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11-10 21:11:0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浅显易懂,看似平淡却含义深刻的童话故事。通过讲述小骆驼因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委屈,到沙漠里亲身体验后,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故事,赋予我们这样的道理:我们要辨证地看待事物,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对于自己,更要树立起自信。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好教材。但三年级的孩子对骆驼和沙漠缺少一定的认识,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

  3、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1)感悟课文内容,知道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用处。(2)充分理解小骆驼的情感变化。教学难点是: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悟课文蕴涵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为了较好的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达到教学目标完成的最优化效果,我预定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三、说教法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通过这童趣横生,扣人心弦的故事,去自然而然,比较到位地感悟文章赋予我们的深刻道理呢?根据文章及学生特点,我决定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创设与课文相匹配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真正走进小骆驼的这个角色中,再在步步推移地比一比,看一看,读一读,问一问等学习活动中,揣摩体会小骆驼的心路历程,情感变化,从而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二)、入情入境,角色体验,感悟“自豪”。

  第一步:外表比较,体验“委屈”。

  1、创设这样的情境:一天,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点击课件,书上插图),小红马对小骆驼说了什么吗?

  出示填空:你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长着(两层睫毛),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多难看呀!

  (1)引导学生看图,了解小骆驼脚掌、眼睫毛和驼峰不美的外形特点。

  (2)观察小红马的神态,抓住“喷着响鼻”看出小红马看不起小骆驼。

  2、想象:假如你是小骆驼,对小红马的嘲笑,你会想些什么呢?

  3、指导读,读出小红马“喷着响鼻”瞧不起的态度,嘲笑的语气以及小骆驼委屈、自卑的内心。

  4、听了这些话,小骆驼十分委屈,于是它把这些话告诉了妈妈,骆驼妈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读出疼爱的语气。

  过渡:正因为小红马说它难看,所以小骆驼觉得挺委屈的。于是,妈妈决定和小骆驼到沙漠中去旅行一次。

  第二步:沙漠之行,深感“自豪”

  1、了解沙漠

  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看到了怎样的沙漠”引导阅读,并划出有关描写沙漠的句子。组织交流时,我将抓住“茫茫、无边无际、松散、铺天盖地”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沙漠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了解说说对沙漠的印象,然后播放一段沙漠的录象,借助课件媒介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感受在沙漠生存的极其不易。

  小结并过渡:虽然沙漠里的气候如此干燥,环境这么恶劣,可小骆驼和它的妈妈还是愉快地结束了这次沙漠旅行,而且小骆驼还有了新的想法。

  2、引导质疑

  点击课件——(最后一节)读读这一节,思考一下,你特别想知道什么?(交流筛选后点击课件——两个问题:(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各有什么作用?小骆驼因为什么事而深感自豪?)

  3、走进沙漠

  请同桌合作学习课文的第3、4小节,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

  学生交流,随机出示:(点击骆驼相应部位,出现文字)

  a、驼峰:点击课件:驼峰和文字

  望着无边无际的沙漠,小骆驼担心地问妈妈:“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板书:贮存养料 )

  同桌分角色读,男女生读(读出小骆驼的担心和妈妈的自豪)

  b、脚掌:点击课件:脚掌和文字

  妈妈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引导学生读出妈妈自豪的语气。(板书:防止陷进沙子里)

  c、睫毛:点击课件

  说话间,一阵风铺天盖地刮过来。妈妈让小骆驼俯下身子,闭上鼻孔和眼睛。一会儿,风沙过去了,小骆驼的鼻孔和眼睛里没进一点沙子。

  点击课件——风声,感受风铺天盖地。

  想象当时的样子,读好这句话。板书:挡住风沙

  师小结:原来看似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都有这么大的.作用啊!其实,骆驼在沙漠里能驮人载物,是其他动物不能代替的,所以,这看似难看的骆驼,被人们称为“沙漠之舟”。让我们分角色朗读3、4小节,再次体会骆驼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

  第三步:再扣课题,领悟道理

  1、再次引读第五自然段:沙漠之行结束了,小骆驼默默地想:我们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用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师:结合前面学的内容,你把这句话分解开来说说吗?试用上“虽然……但是……所以……”

  生:虽然我的脚掌又大又厚,但是它可以保证我在沙漠里行走而不陷进沙子里。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最后,我再让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上,用一句话进行高度概括吗?

