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相信》有感

时间:2024-03-30 13:51:52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读《相信》有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相信》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相信》有感 篇1

  终于读完了《不要相信任何人》,这是一个让人后背发凉的故事,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弱点——-自私、贪婪、歇斯底里、欲望……有点像科幻,但又非常真实,主人公克丽丝因为出轨遭遇了以爱为借口的疯狂的畸形生活,在她丧失记忆后,她的情人冒充她的丈夫和她过了二十年的“普通”日子,但随着一个医生的介入,情况有了变化,主人公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常人的不同肯定是有原因的,但她什么都想不起来,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治疗中,一些记忆碎片偶尔闪过脑际……她决定一探究竟。

  克丽丝是个坚强的女人,为了弄清楚在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她经历着难以想像的痛苦和折磨,她的记忆只能维持几小时,甚至更短,她每天都必须重新面对一个对她而言全新的世界,每晚睡一觉又都忘记,她想不起任何关于过去的东西,但是她渴望弄清楚自己的一切,关于亲人,关于朋友,关于爱情,关于生活的点点滴滴……

  虽然克丽丝没有记忆,但白天她的思维是正常的,她在医生的帮助下,坚持每天写日志,再每天读自己的日志的方式来保持记忆,直到迈克发现了日志并把她带到了当初导致她失忆的旅馆……

  读完这本书,其实内心很迷惑,是不是,我们真的应该——-不要相信任何人?

  读《相信》有感 篇2

  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这句话真的.很好,但是我们却总是在不断的相信,真的有海枯石烂,因为爱情的需要,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期望将不复存在,看到,知道,是一回事,但是相信也是另一回事,若真的看通看透,就可以不用在红尘生存,回归静谧的山林,远离这个喧嚣的红尘。

  读《相信》有感 篇3

  《不相信》这篇文章写了龙应台20年前的相信与不相信,现在的相信不相信,形成了对比。以前她相信爱国、历史、文明的力量、正义、理想主义者、爱情和海枯石烂的永恒,可是现在一件件变成了不相信。以前相信的现在有些还是值得相信。以前不相信的性格决定命运、色即是空、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都相信了。

  我在读这篇散文的时候,总觉得作者有那么丝丝的无奈,缕缕的感伤。是啊,原来的童真美好,随着对社会人性的认识,逐渐被消磨了,变得现实。小学时候我也曾经相信成绩不代表什么,成绩的多少也是无所谓。但是上了初中,我觉得我在乎成绩了,虽然没有夸张到考不好就要死要活的,但是现在我也会为成绩伤心了,不过我觉得这个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转变是好的,让我有了上进的心。小时候不相信世界上有坏人,认为所有人在心里都存在那一片善良的土地,但是现在我相信了,这个世界是一个大熔炉,在这个熔炉中还能守护着自己的`那片土地的人只有被提炼出来的精华和废弃的残渣。

  我也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无忧无虑,玩耍在树下的孩子了。已经到了选择相信与否的时候了。

  读《相信》有感 篇4

  无意间发现了《相信》这本书,基本上一口气就读完了,深受震撼。作者是京东原副总裁蔡磊,他是一名“渐冻症”患者,也是一名致力于推动关注“渐冻症”罕见病的领袖。蔡磊曾在政府机关和不同行业的企业工作,并担任过跨国企业集团总部、世界龙头地产企业高管,具有丰富的高管、创业经验。生病前,他曾长期担任京东集团副总裁,有着一系列光环和荣誉。然而41岁这年,他却被告知患上了世界五大绝症之一的渐冻症。在书中,他叙写了自20xx年确诊“渐冻症”以后,得知自己罹患绝症,无药可医,只有2—5年的寿命时,他没有破罐子破摔,而是选择面对现实,利用前半生累积的资源人脉,对渐冻症发起了全面进攻。

  蔡磊在《相信》中说,尽管自己明白,研发“渐冻症”药物是不太实际的,但他还是要坚持做下去。因为这份事业不是为自己而做,而是为一代一代的“渐冻症”患者打下一个基础。这份事业只有存在了,才会有人接力做下去,那么总有那么一天,人类可以攻克“渐冻症”。

