)、(出示课件)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是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7)、指导写法:写百分数时,例86%,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先写分子86,再写%。在写百分号时,也要注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先写左上角的小圆,接着写斜杠,最后写右下角的小圆。这样一个百分数就写成了。

  让学生练写这三个百分数。

  2、交流

  (1)、师:刚才,我们借助了百分数选中了投篮最准的人;看来百分数真是个好帮手。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请同学说一说自己搜集的百分数。指名说。小组内交流。

  (2)、师:我们再来说说新闻播报中百分数的实际意义。指名说。

  3、概括:

  (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一些具体百分数表示的意义。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数叫做百分数呢?

  生交流汇报,出示意义,齐读。

  (2)小组讨论:

  1、百分数为什么又可以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2、百分数不仅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什么?

  3、为什么百分数不能用来表示某个具体的数量?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4、对比

  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a运用百分数时要注意哪些?

  b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小组交流、汇报。

  三、组织练习,巩固提高

  (一)、读读写写

  1.读出下面的百分数(导学案第5题)

  指名读,齐读。

  2.写出下面各数(导学案第6题,为了方便,可在加一二题,如百分之零点八)

  你写了几个百分数,同学们能用刚学的百分数说说他完成题数的情况,完成了___%,还剩____%没完成,希望你能达到100%。

  现在请写好的同学举手。好,同学们都完成了作业,可以说“这次作业我们班完成了____%。

  (二)会读、会写,更要会用,请看下题。

  3.选择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50%3.9%120%100%

  (1)武宁小学学生每月所用零花钱占学校买图书钱数的25%,开展节约活动后,明显减少,现在只占( )。

  (2)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

  (3)只要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个单元考试的及格率一定能达到( )

  (三)读出下面每一句话,你能体会句中百分数要表达的意思吗?你又能想到什么呢?

  一本书已看了40%。

  自行车厂上半年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的60%。

  (四)轻松一刻。生活中有许多成语也和数学有关,请看——————妙解成语。

分数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例2、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

  回忆: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认识了哪些数?(整数、小数、分数、自然数、正数、负数……)学过了哪些运算?(加、减、乘、除)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分数的意义,那么分数的本质和我们学过的运算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提问:对于3/4这个分数,你有哪些认识?

  预设: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

  ②分数单位是1/4,3个1/4就是3/4。

  ③这个分数比1少1/4。

  2.激疑引新

  过渡:分数在我们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请看,我们学校五年级同学前段时间春游了。午餐时间,同学们正在平均分饼吃呢。(出示情境图)

  提问:瞧!这里有四组同学,每组都是4个人,每个桌上都有一盒饼。那么,每人分得自己桌上饼的几分之几?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①每人都是分得自己桌上饼的1/4。

  ②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分,每人分得这样的1份。

  追问:既然这些小组分的都是总数的1/4,那每人分得的块数会一样多吗?

  预设:①一样多。②不一样多。

  过渡:到底是不是一样多,让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设计意图:课始通过必要的复习,激活相关旧知,为新课学习做好迁移准备。然后借助简单的生活情境,在巩固学生对分数的“份数”定义认识的同时,结合单位“1”——饼的总数变化,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总数与份数、每份数之间的关系,产生计算每个小组每人分得块数的需求,也为后面理清“每人分得多少块”和“每人分得这些饼的几分之几”,即“量”和“率”这两个容易混淆的问题进行了适当的铺垫。】

  二、操作探究,形成概念

  1.初步感知

  提问:我们先打开第一个盒子,看每人分得多少块?你是怎么想?

  交流:8÷4=2(块),把8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2块。

  提问:再打开第二个盒子。这时总数的1/4表示多少块呢?

  交流:4÷4=1(块)

  追问:为什么刚才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呢?(平均分)

  过渡:原来我们要把这些饼平均分,所以用除法计算。

  (板书:饼的块数÷人数=平均每人得到的块数)

  提问:我们来打开第三个盒子,现在只有1块饼,你会列式吗?

  交流:1÷4

  追问:那每人分得多少块呢?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①0.25块。②1/4块。

  过渡:我们在平均分的时候,有时候可以得到整数商,有时候不能得到整数商,于是就产生了小数和分数。

  演示:让我们借助图形来验证一下。

  演示

  (板书:1块的1/4是1/4块)

  追问:同学们刚才这三桌同学都在平均分饼,每人都分得自己桌上饼的1/4,为什么有人分得2块,有人分得1块?有人分得1/4块呢?

  小结:是呀,虽然都是总数的1/4,但是总量不同,每一份的具体块数也不同。

  【设计意图:从商是整数的除法,演变到商是几分之一的除法,学生通过已有的除法经验,不难想到计算的方法;而当总块数是1块饼的时候,学生也很容易从分数意义的角度,用除法推想出分得的结果。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学生很自然地就能在1÷4和1/4之间建立起相等的关系。基于这样的认识,再借助实物建立起1/4块的表象,同时渗透度量的思想,为后面的教学做好孕伏。】

  2.操作比较

  提问:打开第四小组的盒子。盒子里有3块饼,还是分给4个人,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块呢?可以怎样列式呢?

  预设:3÷4

  实验操作:能不能利用我们上面分一块饼的方法,用合适的数表达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的.结果?

  (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

  交流①:我们是一个一个分的。

  (学生上台操作分饼)

  追问:你是先得到什么再得到3/4块的?

  (教具演示)

  过渡:还有哪个组分的过程和他们不一样?

  交流②:我们是3个饼叠在一起分的。

  (学生操作演示)

  回顾:刚才在分的过程中把几块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人得到了这3块饼的1/4,那么每人分得多少块呢?你能把每人的1份拼在一起吗?现在知道3块饼的1/4也就是3/4块。

  比较:刚才在分的过程中有同学是一块一块分的,有同学是3块一起分的,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地方?哪一种分得更快一点呢?