  生:虽然我的脚掌、眼毛、驼峰都长得很难看,但是在沙漠中都很有用。所以,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2、师:学到这,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让学生说一说。注意引导学生从“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其有没有用处”方面说一说。

  (三)、拓展表达,回归生活,强化“自豪”

  曾经让小骆驼十分自卑的长相,也让他找到了自豪的感觉。在生活中,学习上,你一定有许多值得自豪的地方,能跟大家说说吗?

  五、说作业:

  1、(课后第4课)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我们将在口语交际课上进行展示。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后反思

  一、读中感悟 ,体会情感变化

  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找一找表现小骆驼心情的词语,学生能一下子找到“委屈”“自豪”两个词语。然后我让他们说说为什么感到委屈?学生都能复述出第一段的内容。并且读小红马的嘲笑语气读得很好。然后用“那它后来为什么又自豪呢了?”自然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学习。

  二、 借助媒体,分角色朗读,了解脚掌、睫毛、驼峰的作用

  课文中描写的沙漠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看过沙漠。而本课中的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的作用只有在沙漠中才能显得出它的作用。因此我借助多媒体,通过图片的展示和语言文字的训练,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接着我话锋一转:就是在环境这么恶劣的沙漠里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骆驼妈妈和小骆驼的语气。感受骆驼身上难看的东西的作用。先结合课文说,再结合自己说,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同时提升本课的主题,学生由骆驼的自豪引发到自身的自豪,由此及彼,由人及己,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三、指导拓展延伸

  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还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与小骆驼进行心灵的对话,并利用文本的“空白”,启发学生想象:沙漠旅行后,小红马和小骆驼再相遇时,小骆驼会对小红马说什么?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运动与力第5节二力平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力的概念和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姿态时所爱的力称为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通过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平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目标。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方法,

  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组间协作、讨论归纳等方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悬挂在屋顶上的灯)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些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此引出二力的平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实验探究与验证:

  (活动1)两个力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研究两个力的大小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进行仪器组装,选择适当数量的钩码,来改变细线对硬纸板两个对角拉力的大小。

  (活动2)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研究两个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步骤:卡片一侧不挂钩码,另一侧挂两个,使卡片受两个力沿同一方向。

  (活动3)作用在硬纸板对角上的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

  步骤:把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小卡片受到的两个拉力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分析归纳:

  1)、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时,卡片_________;当两个力的大小不等时,卡片___________。(平衡/不平衡)

  2)、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在一条直线上。当两个力方向相反时,卡片_________;当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卡片__________。(平衡/不平衡)

  3)、使小卡片所受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当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____;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卡片___________。(平衡/不平衡)

  演示:用剪刀把平衡的纸片剪成两半。

  在得出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条件内容,仔细推敲,深入剖析,将条件概括提炼出来。教师小结:同物、等大、反向、共线。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条件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培养概括思维能力。

  (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几对力中,哪对是平衡力( )

  A.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B.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子的压力

  C书对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

  D书受到的重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

  (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三要素完全相同,则此两个力( )

  A 一定是平衡力 B 一定不是平衡力

  C 可能是平衡力 D 无法判断是否是平衡力

  (3)为什么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

  3、课堂小结:由学生归纳本课所学知识

  4、课堂练习

  5、布课外作业

  七、说小结

  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提升了情感。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是两向量之间的乘法,而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把向量之间的运算转化为数之间的运算。本节内容是在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运算律的基础上,介绍了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为解决直线垂直问题,三角形边角的有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办法。本节内容也是全章重要内容之一。

  二:说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

  (1):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以及它们的一些简单应用,以上三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以及它的灵活应用。

  三: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因为本节课重点的坐标表示公式的推导相对比较容易,所以这节课我准备让学生自行推导出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公式,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几个重要的结论:如模的计算公式,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2)讲解式教学法

  主要是讲清概念,解除学生在概念理解上的疑惑感;例题讲解时,演示解题过程!

