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国学经典》有感

时间:2023-04-02 16:39: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国学经典》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国学经典》有感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国学经典》有感

读《国学经典》有感 1

  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希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国学,是我的最爱。

  现在,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

  《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

  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己不断改善。“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内容,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老师,关心兄弟姐妹。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特别深刻,因为自己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己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己,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现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知道了,一会就来。”接着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该啊!

  国学是我们中

  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家有利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们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这经典的国学,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实感,学会出事,学会做人。

读《国学经典》有感 2

  暑假里我读了《我爱国学》这本书,书中的每个章节都令我回味无穷,让我感触很深。

  本书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大爱无言》这一章了。这一章主要讲述了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孝心。书中,14岁的马鹏飞同学因父母离异先后遗弃了他,奶奶成了他唯一的亲人,小鹏飞5岁时,奶奶也因病失明,从此马鹏飞就得撑起这个家。奶奶住院了,小鹏飞24小时都陪着奶奶,每天为奶奶服务,他每天给奶奶做饭、送饭、喂饭,自己却偷偷地吃酱油拌饭。有时邻居送个鸡来,鹏飞都给奶奶吃了,自己却从不舍得吃一口。马鹏飞为了防止奶奶吃错药,把药都分开放,这些药怎么吃,吃几回,小鹏飞都很清楚,就是在这样艰辛的条件下,他一刻也没有放松学习,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再看看我们这些父母心中的'宝贝、家中的“小皇帝” 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我们还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的时候,马鹏飞却背起了这个家;当我再看看我们这些父母心中的宝贝、家中的“小皇帝” 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当我们还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的时候,马鹏飞却背起了这个家;当我们早上还睡得很甜的时候,马鹏飞早就起来给奶奶做早饭了;当我们被父母送去上学的时候,马鹏飞还在家里急急忙忙地收拾家务并准备自己走着去上学。我们应该好好学习马鹏飞这种“大孝无言、大爱无声”的精神。在父母下班回来,哪怕为他们沏杯茶水、捶捶背、端上一盆洗脚水,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也会给他们一个莫大的惊喜。

  读了《我爱国学》这本书,让我感觉到:其实,“孝”很简单,“孝”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每时每做到“孝”吧!

读《国学经典》有感 3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细读后你会发现“核心素养”实则是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整体要求,甚至还有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范畴。每一个自然人都会是学生,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的过程,只要是生活在中国,这份“核心素养”都离不开我们。

  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

  核心素养成为教改的.支点,未来学校的六大变化究竟有哪些?归纳起来有6大方面

  1、育人导向发生变化: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

  2、课堂教学发生变化: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强调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和价值。

  3、实践活动发生变化: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实践育人的价值。

  4、课业负担发生变化:学生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5、课程发生变化: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提供满足孩子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的课程,特别关注核心价值观、生涯指导、金融理财素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

  6、课程适应发生变化: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进一步突出地方、校本课程的时代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虽然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只有浅浅的理解,但作为一个教师看到这些发展方向内心还是期待的,这应该就是每个老师对自己学生的期许,那么作为一个老师也要以一个全新的标准要求自己,先改变自己,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带给学生发展。如果希望自己的学生有正气、有志气、有勇气、有骨气、有底气、有灵气、有才气、有人气,那么就先塑造自己吧。

读《国学经典》有感 4

  《中华五千年》是一本介绍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的优秀读物。

  这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如姜太公钓鱼,大禹治水,荆轲刺秦,商鞅南门立木,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在孟子很小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对孟子的教育。孟子小时候住在一块墓地旁边。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孟子耳濡目染,天天看到人们下葬逝去的亲人,便和小伙伴们玩游戏,模仿人们下葬时的场景。这一切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认为这样不利于孟子的教育。便搬家了,搬到了一个市场旁边。但这次孟子却模仿市场里的商人和小伙伴们做起了买卖的游戏。无奈之下,孟母再次搬家,这次搬到了一所学府旁边。这回孟子开始认真地进行学习了。最终,孟子成为了儒家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孟母对孟子教育的重视。即使在21世纪,父母依旧要重视子女的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国家更是要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这样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业才会后继有人。