  (学生以4人为一组,讨论)

  讲述:把3块饼平均分成4份,我们可以用3÷4等于3/4块。

  3.变式延伸

  提问:假如第四组又来了一个小朋友,你能算出现在第四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块吗?

  思考并交流:3÷5=3/5(块)

  问:是不是真的等于3/5块呢?我们可以怎么验证?(在脑中分一分)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课件演示)

  延伸:如果3块饼平均分给7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块?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呢?100个小朋友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以及交流、讨论、汇报等数学活动,一方面可以理解分数是由多个分数单位合成的,另一方面也理解了两种分法的关系。同时从3/4到3/5再到3/7、3/8、3/100……一系列变式延伸,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分得的块数与饼的总量和人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模型已初步建立。】

  4.勾连关系

  提问:通过今天的研究,黑板上有这么多分数和除法算式,仔细观察,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分数于除法之间的关系吗?

  交流并翻转卡片得到板书:

  追问:字母关系式中有什么要注意的呢?(b不等于0)

  联系: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指导除法的商都能用分数来表示,那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能不能用分数来表示呢?你更喜欢哪种?

  小结:以前学习的整数除法的得数也可以用分数表示,有时用整数简便,有时也用小数表示。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今天又一起研究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板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设计意图:从直观到抽象,从操作到想象,这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有了前面慢节奏的初步感知和深入交流,才会为此环节建立真正的概念模型打下基础,同时学生对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为今后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用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练习应用,形成能力

  1.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2.应用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反馈)

  追问:在互化时你的依据是什么?后面一题为什么不用小数表示?

  (看来分数有时能弥补小数的不足)

  3.拓展练习

  (学生看图,独立完成并口述交流。)

  追问:仔细观察这几题,你有什么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了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知识。从数学问题到数量问题再到生活问题,层层递进。最后把前后知识勾连,形成知识体系。】

  四、全课总结,感悟思想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研究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的?

  板书设计

  总结:分数与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计算除法的商,有时候我们可以用像以前一样的整数或小数来表示,有时候可以用类似今天这样的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来表示。以后我们还会碰到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联系板书内容)像这里的8/4块、1/4块……这样的分数表示的都是具体的数量(板书:数量),我们再来看,当平均分成4份时,每人分得1/4;那平均分成5份、7份呢?b份呢?像这里的1/4、1/5、1/7、1/b表示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板书:关系)。关于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应用,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学习。

  教学点评

  前不久,在苏州市吴中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中,独墅湖实验小学朱勤老师设计执教的这节《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其整体化的教学设计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一举获得一等奖第一名。笔者观察了这节课的教学流程与教学设计意图,有如下三点体会:

  1.注重数概念与运算的一致性

  20xx版数学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并在“数与代数”学习领域提出“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和“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在第三学段的“内容要求”中则指出“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整数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因此,本课可以看作是探索分数概念与除法运算本质上一致性的一次积极尝试。

  经过了三年级两次认识分数,本单元是小学阶段系统教学分数知识的开始。在学生学习了分数意义之后,首先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以及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等内容。本课主要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对完善分数概念十分重要。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不仅能把分数化成整数或小数,而且与除法意义有关的知识及其应用,就能向分数迁移。

  朱老师把本课的两个例题进行了整体化设计。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展开,分别设计了四个小组进行分饼活动:从总量是8块、4块、1块、3块,分别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块。学生在用除法列式计算时,分别列出8÷4=2块,4÷4=1块,1÷4=1/4块,3÷4=3/4块。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和沟通旧知的过程中,逐渐把除法与分数建立起了内在联系。

  2.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20xx版数学新课标十分重视学习方式的改善,指出“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特别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有效的数学学习,是根据所学知识的属性与儿童认知的规律而展开的,因此绝不是某一种学习方式就能独霸天下。对于陈述性知识,应该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而程序性知识,则需要让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式学习;至于策略性知识,则需要充分进行体验与对比。

  本课的学习难点是例题3,即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求每人分得多少块。在例题2教学时,通过整体化情境设计和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除法与分数的基本模型(都是平均分,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商可以用分数表示),因此学生列出除法算式3÷4并不困难,而难的是从操作中得到每份分得的饼是3/4块。朱老师在这个环节设计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学生汇报思考过程时针对两种典型的分法:有的学生是1块1块地分,每次得到1/4块,3次分得3个1/4块,合起来是3/4块;有的学生把3块饼叠起来同时分,每人分得3块的1/4,合起来也是3/4块。然后再进行对比与勾连,体会除法式子与分数各部分的对应联系,感悟用除法计算与用分数表达的内在一致性。

  3.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生长性

  20xx版数学新课标已经发布,这标志着课堂教学进入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新时代。在小学阶段的核心素养主要表现有数感、量感、符号意识、推理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运算能力、数据意识、模型意识等方面。结合本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数感、符号意识、推理意识、模型意识、运算能力等方面有所发展。笔者以为,核心素养是一种看不见、带得走、用得上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无法由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感悟,逐步生长出来。

  朱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没有由老师一讲到底地灌输,也没有完全放任学生无序地操作,而是精心组织了具有生长性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流程,在操作、观察、分析、比较中,让学生找到分数与除法的对应联系。本来,分数是一种数,而除法是一种运算,要真正沟通数概念与数运算的内在关系,需要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体验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感悟数与运算的对应性与一致性。尤其是,朱老师依据了“问题情境——列出算式——分出得数——体验等式”的教学线索,让学生在对分数概念感悟和对除法运算的推演中理解两者的内在关联,初步建立起对应性的数学模型,并在归纳中概括,在转化中对应,在推理中建模,进而对分数的意义和除法的运算达到深度理解水平,为今后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解决分数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素养基础。

分数教学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板书这些分数。

  2.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分数里分别包含几个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由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

  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

  (2)从上面的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哥哥吃了西瓜的,弟弟吃了)

  (3)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问题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问题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问题3: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

  2.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1)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同桌讨论:+等于多少?