  主要辅助教学的手段(powerpoint)

  (3)讨论式教学法

  主要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来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

  四: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借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上和学生的交流,从而达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精讲多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推导两个向量数量积的坐标公式,引导学生推导4个重要的结论!并在具体的问题中,让学生建立方程的思想,更好的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准备这样进行:

  首先提出问题:要算出两个非零向量的数量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量?

  继续提出问题:假如知道两个非零向量的坐标,是不是可以用这两个向量的坐标来表示这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呢?

  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公式,在此公式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得到以下几个重要结论:

  (1) 模的计算公式

  (2)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两向量夹角的余弦的坐标表示

  (4)两个向量垂直的标表示的充要条件

  第二部分是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更加熟悉公式并会加以应用。

  例题1是书上122页例1,此题是直接用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公式的题,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这个公式,并在此题基础上,求这两个向量的夹角?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两向量夹角的余弦的坐标表示公式例题2是直接证明直线垂直的题,虽然比较简单,但体现了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这种方法要让学生掌握,其实这一例题也是两个向量垂直坐标表示的充要条件的一个应用:即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否为零是判断相应的两条直线是否垂直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题3是在例2的基础上稍微作了一下改变,目的是让学生会应用公式来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在这要有建立方程的思想。

  再配以练习,让学生能熟练的应用公式,掌握今天所学内容。

  然后是学习小结(由学生完成)

  最后作业布置!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的内容虽然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愽大而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好教材.这一课需要用两个课时完成.

  二,说理念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在学生疑难处适当点拨,从而突破重难点.

  三,说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诗歌中一个小节.

  四,说教法

  重视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重视学生自读自悟,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五,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在教学中给足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自读自悟.

  六,说教学流程

  一,紧扣生活,导入新课.

  学生的已知经验是其思维的源泉,首先我问学生:你们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吗知道神笔的作用吗让学生明白马良这枝神奇的笔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这样就调动学生对神笔的兴趣,学习的欲望也被激发了.

  二,听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精点,它融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以精碎的语言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教学初始,让学生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形成感性认识.

  三,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交流个性化的识字方法.

  低年级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以识字为主,二年级的识字量大,学生认的快,忘得也快.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采用多种形式多次复现生字,先让学生四人小组按小组合作识字三步法合作识字,并要求学生在小组自学中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再向小组成员讲一讲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识字方法.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先由学生提出难记的生字,全班交流共同识记,而后齐读几遍.最后我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领读,开火车读,小组赛读等多种形式反复出现生字,及时正音,并把生字放在词语中认读,进一步巩固生字的音,形,义,以此突破本课的重点,同时把评价融入其中.

  四,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在学生学会生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并提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让学生自读课文中再一次感知课文内容.

  五,细读课文其中一节,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课文的好处是: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的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的:由小组自由选择喜欢的一节学习,小组内读后交流:这一节诗讲什么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学生充分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就此一节适时点拨引导,而后让学生个别读,齐读,小组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总之,整个设计,我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让学生学有所得,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是依据课标“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传统美德”的要求编写的。作为“融入民族文化”的第二框,本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并自觉做中华民族精神弘扬者,因此本课时在第二课的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能力】明确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难点: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世界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学生盲目跟从外来文化、漠视民族文化,造成混乱的价值取向,因此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践行民族精神显得非常必要。

  三、学法与教法

  思品课的“实践性”、“人文性”特点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因此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由于这一框的内容多而庞杂,对学生的知识累积和归纳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能力与我们的预期有较大差距。为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将在课前让学生查找完成相关知识,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会甄别与筛选。

  我的具体教学流程是: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课间:MV《青花瓷》——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小切入点。学生对周杰伦的《青花瓷》熟悉和喜欢,青花瓷器—中国文化的喜欢就是认同,为导入渲染情景做铺垫,学生易投入。