  从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以及华夏民族勤劳、勇敢、睿智、谦恭的民族精神。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今天的学习机会,努力发扬光大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伟大祖国。

读《国学经典》有感 5

  五岁时,妈妈就教我背《弟子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如今我仍然能铭记于心,倒背如流,其中的道理随着一天天长大也明白了不少。

  快开学了,吃完早饭,妈妈让我拿出作业单梳理一下,看有没有作业没完成,查漏补缺。我一看还真是粗心,第三个作业读《我爱国学》并写出读后感给漏了,于是我赶紧打开这本书读了起来。“儿子,吃饭了。儿子,吃饭了”,妈妈叫了好几遍我竟然没有听见,妈妈只好打开房门叫我,唉,我回应了一声,这才从书中回过神来,原来我读了整整4个小时,此时的我泪眼朦胧……我读过许多书,被感动过被吸引过,但读的时间都不太长。像今天这样4个小时坐着不动专心读书还是头一回,妈妈总说我有多动症,原来我不多动,我的脚被书中的香味勾住了。

  《闵子骞的故事》中“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让我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的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我真正体会到孝行的感化力量和伟大所在。我要以闵子骞为榜样,与同学友好相处,学会宽容,不斤斤计较。有时同学碰我一下,我非要打他一下才觉得不吃亏;有时同学把我的笔袋弄到地上,我非让他捡起来并道歉才行;有时同桌不经过我的同意,拿我的笔用,我会发脾气,好几天不和他说话。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这样做了。

  然而更让我心动的是《马鹏飞的故事》:马鹏飞5岁时,父母离异,先后遗弃了他,他只能与双目失明并有糖尿病的奶奶相依为命。为了照顾奶奶,他每天5点起床烧两壶开水凉成温水灌到暖瓶里,留着白天给双目失明的奶奶喝。然后照顾奶奶穿衣服、洗漱、打针、吃药、准备好早饭、午饭、收拾好碗筷后去上学。这是马鹏飞每天的必做事情,9年过去了,从没间断过。如今14岁的马鹏飞品学兼优,被评为辽宁省“道德小模范”。他长大想当医生去帮助向奶奶一样患糖尿病的人,为他们解除痛苦。感动的泪水在我的脸颊上无声地流淌……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深深地理解了大孝无言,大爱无声的真谛。同时也感到自己是多么的幸福!享受爸爸妈妈的关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疼爱。可我还在福中不知福,动不动发脾气,使小性子,学习不用心,成绩好坏无所谓。此时此刻,我感到很惭愧,不由自主地说:“马鹏飞,你真了不起!”我此时才明白妈妈经常唠叨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含义。望着窗外飘着的雪花,内心如同打翻的五味瓶,我陷入了沉思……回归神来,我想起学过的.亡羊补牢的故事,对!我现在就改掉不良的习惯,向马鹏飞学习。沉重的心变得愉快起来,我觉得我长大了。

  生活中,爸妈的言行也深深影响着我。记得奶奶58岁那年因煤气中毒导致半身不遂。爸爸妈妈除了上班还要护理奶奶,每天为奶奶按摩30分钟,搀扶着走1小时,每次爸妈都感觉很累很累,但他们从无怨言。13年过去了,在父母的精心护理下奶奶竟能拄拐自己走了,医生都说不可思议。我想是爸妈的“孝行”感动天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此时的我懂得其中的内涵。我也会主动抽课余时间给奶奶讲学校的趣事,帮奶奶洗脚、剪指甲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都夸我长大了,我觉得这么做是应该的,因为我是龙的传人。孔子曰:“孝,就是给父母长辈好脸色”。我会将其化为自觉的行动,争做一名有“孝行”的好少年。

  阳春三月,让我们沐浴“爱”的阳光成长,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又大声地背诵起来,心如同被微波炉烘烤着,暖暖的。