  (3)操作验证答案。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不同的答案吗?

  如果出现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

  集体验证:

  (预设)方法1:把○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

  方法2:是2个,2个加1个是3个,也就是

  ……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课件进行示范。

  (4)引导辨析:+的结果为什么不是?

  【设计意图】

  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出现了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是不合理的,这时,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

  2.探究同分母分数减法

  (1)观察课件: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

  (2)猜一猜:-等于多少?

  (3)小组讨论:-等于多少?

  (4)汇报算法,思路可能有:

  方法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其中的2份比1份多1份,也就是;

  方法2:2个减掉1个还剩1个,也就是;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计算的过程。

  (5)讨论:爸爸吃了,同学们想想,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可以用几种不同的结果表示?(1,)

  【设计意图】

  通过“他们一家人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的'讨论,既巩固练习了前面的分数加法,又为后面学生自学1减几分之几这一环节中对于“1”的理解做好了铺垫。

  3.探究1减几分之几

  (1)自学第97页例3,把你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

  (2)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出怎样想的,是把“1”看作多少来减的?

  (3)“1”还可以看成分母是几的分数?请写出几个。

  (4)巩固练习(指名让学生板演)

  1-1-1-

  计算并思考,这几道题中的1分别应该看作多少来计算?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1在不同的算式中表示的分数不同,意义亦不同。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第97页“做一做”第1、2、3题。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2题。

  【设计意图】

  检查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组织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你是怎样计算的?

分数教学设计 5

  C、画图说明。

  【设计意图: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既可以用化归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将新问题转化成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来进行,也可以通过直观的图画来得出结论。我们确信学生有这种能力。教师在倾听学生讨论时可以及时地根据他们的讨论情况相机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对学生提出的有创意的见解要给与充分的褒奖。以此来强化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的动机。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信心无疑会得到增强,并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观察比较提出猜测探索验证解决问题这一学习策略。】

  (4)总结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这么多好的解决方法,结果真的是3杯。看来,分数除以分数也可以用以前分数除以整数或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来计算。

  师:哪位同学能试着说一说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生总结出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5)深化方法,加强理解。

  师:现在我们已经学会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请大家看一看,这三种计算方法是否有一定联系呢? 生发表意见。

  师:那我们能否把这三种计算方法归纳在一起呢?谁来试试看?

  师生共同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板书) (总结时注意提醒学生考虑,除数不包括0)

  生齐读算法一遍。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将一个知识寓于完整的系统之中时,更易于学习者去理解记忆、去把握运用。因此,及时地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归纳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思维上的提升,越是简洁的东西,越是具有普遍适应性。】

  完成第58页练一练1、2两题。

  四、总结提升,探索规律。

  1、 出示练习十一第11题。

  先计算,再分别把商与被除数比一比,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除数的情况分类,并总结出规律:

  当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

  当除数等于1时,商等于被除数;

  当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

  【设计意图:此内容的安排,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方法运用这一层次,而是引导学生建立一种宏观视野,在熟练运用计算方法时,还应注意到结果的变化是有缘由的,也就是一种更高的系统化。】

  2、 完成练习十一第12题。在○里填上><=。

  完成后再引导学生辨析除法与乘法的不同。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部分)和第13题。

  六、总结全课。

  (略)

分数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整理和复习,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作用,逐步养成整理和反思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算理、算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整体回顾

  1、知识梳理。

  教师:关于分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1)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补充并同时在黑板上整理,形成下图。

  【设计意图】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和巩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整理习惯。

  2、概念回顾。

  (1)复习分数的意义。

  教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教师: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到这块月饼的。这块月饼就是单位“1”,就是分数单位。

  教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学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2: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学生3:假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什么相似?

  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商不变性质相似。

  教师:如果的分子加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学生:分母应该加16,因为分子加6之后扩大到原来的3倍,分母也要相应地扩大到原来的3倍,所以应该加16。

  (4)复习约分和通分。

  教师: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可以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2: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便于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也便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教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学生: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复习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化。

  教师:分数如何化成小数?小数如何化成分数?

  学生:分数化小数,可以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按要求取近似数;小数化分数,一位小数就是十分之几,二位小数就是百分之几……

  教师:怎样的最简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和5,可以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乘若干个2或5,使分母变成整十或整百、整千等,一定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6)复习分数的加减法。

  教师: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要注意什么?

  学生:要先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能简算的要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概念的.回顾与复习,可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内容。例如,约分与通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保持分数的大小不变;它们的区别在于,约分只对一个分数进行,而通分至少要对两个分数进行。再比如,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既可以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也可以解决分数化小数的问题(分数化小数既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应用拓展,发展技能

  1、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练习。

  (1)分数单位是的最简真分数有();分子是3的假分数有(),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2)把一条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米,每段是全长的()。

  (3)()÷()=0.6=()÷35。

  (4)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数,估计一下哪个更接近2。

  (5)先填空,再把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6)下面哪些数是最简分数,哪些数不是最简分数,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第(1)小题至第(6)小题是关于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综合练习,其中第(4)小题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并通过估计培养学生的数感;第(5)小题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还涉及分数的大小比较,其中与的大小比较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考查。

  2、分数的加减法练习。

  【设计意图】同时出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旨在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适当增加简便运算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技巧。

  3、拓展练习。

  (1)为帮助四川地震灾区的小朋友,小红捐献了自己压岁钱的,小刚捐献了自己压岁钱的,小刚捐的钱一定比小红多吗?请说明理由。

  (2)在等式=+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设计意图】第(1)小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单位“1”的掌握情况,为六年级学习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做铺垫。第(2)小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情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括号里填相同的数,那么=+;如果括号里填不同的数,则有多种选择,=+=+=+=+。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需写出所有答案,只要能有意识地先将分子、分母乘以相同的数,再分成两部分,最后化简为最简分数即可。

  (三)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练习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错误?

