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物质的说课稿

时间:2023-09-19 17:40: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世界是物质的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世界是物质的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世界是物质的说课稿

世界是物质的说课稿1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

  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

  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世界是物质的说课稿2

  说教材:本章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结构,从广阔的宇宙到地球上的高山、大地再到微观的原子和分子,都是本章研究对象。学习本章知识后就会知道,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物质的三种常见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基本性质质量和密度,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等,同时学习探究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会应用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说课程目标:本章对知识目标的总体要求不高,但能力目标和意识目标要求较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课标明确地提出了学生要会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淡化概念教学的僵化性。但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参与过程和方法及相互协作精神的要求明显提高。

  (2)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密度概念,这样通过亲自动手参与探究,凸显教育理念的`转化,使学生由被动地对知识的接受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而使学生能自由地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新课标要求学生尝试用密度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这样要求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并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地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终生探索的乐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教材难点和重点密度是本章教材中学生进行探究的中心内容,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因此密度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测液体和固体的密度是综合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密度的知识等内容,它既是检验学生前述知识自主学习的标准,也是学生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是本章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而原子的结构,看不见摸不着,老师既无法讲透彻,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基础,画出原子结构的模型,所以是老师难教、学生又难理解的内容,它是本章的难点。

  考点分析中考重点、热点:(1)天平的正确使用;(2)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物质的密度;(3)密度知识的应用;(4)密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结合;(5)密度与压强、浮力、功等相关知识点综合;(6)与密度相关的开放性、探讨性、设计性问题。

  说学生;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单亲无亲家庭,家长的监管能力较差,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约束能力差,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课堂效率,以学为主当堂达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是还要关注后1/3学生的发展,不离不弃,鼓励和激励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说教学设计;1.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主学习,梳理知识点2.让学生交流讨论归纳知识点,完成学案上的问题,使学生构建知识框架3.展示知识点和问题,加深印象,教师补充拓展,使学生掌握知识点4.通过测量液体的密度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终生探索的乐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5.通过当堂达标巩固知识点,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世界是物质的说课稿3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重点难点】

  1.重点: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的定义

  2.难点: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课程标准】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

  【教材助读】

  1.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 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 的一部分。

  (2)物质的定义:

  (1)物质是 ,并能为人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

  而不是指某一种 。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其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 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 起了决定性作用。

  (2)从其构成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 和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 。

  3.世界的物质性

  总之,自然界是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 。

  人的意识是一开始就是 ,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

  【独学自测】

  1.有人断言:“更大的神只要一想就能把人创造出来。”这种观点:

  ①认为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②属于神创论的观点,是极其荒谬的 ③否认了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④否认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属于唯心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人们能够创造出自然界里本来没有的东西,如计算机、电冰箱、宇宙飞船等。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创造自然物 B.人工化的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性

  C.人们能够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D.人们已经全面把握自然规律

  3.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4.“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下列对“物质的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A.物质就是看得见的客观实在,其形态千变万化

  B.物质就是千差万别的事物的总和

  C.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物质是对万事万物所有属性的概括和总结

  5.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 ②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6.促成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跃的是:

  A.语言 B.意识 C.物质 D.社会劳动

  7.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自然界的物质性 B.人类社会的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生产方式的客观性性 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客观性

  8,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胡安·科勒发现暗物质存在的迹象。20xx年12月17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科学卫星系列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转移轨道。这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探测研究迈出重要一步。

  (1) 这里的暗物质是哲学上所讲的物质吗?

  (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什么关系?

  探究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 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

  (2) 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

  (3) 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课堂总结

  三、我的知识网络——归结总结、串联整合

【世界是物质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01-14

《阳光》说课稿12-18

《猫》说课稿03-08

秋思的说课稿03-25

数轴说课稿05-04

浮力说课稿07-02

匆匆说课稿07-14

生物说课稿07-14

《赵州桥》说课稿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