读《国学经典》有感 6

  小时候,妈妈常常叫我背《三字经》,那和谐的音韵像一首歌回荡在我耳边。然而,每次妈妈给我讲《三字经》的意思,我只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如今,《国学启蒙》踏着轻盈的步伐走进我的生活,瞧,它那浅蓝色的封面透着浓郁的古典风,吸引着我的.眼球,让我爱不释手。它包含了许多历史故事,蕴藏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引领着我穿梭在中华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中,让我回味无穷。

  读《国学启蒙》,“勤奋”一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不光表现在身体上,表现在行为方式上,而且表现在精神上,它靠坚强的毅力和意志支撑。

  在《国学启蒙》中,我佩服悬梁刺股的孙敬和苏秦,我景仰囊萤映雪读书的车胤和孙康,我崇拜凿壁偷光学习的匡衡。庄子教育我 “生也有涯,知无涯”。朱熹告诉我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文嘉提醒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一个人是否天生聪明,是否天赋过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吃苦。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者,无一不是吃过苦中之苦,经历过艰难岁月的琢磨,并且能在苦难中坚持学习的人。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需要恒心的,两天打鱼三天晒网是不行的。读着这些话语,我想到自己在学习上常犯冷热毛病,尤其在得到妈妈和老师表扬的时候会劲头十足,没几天就会像“有洞的皮球——泄了气”。有的假期或周末作业总是拖了又拖,常常让妈妈喋喋不休地催促才能完成,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数学老师告诉我,学习不能凭兴趣,一个知识点没弄通,会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语文老师告诉我,学习一曝十寒,是会“老大徒伤悲”的!看到我三心二意,爸爸也常说我做事都是“三分钟热度,成不了气候”。读着《国学启蒙》一书,我发现其实爸爸说得一点儿也不错,我真得及时改正缺点,不然就会应验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了。我以前常常在想:时间怎么过得这么慢,离放假怎么还有那么长的时间?可如今,我已经上五年级了,回过头来想一想,我好像什么也没有做,我好像什么也没学不到。

  从今往后,我一定会把《国学启蒙》铭记在心,用其中的至理名言警示自己要珍惜时间,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读《国学经典》有感 7

  遥远的东方泛出了鱼肚白,第一片红晕也渐渐显现。在这微露的晨曦中,我高声诵读《国学经典》,从心底又一次由内而外发出感触。

  在“泰而不骄”之中我学习到了李相哪谦虚不骄傲的精神,他贵为地方官员,不但没有指责奴才,还感谢他指出错误。在“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你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人由与你争高下;如果你不自大,天下就没有人与你争功劳。一个人如果放低身段,谦虚为人,就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得到益处。反之,一个人如果骄傲自满,自高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必定要遭到失败的惩罚。

  其实,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教会了我:应该要时常去复习学过的内容,这样才能让知识在我的.脑海中深深扎根。“为人谋而不忠乎?”将会永远提醒我为人应该要守信。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使我明白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抚养长大,我们当然要孝顺父母,体贴父母。“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我每天要完成的,我要对每一个朋友都要守信。

  读《国学经典》不仅使我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还让我对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读《国学经典》有感 8

  我熟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懂得它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也就是说: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曾子杀猪》的故事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一天,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儿子也闹着要去,她就哄儿子要听话,回来给他杀猪吃。当她回来时,曾子当真要杀猪。可她上前制止,说是骗儿子的。曾子就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向父母学,今天你欺骗他,以后他就不相信你了。”曾子杀了猪,给儿子煮肉吃。

  在我的家里,也有这样的故事。记得二年级的期末时,妈妈答应我,只要我专专心心做事,认认真真学习,考好了就给我买全套《笑猫日记》和我喜爱的玩具。当成绩单拿下来时,妈妈毫不犹豫就实现了我的愿望。

  在学校里,我借了课外书来看,到了该还时,如果看完了,按时归还;如果没看完,我一定会去申请再延长几天,看完后立即归还。

  现在,我身在学习部,身为老师的助手,光信用还不够,还应该多一份信任。每天不但要把学习功课做好,还要把班上该做的事做好,才能获得老师、同学的信任。《徙目立信》的故事就是我最好的学习例子。

  同学们,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共同努力吧!你帮我,我帮你,心灵诚,品行美!

