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21 09:06: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①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②掌握全文结构,熟练划分段落层次,归纳层意、段意。

  ③把握文章重点,研究记叙文的体裁(以记事为主的,以写人为主的,以写景为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分析选材目的和组材效果,领悟、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①对具体词语、关键句子意思和作用的理解。

  ②段落的划分,文章内容的概括,辨析叙述所用方法的效果,体会选材目的。

  ③能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④能用简洁的语言,精练地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能对写作方法的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记叙文的一般知识

  一、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记叙的六要素。

  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是使记叙内容明确而必须的,但有时这三个要素中某个是显而易见的,就不必赘笔了。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展示了所记叙事件的完整过程,要清楚完整地写出。

  二、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三种情况:

  1、是第一人称的我、我们,用这种人称更能体现内心感受,反映真实感。

  2、是第二人的你、你们,多用于书信体。

  3、是第三人称则能反映更广泛的视角,更客观。

  三、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按时间发展的顺序进行记叙。

  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果,再回过头来叙述起因经过。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发生以前的内容,或与所写事件有关的其它内容。

  四、记叙的详略

  阅读记叙文,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分析记叙的要求、人称和顺序:要素的交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作者一一列出,这是直接交代。另一种是间接交代记叙的要素或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点明,或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交代,或通过自然景物的特征来表明。六要素的交代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也可以不做交待。

  2.分析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因此,分析人物要从分析人物描写入手,从而理解人物,领会文章的内涵。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描写。环境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云、山水草木等自然现象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形象,推动情节的发展,起到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的描写。

  4.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可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选择、句序的选择、表达方式的选择、修辞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5.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来说,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但常常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6.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记叙文都很讲究详写和略写的配合,文章写起来有繁有简,无论详略繁简,都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一般说来,详写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略写的往往是同表现中心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

  7.能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体现着作者的写作目的。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含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意的内容。对于侧重记人的记叙文,要具体分析人物的言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侧重记事的记叙文,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事情的意义,从而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意思。有的记叙文写几个人物或几件事情,这就要在分析每个人物、每件事情的基础上,把握人、事间的关系,综合概括出中心意思。

  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②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③还可以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总结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

  另外,在记叙文阅读中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正确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所谓文中重要词语,是在文章主题、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理解这些词语对于读懂全文作用极大。理解这类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弄清这些词语本身有哪些含义,二是结合它们所处的上下文语境进行揣摩,三是这种揣摩出来的含义是否吻合全文的主题和思路。

  2.如何概括段意:

  ①有中心句的摘出本段的中心句即可,如果是半中心句则需要加以补充完善。

  ②到本段开头找,看看有没有提示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③到本段末尾找,看看有没有总结本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④到上一段的末尾找,看有没有过渡领起下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⑤到下一段的开头去找,看有没有承接上一段内容的句子可以利用。

  ⑥划分该段的层次,概括出各层的意思,如果各层次是并列关系,将各层层意合起来就是段意;如果各层之间是偏正关系,比如因果、转折、递进等,就要以“正”的部分为重点概括段意。这里实际上是运用复句知识概括段意,即将每一个层次看做一个分句,将全段看做一个复句。

  3.如何归纳全文主题:

  ①看开头。很多文章都是开篇点题,因此分析开篇,有助于把握主题。

  ②看末尾。许多文章篇末点题,注意分析文章结束部分,也可以迅速捕捉到主题。

  ③分析文中议论抒情的部分。记叙文中记叙、描写部分是“画龙”,而议论、抒情部分则往往是“点睛”。抓住“睛”有助于抓住主题。

  ④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能传神,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所以要注意分析题目。

  ⑤分析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你只要分析出该文是在何种背景下、为什么而写的,主题也就呼之欲出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例题解析

  【典型例题】

  例1.(甲)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晨雾和碎末。

  (乙)①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缝隙里,又拨拉着岩石的壁垒。

  ②音响越来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③“彦,这里会塌了!”妻战栗起来叫着说,“我怕!”