  这让我想起愚公移山,当智叟嘲笑愚公不自量力时,愚公说,即使自己不能搬走大山,但自己无穷尽的子子孙孙会继承这份工作,总有一天,高山会被移走。

  蔡磊就是第二个愚公,生病的几年,他依然超负荷工作,他在和死亡抢时间,不为自己,只为“渐冻症”群体。他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渐冻症患者大数据平台,联合很多的科学家、医学家加快对于渐冻症根源和治疗药物的研究,设立动物实验基地,成立信托慈善基金。甚至为了筹集研究基金,不顾日渐严重的身体,开启“破冰驿站”直播间。

  《相信》一书,蔡磊仿佛站在了公开代言渐冻症,记录自己走向死亡的直播镜头前。他用自己必然的近在咫尺的结局,去挑战生的“不可能”,这就是《相信》给人带来的勇气。就像蔡磊所说的,要相信相信的力量,不是有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因为努力,才会看到希望。

  故事还没有终结,一切皆有可能......

  蔡磊的故事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首先,我们应该正视生命的有限性,认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认知可以让我们珍惜每一天,不断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生活中,我们总会越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可能是一个总也拿不下的单子,一个总也过不了的材料;再或者是已经竭尽全力,总也突破不了职业瓶颈,已经用尽办法,却总也无法起色的.生意。很多人因为看不到希望便不再坚持,半途而废然后抱怨命运不公,运气不好。殊不知希望不是本身就存在的,而是每一个不肯放弃的人,用行动去创造的。正如书中所说所说:“希望就是当彩虹会被狂风暴雨遮蔽,我们可以点亮一盏灯,把光明照进暴风雨中,编织自己的彩虹。”别停下,也许再走一步,就能看见光了。

  其次,学会自愈,与命运握手言和。从社会精英到绝症患者,从前途光明到等待死亡,这一场命运的考验,蔡磊交了满分答卷。命运无常,吉凶难测,谁的人生都会有风雨侵袭。当下的你,可能正为行情所累,找不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可能有病魔突袭,让你一下子陷入绝望;也可能你总是不满足于现状,急于寻找一个突破口。无论何时,都请记得,要千方百计救自己于水火。再深的沟壑,再险的激流,都需自己跨过。也许这一路我们身负重伤,但只要一息尚存,都不要放弃自己。不颓唐,不放弃,相信自己足够强大,前方必是柳暗花明。

  读完《相信》,不禁掩卷沉思。虽然蔡磊的最后一次创业,在书中、在现实中,都仍没有抵达彼岸,但他其实已经胜利了,他开启的征途会有人继续走完,人类与命运的抗争永不停止。

  作为政协委员,被蔡磊的故事深深感动的同时,也备受激励,更加深刻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那份责任。我相信,每个人无论身处何境,都有着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力量,只要不畏艰难,不放弃希望,就可以用一己之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读《相信》有感 篇5

  如果你怀疑,身边最亲近的人为你虚构了一个人生,你还能相信谁?

  当时在书店中,书架上熙熙攘攘的书本让我应接不暇,而你却是书海中最耀眼的那一颗星,独特精致的封面一下子吸引了我的视线,大致看了序语发现它正符合我喜欢的那种类型的书——悬疑。每次看悬疑的书时,大脑的神经始终紧绷着,开始各种猜测故事发展情节,那种烧脑的感觉简直妙不可言。

  我双手环抱着这本书,走到收银台买下了它,好了它现在是我的了。

  《别相信任何人》……这名字也挺有趣的,不知道会带给我多大的震撼,我满怀期待的翻开了第一章,开始一条刺激的读书之旅。

  在了解故事大致梗概之后,我越来越爱不释手了,原来女主人公克丽丝20年来,记忆只能保持一天,每天早上醒来,她都会忘记昨天的事情—包括她的身份,她的过往,甚至她的至亲至爱。关于她生命的一切只能由她的.丈夫,一个叫本的人来告诉她。可但是有一天,克丽丝找到了自己的日记,发现第一页赫然写着:不要相信本。扑所迷离的各种故事情节让我怎么样也猜不到结果,而每到快高潮的时候,作者又以一个巧妙的手法转了个弯绕过去,这让我更恨不得翻到最后看结局,但又怕错过中间精彩的片段,于是我就继续往下看。