  读《国学经典》有感7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为国学,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而成经典。《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菜根潭》……这些都是国学,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国学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国学是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国学是先人用尽一生而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那些都是中国的骄傲,那些沉积着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变的精魂,国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如何做真人,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国学使我们从圣人和智者的叮咛中品位人生的真谛,从一件小事,从一句话,从一个动作,从一个事物中,我们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怀。国学经典总是引领我们不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端正青少年正确的人生态度。

  国学,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体会,而国学中的精华,一生也学不完。

  《论语》使我们修身养性,德行人生。《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一生都主张“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会我们如何做仁人。《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峰,怎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怎样才是真正地对人有“仁爱”之心,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菜根谭》囊括了5000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这是世人对它的评价。“云中世界,静里乾坤;冷静观人,理智处世;水滴石穿,瓜熟蒂落。”人生就是这样,要能够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寻到快乐的因子,要能够在荣誉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学会坚持。《菜根谭》,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无穷趣味。我觉得《菜根谭》它真的看懂了这复杂的社会,教会了我怎样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道德经》是我体会最深的,它总能用一句短小而精辟的话把我们领到另一种美妙的境界,那里都是真善美。这就是国学的力量,在国学中一旦看懂人生,便会使生活升华到另一个水平线——不计较得失,无论世事沉浮,每次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以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看轻人生的权势名利,看穿世间的繁华昌盛,看透人生的真谛,超然物外,你就会别有一番滋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这句话,就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这句话也是老子一生的坚守。权势名利都看轻了,世间就安静了。

读《国学经典》有感 9

  国学充满了美,里面有优良的品行得到我们学习,有充满趣味的美食文化可以品味,也有有趣的文字谜语等都体现出国学的美。

  在国学里我知道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当有我惹父母生气了,我会自己大声背给父母听,这个时候妈妈都会开心一笑。这就是国学教给我的要做一个有美德的孩子。

  国学里有对美食的描写,在节目里我看到了宋代大诗人苏轼的爱吃,在他的诗歌里把螃蟹写成了“横行介士”“无肠公子”多么有趣又得体的名字呀!我学到了古代文人这样有趣的表达,也看到了他们对美食文化的热爱,作为一个小吃货,在吃的同时我也应该向古人学习真心的投入自己的情感。吃也能吃出一种饮食文化。妈妈说这也是对生活的爱。

  国学里面的文字游戏也很有趣,一个“日”字居然有那么多的猜法,连对话都是用谜底,我最爱猜谜语了,这个节目立刻更吸引了我,国学的魅力真的很大,在里面王安石和王吉普的对话,用的是一个字谜,表达出的文字却是不同的,真的很有趣,更激发了我对字谜的.兴趣。

  在里面我还了解了很多节日的风俗,从古到现在,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传统,体现出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还有激励我们学习的人物,让我们怎样去做一个有美德有理想的学生。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去传承国学里面美好的一切。

读《国学经典》有感 10

  今天,我看过《经典朗读大赛》后,发现,好多的国学,在我的眼里,都是一片模糊、朦胧,即使我学过的国学,他的庐山真面目,由于我身在此山中,所以依然看不全,看不透。

  《“国学小名士”经典朗诵大赛》里的人主要包含中学生,他们的国学积累出乎了我的意料。我熟悉的,我不熟的,甚至还有生僻的居然都会。真可谓是无事不知啊。这让我体会到了他们积累国学的多少,他们不只是会背古文,还理解国学。

  国学,是一个在渐渐消亡的一门知识,从过去的家喻户晓,到现在的没人知道多少。国学中的意义也被人更改,就比如说,有的人看《孙子兵法》,却利用《孙子兵法》想怎么让自己升职。国学现在就像天边的彩霞,看上去美好,可是却转瞬即逝;又像地上的花朵,闻着香气扑鼻,可有怎么样?依然随时会凋谢、枯萎。但是如果想挽救国学,传承国学,那只有让阳光不再溜走,让花儿分撒种子,这样,重拾遗弃的明珠,才能挽救国学,让国学继续传承下去。

