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2-12-30 13:19:4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实际意义。

  2.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3.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减法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具: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去的麦鲁小城吗,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了麦鲁比,今天吴老师也想让大家通过学习获得学习币,只要你认真听课,都能获得老师学习币,通过这些学习币,你可以在课下购买吴老师今天所带来的礼物。(展示礼物和学习币),现在吴老师想让大家先热热身,为更好的学习准备准备,愿意吗?(出示口算卡)

  9+( )=16 ( )+8=12 8+( )=17 ( )+9=19 ( )+6=14 6+( )=15 全班同学判断对错。

  师:同学们,植树节快你们知道是多少号?(3月12日),淘气他们班正筹备 植树节的活动呢,快来看呀,他们召开了植树节动员大会,仔细观察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11个小朋友开会,只有7把椅子。

  师:椅子够用吗?

  生:不够。

  师:还缺几把呢?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有11个小朋友开会,但只有7把椅子,还缺几把椅子?

  那今天我们就来用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好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师:大家有什么办法让我能快速的看出还差几把椅子呢?

  生:画图,我可以用画圆代表小朋友,画三角形代表椅子,(老师板书学生画法)

  ○ ○ ○ ○ ○ ○ ○ ○ ○ ○ ○

  △ △ △ △ △ △ △

  师:还可以怎么表示呢?请你用不同的表示方法画在课本第8页。

  生:我用正方形表示小朋友,再用三角形表示椅子,

  □ □ □ □ □ □ □ □ □ □ □

  △ △ △ △ △ △ △

  师:真是个聪明的孩子,我们除了用以上的图形,还可以用别的图形来表示。 那你能用算式解决问题吗?如何列式呢?

  生:11-7=4,

  师:你们同意吗?那怎么计算这个算式呢?你有什么方法?请你打开书本第8页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来,请同学汇报交流。

  生1:我可以拆分被减数,(教师板书)

  11-7=4

  ∧

  1 10

  生2:我可以拆分减数

  11-7=4

  ∧

  1 6

  生3:我可以想加法算减法

  7+(4)=11

  11- 7 =4

  师:还缺多少,还差多少,就是求这两个数相差几,只需要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开展植树,摘取果实

  师:小朋友们开完会,制定了详细的方案,现在他们准备出发去植树了,快看,他们有几个小朋友去植树呢?有几把植树的铲子,如果每个人一把铲子,够吗?

  生齐答:不够。

  师:那请你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有15个小朋友去植树,只有7把铲子,还差几把铲子?

  师:谁会解答?

  生:15-7=8

  师:到了收获的'季节了,小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种的是什么树吗?苹果树,快看,小朋友们把苹果分给小动物们吃,来了多少小动物呢?每个小动物1个苹果,够吗?

  生:不够,还差5个苹果,12-7=5

  师:小朋友们,你们太棒了,仔细观察下,看看还能提出一个不一样的数学问题吗?

  生:每个小动物一个盘子,还差几个盘子?12-9=3

  师:不仅仅有苹果哦,还收获了梨子,请同学们看看一共有多少个梨子(8个梨子),这些小动物够分吗?

  12-8=4

  2、基础巩固,刚才小朋友们能解决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不简单啊,那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算的速度快吧。

  (1)完成数学书第9页练习4,引导孩子独立练习,体会想加求减的计算方法。

  (2)完成数学书第9页练习5,独立完成,并让学生找出规律,减数不变,被减数越大,差越大。

  3、兑换礼物,体会日常生活中的数学

  展示本节课中的礼物,并标注价格,请问同学们你想买哪些礼物,你的学习币够吗?还差多少?多了多少?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五、作业布置

  完成数学知识能力训练第7页

  板书设计:

  开会啦

  11-7=4 11-7=4 7+(4)=11

   11- 7 =4

教学设计与反思2

  教学内容

  小马过河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积累新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认读9个生字,积累新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马为什么要过河?过河时会遇到什么困难?结果怎样?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小马过河》。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读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自读自悟中体会课文内容。)