  236千字的书我很快就看完了,当看到结局时,我震惊了,作者精妙的运用一种手法叙事,构建了一个令人后背生寒,出乎意料的高潮。了不起!读完最后一页,我仍然神经紧绷了好久好久。原来本根本不是她丈夫,本为她构造了虚拟的人生,可在经过种种人的帮忙之下,克丽丝冲出假象回到了自己的生活并也找回了属于自己的家庭。

  整个故事像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作者慢慢引领着我们在这个迷宫中不断地探寻,探寻着人性的阴暗、真诚、执着和爱。所以作者的想法并不在于只讲述一个故事,而是想表达为何要去探寻真相的心情——真相可以被掩盖,但是不允许被篡改。有时候我们也许会被别人蒙蔽、欺骗,但他们只能骗得一时而骗不得一世,人性存在着背叛,但大多时候背叛者与被背叛者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看到这里,结局似乎也明朗了,执着于真相的克丽丝了解了一切回到了家人身边,真相大白,罪魁祸首迈克不得善终。

  我们要相信自己不能轻易相信别人,要看到的是属于自己的世界。

  读《相信》有感 篇6

  ALS是全球排名前五位的绝症,是近200年来没有重大突破的疾病,目前治愈率为零。 导致身体逐渐失控,仿佛被一点点冻结,最终全身瘫痪。 不幸的是,《相信》一书的作者蔡雷也在20xx年被查出患有这种疾病,他的生命被画上了2-5年的期限。 那么,普通人肯定会去各个地方打卡,品尝特色美食,所以不能让自己白来这个世界。 但蔡雷用自己的方式解释了生命的延续。 读完整本书你会有很多自己的感悟。

  首先,他在《相信》中表示,尽管知道研发治疗“ALS”的药物不切实际,但他仍然坚持要做。 因为这个职业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一代又一代的“渐冻症”患者打基础。 只有这个职业存在,才会有人继续做下去。 那么有一天,人类一定能够战胜“渐冻症”。 不为我自己,只为“渐霜综合症”群体。 他建立了全球最大的ALS患者大数据平台,联合众多科学家和医学家加快ALS根源和治疗药物的研究,建立了动物实验基地,设立了信托慈善基金。 甚至为了筹集研究经费,他不顾自己日益严重的健康状况,开设了“破冰站”直播间。 在此期间,很多人质疑他的做法,不相信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他联系了许多ALS患者,甚至说服他们捐献遗体用于研究和实验。 还有很多崎岖不平的道路,要么是事发突然、无法控制,要么是遗骸跨省与实验基地分离。 这个时间的`有效性无法控制。 但尽管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断,他仍然坚信自己能够完成这项任务,而且即使不能完成,也能让中国在这一领域前进近10年。 他的大爱精神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光是看他做事,就知道他是孜孜不倦,倾尽全力的。

  其次,他和妻子的相遇是命中注定的。 本以为他们会永远这样幸福,但结婚一年后,蔡雷被诊断出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起初,他想独自对抗病魔,于是提出与妻子离婚,但妻子坚决不同意,她想与丈夫并肩战胜病魔。 儿子满月之前,妻子就回去工作了。 她想赚钱养家,让丈夫安心康复。 她决定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因为婚姻的意义就是互相扶持。

  读《相信》有感 篇7

  一个人的命运在他诞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

  他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他不知道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人们总是对未知的事情充满了恐惧,恐惧是我们走向未来最大的敌人,要么臣服,要么战胜,还有,可以选择逃离,但是你能不能逃得掉呢?!

  当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他好奇的看着外面,看着这个他还陌生的世界。大家都以为他只是个懵懂的孩子,连自己都不能准确表达又如何接受这个世界?可是孩子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我们经历过,每个人都经历过,但是大多忘记了,正是在幼年的时候我们准确的观察着这个世界,观察着这个世界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人,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亲戚……我们接受他们传递的力量倾诉着我们的需求,然后用他们反馈的信息做了我们自己也不明白的决定,正是这些当时不曾意识到的决定,决定了我们后来很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事情。

  对一个人的要求太低或是期望太高,如果只是短暂的时间,这没关系,但是如果长期的持续便会导致不愉快的后果,甚至会影响一个人最终的命运。要求太低会让人失去奋斗的力量,期望太高会让人力不从心,会让人失去自信,失去对自我正确的判断。