  现在的国学,只有往下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发展下去,可是光背是没有用的,国学,是靠做到的,国学是什么,是中华民族的'道德品行。

  但是,如今,人们为什么学国学呢,我猜,可能是为了传承国学、为了完善自己的品行而学国学,但是真正这样想的人又会有多少呢?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少年,就只能担任起传承国学的事,让国学不再像小花、彩霞,而让他像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样,扎根在我们炎黄子孙的心中。

读《国学经典》有感 11

  国学经典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论语》、《孟子》、《诗经》……那传承千年的文字记载了古圣先贤的智慧,还蕴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寒假期间,我重温了《教师的国学素养》一书。这本书主要是介绍经典、解读经典,让教师具备国学素养,从而在生活和教学实际中熟练运用国学经典的智慧。透过张振鹏教授对国学的参悟,我明白了不仅要读经典、学经典,更要用经典,并从中受益,这才是学习经典的正确态度。教师学国学,一定要学以致用,一定要知行合一,一定要解行相应,这样,才能真正体悟到国学的妙处。下面我就来谈谈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点拙见。

  透过《大学》看人生

  朱子认为,四书之中一定要先读《大学》。程子亦言只有《大学》读好了,才可以读其他三书。可以说,宋明理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大学》这部书。而在宋以后的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都把《大学》作为其人生价值取向的座右铭,用生命去实践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追求自己理想中的人格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句话就道出了大学之道--整个《大学》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这九个字:"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后边的一切,都是对它的解释和展开。首先我们要"明德",老子叫作"道",我们要看到自己身上的自性之德,这是修行的第一步。指示自身具有自性之德是不够的,就需要我们"亲民",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从而"止于至善",达到至善圆满的境界。

  透过《论语》看教育

  《论语》内容丰富,"主张孝悌等家族伦理,又强调仁义忠信等社会道德,坚持以正名整顿社会秩序,实行德政,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既重人的内在忠信之质,又重外在的礼义的修饰。"此外,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他独特的教育哲学也在《论语》中得

  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有一下亮点:一是培养君子。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二是内贤外王的教育思想。"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说,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

  透过经典看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担负起传承经典的责任。国学经典有助于感染熏陶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显然,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质的基本途径是"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如利用低年级学生记忆黄金周,利用碎片化时间大量积累古诗词。上学期,我班学生利用晨诵时间记忆了除《经典诵读》之外的其他故事,《观沧海》、《月下独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古诗大部分学生已经倒背如流。个别学生还通过理解诗意,在晨读课上展示感情朗读。除此之外,我还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简单的国学经典名句:引导学生复习时要知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向别人学习时要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些潜移默化的渗透,相信会对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

读《国学经典》有感 12

  周一的时候,梅老师就指定了10个人参加国学知识大赛,其中也包括我。

  比赛那天到了,我们全都学校电脑房里进行了考试。测试时我发现我有好多题目都不会做,但我还十分阿Q,安慰自己,自己不会做的,别人肯定更不会做。

  可是当测试结果出来时,令我大跌眼镜:我居然只考了34分!这个结果我似乎根本没有预料到。亏我刚开始还笑人家只考了36分,现在我才明白原来自己并没有比人家好多少。这时我才开始后悔,当时比赛前为什么不多看看,为什么嫌麻烦就不看了呢!哎,现在考出了个这么丢人的成绩当初还……哎呀!