  ④“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

  ⑤退潮的时候,我扶着她走过窗边,指着海说:“一来一去,来的时候多么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啊!一样的美。”

  1.这两段文字都写了对大海的赞美,具体地看,(甲)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乙)文赞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

  解析:(甲)文中写了乌云、雷声、狂风和波浪,表现波浪与乌云、狂风等恶势力进行的斗争,赞美的是波浪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乙)文主要写海潮的声音,从“我”与妻子的对话中可以得知,作者赞美的是海潮。

  答案:波浪海潮

  2.(甲)用象征手法描写了两种力量的抗争,其中,象征反动势力的有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很容易,只要了解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答案就十分清楚。

  答案:乌云、雷声和狂风象征了反动势力。

  3.(乙)前三节文字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法表现大海的美。其中第________节就是间接描写。

  解析:本题要求了解间接描写,首先要清楚这段文字写的内容是海潮涨潮达到高峰时发出的各种音响,表现海潮的壮美。其中,海潮声音都采用了直接描写,只有“妻子”战栗地叫着“这里会塌了”、“我怕”。通过妻子的话,衬托出大海涨潮时的伟大力量。

  答案:③

  4.(甲)里有7个加“”词语,其中最能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三个动词是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主要是认真读题干,看清要求。题目要求找出三个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动词。先从文中7个加“”的词中找出动词,有4个:压、抱、甩、摔,再从这4个动词中选择3个最能表现反动势力猖狂的动词。其中,“抱”表示把“海浪”抱起来,不足以表现猖狂,把它去掉,剩下的“压、甩、摔”符合题意。

  答案:压、甩、摔。

  5.(乙)文中“我”说“海的美就在这里”,这里的“美”指的是()。

  A.涨潮时惊心动魄的美。

  B.退潮时温柔平静的美。

  C.既有退潮时温柔平静的美,也有涨潮时惊心动魄的美。

  D.涨潮时海浪的声音组合成的音乐美。

  解析:理解句子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我”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前文描写海潮的各种音响,然后写妻子的恐惧,“我”是在妻子说“我怕”之后才说出“海的美就在这里”这句话的,显然,指的是雄壮的美。

  答案:A

  例2.(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乙)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儿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1.下面对加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段中“别恼”一词表达人们对长时间下雨的厌恶之情和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B.甲段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从侧面烘托春雨闪亮的特点,和“像花针”相照应。

  C.乙段中“乱撞”一词形容风和雨点的急骤、猛烈,神韵毕现。

  D.乙段中“砸”字既突出大雨点的气势和威力,又照应下文祥子的“哆嗦”,写得准确、精彩。

  解析:甲段描绘的是春雨图,B项中写树叶、小草的绿,以及把春雨比成“花针”,都是间接地写春雨闪亮的特点,此项正确。乙段描写暴风雨到来的过程,C项“乱撞”是写狂风中雨点的情态的,突出了风的猛烈,雨点的急骤,此项也正确。D项“砸”运用得十分准确,突出了雨点的大,很有威力,使得祥子哆嗦,此项正确。只有A项不正确,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别恼”是作者提示读者下文要写春雨的特点,这个词并不是写人们对春雨的感情,选项分析不正确。

  答案:A

  2.甲段间接描写风的句子是______

  解析:风是无形的,因此,写风主要通过间接描写,即通过写其他事物的情况表现风。甲段是写雨的,字面上没有写风的语句,这就需要从描写雨的语句中寻找与风有关的句子。甲段开始用“密密地斜织着”描写春雨细密、绵长的特点,为什么雨会“斜织”着?显然是因为有风,风吹着细密的雨道,才会出现“斜织”的情态。

  答案:密密地斜织着

  3.甲段从视觉角度写雨,运用一些表色彩的词语,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人一种清新温和的感觉;乙段中运用比喻描绘夏雨猛烈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的第一问很容易回答,只需从甲段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词就可以了,如:青、绿、黄。第二问是要求写出用比喻描绘雨猛烈的词语,解答时,先要从文中找出描写雨猛烈的比喻句,再从比喻句中找出词语,实际上就是比喻句的喻体。写雨猛烈的比喻句是“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喻体就是“箭头”、“瀑布”。

  答案:青绿黄箭头瀑布

  4.“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一句中加点词“掀”是否能换成“撕”,为什么?

  答案:“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这句话是写闪电的威力,“掀”是揭起的意思,掀起之后,露出的是一块或一片,“撕”是将整块东西分成两部分,撕开之后,露出的是一条缝。两个词比较,“撕”略显闪电的威力小,只有用“掀”才能充分显示出闪电的气魄和威力。

  5.这两段文字都是景物描写,但作用不同,请简答其作用各是什么?