  2、回忆今天复习的方法,对今后的复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对于复习课,教师要关注两点:一是查漏补缺,发现问题是改进教学的起点,也是帮助学生进步的方向;二是关注反思,培养学生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分数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结合直观图形,初步学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平均分”及分子、分母含义的充分感知和体验,为进一步认识分数积累感性经验。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

  小朋友们,在不知不觉中,秋天已经到了我们大家的身边了。(课件出示场景图)在这丰收的季节里,小明和小丽这一对好朋友相约来到郊外进行野餐活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那些好吃的食品?

  2、引导学生把场景图中的各种食品平均分。

  (1)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个?(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教师板书:2)

  (2)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瓶?

  (学生继续用手势表示,1教师板书:1)

  (3)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用手势表示发生了困难,由此引出分数,揭示课题)

  二、展开

  (一)认识1/2

  1、讨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应该怎样分?(课件演示,突出每一份同样多。)

  2、思考: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这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一半,它就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引出“二分之一”)

  3、介绍“二分之一”的写法。

  4、讨论:右面的这一份能不能用1/2来表示?为什么?

  5、得出结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份都是它的1/2。(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

  6拓展:你还能把什么物体平均分,表示出它的1/2?

  (1)请学生从老师课前提供的学具中任选一种,分一分,表示出它的1/2。

  (2)自己想一个物品,说一说怎样可以得到它的1/2。

  (二)认识几分之一

  1、启发: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那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3份、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

  2、小组里议一议: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应该是它的几分之几?

  3、全班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

  5、拓展:请学生自选一样物品,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6、辨析: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表示1/4的,对不对?为什么?(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二题的四幅图,让学生看图议一议,再作出判断并说明道理。)

  (三)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观察比较: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1/2、1/3、1/6、1/8、……,它们都是分数。观察这些数,它们都由几部分组成?

  2、结合具体的例子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让学生举例说一说。

  (四)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1、猜一猜:有两块同样大的月饼(课件出示两个圆),小明吃了其中一块的1/2,小丽吃了另一块的1/4,谁吃的多?(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里议一议,说一说道理。)

  2、交流猜的结果,借助图形验证猜测。

  3、继续猜一猜:有三块同样的.巧克力,三个小朋友分别吃了一块巧克力的一部分,大约是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一?(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用阴影表示吃了的部分,分别占1/3、1/6、1/8,但先不画出等分线,等学生猜对以后再画上。)

  4、比一比:谁吃得最多?谁吃得最少?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应用

  1、介绍生活中的分数:今天我们学习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分数有关。(出示路牌、外国国旗等,让学生说一说上面隐含的“分数”)

  2、观察黑板报(“想想做做”第六题中的图):说说这些栏目分别大约是这块黑板的几分之一?(黄色部分占几分之一结果应是开放的)

  3、向课外延伸:只要大家在日常生活做一个用心的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你一定还会发现更多的分数!(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观察、交流。)

分数教学设计 8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的主要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34页《分数的再认识》。

  2、教材编写特点

  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及分母是10以内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四、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五、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几个圆片,大部分学生每人4个圆片,小部分学生每人6个圆片,极小部分学生每人8个圆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分数的基本知识

  1、出示数,同学们,这读作什么?表示什么呢?(引:还可以怎么说?还可以表示一样的物体的一半)。

  2、出示,它的是多少?边说边贴:

  它的又是多少?

  它的呢?

  同学们,从这边(指着板书),大家能看出它们相同的地方吗?

  不同点呢?(同样是这些圆片的,但它们却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同为的分数,随着整体不同,所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二)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猜测

  师:我们每位同学手上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拿出自己全部圆片的二分之一吗?请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学生拿)

  师:你总的有几个圆片?(4个)板书:4 2

  你的是几个?(2个)为什么?

  跟他一样的同学请举起手来。

  刚才我发现你拿的圆片是3个,你总的有几个圆片(6个),那么你的就是3个,为什么?

  还有不同的吗?

  ……

  师:刚才,大家都拿出自己总圆片的,可是拿的对吗?这是分数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验证一下,大家拿的是否正确。(板书:分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本活动从拿圆片,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复习巩固分数的意义,让学生从实际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望。

  (三)活动二:探究学习,验证猜测

  请大家翻开课本34页,看图1,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这幅图讲了什么?

  (2)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

  (3)你还有哪些问题?

  ①学生自主探索(看书自学)

  ②讨论交流:现在把你刚才自己发现到的,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③全班反馈。教师板书:8 4

  反馈时,教师及时进行信息收集、整理。

  引导讲出:原来他们的铅笔数不一样多,所以拿出的就不一样多,如果原来他们的'铅笔数一样多,拿出的就一样多了。

  是不是这样呢?大家再通过我们手上的小圆片来验证一下,看看刚才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当总的有4个圆片时,所取出的是2;6个时,它的是3;8个时,它的是4)

  4、从板书中,你发现了什么?

