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开题报告

时间:2022-11-10 13:02:13 开题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留守儿童开题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1

  一、课题名称及其界定

  留守儿童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经商交由祖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是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校位于农村偏远地区,已成为留守儿童的聚集地,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成为我校教师面临的复杂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还在壮大。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他们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也缺少了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以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留守儿童的心理并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二、课题研究目的及实践意义

  (一)研究目的

  1、为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2、本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探索出适合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3、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

  (二)实践意义: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重点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摸索出解决我校及周边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方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准路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泉。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现状

  留守儿童比例在近年来增大,其教育问题在之前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最近几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留守儿童心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动态成长档案,通过对其成长轨迹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探索出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服务的方法、策略和可操作模式。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教育理念得到升华,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发展,探索出留守儿童管理新模式和初步构建留守儿童的教学模式。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实践价值

  (一)理论依据

  1、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个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

  2、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关于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中,创造性地提出正功能和负功能的概念。负功能使既定系统的适应或调整的可能性减少的结果,负功能有助于系统调整和适应的客观结果。家庭环境和教育及家庭结构对于儿童社会化的进行也有正负功能。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一视同仁政策。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对下一代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心理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二)实践价值

  我校地处偏山村地区,自然条件较差,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传统农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型,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产生了新的教育群体——留守儿童。我校现有学生16人,留守儿童就有16人,也就是说我校是百分之百的留守儿童学校。在情感缺失和心理的失衡的影响下,许多留守儿童产生了自卑、叛逆、性格抑郁、自我封闭、自私冷漠等不良心理。有些甚至属于智障或患有自闭症、焦虑症、多动症等。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习、思想、品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进行此课题研究,探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将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主要学习问题及成因,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开展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的教育新路子。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和实验,培养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目标:

  1、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形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评价量标体系。

  2、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3、通过研究,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儿童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培养留守儿童的创造能力、生存能力,为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通过研究,切实减轻家庭负担,让外出人员安心务工,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力量。

  5、通过研究,抚平留守儿童残缺的家庭感、亲情感,还留守儿童一片美丽的天空,创建和谐校园、温馨家园。

  (二)主要内容:

  1、分析研究留守儿童的现状、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教育现状。

  2、建立留守学生的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3、进行实验、观察本学校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异,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4、排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障碍对策:健康心理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培养;自我认定意识的培养;关爱他人意识的培养;安全意识提高的培养研究;自爱、自控能力的培养研究等。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实施过程、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4月——20xx年8月)

  学习本课题相关的理论,课题成员进行学习讨论。收集有关资料,统计、分析、访谈、调查阶段,为课题研究作好充分准备。

  2、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明确研究内容,全面进行统计分析。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学校对全校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学业成绩、父母情况和监护人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进行登记造册。树立班主任是关心留守儿童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强化管理意识。

  (2)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进行社会调查、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及心理咨询室,便于留守儿童倾诉、化解不健康的心理情绪。

  (3)“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分析研究。找出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的道德品德差异与心理差异,对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探究出适合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4)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农村学校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必须认真研究,寻找一条适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特点的教育途径。

  3、总结阶段:(20xx年4月)

  将研究所得资料加以科学分析、综合、概括,逐步形成最终成果,形成研究报告,论文集。

  (二)主要措施

  1、调查:现场走访、问卷调查、文献调查等。

  2、收集第一手资料、数据、事例,分析、整理资料。

  3、形成阶段和最终研究成果:调查报告、论文、数据库、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的分析

  首先,国家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为课题提供了社会背景条件,国内外已有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已取得的许多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经验,也可供我们学习、参考和借鉴。其次,课题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教师具有积极投身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主动性。由于我们的课题研究采取行动研究的思路,研究活动就是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因此,在课题研究的时间上,有了充分的保证。同时,课题有得天独厚的实验条件。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农村学校,在发展的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校本文化,开放的观念、对新事物的敏感与热诚是我校教师重要的特色。前期各种献爱心活动已引起社会的关注,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有了以上条件,加之本课题自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本课题的研究是完全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八、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研究组成员每人写一份调查报告,一篇研究论文。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李刚