  解析:这道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应结合文体来理解。甲段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文中的景物描写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乙段是小说,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景物描写与刻画人物有直接的关系。

  答案:甲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表达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乙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衬托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痛苦。

  教学反思:

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明确记叙文的要点;

  2、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3、提高记叙文阅读能力。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重难点:

  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第一课时

  一、明确记叙文阅读在中考中的要求:

  1、把握记叙要素、线索、顺序、人称、详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和层次。

  3、理解题旨及文章的主旨,概述主要内容。

  4、揣摩理解关键词、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及作用。

  5、分析文章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写作技巧。

  6、阅读中的体验及启示。

  7、结合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学会思考和质疑。

  二、针对中考考点,对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三、结合课内部分文章温习记叙文的知识。

  1、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材料组织特点: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4、线索及作用:

  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5、记叙的顺序及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6、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情景交融······

  7、修辞方法及作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问、引用、对比······

  8、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重点复习描写与抒情在文章中的作用)。描写:

  按对象分: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自然、社会)场面、细节;

  按角度分:正面、侧面

  按风格分:白描、细描

  抒情:直接、间接

  9、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0、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1)表达时最好有标志性语言;(我认为……比如……)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2)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能明确记叙文阅读的具体要求,探索试题的呈现方式;并通过本文的解读,提高答题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记叙文阅读考什么?

  一、根据阅读分析06、07年的试题(《风吹一生》《心灾》)的体会,说出记叙文阅读“考的是什么”(即各对应了《考试说明》上的哪些点)。

  记叙要素 记叙线索

  记叙顺序 记叙人称

  记叙内容 记叙思路

  中心意思 词句的语境义

  叙述描写 议论抒情

  作者情感 读者感受、评价、启示

  教师小结:试题特点:

  1、取材内容文质兼美,突出一个“情”字,

  2、试题的内容,紧扣考试说明。由于题量限于4~5题,所以两年的“异”,只是考点的不同,并非本质的改变。

  3、试题的形式,灵活多变,注重情境的创设,但始终紧扣文本。

  教师建议:答题时:

  1、首先要基本读懂文本,千万不要在没理解之前匆忙答题;

  2、要认真审题,要透过创设的情境看出“考点”所在。

  教师过渡:什么叫读懂文本?

  1、“写的是什么”(记叙文主要从写的什么人、记的什么事、状的什么物、抒的什么情等方面来理解),

  2、“怎样写的”(思路、结构、主要手法等),

  3、“为什么要这样写”(欣赏角度)。

  三、下面,我们就以《能给予就不贫穷》为例,来看看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

  1、学生阅读思考

  2、交流:写的是作者到山中拜访大自然的朋友

  怎么写的:采用了拟人手法

  四、阅读《山中访友》,组织学生解答、讨论、评价老师的题目。

  13、为什么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在作者眼里,山中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和我说话,和我交流,和我成了好朋友)

  14、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短语补写作者的游踪。

  走出门,进山访友——(首访古桥)——(树林奇想)——(山谷俯仰)——(驻足遥想)——(树下凝神)——踏上归途。

  15、请根据第③节的内容,品味“德高望重”在文中的含义?

  (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古老,持久不变的坚韧个性,热爱身边的一切)

  16、仔细阅读第⑤节,想一想六个称呼是否可以互换?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 )

  17、作者满怀热爱到山中访友,触摸着历史的年轮,感受着绿色的亲情,涤荡了心中的浑浊,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城市。但是城市中却有一些人不是那么热爱自然,甚至肆意破坏自然。假如你是作者,请你对这样的人说一段话。 ()

  五、假如请你根据归纳的记叙文阅读考点来命题,你能在本文中找到哪些命题点?请结合课文举一例说明。

  六、课堂小结。请同学谈:通过本课学习,你的收获或疑惑。

  附记叙文案例:

  《山中访友》李汉荣

  ①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②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③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④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⑤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你洁白的身影,让憔悴的天空返老还童,露出湛蓝的笑容。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纯洁少年,从来不说是非,你们津津乐道的,都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⑥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我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那都是命运神秘的手相,在它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采一朵小花,插上我的头发,此刻就我一人,花不会笑我,鸟不会羞我,在无人的山谷,我头戴鲜花,眼含柔情,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

  ⑦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酒的诗人在云头朗诵,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赶快跑到一棵老柏树下,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俯身凝神,才发现许多蚂蚁也在树下避雨,用手捧起几只蚂蚁,好不动情,蚂蚁,我的小弟弟,茫茫天地间,我们有缘分,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

  ⑧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也该回家了。于是,我轻轻地招手,告别了山里的众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顺便还带回一路月色??

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4

  一、复习目标:

  1、梳理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体系。

  2、梳理一般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二、复习重点:

  品味重要词语、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三、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计划:

  一课时

  五、复习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同学们能说说都学过那些记叙文吗?