  2、导入:新近热点材料(图片)——12.16,乌镇——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18日今天闭幕。这座中国江南水乡,再次吸引全世界的目光。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获得诺贝尔药学奖。——设计意图:中国文化被世界认同。

  (二)体验感悟,达成目标

  本环节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一、预习检测平台:(分组展示)——填空、判断、搜集

  二、感悟交流平台:(突破重难点)

  1、追踪探究一:(视频材料)12月10日屠呦呦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和引发国内媒体及公众关注;(图片材料)微信和网民刷屏、演讲题《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请你结合教材的相关知识,感悟文化认同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生:小组合作完成—交流;

  师:归纳并展示学生找到的4点重要性;

  师:请生列举所知道的“情为祖国动”的事例并谈自己的感受)

  2、追踪探究二:材料:东晋药学家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从古籍中得到启发,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后,最终分离提纯出抗疟有效单体青蒿素。青蒿素治疗疟疾在动物实验中获得成功后,她和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获奖后,她在采访中说道:“没有我的团队,我什么也做不出来,这个荣誉属于我、我的团队和整个国家。”

  头脑风暴:(1)结合材料说说屠呦呦是如何获得成功的?

  3、追踪探究三:材料:12月12日,屠呦呦在瑞典领奖时的演讲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做结,并“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并说:“我因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是传统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难得机遇,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加强中医药界和世界各国高水平学术交流,增进国际科学界对中医药的了解。”

  (1)反思行动:结合材料,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该怎么办?(国家;公民)(2)思辨比拼:“直面外来文化” (分组抢答)

  ●七嘴八舌:列举你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外来文化。

  ●设疑导思: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会有这些外来的`文化?

  ●联合对抗:有些同学认为:屠呦呦因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我们多学点本国传统文化知识好;有的同学却说:过分依重传统中医学,不利于学习外来文化。

  (做一做)针对以上同学的讨论,请运用《融入民族文化》相关知识,对发展中国医学合理措施写出相关理由(依据)。(请分组合作探究,谈谈你的看法。)

  措施

  理由(依据)

  突出中医传统学习

  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3)、赏心悦目:MV《青花瓷》片段欣赏

  (选一选)“天正在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优美的中国传统诗词的风格,配乐中浓郁的中国风的味道,同时又采用新的编曲、新的唱法。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周杰伦的《青花瓷》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广为传唱。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A.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B.既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又要使世界文化进入中国

  C.既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又要直面外来文化D.既要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剔除传统文化的糟粕

  4、追踪探究四:材料:屠呦呦在采访中说道:“这次获奖,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同时12日她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希望各界给予中国传统医药持续的关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在招待会上说,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的科学发现“书写了世界医学史的重要一页”。

  (议一议):中国科学家取得的成功给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以怎样的启示?

  (变式:在当代,我们要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传承中创新?

  5、直击中考平台:视频材料《中而新、苏而新》

  关注生活:苏州博物馆新馆是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的。他坚持“苏而新,中而新”的设计理念,即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既体现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和悠久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又体现现代科技发展成果,并借鉴西方博物馆建筑艺术的优秀成果。独具特色,无与伦比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1)请你运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融入民族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苏州博物馆新馆“苏而新,中而新”设计理念的正确性。(3分)

  (2)请你自己命题,将第(1)问变式为一道演绎题,并自己完成。

  (3)对此,有人认为,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只需“寻根”、继承就行。请你运用“融入民族文化”有关知识加以评析。(5分)

  三、学习收获平台(课堂总结):学完《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之后,我想同学们必然有很多的肺腑之言……同学们,请听我说: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的是提纲式板书,这种板书纲目清楚,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认知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