  负责研究的总体规划和研究事务的相关协调,研究活动的指导与管理,负责研究方案的制定。

  主要成员:李苗苗、曹越楠、张闪闪、王贞、杨海燕、王丹

  李苗苗、曹越楠、张闪闪负责研究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并负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生活状态的关系研究。王贞、杨海燕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王丹负责全校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是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留守儿童近20xx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亲情缺失,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性格行为上在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另一方面,有的留守儿童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行为失范,变得脾气暴躁、任性、打架斗殴等。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比较普遍。“当然也有部分儿童的心理行为发生令人欣慰的积极变化,生活能力和学习自觉性提高,自我约束增强,更富有责任感等等。”

  2、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暇照顾子女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给孩子物质和对孩子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陋习,甚至导致了一些“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的产生。调查中,不想读书,想自己去赚钱的留守儿童占12%,他们并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

  3、不爱学习,不守规章。

  在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或者因文化水平低,或者因事务繁忙,往往无法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向委托监护人求得帮助的比例很低。这使得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比较严重,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父母外出务工尤其对年幼儿童的学习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4、管理空档,违纪成风。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5、监护不力,存在安全隐患。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扎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呢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有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县市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显著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二)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

  1、主要观点: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2、创新之处

  (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学习问题及积极的应对。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本课题研究依托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以教学研究为主要阵地着眼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等各方面,力求探索出积极的应对方法,研究成果对于解决当前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提高留守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学习,会学习。运用行动研究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要注重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践中展开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注意边研究边总结,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估,调整方案,修改计划,再进行研究。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好个案材料的积累、分析,进行个别指导。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

  (3)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及时沟通,剖析留守儿童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深层次解决问题。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因此一定密切注意儿童的心理变化。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4)用爱心去弥补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4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长任教师,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笔者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通过调查研究,对乡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乡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地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理论价值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集中展开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各方面对子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如上所言,社会要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共同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负责任的研究水平和组织能力以及时间保证:课题负责人是一位年富力强的校长,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育科研;

  他具有多年教学经验,所写的论文中,获山东省一等奖一篇,二等奖两篇;市县级多篇,具有较高的教育科研能力。

  (2)参加者的研究水平和时间保证: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是中青年教师,担任班主任,是学校的骨干教师,精力充沛,对教育科研具有较高的热情,能保证课题研究的时间。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水平。

  (3)资料、设备和经费来源:我校已经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制度,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通过图书或者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为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设置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表现和思想,并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成因,设计对策。依靠学校现有设备,校方给予大力支持。

  三、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心理疏导”字眼。这个新名词的出现,昭示着我们国家已经开始注重关心人内心的感受,体现出我们党对民众心理健康的真切关怀,以及心理和谐对社会和谐建设的重要性。我们国家青少年儿童心理问题目前呈现日益高发的势态。80%的儿童青少年的疾患未被大家关注,以致延误病情,带来严重的后果。面对如此严峻的社会形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维护者,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

  得到父母关爱,享受家庭温暖,是每个小孩与生俱来不可或缺的权利。但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反映出此项基本权利的部分缺失。随着离开父母的时间增加,留下来的孩子们也不可忽视的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有助于社会we稳定,有助于创建平安校园,和谐社会。

  课题研究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3、研究内容

  (1)本学区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本学区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分析

  (3)本学区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

  (4)本学区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本学区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1)第一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月,为课题申报和理论建构阶段。

  主要目标:召开课题组活动预备会议,开题论证会议,进行职责分工和研究预设,在课题立项之后寻求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2)第二阶段:20xx年2月——20xx年7月为全面铺开阶段。

  主要目标:各种资料的收集、各项研究实验、案例的开展,摸索积累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3)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月为验收结题阶段。

  主要目标:摸清我校留守儿童现状,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的模式或有效方法,反思完善实验研究,完成课题的结题。

  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了解我校、周边部分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3)教育实验法:对我校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成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案例研究法: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6、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我校是山东省留守儿童教育基地,设施齐全,经费充足,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兴校。在课题研究中,且取得了一定实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整个课题组的成员都曾参加过省、市课题研究,是我校的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德育工作经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有足够的力量能完成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确立研究制度。