  在人的一生中有两种力量主宰着我们:一种是挤进生活,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寻找一个落脚地;另一种是离开生活,让自己逃离城市繁华人心复杂,寻找心灵的慰藉。

  我们兜兜转转,在自我肯定与自我怀疑之间徘徊不断。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都是善与恶的组合体,我们对自己的喜欢还不够,我们对自己需求有着不太真实的感情与理解,对自己不够真实,对自己的幸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以为正确的,或许只是生命本身的惰性。

  生活就是一场冒险——最终我们别无办法,如果我们想要活得有精神、活得有力量、活的有价值……我们就必须接受这一冒险,一次,又一次的,在我们的机会框架之内,参与生活,相信命运。

  有时候我们生存的环境看起来和我们的命运相抵触,让我们难以接受自己的命运。我们甚至会妒忌的看着另一个人命运,想象着他的命运是多么的容易,但是只要我们不是处在另一个人的环境里,我们就不能知道他的环境是不是比我们的更好。渴望成为另一个人表明这个人正在抗拒成为他自己,一个人应该成为他自己才好,不应该老是欺骗自己。不管环境怎样,如果我们能够支持我们现在的自己,我们能够接受现状,那么我们就能够真正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能够在生活中获得幸福,或许这条道路会很远、会很难,但是这或许正是我们生命的意义之所在。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贪婪、占有欲、妒忌……他们一直陪着我们,存在于我们的心灵里,是我们在生活中获得幸福的敌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要完成的命运,只有当我们真正经历了我们的命运,不管他有多沉重或是多轻松,当我们接受了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时,我们的这一生才算是有了意义。

  你应该成为真实的你!一个人的命运必须完成某种生活的使命,经历得越多,生活就越透明,使命就越清晰。

  生活,是成为真实的你的机会。

  生活,要求你成为真实的你。

  这是命运赋予我们生活的意义!

  读《相信》有感 篇8

  《要相信孩子》突出了“要相信孩子”这一鲜明主题,以生动事例回答了下列问题:如何让好的东西在孩子身上占优势;沿着什么道路才能使培养对象把高尚行为作为一种需要;如何才能把人类在道德方面积累起来的无尽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儿童。

  是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合上手中的书本——《要相信孩子》,我的心中充塞着满满的情绪,是感动,是敬畏抑或是深深的动容。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无疑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的人。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懂得爱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的观点:“不要急于处罚孩子,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们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要设身处地为孩子们想一想,那么就可相信他们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正错误的。”多么语重心长的一段话啊!其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案例恰恰演绎了他这一观点。是说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小女孩摘下了校园里新开的一朵玫瑰花。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知道摘花是不对的,但我的奶奶生病了,我想把花送给她,让她也能看到这美丽的花。”苏霍姆林斯基明白了,原来这是个懂得爱人的孩子。他又摘了两朵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苏霍姆林斯基就这样用鲜活生动的事例诠释了“师爱”——极大地关注孩子的心灵,每时每刻想,到孩子一生的长远发展,倾注心力发现和创造一切机会,帮助、引导和促进孩子发现自身潜力和优势,进而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获得自我肯定与内心的'尊严感。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对待任性的米沙和叛逆的瓦洛佳,我们就可以知道师爱是一份多么厚重、多么细腻的情感,是一份多么巧妙的智慧啊!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铭记:“教育工作者应该成为一个精心的播种者和耕耘者,应该去扶正在成长中的幼苗的脆弱的细根,去爱护每一片急需阳光的绿叶。如果我们能让儿童的各种优点像幼苗分蘖似地迅速分枝,那么他们身上的缺点就会自然而然地被连根除掉。”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能在“蹲下来看学生”的同时“仰望孩子”。近几年常听到:“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我十分钦佩说这句话的人,佩服他对教育,对教学的感悟竟如此之深,这个理念的内涵是对孩子的尊重和宽容。在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中我感受到有时我们还要懂得仰望孩子!举个大家熟知的例子吧:“雪融化了是什么?”老师在课堂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孩子回答道:“春天!”然而,他的老师却一本正经地告诉他错了,并把“标准答案”写在黑板上,叫学生们用心记住,答案是“水”。我相信看过这个例子的同仁都有所感叹,唉,多富有诗意,多么童真的答案啊。可遗憾的是,孩子们想象的翅膀被所谓的这一“标准答案”给“喀嚓”一声剪断了!在感叹之余我们是否该感到后怕?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课堂中是否也有发生?孩子的世界是如此的美丽多姿,许多奇思妙想是我们成人世界所难以企及的。因此,在许多时候我们在“蹲下来看孩子”的同时还应“仰望孩子”,这种敬畏之心,仰望之情还应体现在我们的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去。记住吧:“我一向认为,要进入童年的这个神秘之宫的大门,就必须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你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里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的看守人。”