  我今天说课的教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9课《母亲的恩情》一课的生字练习,分别是“恩、补、针、根、抚、摸、报、迟、寸、永、润”,左右结构的字偏多,其中又以“提手旁”的字居多。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重点指导的生字“无”和“把”,第一个字均放大出示,并附有书写要点说明,旨在训练独体字和提手旁的字的书写。第二部分是本课生字描红、临摹和临写的练习,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第三部分是临写《游子吟》这首诗的书法作品,目的是初步认识并欣赏书法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国书法艺术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二年级识字写字的标准和本课实际,我将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部分:

  1。掌握独体字以及带有“提手旁”的字的书写要领。

  2。写好“恩、补、针、根、抚、摸、报、迟、寸、永、润”等字,写得正确、美观、比例恰当。

  3。通过讨论、评价及实践等教学方式,了解独体字和带有“提手旁”的字的一般书写规律,训练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4。通过古代书法家故事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认识到学好书法必须要持之以恒。

  其中本课时着重训练第1、2、3项目标。

  围绕这个教学目标体现的教学重点是书写11个生字,难点是掌握书写规律,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关键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及笔画形态特点。

  我觉得书法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小学写字教学,作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教育形式,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我将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掌握书写规律。

  二、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写字姿势歌导入新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提出“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因此,在第一环节中,我首先出示《写字姿势歌》,复习正确的书写姿势,提醒学生:身体坐正,脚平放,注意做到“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眼睛离桌面一尺,胸离桌边一拳。 环节二:指导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

  要想写好一个汉字,不仅要掌握字体结构,还得把握在书写过程中,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分配好每一部分的间架比例。

  所以我出示本课生字,指导学生观察汉字的字体结构,同时指导学生观察每一部分的间架比例,以及每一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比如:“无、寸、永”是独体字,笔画应写得舒展;“恩”是上下结构,应写得上紧下松,上窄下宽;“迟”是半包围结构,“尺”位置稍偏右上,“走字底”的捺向右下斜;“补、针、根、抚、摸、报、润”是左右结构,应写得左窄右宽,左紧右松。

  环节三:指导写独体字。

  本课的独体字有:无、寸、永,重点指导“无”。

  第一步指导学生读《习字册》中的书写提示,结合观察说说提示的意思,再让学生描红、临写生字各一个,最后展示学生的书写并点评。

  第二步让学生依据以上方法自己观察“寸、永”,并指名说说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学生根据提示练习描红、临写生字各一个,最后点评。

  环节四:指导写带有“提手旁”的字。

  本课带有“提手旁”的字有:把、抚、摸、报,重点指导“把”。 还是分两步进行教学。第一步指导学生读《习字册》中的书写提示,结合观察说说提示的意思,再让学生描红、临写生字各一个,最后展示学生的书写并点评。

  第二步让学生依据以上方法自己观察带有“提手旁”的字:抚、摸、

  报,并指名说说你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声旁的书写要点。学生根据提示练习描红、临写生字各一个,最后点评。

  环节五:学生练习书写其他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老师巡视时可以抽取书写优秀的作业,在全班同学前进行点评,给予鼓励,是激发学生写字兴趣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有成就感,他们就愿意去写字,写好字。在课堂最后再小结书写要领,并布置适当的课外作业。

  各位领导、老师,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设计安排,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11课《比本领》第一课时。现在我分六个部分加以说明:

  第一部分:说教材

  《比本领》是一篇童话,主要叙写了金丝猴和梅花鹿在比赛摘果子的过程中认识到合作是很重要的。本文结构层次清楚,故事的重点是梅花鹿和金丝猴合作摘果子的过程。另外,文章内容充满童真、童趣,便于学生阅读。而从思想方面,本文借有趣的故事,说明了合作的重要

  第二部分:说目标

  依据课标对本学段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结合文中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理解内容,能对比梅花鹿和猴子的想法与行动的语句,领会课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和别人合作的重要性,并教育学生愿意、学习和他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随文识字,理解文中“得意洋洋”、“垂头丧气”等重点词语。培养合作意识。

  第三部分、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四部分:说学法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通过让学生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动手练笔等学习方法,理解课文,培养合作意识,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