  (2)加强课题组的理论学习。

  (3)加强研究中的合作与反思。

  7、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以及预期完成时间)

  (1)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给学校的有关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明显好转。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3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外出打工队伍不断扩大,我县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为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的调查研究开题报告。因此,开展对我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的调查研究,对营造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提高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课题实验研究的背景

  东至县地处皖南山区,北临长江,南接江西,面积为3256平方公里,人口为53.5万人,辖15个乡镇、248个行政村、17个社区居委会,地形分布为"七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分是庄园"。

  全县现有各类学校365所,其中:幼儿园5所(含民办2所)小学318所,初中32所,普通高中8所(含民办2所),职业高中2所。现有在校生88784人,其中:在校(园)幼儿4509人,小学生42514人,初中生25052人,普高生13401人,职高生3308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至县外出务工队伍在不断扩大,我县每年外出务工人数已超过全县总人数的28%,约占15万人,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乡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东至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的调查研究》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课题于20xx年4月着手准备,并向省教育厅、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省教育厅教科研1号文件于11月22日批准立项,根据省课题实验研究的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本课题予以开题。

  二、课题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对我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的调查研究,有利于全县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公平教育,推进全县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为县国家,教育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的对象:全县初、小学(含学前班、幼儿园)的留守儿童。

  2、研究的问题:调查研究全县初中、小学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生活自理、课堂学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从中归纳分析出带有共性的问题,认真解剖分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提供事实依据。

  3、研究的对策:一是调查总结各校现正实施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对此提出切合实际且科学合理的建议,在实践中不断加以验证和完善。二是借鉴外地成功教育的经验,结合本县实际,就我县留守儿童教育对策问题,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为国家和教育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四、课题实验的目标与要求

  本课题实验的总体目标与要求是:扎扎实实地开展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找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符合东至山区县留守儿童教育实际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方法,切切实实地为全县教育的再次腾飞做出应有的努力。要实现这个总体目标与要求,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明确分工,责任落实。

  在县教育局、关工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课题组由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县教研室主任汪名杰同志全面负责;陈相元同志负责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工作。问卷调查工作,由陈相元同志负责,课题组全员参与。实地调研座谈工作,分三个小组进行:汪名杰(小组负责)、黄晓东、王清华;陈相元(小组负责)、程赛华、汪孔悦、袁延清;廖立平(小组负责)、鲍岚、梁东胜。座谈会类型及学校: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社区家长代表等三种类型,学校覆盖县城与农村的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数据统计、文字处理等工作:由鲍岚、廖立平同志负责。调查座谈等资料收集归档工作,由程赛华同志负责。重点研究学校:由王清华、汪孔悦、梁东胜、袁延清等同志负责。阶段成果汇总工作:由黄晓东同志负责。终结性研究报告:由汪名杰同志负责。成果鉴定准备与协调等工作,由陈相元同志负责。

  2、明确课题实验开展的三个阶段。

  一是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是成立课题组,酝酿、论证、起草、修改和制订课题研究计划与方案,积极向省申报立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将实验研究的任务落实到每个课题组成员;在全县广泛宣传,让实验的目的、意义、作用深入人心,为课题实验的全面铺开做好舆论、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二是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是实验的全面开展阶段,也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阶段,主要任务是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并及时总结成果。

  三是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课题组召开总结会,总结研究成果,撰写实验总结报告,向省教育厅申报验收结题;同时向县人大、政协、国家、关工委、教育局呈递总结性报告。

  3、采取措施,分步实施。

  在准备阶段,收集并借鉴其他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的成功经验,并与县督导室、县关工委合作,收集掌握东至县留守儿童的基本资料。

  在实施阶段,主要蚕区以下科研手段:

  ①调查法:深入学校、农户、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听取教师、学生、家长或代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

  ②分析归纳法:发放调查表,征求留守儿童教育对策,集思广益,从中分析、筛选并归纳出有推广价值的对策与措施;