  成为一名好老师是我最大的心愿,读了这本书更是坚定了我的这一信念。

  读《相信》有感 篇9

  “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不知何时起,脑海中充满了《我相信》那熟悉的旋律。忘记了曾经的信仰,现在我只相信——世上一定有奇迹。

  那一天,跟着父母去医院,又看到了那个瘦小的老人神色安详地躺在病床上。论起辈分来,我该唤她一声大舅婆。大舅婆已经昏睡一年多了,但是仍没有要醒来的迹象。

  一年之前,大舅婆出车祸,成了植物人。

  大姨曾经对妈妈说,她梦见她坐在一个雪白的房间里,墙是白的,被子是白的……什么都是白的。就在那样的环境下,躺着一位老人,大姨却看不清她的脸。

  现在明白了——原来,那老人就是大舅婆。

  依稀记得小时候,我是所有孩子中大舅婆最宠爱的一个:过年的时候塞给我的红包总是比哥哥他们多那么一二十元钱;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是留给我;总是带我去小河边找漂亮的.小石头……

  现在,我已长大。大舅婆却没有因此而冷落我。可如今……

  “妈,大舅婆她会醒来吗?”

  “当然会!你大舅婆对你那么好,俗话说‘好人有好报’,肯定会醒来的!”妈妈不知是在对我说还是在安慰自己。

  又想起小时,我不小心在找小石子的时候摔了一跤,膝盖破了一大块皮。我顿时伤心地哭了起来:“呜呜呜,大舅婆你快来呀!”

  大舅婆闻讯赶来,一脸的心疼。她先用水轻轻洗去泥沙,又从口袋里取出创口贴:“不哭啊,哭就变成大花脸了,不哭的话舅婆给你买糖吃……”我渐渐停下了哭泣。

  是的,妈妈说得对——好人有好报。我相信奇迹一定会出现,会把爱我的大舅婆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我们的身边。

  我看了一眼大舅婆,喃喃自语:“奇迹,我这么相信你,你可千万不要让我失望啊。我可是从来都没有诋毁过你的存在啊……”

  我相信——奇迹一定会出现!

  读《相信》有感 篇10

  《要相信孩子》是苏老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校长期间的经验总结,是他献给"即将投身于塑造人的灵魂这一崇高事业中去的同志们"的珍贵礼物。全书自始至终突出了"要相信孩子"这一鲜明主题,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中令我们收获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如何应用于实践。也就是说,苏老能够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来实施教育,因为他懂孩子,所以其教育均是润物无声中的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使得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最终成为正直、诚实、热爱劳动、坚强而勇敢、忠于祖国和劳动人民的人。现将本书的阅读收获整理如下,以便将所学应用于接下来的教育行动中。

  一、要爱护儿童敏感的心灵

  这个内容里的沃洛佳、格里沙的案例我们非常熟悉,因为我们身边的类似事件太多了!我们的校园有多少孩子也有沃洛佳那样的恼怒、那样激动的目光,又有多少被当作反面例子的格里沙那样的孩子受到了心灵的伤害?好在格里沙把伤心事倾诉给了妈妈,不懂倾诉的、一直闷在心里的,后果会怎样?这个孩子的一生是不是令我们担忧?教师如果不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柯利亚的案例令我们感受到了苏老的教育智慧。他分析柯利亚偷拿兔子的动机,并帮助他认识到自己做法的错误,建议他把兔子带回学校悄悄放到笼子里。然后再建议大家每人拿一对兔子回家饲养。苏老对孩子自尊心的呵护、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与信任,理据分明,令我们敬佩之余,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教育缺少什么?