  (如果总数相同,它的就一样多,总数不同时,它的就不同,也就是说,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讨论——初步得出结论——验证——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造成相同分数(即“部分”)表示的大小多少不同。然后明确指出: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认识)。

  (四)巩固练习

  1、口算基本练习

  出示两本厚度不同的书。

  师:昨晚,老师分别阅读了数学和语文这两本课本,每本都阅读了它的,现在我看到的两本书的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你能知道我分别阅读到了第几页吗?

  2、动手操作(画一画)提高性练习

  师:今天大家学习得这么认真,老师有一道题想请大家帮助解决,愿意帮助我吗?(小黑板出示)

  一个圆形的是□,边长是3cm,画出这个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

  你觉得他们画得对吗?

  师:哦,原来这个图形只要是4个□就可以了,形状可以不同。你们还有其他画法吗?(再展示)

  设计意图: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时,进行逆向思维练习,提高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意识,又有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开放性练习

  小明喝了一杯水的,小华喝了一杯水的,他们喝得一样多吗?为什么?

  课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自我感觉较好的地方在于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化、趣味化,主要体现在“活动一”、“活动二”等几个环节中,但在对于课堂的突发事件,学生完成“画一画”时,出现能力检测偏高时,学生完成较不好时,本身的应对能力不够高,以及快速反应与快捷识别的能力有待提高,应大力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

  评课记录:

  1、本节课能体现数学的趣味性,注重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动手操作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师生交流融洽,课堂氛围和谐,总之本节课上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

  2、教学中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注重联系生活实践进行学习,夹生学生的学习印象。

  3、以分数教学为主,加深巩固分数的再认识,老师以始至终能根据教材要求和本节课重难点出发,本着对话形式原则与学生互相交流。

  4、本节课的最后一道题是练习“一个图形的是□,请画出这个图形”,如果教师先进一步点破,这样学生就会完成得较好,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就发挥得更好。

  5、是否应进行概括性的小结出概念。

分数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6年级数学第11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教材通过创设“水结成冰块”的情境,引发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探寻解决的办法,从而真正理解增加百分之几,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并由此及彼的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

  1、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1)师:这里有一份关于百大超市和国光超市七月份、八月份销售金额情况统计表。如果你是经理,看了之后,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百大超市 国光超市

  七月份:40万元 50万元

  八月份:20万元 30万元

  (2)同桌讨论

  (3)学生汇报

  (4)师:两个超市七月份的销售金额都比八月份有所增加,其增加的金额都是10万元,通过这个数据我们能说两个超市的增加幅度一样吗?

  (5)小组讨论

  (6)汇报:要比较两个超市的增长幅度,必须进行第二次比较,即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国光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

  2、出示课题:百分数的应用

  (二)自主构建,探究新知

  1、解决“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这一问题。

  (1)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提示:

  要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就是要求谁是谁的百分之几?

  通过小组研究,你们认为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

  生1:50÷40

  生2:(50—40)÷40

  生3:(50—40)÷50

  ……

  (2)学生评议,理清思路

  ①学生评议时,引导他们画出线段图:

  ②启发学生思考:“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是哪两个量在比较?

  ③得出结论,列出算式:

  要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就是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多的金额”是“七月份销售金额”的百分之几?

  列式:(50—40)÷40

  =10÷40

  =25%

  ④引导学生说出第二种解法:

  师:还有别的算法吗?

  ⑤交流汇报:

  50÷40—1=125%—1=25%(结合线段图理解)

  2、解决“百大超市七月份销售金额比八月份销售金额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①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解决了自已提出的问题,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你们能帮老师解答吗?”

  生:能。

  师:“百大超市七月份销售金额比八月份销售金额少百分之几?”

  ②学生列式解答:

  生:(50—40)÷50

  =10÷50

  =20%

  ③引导学生小结:被除数相同,但除数不同,多百分之几与少百分之几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㈢巩固应用、深化提高

  1、解决问题

  ①国光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

  ②国光超市七月份销售金额比八月份销售金额少百分之几

  (1)列式解答:

  (30—20)÷20=50%

  (30—20)÷30≈33.3%

  (2)观察发现:

  师:你认为解答的关键是什么?

  生: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金额多百分之几,就是求“百大超市八月份销售金额比七月份销售多的'金额”是“七月份销售金额”的百分之几?

  师:解决今天的问题关键在于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问题。

  其实我们以前也运用过转化的方法,你还记得吗?

  生:上个单元学习圆的面积时,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的。

  师:转化的方法是我们学习、研究数学的好办法。以后遇到难题时也可以用转化的方法试试。

  2、做课本“试一试”第(1)题。

  学生自已读题,说一说几成是什么意思后独立完成。

  3、解决实际问题:

  师:据了解赣州为了迎接宋城文化节活动,正在大搞绿化工作,一个绿色的赣州将展现在我们眼前。在叔叔、阿姨的绿化过程中遇到一个问题,你们想帮他们来解决吗?

  出示题目:赣州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比原计划多造林百分之几?原计划比实际少造林百分之几?