  ③个案研究法:通过对留守儿童典型个案教育的跟踪剖析与研究,从中探索总结留守儿童教育的普通规律和方法;

  ④借助多媒体手段,快速处理有关数据与信息。

  4、筹集经费,确保研究工作开展。

  课题组自筹经费,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与按期结题。

  五、课题预期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有:

  ①课题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②典型个案教育叙事;

  ③专题教育教学论文;

  ④终结性调查研究报告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4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二、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2、加强家校联系,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进行指导,培养留守儿童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及社会适应能力。

  3、有计划地推行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留守儿童之家”工程,为留守儿童创建健康、安全、平等的成长环境。

  四、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

  五、研究的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

  抽样调查xx市农村的一些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 、教育实验法

  对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 、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 、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正文提纲:

  1、xx市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xx市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xx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xx市农村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xx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七、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4月15——20xx年4月30)

  计划开题,收集资料调查xx市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确定研究子课题,搜集已有研究成果,学习理论,写出研究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xx年5月——20xx年5月)

  坚持学习、实践、研究。边实施,边改进,边研究,积累收集资料,总结归纳xx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xx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撰写阶段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或论文。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年6月——20xx年6月)

  收集、整理实验原始资料,撰写实验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进行结题验收和研究成果交流。

  八、目前的困惑

  1、怎么样做到尽可能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做到数据的均衡性。

  2、怎样能和留守儿童的父母做一个交流,探讨下有关留守儿童中的一些问题在那些父母心里的真实想法,或者让他们重视孩子身心成长的重要性。

  九、参考文献

  [1] 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J].现代农业科技,20xx(11):156-157.

  [2] 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xx:17-23.

  [3] 方铭琳.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xx(10):32.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5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生活的快节奏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内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一方面,农民工的进城支援了城市建筑工作,另一方面,在农民工付出劳力的同时,为自身家庭的经济收入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在全社会的生活水平飞速发展,农村耕地有限,收入偏低的实际环境下,为提高收入,让子女们生活得更好,许多农民选择了外出打工,他们的初衷无可厚非,但随之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父母到外地打工,迫于经济状况、城乡差别,子女们却不能带在身边到市内就读,他们继续留在家乡,由母亲或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代为照看。一个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缺少双亲的关爱,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便逐一浮出水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弥补或尽可能减少社会大环境给留守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最近,我们对五所小学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班内留守儿童人数大多在一半左右,所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其他亲朋好友,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们吃饱穿暖,不出事,重养轻教,重身体、轻心理,忽视了孩子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临时监护人教育精力不够。大多数留守儿童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代为监护,监护职责浅层化,大多局限于孩子吃饭穿衣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3.临时监护人教育能力不足。特别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同时,这些祖辈多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和对孩子进行法制、安全、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影响了留守学生的受教育质量。

  4.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一方外出打工(或者离异)造成“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父亲教育缺失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教育缺失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5.精神关爱明显缺乏。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不少儿童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和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外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容易出现性格缺陷。

  通过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学习情况、生活习惯处于中差的约占留守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二。由于亲子教育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恶化”,亲密度较低,而矛盾性较高。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引起或诱发了儿童不良人格因素,如比较冷淡、孤独、寡言;冲动任性,自制力差,易心烦气躁;自卑拘谨,抑郁忧虑;紧张焦虑,心神不安。不良人格因素又导致了儿童心理问题和学业不良。如说谎、不完成作业、逃课、和同学闹矛盾、沉迷于游戏等。“留守儿童群体所存在的问题如学习表现不佳、性格和行为等明显偏差,不能完全归咎于有关儿童群体的留守状态,非留守儿童群体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陆士桢教授分析说。但他认为,父母外出务工所形成的子女留守状态催化或加重了有关儿童群体原先处于萌芽阶段的各种问题。

  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并且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快乐,而且关系着社会的长久发展,更对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在当前这种形势下,我校于20xx年11月向商州区教研室申报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这样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概念的界定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本课题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县外的其他地方工作、经商、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学龄儿童。

  本课题中,我们将力求通过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激励,引导同学对其帮助、关心等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进步,以达到使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课题研究具体目标:

  1.探索教师、学生、家长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3.研究能够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的教育策略。

  四、研究的价值

  1.创新之处

  关注教育对象中的特殊群体,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宗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构建“博爱”的学校教育文化;通过实验研究,创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

  2.理论意义

  打开农村基础教育研究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农村教育的整体改革。也为各级政府行政部门解决广大农村留守儿童以教育为核心的系列问题提供参考。

  3.应用价值

  为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借鉴和帮助。

  五、研究的内容:

  从学校目前的现状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实际出发,摸清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立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问题,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优化教育功能,不断积累研究经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有益的帮助,本课题重点研究以下四个内容:

  1.留守儿童存在的影响学习的心理障碍;

  2.教师在教学中教会留守儿童掌握一些独立学习的策略与技巧;3.探索促进留守儿童的情感机能积极健康发展的方法;4.研究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方式和渠道。

  六、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摸底、分析,制定具体研究计划开展实践研究,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调查法。采取问卷、访谈等方式,把握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改进对他们的教育方法。

  3.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运用,以求实践创新。

  4.案例研究法。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进行提炼验证,认真反思。

  5.实验法。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对比、实验班的开设等,论证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的可能性、有效性。

  七、研究的原则

  ⒈科学性原则:用情感教育促进留守儿童学习进步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需要我们遵循科学教育的原则,使用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去追寻,去探求。

  ⒉整体性原则:小学阶段是儿童各方面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某一方面的素质得不到及时的、正常的发展,以后往往难以补偿。因此,在课题研究中,必须有的放矢,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⒊针对性原则:留守儿童中有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异地工作、父母离异、寄养等各种不同的类型。因此,在研究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⒋主体性原则:每一个留守学生,既是优化研究的承担者,又是优化成效的体现者。教师要把每个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体,承认每个学生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承认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利,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采取各种优化措施,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⒌渐进性原则:一个人的进步决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用情感教育促进留守儿童进步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渐进性原则,克服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心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既要保持期望,又要允许反复;既要主动优化,又要耐心等待。对于留守学生每一点细微的进步,都要及时鼓励,大加赞赏坚信滴水终能穿石。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本课题研究的周期为六个月,即:20xx年12月——20xx年6月。

  共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

  (1)成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2)组织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

  (3)调查访问,确定研究对象;

  (4)研制切实可行的课题计划;

  2.研究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建立研究学生档案、组成互助组、成立心理问题咨询室、诱导内因变化、调动家长积极性、改善教育环境、测定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评议、评价,进行阶段总结。

  3.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全面总结成果、完善留守儿童管理制度、撰写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完成各项成果资料整理,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九、预期的研究成果及形式

  参与研究者各自撰写研究总结及成果论文。

  十、研究的主要措施

  1.调查分析,研究个案

  着重对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的目的在于,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的原因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以便在研究中有的放矢地采取有效措施,达到留守儿童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的目的。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对留守儿童建立跟踪研究档案。我们将设计留守儿童一周情况记录表,分家庭用和学校用两种,分别由监护人和教师及时记录这些学生一周来在家里和在学校里的表现,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2.多种渠道,优化心理

  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通过环境渗透、注重交流等多种渠道,促进留守儿童学习身心健康成长。

  十一、课题研究的组织分工

  (一)领导组

  组长:xxx

  (二)课题组

  xxx:

  (1)负责课题的总体设计和全面工作,承担课题研究的总报告。

  (2)设计调查问卷和分析。

  (3)每个阶段的工作总结。

  xxx:

  (1)负责拟订课题研究方案、课题实施与管理、研究成果的总结。

  (2)教师怎样教会留守儿童掌握独立学习的策略与技巧。

  xxx:

  (1)负责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档案管理工作。

  (2)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如何发挥集体力量促进留守儿童的情感机能积极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6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响水县运河中学 孙光

  一、课题名称及其界定

  课题名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研究

  界定:“留守儿童” 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经商交由祖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是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以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 研究目的

  1.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2.本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探索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3.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