  如此这些,使我们懂得:不懂孩子的心里,便不会尊重孩子,也就不会有正确的教育。女教师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格里沙带来的伤害,她的错误还在于没有注意、没有理解儿童的苦衷。这种错误也是我们当今的教师经常容易犯的'。书中的这几段话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更值得我们深思、践行。"要想形成儿童良好的道德面貌。必须发展并巩固儿童自我尊重的感情,任何一个考虑问题较深的教师都知道,每一个学生,哪怕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如果他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印象比自己的实际表现坏。他的自尊心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相反的,如果儿童不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个人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童年时期,当道德面貌正处于形成阶段时,犯错误的可能性就更大些,但是儿童们的任何行为都不能与成年人的类似行为相提并论,儿童中出现的偷窃现象和成年人的类似行为决不是一回事儿。因此在处理儿童各种不良行为时,对待偷窃问题必须特别慎重,特别细致,特别有必要深入研究儿童的内心世界。"

  "一犯错误立即进行惩罚,往往容易因一时冲动,缺乏深入思考和仔细斟酌而做出不恰当的决定,而且会引起孩子们的骚乱和强烈的情绪波动。";"我一般总是这样做,一方面对发生的事情表示惋惜。同时又坚持不渝地贯彻一个原则,那就是和犯错误的孩子保持一种纯洁而高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犯错误的孩子就能把处分看成是一种必要的措施,从而深刻认识自己的不良行为,把自己所做的坏事真正当成一种错误来对待。"

  二、如何形成良好的集体

  "生活的实践证明,一个集体,越能在其各项活动中充分体现先进的社会思想,越能积极地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小单位来开展活动,那么这个集体就越能起到教育作用。"

  拾麦穗、收集槐树子的劳动,教师注重激发孩子们的劳动兴趣,引导孩子们从侧面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国家里有许多许多学生,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地里拾起哪怕是一根麦穗,那么这些麦穗打出来的粮食就要用一百多节车厢来装载。"这样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劳动意义的教育,令孩子们精神振奋,这种先进的社会思想的渗透必定促进集体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有些少先队辅导员和教师抱怨说,有的孩子第一次戴红领巾的时候无比激动,可是一两年后对少先队的活动却不感兴趣了。他们忘记了红领巾,甚至不好意思戴它。"这也是我们校园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就没有在如何让少先队员的热情永远保持在入队时的高度,永不下降方面去思考,去研究。苏老举实例帮我们解决这一难题。

  "每一个少先队中队都把他们在十一年制中等劳动技校以前通过集体的力量能为祖国、为未来做到的事情,订入了计划中。"阅读着书中列举的中队的七年计划,可以想象得到,在这份计划的后面将会有多少个优秀的集体形成。生活在这些集体中的孩子们,会始终怀着高昂的激情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而支撑他们激情的,正是教育者们恰如其分地参与以及不断给予的接地气的共产主义思想的鼓舞。"一个集体的精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我们是否把祖国的发展前景。反映到孩子们的未来生活和劳动中来,以及反映的程度如何。我们一贯尽力做到让那些激动全体苏联人民的事情也能激动我们的少先队和共青团集体。"读了这段话,结合书中的事例,我们可以想象苏老教育的孩子们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绝非空话、套话地灌输给孩子,而是结合各项活动、劳动,巧妙地结合实际,采取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方式落实于孩子们的思想里,行动中。

  三、一个顽童的转变

  顽童柯利亚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书中这样描述:"在柯利亚身上,好的、单纯的、天真的东西和丑恶的、不能容忍的东西极不协调的交织在一起。"这也正是苏老称其为"顽童"的真正原因。从柯利亚的转变来反观我们的教育缺少什么?"这是一个属于‘难于管教’的孩子。要想教育好这样的孩子,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我们学校,对这类孩子的教育一般都由全体教师共同负责。""我们对柯利亚错误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它的遭遇很不幸,和姨母生活。她从来没有尝到过干好事和干高尚的事儿后所能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愉快,从没有体验过当优点得到肯定时所能享受到的那种精神上的满足。"于是,老师们为他创造条件,让他有可能体验到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尊严时所能享受到的,那种人生的真正愉快的和满足。读了书中这个案例。我们应该认识到转变这样的学生是一条艰难、崎岖不平的路,我们能够看到的点滴变化,如同长在他们身上的幼芽,很弱小,需要小心呵护。最后柯利亚逐渐开始关心集体的事情,逐渐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对大家负责了。经过十年的努力,学校把柯利亚培养成了一个有高度觉悟的人,一个诚实忠厚的人。