  4、小调查:

  ⑴调查你家上个月和这个月用水、用电的量,并进行比较,从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⑵了解一下你班上同学零花钱的情况,并进行比较,看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分数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公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和节约爱储蓄的好习惯。

  内容分析

  1、 重点:使学生明确本金、利息、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公式。

  2、难点: 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做含意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会利用利息计算公式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学生上网去查寻或向父母了解有关的储蓄知识;

  2、银行定期存款凭条;3

  教学课件

  教学策略

  质疑解疑,合作探究,学会搜集整理资料

  教学模式

  导入 依提纲自学 小组交流自学体会 师生补充说明

  教学程序

  一、启发谈话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爸爸妈妈每个月的工资都做什么用了吗?剩下的暂时不用的'钱呢?把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那么怎样计算存款的利息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问题。(板书课题:利息) 学生自由谈。 检查学生课前的调查情况。

  二、自学教材 领悟新知

  三、小组讨论 解决疑难

  四、排疑解难 学后测查

  下面请同学们依据自学提纲,独立自学教材38——39页的内容。屏幕显示自学提纲:

  1、存款的意义

  2、存款的种类和形式

  3、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含义

  4、存款的利息计算公式

  5、小丽整存整取的年利率为2.25%,年利率2.25%的含义

  6、利息的多少是由什么决定的?教师巡回指导,并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把重点的地方画下来。师:大家在自学过程中都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也可能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据自学提纲把自己自学所获得的知识及遇到的问题带到小组进行交流,讨论解决。若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请暂时保留。(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倾听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及解决办法。理解有误的与同学们商讨解决。使学生从悟中学。)针对学生在自学中、小组讨论中遇到的疑难发现的新问题,师生共学生自己读书。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画。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学生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解疑的能力。培养学生会读书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

  同商量,研究解决。(也可利用学生上网查找的资料来共同解决)

  师:下面老师想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看屏幕小红1999年10月1日在银行定期存了200元钱,如果存整存整取二年期的年利率是7.92 % ,到20xx年10月1日小红一共能得到多少元? (读题,给学生思考时间,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上前板演,其他人在练习本做)

  1、拿出存款凭条,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指导学生填写并算出你将获得的利息。(选几个放展示台展示)

  师:你还知道存款的哪些知识或常识?

  1、基本练:选择题 (略)

  2、提高练:应用题 (略)

  3、思考题 (略)

  依自学提纲进行总结复习,说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自己做。学生观察。学生自己填。汇报搜集到的资料。学生自由说。 资料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自学情况。锻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锻炼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利息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00×7.92%×2×(1-20%)+200

分数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式题。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学法指导

  本课要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认真解题、自觉检验等习惯,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集体备课个性化修改

  教学环节设计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二、新知教学

  1、出示例6中的三个条件,引导理解题目意思。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添加要解决的问题:3盒果汁可以倒多少杯?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先想一想,看能不能把结果算出来。

  (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算的是什么?

  3、这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这题是分数连除,怎么算?

  讨论: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么计算?

  明确:计算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先要把其中的除法转化为乘法,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

  2、讨论练习十二第10~11题中的数量关系。

  3、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学生解答后,提问: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六、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一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练习十二T9-T11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课后小结

分数教学设计 12

  教学内容: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估一估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谈话,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中秋节)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呢?(赏月、吃月饼)(课件)同学们爱吃月饼吗?(爱)

  师:这里有4块月饼,怎样分给两个小朋友才公平呢?(课件)

  生:一人分2块,这样才公平。

  师:数学上把“公平、一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如果有两块月饼,又该怎么分呢?(课件)

  生:每人分一块。

  师:现在月饼只有一块(课件),还能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吗?

  生:能。(师板书: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师:每人分得多少呢?(半块);半块用哪个数表示呢?用我们学过的数能不能表示出来呢?(不能,学生猜测1/2)师:对!就是1/2,(课件出示1/2),谁知道1/2是个什么数?

  生:分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这个新朋友——分数。(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由整数到分数的过程,着眼一个“探”字,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知道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1、认识1/2

  师: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1/2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指名学生再次说说1/2的意思

  师:(师指另一份月饼)那这一份呢?(让学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1/2)师:现在同桌相互说说1/2的意思。

  师:1/2怎么写呢?(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先写一短横—,表示平均分;再写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了两份;最后写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1/2怎么读呢?(生读一遍,再书空写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初步感知分数“1/2”的含义,学会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2、理解1/2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师:大家想想,半块月饼可以是1/2,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的?

  生: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动手折一折

  师:其实,我们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上也都藏着1/2,想不想把它找出来?

  请看要求(课件出示: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

  生:动手操作,动口说含义。

  师:(巡视指导),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1/2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

  生1:我把这张正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生3:我把这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师:追问,这些图形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表示出1/2?

  生:都是把这些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师:对!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发展自己,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着眼一个“动”字。通过有意识的追问,使学生感受到: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判断1/2,引出1/4

  师:老师也折了几种图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们的1/2呢?请大家用手势判断“对”或“错”,看谁反应快!(课件出示:)生1:第一个对,因为它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1/2。

  生2:第二个错,因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个不是1/2,应该是1/4。

  【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练习,进一步明白1/2的含义,同时巧妙的引出了】

  4、探索1/4

  (1)、认识1/4

  师:谁来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个三角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是它的1/4。

  师:谁会写1/4?

  生:一生上台板演,全班书空。

  (2)、探索1/4

  小组活动: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1/4并涂一涂。

  师:小组先讨论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动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小组自愿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和全班交流。

  同桌互相说说1/4表示什么意思?

  师:追问:这些图形都相同,折法不同,为什么每份都能用1/4来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师:很正确!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1/4。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理解1/2的基础上,自然的掌握1/4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明白:相同的图形,虽然折法不同,但只要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都用表示1/4,进一步明确分数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来!睁大双眼到生活中看一看。

  1、看: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几分之一?(课件)

  2、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东东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一看来了八人,刚解决这个问题,又来了第九个人。

  看广告让你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生:能想到1/4。

  从哪个画面中联想到1/8?

  生:第一幅画面,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8

  从哪个面画中联想到的1/8?

  生:第三、四画面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人吃到一份

  生:能想到1/2

  这里的1/2是整个蛋糕的1/2吗?

  生:不是,是小男孩手上蛋糕的1/2

  生:1/9

  如果开始就有9个人,平均分成9份,每人就得到这块蛋糕的?

  (四)回归生活、全课总结。

  其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分数,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就能发现它们。下面就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内容吧!