  (二)实践意义: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爱弱势群体,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摸索出解决我校及周边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方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准路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泉。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现状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最近三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动态成长档案,通过对三年的成长轨迹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探索出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服务的方法、策略和可操作模式。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教育理念得到升华,学生得到较大发展,探索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管理新模式和初步构建出课堂教学的模式。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依据:

  1.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个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

  2.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关于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中,创造性地提出正功能和负功能的概念。负功能使既定系统的适应或调整的可能性减少的结果,负功能有助于系统调整和适应的客观结果。家庭环境和教育及家庭结构对于农村儿童社会化的进行也有正负功能。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仁’的政策。要加强对以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二)实践价值

  我校是一所乡镇的寄宿制农村中学,学校中留守儿童较多,所反映出来的学习、交往、甚至心理问题都比较多。首先,由于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加上学生自律能力较弱,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明显差于其他学生,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迟到、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时有发生;其次,由于父母无暇顾及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的情绪情感变化,留守儿童找不到倾诉的渠道,又缺乏正确的引导,因而许多儿童表现出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焦虑自闭、悲观消极……长期下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再次由于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大多数留守儿童出现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遇事容易焦虑紧张的现象。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思想、品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进行此课题研究,探索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教育对策将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学习现状,分析主要学习问题及成因,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开展以留守儿童学习教育为突破口的.教育新路子。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和实验,培养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目标:

  1.探索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形成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的评价量标体系。

  2.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3.找出解决“留守家庭”后顾之忧的对策,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人才培养不出现“断代”而努力。

  4.打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研究一个新的突破口,构建切实可行的教育体系,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5.探寻和积累切合农村初中实际的、有特色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6.让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尽一份力量。

  (二)主要内容:

  1.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现状、形成原因、教育现状的分析研究。

  2.农村初中留守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途径,可以从做人、做事、学习、交流、安全等多方面进行研究。

  3.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个案的研究: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自立能力、学习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能力的教育。

  4.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诚实守信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真诚待人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做事认真负责习惯的培养研究;正确交友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不善与人交际的行为习惯的矫正研究;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培养研究。

  5.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及排除的对策:人际关系的培养 ;健康心理的培养;自我认定意识的培养;关爱他人意识的培养。

  6.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节假日安全的培养研究:自救的培养研究;安全意识提高的培养研究;自爱、自控能力的培养研究。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实施过程、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

  选定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学习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对课题成员进行培训。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实施计划》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学校对全校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学业成绩、父母情况和监护人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反应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树立班主任是关心留守儿童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强化管理意识。

  (2)“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心理分析研究。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进行社会调查、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及心理咨询室,便于留守儿童倾诉、化解不健康的心理情绪。

  (3)“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道德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分析研究。找出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的道德品德差异与心理差异,对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学习成绩进行分析。探究出适合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4)适合“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途径研究。孩子是未来、是希望,农村留守儿童更是以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农村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课题组成员必须认真讨论研究,寻找一条适合“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途径。

  3.总结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对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对结果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并总结出适应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教育对策。推广经验,写出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准备成果验收。

  (二)主要措施

  1.调查:现场走访、问卷调查、文献调查等。

  2.收集第一手资料、数据、事例,分析、整理资料。

  3.形成阶段和最终研究成果:调查报告、论文、数据库、留守儿童德育管理体制。

  七、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的分析

  首先,国家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为课题提供了社会背景条件,国内外已有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他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已取得的许多研究成果和成功的经验,也可供我们学习、参考和借鉴。其次,课题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本课题组教师具有积极投身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意识和主动性,他们先后参与了学校的多项课题研究,许多教师通过行动研究,提高了自己教学能力,强化了教学研究的意思,提高了研究能力。可以说,组织的本课题研究组的成员具备了完成本课题研究的能力;由于我们的课题研究采取行动研究的思路,研究活动就是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因此,在课题研究的时间上,有了充分的保证。同时,课题有得天独厚的实验条件。我校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农村初中,在发展的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校本文化,开放的观念、对新事物的敏感与热诚是我校教师重要的特色。前期学校开展的“让爱伴我成长”手拉手关注留守儿童系列活动,已引起社会的关注,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有着丰厚的资金保障。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培训的行动研究思路,组织了一批脚踏实地、勤于钻研的教师队伍参与本课题研究,校领导亲自参与研究,并在经费上给予全力支持。