  读着对柯利亚的教育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成长变化的过程,有多少教师共同精心培养、关注呵护?那么回到我们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此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每个班级内的特殊孩子,如果所有任课教师共同来关注、培养、呵护,那会有多少个优秀的柯利亚成长起来呀?那又会有多少个令我们感动的教育故事来丰富、幸福我们的教育生活啊?带着这种美好的向往,我决定与我校老师们手拉手转变校园里的小顽童们。

  后感

  最后,我想用苏老的精彩结尾来结束我对本书的阅读。"只有认为每一个教育对象都可能成为伟大人物的教师,才能把自己称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在遇到那种自由散漫,毫无学习愿望,对一切都不感兴趣,哪方面都没有才能的孩子时,他的心是不会安宁的。他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去唤醒这个懒散而缺乏才能的学生的自尊心,并在他毫无觉察的情况下,触动他灵魂中最敏感的角落。"

  "一个学生,如果在它的周围到处都能看到召唤他去追求知识、献身劳动、不断创新的火炬,如果点燃这一指引他勇往直前去克服困难的知识之明灯的,不只是一位教师,而是所有的教师,所有的少先队辅导员,那么将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呢?我想一定会出现一幅应该出现,也一定会出现的情景,那就是: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天赋素质都将毫无例外地得到发展,每一个学生持有的智慧都能放射出灿烂的异彩;一切懒散、无能的人都将不复存在,因为人生下来本来就是为了要成为天才的创新者的。把社会在道德和智力发展方面的水平提到上述高度——这就是我们的理想。这也就是共产主义。"

  读《相信》有感 篇11

  前途也许迷茫,来路或许不公,但请你足够相信。

  ——题记

  当我在纸上写下“未来”一词,光芒瞬间涌入,让我感到一阵眩晕和战栗。莫非是我的前途一片渺茫?还是经历的挫折太多,已不敢直视现在的自己?

  我的十六岁,在这一年的汗水与泪水,挫败和沮丧,拼搏与努力中翻滚、沸腾、交织、升华,成为我青春中重要的剪影。

  时间是这世上最居心叵测的东西,它往往不会给予我们正确的答案,也不会指引你走向远方。但它是最好的见证者,见证着我们的泪水与笑容、见证着我们的痛苦与欢乐、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和蜕变……它总会给予我们希望,让我们感受到太阳的温暖、微风的和煦与甘泉的清甜。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才让我对未来一词,有了些许向往与憧憬。

  太阳总是在不经意间爬上眉梢,那让人舒服的光晕,让我深陷其中,久久不能忘怀。鸟儿依旧成群结队在湛蓝的天空上排列,向日葵依旧向阳而生,村里的小动物也依旧嬉戏打闹。这时我才意识到,无论你遇到了多大的困难,经历了多大的挫折,这个世界依旧在运转。我试着换一个角度去审视自己,也许困难没那么难战胜,也许难关没那么难过,也许未来值得期许。

  “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少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未来,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的,需要你的决心与勇气,需要你的坚韧与努力,需要你的自信与拼搏。若因一丝困苦就放手,选择逃避现实,选择伸手就可触摸到的未来,那你将永远体验不了一番闯荡后的快活与刺激。

  人生中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我们不必格格不入,也不必时时刻刻都人地皆宜。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要去哪里;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初心是什么。

  不畏困难,不怕险阻,不甘平坦;喜欢出发,喜欢离开,喜欢一生中充满机遇与挑战。这才是真正的我。该来的会来,该失去的会越走越远,该相遇的人会不期而遇,所以我不应该畏惧,不应该逃避,更不应该轻言放弃。

  漫漫人生,道阻且长,我终于释然了,在纸上写下——未来值得期许。有一缕暖光映入帘里,在眼中渲染开,我看到了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不再彷徨也不再犹豫,我相信未来,会给我一个最好的答复。

  读《相信》有感 篇12

  《被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这一篇讲述在艘船上一个黑人男孩在搞勤杂时不小心掉进了海里,不管他大声的叫,船员还是没有听到他用全身的力气打着水面,努力的使头伸出水面,他看着船越来越远,最后看不见了,后来他实在游不动时,他想放弃可是他的脑海了想起了老船长,他相信老船长会来救他的他就用最后的力量在游,老船长返航时忧郁了一下,可是还是回去了,后来老船长得知原来孩子相信他才会坚持到现在的,老船长扑通跪在孩子面前,他感到那一刻忧郁而羞辱。