分数教学设计 13

  教学内容: 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85-86页,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二十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达标率、发芽率、出油率等这些百分率的含义,掌握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能用百分数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依据分数与百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了解求百分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步渗透概率统计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的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达标率、发芽率、出油率等一些百分率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提问:百分数表示什么?

  2、说出以下百分数的含义:

  我们班第三单元测验,有97%的人达到了优秀。

  我们有45%的人近视。

  师:由于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所以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达标率

  1、出示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解答,反馈: 板书: =

  3、问:你能把这个结果用百分数表述出来吗?

  4、师: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也叫做达标率。(请1~2人复述什么叫达标率。)

  板书:达标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5、引导学生总结达标率的计算公式。

  板书: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 / 学生总人数 ×100%

  问:公式中为什么要乘100%?(因为达标率是百分率的的一种,公式本身应该用百分数的形式(%)表示。如果公式单写成“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 / 学生总人数 ”只是分数形式,而不是百分数。如果在“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 / 学生总人数”的后面添上“×100%”(相当于×1),就可以既使数值不变,而又是百分数的形式。)

  6、在题目中再加上一问: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让学生解答。

  板书:

  120/160×100%=0.75×100%=75%

  问:“达标率是75%”是指什么?后面要不要写单位?为什么?(百分率是表示两个数的比,没有单位名称。)

  7、比较一下求达标率和求达标学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二)教学发芽率

  1、创设情境,出示例1第(2)题,问:发芽率的含义是什么?(发芽率是指发芽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之几。)

  2、学生尝试算出绿豆种子的发芽率。

  3、反馈算法,问;你能不能像计算达标率一样,也总结出一个计算发芽率的公式呢?让学生把书85页的公式填完整。

  板书:发芽率=发芽种子数 /种子总数 ×100%

  4、让学生继续算出花生和大蒜种子的发芽率。

  5、教师说明:发芽率对于农民种田是十分重要的。农民伯伯需要根据发芽率的高低来选择种子品种和决定播种面积。这样,既可以保证所需苗的棵数不多不少,又可以避免种子的浪费。所以求发芽率对农业生产丰收有重要作用。

  (三)其它百分率的计算

  1、师:生活中用百分率进行统计的还有很多,像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等等,你还能说出一些百分率的例子吗?(出勤率、出米率、出油率、及格率、优秀率、成活率、命中率、升学率……)

  2、你知道这些百分率的含义吗?可以怎样求出这些百分率呢?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总结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的计算公式。

  三、巩固应用

  1、完成书86页“做一做”第2题。

  2、书第87页第1题。

  完成第1题后,可提问:我们班某天的出勤率为100%,说明了什么?有人预测我们班明天的出勤率为120%,可能吗?让学生思考、讨论。

  3、判断: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5%。

  (2)六年级共98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六年级今天的学生出勤率是98%。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4、解决问题:

  ①六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今天出席48人.求六年级一班今天的出勤率.

  ②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六年级一班同学一共做了400题,错误了16题,求错误率。

  5、变式练习

  (1)种了100棵树,死了1棵,求成活率

  (2)25克盐和100克水,求盐水中的含盐率

  四、全课总结

  课后反思:今天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求“百分率”,联系生活实际,我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百分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回答问题有了一定的基础,突破了重点,难点。 课堂上我设计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都来自生活,一环扣一环,层层加深,既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也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比如从例题求一对有着相对关系的出勤率和缺勤率,了解它们之和是100%,到基本练习达标率、发芽率等从单一的计算百分率,到“种了100棵树,死了1棵,求成活率”、“25克盐和100克水,求盐水中的含盐率”等变式练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分数教学设计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95页至9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它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而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等。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良好品德。

  教学准备:圆形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孙悟空有3根一模一样的甘蔗,小猴子贝贝、佳佳、丁丁看见了,一哄而上,叫嚷着要吃甘蔗。孙悟空说: “好,贝贝分第一根甘蔗的,佳佳分第二根甘蔗的,丁丁分第三根甘蔗的。”贝贝、佳佳听了,连忙说:“孙大圣,不公平,我们要分得和丁丁的同样多。”孙悟空真的分得不公平吗?(学生思考片刻)

  【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对话,给学生设计一个悬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 、导入新课

  师:我们也来分分看。(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师:我们把三张纸片看成三块饼,大家比比看,每人的三块饼大小相等吗?请拿出第一块饼,我想要一块,而且大小要是第一块饼的一半,你能做到吗?你给我的为什么是这块饼的一半呢?用分数怎么表示呢?我现在想要两块,而且大小要跟刚才给我的饼一样大,你又能做到吗?用分数怎样表示呢?我如果想要四块,大小跟前两次给我的一样,你还能做到吗?这次用分数又该怎样表示呢?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吗?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数学问题。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初步感知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为寻找原因设置悬念,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观察对比, 由“数”变 “式”

  你们三次给我的饼大小相等吗?那么这三个分数大小怎样?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从这里你能看出,孙悟空分甘蔗,分得公平吗?)

  四、概括分析,由“式”变 “语”

  ⒈观察一下这个式子,3个分数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地方相同?分数的大小为什么会不变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研究分数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

  ⒉先从左往右看,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的?

  (1)分母乘2,分子乘2。

  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而现在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原两份中的每一份又平均分成2份, 所以现在平均分成了2×2=4(份),现在要得跟原来的同样多,必须取几份?[1×2=2(份)]==

  即原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1份,现在把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扩大2倍,就得到。与的大小相等,分数值没变。

  (2)由到,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把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扩大了4倍。)==

  (3)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⒊再从右往左看

  (1) 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的?