  有了以上条件,加之本课题自身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本课题的研究是完全能达到预期目的的。

  八、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响水县运河镇留守儿童现状的第一手调查研究资料一套。

  2.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实验论文、案例研究成果。

  3.运河中学有关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建议。

  4.给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

  5.区域内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有好转趋势。

  九、课题组成员分工

  课题组承担者科研水平及分工:

  王生国,担任本次课题的组长,在课题研究组要是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孙光,担任本次课题的主持工作,将协同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邓洪国,主要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朱从虎,主要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王国海,协同负责资料的收集和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宗开道,主要负责留守儿童的跟踪调查工作。

  单以云,主要负责对留守儿童进行青春期的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

  刘宝,主要负责留守儿童的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高磊,主要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工作。

  王栋林,主要负责开展个案研究,撰写结题报告。

  单康中,撰写相关的研究个案及经验论文等。。

  龚成兵,负责对留守儿童相关资料及个案、论文,图片、影像资料等的收集和整理。

  杨琳,负责撰写相关的研究个案及经验论文等。

  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了解留守学生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撰写研究个案及经验论文等。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7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我校与瓦甸小学联合研究课题。这一课题已于xx年5月被南通市教科所列为“xxx”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经过5个月的筹备工作,今天正式开题了。我代表课题组就课题研究的有关内容向各位作一个汇报。

  一、课题的提出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是基于共生理论研究成果、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不断加速的今天,劳动力流动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进一步扩大,伴随而来的“留守儿童”数量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现象将会也必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城镇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30%,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约占学校总人数的40%。而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仅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就近xx万人,而且还有增长趋势。“留守儿童”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和缺位,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一些儿童内心产生严重自卑感,性格孤僻,行为懒散,我行我素;一些儿童因心灵空虚而盲目寻找其他精神支柱,迷上电子游戏、赌博;有的甚至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关注的现实问题。关注留守儿童是学校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需要。留守儿童身上明显存在的监护权缺失、安全无保障、情感缺乏、性格缺损、道德教育出现真空等问题,已严重影响学校全面育人目标的达成。关注留守儿童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教育部周济部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曾指出:农村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从负面看,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它最终会演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会影响农村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共生理论是一种有助于促进留守儿童发展的理论。“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不同种属的生物一起生活。在我国古老的中医学说中,也早就提出了“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共生理论”。共生理论和方法在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开始应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医学领域、农业领域和经济领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首先为西方社会学者们所提出。他们认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具有高度知识的人与生产工具的综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因此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已经结成了一个相互依赖的共同体。在此基础上,西方的一些社会学家提出了一种“共生方法”的理论来设计社会生产体系,强调社会生产体系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与关系。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共生理论”认为到,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依据“共生”理论来看待和分析学校教育中的发展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宏观重大关系问题就是一种“共生关系”。如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家长、学生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协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共生体,三者之间是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而作为共生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群体完全有可能依据共生体的有效交往资源得以生存、转化与协调发展。

  二、课题概念阐释

  留守儿童是指远离双亲或单亲,多数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的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

  共生理论。“共生”一词的概念源于生物学,指的是不同种群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传递,从而能够合作共生。共生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与经济领域之中。“共生理论”认为:共生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共生的本质是协商与合作,协同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互惠共生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共生现象的必然趋势等等。该理论强调种群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运用共生现象普遍性的观点来看待人类社会中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关系,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关系存在的客观性,从而按照共生原理不断推进其向优化转变,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就是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现状的分析,研究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策略,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积极融入学校主流环境,获得健康快乐成长的研究。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以共生理论观照和分析、解决学校教育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尚属新生领域。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已开始并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基本侧重于一般理论研究方面,而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和实践研究是不够的。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现状的分析,但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还没有较完善的方案出台。已有的研究往往注重针对性矫治留守儿童问题,但从系统层面解决这一问题还鲜有涉及。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借鉴共生理论,针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智力的教育作进一步的理论梳理和实践探索,以探索适合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共生理论下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就是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开拓共生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新进展。