  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分数都比我高,心里真不是个滋味儿。再到排行榜上去一看,其他同学不是90分就是100分,最低的.也有80 多分。像我这样——30分,真是比“名落孙山”还“名落孙山”。

  看来,我真的得用功地看一看了,毕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就想得到回报,那是不可能的。老天爷是公平的,他不可能让懒的人不劳而获,只有那些勤奋的人才能拥有自己所想有的东西。就像这个国学大赛,只有多看,勤记,才能考出好的名次来。一切收获都得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来。要知道,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同时我也看到了同龄人中的强者,我们对于那些佼佼者来说,简直就是“井底之蛙”。也许,你在一个小领域内是“鸡头”,但是再扩大范围比一比我们也许就只是凤尾了。所以,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去改正。不要只满足于现状,要充满斗志,时刻准备着,去拼搏一把。

  要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读《国学经典》有感 13

  《国学经典诵读》是令我受益匪浅,让我今生所学的知识更加深厚。就像是用这本书,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一样。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孝”,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孝”。

  以前,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小孩,就像《不听话的小山羊》中的小山羊,每次妈妈和蔼的跟我说话,可是我却以不耐烦的态度回绝她。记得有一次,我正在房间里静静的写作业,妈妈推开我的房门,端水来给我喝。妈妈对我说:“月月,喝点水吧,休息一下,一会儿再写。”我不耐烦的对妈妈说:“不行,我还没写完作业呢!等一会儿再喝,你先出去!”妈妈一边不知所措一边离开了。妈妈走了,我还在埋怨她:“真是的,不知道我要写作业吗?”说完,指了指门外的妈妈,继续埋头学习。突然,我有点饿了,我大声的.对奶奶说:“妈妈,我饿了,快给我做饭!”奶奶没有动静,我再一次重复了我说的话,连叫了3 次“妈妈”,可依旧没有动静,我不得不离开板凳,站起来对妈妈说。妈妈还是在看电视,还是不理我,过了一会儿,妈妈终于在我说大约100 遍“妈妈”的时候,招架不住,说了一句:“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说完,妈妈给我做饭的了。顿时,我恍然大悟。

  这件事告诉我要怎么尽孝,这件事我觉得我做的一点都不好,通过这本书《国学经典诵读》里的“孝经”,我懂得了孝是怎样写的。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孝经译注孔子说 ∶ “ 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 ”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 ∶ “ 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

  孔子说∶“ 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

读《国学经典》有感 14

  书,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打开书,一切不愉快都离我而去。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

  《国学经典诵读》你们读过吗?这本书精选了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所积淀下来的经典中的精美华章,这里有最美的古典诗词……

  读完了《国学经典诵读》,我受益匪浅。它让我知道了如何修身做人,如何为人处事;让我知道了要珍惜时光,让我明白了要努力学习……《国学经典诵读》中,每一句话都蕴藏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细细地去品味,总能从其中悟出一个道理来。

  其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告诉了我们:自己每天是否多次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的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呢。——你答应过别人要做的事,是否完成呢。老师传授给你的知识是否想过,复习过。

  曾子说过的话,深深印在我的心中。现在我知道了,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答应过别人的事要尽心竭力的完成。与朋友交往要信守诚诺。

  同学们,学不可以已。茫茫书海,好书难求,愿《国学经典诵读》这样的好书多起来。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与圣贤为伴。与经典同行,做有道德的人。

  读国学有感13

  作为炎黄子孙,我挑一盏蜡黄的灯,拂去粒粒纤尘,骄傲地翻开德的典籍,追根溯源,如数家珍。走进先贤的世界,我昂起头,当之无愧的纵情歌颂着……

  中国是德的国度,是德的故乡。五千年了,我依然爱这土地,爱这历史悠悠的烟云,爱这亘古不变的`美德与情怀。

  人生在世,何以安身立命?一技在身不如一个“德”字。德,便是安身立命的堡垒。人无德不立,家无德不宁,业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存。中华十德即“忠、孝、仁、智、信、礼、义、勤、勇、廉”。

  孔融让梨、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孔融小小年纪便用行动诠释了“礼”的内涵。没有粮食,便挖鼠洞食草籽,渴了,便啮雪止渴;冷了,便以羊毛取暖;累了,便抚摸着汉朝旄节,告诉自己“忠”是什么,并肯用19年时光去实践。与苏武同行,我找到了“忠”的真谛。