  第五部分: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物图片导入:今天动物王国的朋友聚会,看他们来了!(课件)图上都有谁?这次聚会的主题是:“我会什么”请小朋友快来连线吧。然后问一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什么?学生兴致勃勃,我适时引入主题:他们中间数金丝猴和梅花鹿吵得最凶,他们要来比一比谁的本领大。他们谁的本领大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童话,名字叫《比本领》板书课题

  接下来我让小朋友说说您心目中的金丝猴和梅花鹿的样子,同时我借助图片《课

  件》简介梅花鹿和金丝猴。这样以图画的演示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的生动,同时又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更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我努力将识字与学文结合起来,让读文为识字服务,让识字为更好的读文奠定基础,我这样设计:

  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圈画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同桌交流,然后分段指名朗读课文,同学边听边订正字音,初步感受合作带来的好处。最后我出示课件检测词语认读:这一环节我采用的是指名读和开火车读,加深认识,并交流识字方法。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

  对课文的领悟我将分为比赛前、比赛开始、摘到果子三部分进行。

  (比赛前)

  我由“考”字引入找出大象伯伯出的考题,学生会找到(课件语句),我随机启发:大象长得什么样?他的话应读什么语气?学生说后我总结读出大象忠厚长者的语气,要读重一些、慢一些。

  听了大象伯伯的考题,梅花鹿和金丝猴有了什么想法?学生找到(课件)读一读,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会说:他们俩都很自信。那你又是从哪个词语感受到的,学生会找到(一定)一词。我趁机鼓励学生带着自信大声朗读这句话去感受他俩的'自信。

  2比赛开始部分 ○

  (1)先让学生找一找从哪儿看出梅花鹿跑得确实快?学生会找到相应句子(课件)。再让学生找到重点词语并圈画出来。

  通过指导(飞快、轻轻一跳、一口气)这几个词语,读出梅花鹿跑步的本领确实很大。板书:梅花鹿跑得快

  接下来请学生补充词语,指导读出对梅花鹿的钦佩。也能开阔思维。

  然后引出课文中形容梅花鹿的词语——得意扬扬,让学生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并指导朗读出得意、骄傲的心情

  (2)此时提问梅花鹿本领这样大,那他摘到桃子了吗?学生会说:“没有”那就请你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吧。(课件)补充词语并启发学生理解体会“垂头丧气”这个词语,学生会发现与得意洋洋是一对反义词。我顺势质疑:得意扬扬写出了梅花鹿高兴的心情那垂头丧气呢又是一种什么心情?鼓励学生去尝试读出梅花鹿因为不会爬树而没摘到果子时的难过失望的心情。

  再通过表演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在孩子对比读的基础上去体会梅花鹿的不同心情。在这一部分的设计中以读代讲,通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读

  及表演读让学生深入体会角色的心情变化。

  (3)这时的金丝猴在做什么呢?学生很快找到有关语句:(课件),他又是什么心情?哪个词看出来,你会读吗?此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读。

  (4)最后我让学生轻闭双眼,想象当时出现这样一幅场景:梅花鹿面对着满树红彤彤的果子干瞪眼;小河边金丝猴过不了河,急得抓耳挠腮,这可怎么办呀?来让我们回顾大象伯伯的考题,(课件)其中大有奥妙:通过同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明白,要想摘到果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3摘到果子 ○

  本段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自学提示:)

  学生首先汇报摘到果子的办法:梅花鹿驮起金丝猴,过了小河,金丝猴很快爬上树摘到果子。可见(金丝猴的本领是会爬树)板书

  接着汇报为什么他们都笑了,体会到合作让他们成功完成任务。此刻我点拨合作与友爱的区别。合作更强调人与人之间在行为上的配合。

  当学生深刻体会全文后,此时让学生带着情感通过分角色的形式朗读全文,对全文做整体的回顾。

  (四)、拓展思维,总结升华

  学会合作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你知道还有哪些事情是要靠合作才能完成的吗?动物之间需要合作;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合作;国家与国家之间更需要合作呀!