  (二)中考中记叙文的考点:

  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

  2、归纳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4、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5、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段落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6、对文章的某一方面提出疑问并有自己的看法。

  (三)记叙文知识体系:

  1、什么是记叙文?(记叙文的概念)

  一般来说,记叙文就是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来分:

  (1)写人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2)叙事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3)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4)状物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3、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时间、地点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人物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在掌握主要事件的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4、记叙的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阅读时注意标志时间的词语或句子。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2)倒叙,即以回忆的形式先把事情的结局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如: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5、记叙的线索: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一般分为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也就清楚地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6、记叙的人称通过辨析相关标志,予以确定。

  第一人称:通常以“我、我们”的身份或语气叙述事件,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确凿。

  第二人称:通常以“你、你们”的称谓来叙述事件,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通常以“他、他们”的称谓或直接出现人物姓名来叙述有关第三者的事件。

  7、记叙的详略

  与主题有关者详写,与主题联系不紧密者略写。如《散步》一文,对散步过程中产生的分歧一笔带过,而着重写解决的过程,详细描写了“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这一场面,其原因只有一个,更好地表达文章主题:中年人对生活的使命感。

  8、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常常辅以议论、抒情和说明。

  (1)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2)描写: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3)抒情: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4)说明: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5)议论: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9、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渲染、抑扬、白描。

  (1)象征:通过借用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如《海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用风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

  (2)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故乡》中,通过“我”回乡搬家时的见闻和感想,运用大量的对比手法,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不堪的历史真实,深刻揭示了帝、封、官压榨下的旧中国农民问题的严重性,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

  (3)夸张:通过对“事件”作扩大或缩小的形象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效果,启发联想,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写皇帝被骗,竟一丝不挂地沿街出游,突出他的愚蠢和虚伪。

  (4)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如《我的叔叔于勒》,为了批评极端势利的菲利普夫妇对自己亲弟弟的冷酷无情,就用约瑟夫对叔叔的深切同情来反衬。

  (5)、渲染:通过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烘托来加重气氛,突出人物。如《故乡》的开头,渲染了深冬季节隐晦、严寒、寂静的气氛,描绘了荒凉萧条、没有活气的村景,十分贴切地烘托了“我”悲凉的心情。

  (6)、抑扬:所谓“抑”就是按下、抑制;“扬”就是抬高扬起。如《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即席说了一大道“义正辞严”的慷慨之语,大有“为民除害”的清正之势,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第一次表态的极大讽刺,使他欺下媚上的卑劣个性暴露得更彻底、更清楚。

  (7)白描:简练、质朴、轻捷、传神是白描手法的主要特征。它一般不用修辞手法。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这就是白描的写法,将孔乙己的身份、地位、遭遇和个性都显示了出来,既没有夸张,也没有刻意修饰,却显得更加真实。

  10、品味重要词语、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1)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例句:①“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狡猾”本是贬义词,用在这儿怎么理解?这样的用词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狡猾”本是贬义词,含有“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儿童”和“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再结合文章的主题是为了刻画一位温柔、可亲、慈爱、公正、热爱学生的女教师形象,抒发“我”对启蒙老师无限敬爱的真挚感情。则可以推断出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②“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无非的本意是“只不过”的`意思,如果不联系上下文,很难确定这句话的意思,可能误解为指东京的风光与中国的差不多,或误以为作者指在东京的清国留学生跟国内学生差不多,都盘辫子。如联系上下文,可知作者来东京探求救国救民之道,而看到清国留学生花天酒地不学无术的丑态,十分失望,此句正是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绪。

  结论: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联系词语的本意,借助上下文和主题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

  语言表述:原指……,这里指……,起到了(表达了)……作用(感情)

  (2)理解关键句段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关键语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记叙文的主旨句一般在文章的结尾。如《社戏》结尾写到:“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其实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美好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一般穿插在行文的过程中或结尾,起到深化中心、烘托心情、表达情感、点明主旨的作用。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第四段在叙述我到医院后总理打来电话询问我的伤情后写道“周总理真是人民的好总理,我们工人阶级的贴心人哪!”用这样抒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的开头写道:“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衬衫。这衬衫,凝聚着敬爱的周总理对工人群众的阶级深情。每当我看到它,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过渡句):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九段写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一句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归纳解题方法: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子。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关键语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文章开头的段落。

  2、文章中间的段落。

  3、文章结尾的段落。

  关键语句、段落的作用:

  (1)从内容看,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点明主旨(画龙点睛),表达作者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的思想感情等作用。

  (2)从结构看,在文章的不同位置上句子和段落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在文章开头:有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设伏笔、作铺垫、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等作用、尾句总结、中间句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在文章中间:有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3)从表达效果看:起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4)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等作用。

【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阅读教学开题报告12-04

阅读教学总结范文05-30

课外阅读教学计划04-26

小学课外阅读教学计划06-26

阅读教学工作总结07-11

语文阅读教学调查报告08-29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4-02

《给动物设计名片》教学设计06-16

高考满分记叙文-作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