  原来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2份,现在把同样的单位"1"平均分成2份,即把原来的每两份合并成 1份,现在要取得跟原来的同样多,只需取几份?[2÷2=1(份)]也就是现在把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缩小了2倍,得到,分数的大小没有变。

  ==

  (2) 又是怎样变成的?(把平均分的份数和取的份数都缩小了4倍。)

  ==

  (3)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⒋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

  ⒌这就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出示“分数的基本性质”)。

  (1)理解概念。

  学生读一遍,你认为哪几个字特别重要?(相同的数、0除外)相同的数,指一些什么数?为什么零除外?

  (2)瘃木鸟诊所。(请说出理由)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

  ⒍小结。

  从判断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要注意什么?学到这儿,大家想一想,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性质跟分数的基本性质类似?谁能用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此过程主要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的规律,由此牵引到其他的'有同等规律的分数中,从而引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是同时变化的,是同向变化的(是扩大都扩大,是缩小都缩小),是同倍变化的(扩大或缩小的倍数相同)。只有这样变化,分数的大小才不会变。】

  五、巩固练习

  ⒈卡片练习:

  ⒉做P96“练一练”1、2。

  ⒊趣味游戏:

  数学王国开音乐会,分数大家族的节目是女声大合唱,只有几分钟就要演出了,请大家赶紧帮合唱队的成员按要求排好队。

  要求:第一排是分数值等于的,第二排是分数值等于的,还有一位同学是指挥,他是谁?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为下节课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打好坚实的基础。】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你是怎样理解的?

  七、布置作业

  做P97练习十八2。

分数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母、分子的意义,但本课时不引入分母、分子、分数线的名称。

  通过小组活动,分一分学具,获得产生分数的实际需要,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生成分数的形成,并理解“分数是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通过剪一剪、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动笔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材简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课时提供了丰富的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分数的含义。

  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需求

  课件出示:(视频展示)小明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把一个大西瓜切成大小基本相等的若干份,送给客人分享,小明自己也高兴地吃了两块西瓜。

  师:像分西瓜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吗?

  生:我妈妈在夏天的时候,也这样切西瓜给我们吃。

  师:妈妈在切西瓜的时候,每块的大小是怎样的?

  生:每块的大小都是一样多的。

  有:有时候,我和姐姐两人吃一个苹果,奶奶把苹果分成一样多的两份,我吃一半,姐姐吃一半。

  生:前天爷爷给我和弟弟带回四个桔子,我和弟弟每人两个。

  [点评]教师创设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看短片,说生活,初步体会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我得到了其中的几份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二、分组活动,探求新知

  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纸做的“饼”,咱们也一起来分一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学具袋中的圆纸片。

  师:我们把这一个圆看作一个整体,先平均分成5份,然后分给小组成员。

  学生动手操作,把圆沿直线剪开,根据小组成员的多少,分给每位同学。

  [点评]这一细节,教师匠心独具,把全班同学分成了人数不等的小组,分别有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和五人组,便于学生体验“我得到了其中的几份”。由于小组成员人数不同,得到的份数必然是多元的,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为认识分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在这一环节,我们也看到,由于学生人数不同,有很多的小组不能得到相同的份数,同学们都很谦让,小组长们把多的一份给了其他成员。成功地体现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相互谦让的美德。

  师:现在我们把这一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5份,你得到了其中的几份?

  生1:我们小组有2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

  生2:我们小组有3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

  生3:我们小组有4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

  生4:我们小组有5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

  生5:我一个人一个小组,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5份。

  生6:我们小组有2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梁楠也得到其中的2份,还有一份放在中间,我想如果要平均分的话,我们还需要把这一份再平均分成两份。

  师: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这个我们以后会学到。你真是个爱动脑的孩子!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点评]学生通过小组中的分圆活动,亲身经历了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了分数表示的意义,教师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这一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学习数学描述数学问题的严谨性。

  师:我们把这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5份,你只得到其中的3份,怎么用数来表示呢?(作短暂停留),这个数既要能表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5份,又能表示你得到了其中的3份?你能试着设计一下吗?可以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试着设计,小组讨论,显出为难情绪。教师巡视,与学生做情感交流,并不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但讨论很热烈,学生参与面广,思维活跃。

  [点评]这一环节,教师将问题抛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引导交流,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生:我们小组感觉很困难,既要表示平均分成了5份,又要表示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把5写在前面就写了“53”,把5写在后面就写成了“35”,与整数一样了。

  学生再次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有学生提出:能不能在中间用一种符号隔开?比如5x3。有学生提出:前后放置不可以,能不能上下放置呢?

  教师适时夸赞:同学们真聪明,爱动脑筋,我们的祖先也和你们一样,做了这样的尝试,并发明了这种新的数:把表示单位“1”平均分的份数写在下面,把得到的份数写在上面,并用短横线隔开,35(分数产生了!),由于这个数是在分东西的情况下产生的,就把这样的数叫做分数。读作五分之三。

  课堂顿时沸腾了,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学生不由自主地念着分数:五分之三。

  [点评]分数的产生,从质疑到解惑,水到渠成。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分数。(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分数,读分数。)这个数表示什么意义呢?师生共同说:35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我得到了其中的3份。

  师:你能试着把你手中得到的几份用分数来表示吗?能试着读一读这个分数吗?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2份,写作:25,读作:五分之二。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1份,写作:15,读作:五分之一。

  生:我得到了其中的5份,写作:55,读作:五分之五。我还发现,我就是得到了一整个圆。

  师:你说的非常好!请同学们想一想,55和一个圆的“1”比一比,谁大谁小?

【分数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分数意义》教学设计09-04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4-02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4-06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15篇04-03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5篇04-11

小学数学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9-26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设计02-19

百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07-07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