  今天,我们参加了动物王国的聚会,你有哪些收获呢?(让学生说一说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有那些事必须要合作才能完成?

  更让学生知道我们该怎么合作,动笔写一些,让情感教育的目标实现的更好。)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一个好的板书可以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

  一。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文中小动物及他们的特性,结合本文的主题“合作”,理解课文,升华主题。板书如下:

  比本领

  梅花鹿 金丝猴 跑得快 会爬树

  合作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蒸发是常见的一种汽化方式。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是解释许多现象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学生对于蒸发现象很熟悉,因此,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自己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并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去。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蒸发快慢的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蒸发吸热才能解释一些有关的现象,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都很有用,所以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难点: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这两点知识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往往不能用来解释有关的现象。做好实验,使学生对蒸发吸热获得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解释现象时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不要想当然地回答问题。例如回答扇扇子会感到凉快,不要因为一说凉快就认为是扇扇子能降温,而要运用蒸发吸热降温来解释。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节的教材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蒸发现象,理解蒸发快慢的条件;

  2.知道蒸发吸热利用蒸发降温;

  3.会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解释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量随两个量变化的定量关系;学习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确定本节采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设疑激趣 引出课题──分组讨论 解决问题──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教师点拨 解疑释惑──创意设计 应用实践──总结评估 交流感受──课后实验 巩固强化等一系列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教法包括: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等。

说课稿 篇9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说课设计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1.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

  3.教材思路分析:本节课主要三部分内容使用3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上,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尤其是北半球,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4.课时安排:共3课时,本课时内容: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6.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通过FLASH动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突破本课时中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⑵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⑶ 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四、教法和学法:

  ⒈ 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由假设到验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也让学生初步掌握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科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抽象,且理论性极强,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结合动画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⒉ 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的懂,而且要使学生懂得学。

  (1)要教给学生读图识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五、板书(略)

  六、教学过程: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

  设 计 意 图

  复习引入

  承转过渡

  (1)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2)提问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用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温故知新使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作个铺垫

  如果A地是赤道,B地是极地,地球不自转,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转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讲

  授

  新

  课

  提出假设条件

  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学生小结

  假设①地球不自转

  ②地球不公转

  ③地球表面均匀

  完成教材P36活动

  教师指导,提出假设条件,化简为繁,既降低了难度,又对上节内容进行复习和运用

  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介绍单圈环流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启发思维

  讨论

  得出结论

  地球实际是在不停的自转,如果考虑自转因素,则单圈环流会不会存在?为什么?

  向学生提出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气氛

  单圈环流不会存在

  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展示单圈环流形成的FLASH动画(立体图和侧视图)

  提出假设条件

  学生深入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

  展示成果

  假设①地球自转

  ②地球不公转

  ③地球表面均匀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三圈环流绘图,并适时点拨

  通过小组动手绘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和合作精神

  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并绘出示意图

  选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成果,并分析过程,其他同学点评。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归纳总结

  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FLASH动画(立体图和侧视图)

  补充点评

  利用动画,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深入探究

  1、七个气压带形成机制有何差异?

  2、高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如何?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小结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相关内容

  加深印象

  练习巩固

  读北半球的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问题。

  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提出假设条件

  深入探究

  得出结论

  设疑

  假设①地球自转

  ②地球公转

  ③地球表面均匀

  通过动画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化繁为简

  演示全球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动画,观察并探究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如何移动?

  课后探究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吗?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将探究活动向课后延伸,也为下一节学习埋下伏笔

  梳理知识

  展示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框架,将所学知识相互转化

  本节课的内容难点比较集中,知识点较抽象,运动形式复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优势,学生协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以此突破难点,使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

【说课稿】相关文章:

《纳税》说课稿07-18

印度说课稿07-20

变阻器说课稿07-20

比应用说课稿07-12

匆匆说课稿07-14

生物说课稿07-14

《赵州桥》说课稿07-14

《小池》说课稿12-18

赵州桥说课稿12-24

鹭鸶说课稿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