  我觉得我们在绝望时想起“你”,那是让“你”无比自豪的,如果我们在最绝望时想到“你”或他的话,那“你”会很幸福的,我们在生活中的一切绝望最后想起的`会是谁呢?我们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想到的是我们最亲,最爱的人的话,是我们对他们的信任。

  我们要的到这种幸福,我们就得让别人现得到这种幸福。

  读《相信》有感 篇13

  “假若人生如一条长街,我就不愿意错过这街上的每一处细小的风景;假若人生不过是长街上的一个短梦,我愿意把这短梦做得生机盎然……”

  第一眼看到它,朴素的封面,淡雅的书香,几句简短的文字让我瞬间迷住了。这是我和《相信生活,相信爱》的第一次相遇。它诗意的一个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点点温情,抓住了身边的一个个转瞬即逝的动人时刻。

  这本散文集是作家铁凝的名作之一。它给人印象深刻,让人品味到生活的幸福。王蒙曾经这样评价:“铁凝的作品,给人印象至深的是一种生活的甘甜,是一种人的可爱,是穿越了众多的苦涩和酸楚之后,作者比一切失望更希望,比一切仇恨更疼惜,比一切痛苦更怡悦的爱心和趣味。”当我翻过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回首与这本书的相遇,我想,的确如此。

  在《草戒指》这一篇散文中,铁凝并没有用过多华丽的语言,只是用清新舒畅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故事。作者受日本友人邀请去他家欣赏茶道,正当她跪坐在地上觉得疲沓时,一簇狗尾巴草引起她的无尽遐想……文末,作者从草中看出了乡村女人们的美好、单纯的心灵。“草是可以代替真金的,真金实在代替不了草。”我从铁凝的.文章中感受到的不是一种愚昧,而是一种生活中的纯真。

  而孙犁先生、冰心姥姥、贾大山、汪曾祺老先生等人在铁凝的笔下,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初次见孙犁先生,他给铁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戴了一副套袖,给了铁凝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与冰心姥姥的相遇,铁凝被她的平和、宁静以及她对中国农民的爱所感动;汪曾祺老先生总让她想到母语无与伦比的优美和劲道,想到“真性情”,想到“相信生活,相信爱”。铁凝与这几位文化老人的相遇,让她的写作之路变得更宽阔,更长远。

  “相信生活,相信爱。”这句话仿佛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总是挥之不去。铁凝用这本书教会我们要用一双智慧的眼睛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生活中每一处风景。普希金说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生活的天空并不总是那么晴朗,有时候总会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但我们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相信生活不会无缘无故地对你开玩笑,相信生活中的点点美好,相信生活的关爱和友善,等到你忽然抬起头的时候,才会发现其实早已是万里晴空。

  文学,能够浸润人的心灵,能够让人从低谷中走出来。铁凝的散文就是这样,给你一种心灵的慰藉,她的散文细腻生动,以小见大,让人总能感受到一种人格魅力。

  有人说,阅读会使精神欢愉,使灵魂有光,使天地温暖,使生命芬芳。读《相信生活,相信爱》,感受到的是温暖,是关怀,是智慧,是纯真,是勇气,是希望。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不幸时,是否能够坦然面对,重拾信心呢?是否能够相信生活的美好可以打败生活的黑暗呢?

  生活并不是你所感受到的种种艰难,它虽然给你带来了挑战,但也给你带来了灿烂。当有一天,你回望来时路,才会发现生活其实给予了你很多恩惠。它给你坚持下去的毅力,给你快乐,给你爱。我们要学会去爱生活,爱人生这条街上的风景,爱你所战胜的每一个困难。梭罗说过:“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

  滑动指尖,是一股书香;阅读文字,是一种滋养;感悟心灵,是一场邂逅。让我们在阅读中纯净自己的内心,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相信生活,相信爱!

【读《相信》有感】相关文章:

相信自己日记07-19

相信自己小学作文10-25

读《童年》有感11-13

读《国学经典》有感 04-02

读《守望》有感04-04

读《简爱》有感01-29

读《秘密》有感06-12

读《童年》有感08-17

读《背影》有感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