  要论重情重义,那非关羽莫属。自年轻时投奔刘备,对刘备便极其忠诚,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复归刘备。他七尺男儿,满腔热血,手挥青龙偃月刀书写“义”的经典传奇。与他同时期的军师诸葛亮也是一代英杰,他是神仙的化身,是智慧的帷幄者,是忠诚的代言人。

  郭子仪注重修养身心,有勇有谋,在宦官专权、互相倾轧的唐王朝内部,他文武双全、忠君爱国、赤胆忠心、处处以大局为重,对人对事忍辱负重,素淡谦恭、居功不傲。他的德行与素养是“君子”二字最美的注脚。

  桃李满天下的孔子周游列国,讲求仁政;千古仁君赵祯也是一代“勤”的典范,造就了古代中国一世繁华;汉文帝刘恒曾亲尝汤药,以孝心感化天下人;宋词大家晏殊诚实中直,足以流传千古……

  中华五千年,名不虚传的文明古国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温润如玉的君子,他们知礼仪、懂文明、重修养、以德立命、以国立心,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真男儿!他们追根溯源、破旧立新,将深爱的已融入血液的中华传统美德代代传承,连绵成我们的血脉,铸造出我们的铮铮铁骨。他们是有根的真正中国人!

  13亿华夏儿女的德行与情怀结成火红的中国结,高高地挂在天空之中,日月同辉。

读《国学经典》有感 15

  《北大国学课》,在细细品读之后,我越来越能“品”到国学的奥妙。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国学本身所涵盖的内容复杂而又多样,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北大国学课》全书划分成10个章节,分别是“史”、“儒”、“禅”、“道”、“法”、“兵”、“医”、“易”、“礼”、“食”,以下本人就“儒”、“道”两个方面简单谈谈读后感。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一直认为儒、道两家持截然不同的主张,然而通过读《北大国学课》以及一些其他的史料书籍,我发现两家的观点中依然有着共同之处,特别是对人的修养的倡导上起着殊途同归的效果。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礼,教、规范人性,表面看来好像是相互对立的,甚至是不可调和的,但实则不然。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包括崇尚天道的自然无为和提倡人道的自然无为,即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和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处于社会领导地位的统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各种制度、规范,使百姓保持纯朴的民风。这种思想很久以来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消极思想,其实是因为理解上的片面才导致了这样的批判。

  我们不难发现,当今人类社会几乎发展到了一个“随人意志”的地步,然而很多有识之士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人意志”地去改造自然界,不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人类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相反,像历史上有名的“大禹治水”“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却一直被看作“推自然之势”取得成功的典范,由此可见,顺应自然之势的“无为”绝不是消极的,比之那种盲目、违背物性事理的、不顾后果的、为人类私意为求的“有为”更具有更多合理性和积极意义。?????

  而儒家文化中,把人格的确立和提升放在第一位,因而特别强调伦理观念、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养成。到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时,他强调:考察以往圣贤之所以教人,无非是让人们探求明白做人的道理,进行自我修身,然后推己及人。并不只是教人们广文博记,写漂亮文章,以便去沽名钓誉,追求利禄。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在教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强调从“修身”做起,后边一系列的志向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稳固的社会环境,而绝非相互攀比、尔虞我诈。这跟道家倡导保持人的清净自然本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殊途同归。

  当今世界上许多有识之士,都在为人类日益被迫地成为经济动物、物质奴隶而忧心忡忡。经济和物质的强大压力,几乎使现代人的自我丧失殆尽,人们限于严重失落和迷惘的痛苦之中,力求人性的“返璞归真”,倡导“吾日三省吾身”是儒、道两家极力呼吁的,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看完这本书我深深觉得“国学无涯”,同时我也觉得受益匪浅。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这本书,细细的品一品中国的国学。

【读《国学经典》有感 】相关文章:

读《国学经典》有感 15篇04-02

国学读书心得08-04

国学经典读书心得04-20

国学经典读后感02-07

国学经典读后感04-29

《国学经典诵读》读后感11-30

关于国学经典读后感12-03

《国学经典》读后感【热】06-10

国学倡议书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