  2、构建更加和谐的育人环境。

  3、进一步探索出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4、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适应当前农村现状的要求,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基于共生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在学校,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实现教育目标,构建和谐校园。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和睦、幸福,促进农村家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家庭。在社会,对促进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学校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等方面加以引导、梳理、教育,促使“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并探索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

  a、共生理论下的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b、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现状。

  c、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

  d、探索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三)研究重点:

  适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思想、学习教育方法及发展方案。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力图以“研究——尝试——反思——生长”为研究模式,力图在研究中尝试,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生长。

  1.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学习。广泛搜集、学习,把握国内外教育教学关于共生理论、留守儿童研究的先进理论与成功经验。

  2.现状调查与分析。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

  3.探究试验的实践研究。在切实把握应然与实然状态的基础上,提出试验方案,开展如问题留守儿童个案研究、留守儿童情感补偿的实践研究、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实践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困难矫治研究等。

  4.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建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发展模式。

  六、研究安排

  (一)研究思路:基于对共生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对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思想、智力教育的研究,并通过他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践来进行教育。在心理教育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包容、向上”;在思想教育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自强、协作”;在智力教育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进步、成才”。

  (二)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xx年5月—xx年10月),准备阶段。

  建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并落实课题研究人员。组织研究人员深入调查,分析现状,确立研究内容,制定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方案,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规划研究经费,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第二阶段(xx年11月—xx年12月),实施阶段。

  1、认真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现状,不断发现新的情况,贴近学生,走近学生。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让学生留得下,学得好,生活开心,家长放心。

  2、根据“留守儿童”现状,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活动中受启发,在交流中受教育,在相处中求愉悦,从个性中找共同点,从共性中找差异。收集案例,加以分析,因材施教,探索出教育“留守儿童”的新方法,新措施。初步拟定留守儿童发展方案、提纲,总结规律,分析提高。

  第三阶段(xx年1月—xx年7月),总结阶段。

  1、总结经验,搜集成果,整理档案,撰写研究报告。

  2、初步制定《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方案》并付诸实施。

  3、申请课题结题。

  七、研究预期成果及保障措施

  (一)预期成果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调查报告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研究阶段小结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研究阶段小结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智力教育的研究阶段小结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共生发展的研究阶段报告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制度制度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方案制度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共生发展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二)保障措施

  1、人员条件及资源保证:

  人员条件是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保证。从参与课题的人员结构看,本课题具备很好的人员条件。课题主持人及核心组成员均从事管理工作已经有多年,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课题研究工作经验,并共同合作参与一项市“十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圆满结题。

  其他人员多为学校各年级的班主任、有教学经验的学科教师,长期在中小学一线工作,他们构成了课题研究具体实施队伍。从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已有经验看,这支队伍都是很出色的。

  2、在确立本课题之前,我们查阅了许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资料,对一些学生及其家长作了科学的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到当前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问题。在农村中小学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确有必要性和很大的实用价值。

  3、课题研究的条件保障:

  领导支持:两所学校领导都大力支持课题的研究,曾专门召开会议,鼓励课题组开展工作。

  资料与设备保障:学校为了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已配置大量教育科研、教育理论类书籍。学校还为课题组配备了多台微机,便于上网查阅资料。

  经费保障:学校计划提供5000元作为课题启动资金,能充分保障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时间保障:学校还对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课务作出适当调整,以便课题组成员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题的研究与实施。

  开展“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发展研究”课题研究,对我们两校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坚信随着课题的启动与发展,依靠全体课题组成员的集体智慧、锲而不舍的科研热情、求真的工作作风及创新精神,一定会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留守儿童开题报告】相关文章: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8-11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2-29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06-25

留守儿童感谢信03-31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通用15篇)01-04

关爱留守儿童的倡议书08-03

留守儿童工作总结05-19

留守儿童之家工作计划02-13

留守儿童教案合集10篇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