  3、同桌互读,互相纠正字音。

  4、分角色朗读。

  5、自由汇报读懂的内容。

  6、师归纳。

  识字

  1、师:(出示生字)组词并讲认字方法。

  2、注意个别字的读音。

  3、自由认读后测读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这篇课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请大家准备一下,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请同学读课文)

  教学内容

  小马过河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认真分析理解课文。

  2、在朗读中理解深刻道理。领会听与做的关系,学会实践。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认真分析理解课文。

  2、懂得道理。

  教学难点

  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找答案。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一、比一比,看谁认得快,读得准。

  1、出示生字测读。

  2、出示句子测读。

  二、自主实践,互动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解的词语。

  2、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

  同样一条河,为什么牛伯伯说的与小松鼠说的不一样?

  3、围绕问题讨论做试验。

  4、讲讲读懂的内容并朗读全文。

  5、读了课文,大家认识了什么道理:

  6、齐读小马妈妈的话。

  7、为什么小马趟过去时发现河水没有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没有松鼠说的那样深?(因为马比牛矮,比松鼠高。)

  8、思考: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妈妈说什么?

  三、拓展。

  思考:在我们身边有类似小马过河的事情吗?

  四、课外作业

  把故事讲给妈妈听。

  板书设计

  牛伯伯浅《小马过河》

  小马过河 小松鼠 深 动脑筋,试一试妈妈试

  教学反思

  分角色反复朗读,可以很快使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初次尝试让学生简述故事大意,只有个别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大致能说,多数还是在讲述细节内容,不过相信坚持下去,能说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多。

  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而是让他们先各抒己见,然后再统一认识,这样既重视了孩子们的能动性,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很有好处。

  在解决课后问题时,(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妈妈说什么?)我让学生直接对我说,把我当成老马,我做出相应的肯定,那一刻我们彼此感觉特别亲切,眼泪竟在眼圈里打转。有个学生竟说:“老师,你的孩子可真多啊!”

  学生很喜欢结合实际的拓展部分,当他们说不到点子上时,我随机举了个例子,(罗冰仪要买桔子,爱吃酸的刘金波说那桔子一点也不酸,爱吃甜的李静怡说酸死了,你应该怎么办呢?我说得声情并茂,孩子们听得趣味盎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感觉走入文本,在走出文本,进而走入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设计与反思3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触摸春天》。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追求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语文教学不仅是单纯的阅读、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的丰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启发学生体验美和感受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和内心需要为出发点,调动各种器官,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文本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深入揣摩、全身心投入,并走进作品的生命,亲历阅读全过程。在对美文的美读中感美情,知美意。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和体验的时空,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情感等心理的活动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浓郁、流连、小径、流畅、引导、悄然、灵性、经历、瞬间、扑闪、概念、弧线、飞翔、权利、缤纷、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从盲童的角度,体会小女孩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缺少体验。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所表达的情感,可以结合“思考练习题”重点来体会。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文字所含着的情意以及语言表达的特色。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生命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宝贵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如同一张雪白的画布,只有精心设计,努力描绘,才不会空白与单调;生命也如多姿多彩的春天,只有用心感受,用心触摸,才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讲述一个双目失明的人的故事的,题目叫――17 触摸春天(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头脑中也许产生了一些疑问,请说一说你们的疑问。(谁触摸春天?怎样触摸春天的?为什么要触摸春天?春天怎么触摸?……)

  二、引导初读

  1、我知道同学们已经按捺不住读课文解决疑问的心情了,那就先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提出的`问题。不动唇、不出声、不用手指读,只用眼睛扫视,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字词跳过去,不回读。读后说说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因为什么触摸春天的。

  三、评价初读

  1、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记住了吗?(投影出示) 盲童 小径 流畅 权利 磕磕绊绊

  一瞬间 弧线 飞翔 缤纷 清香 袅袅

  (1)先自由地读一读,不会读的字词可以看看课文里的拼音。

  (2)指名读,读错纠正,

  (3)齐读。

  2、生字词读准记住了,就为读通课文奠定了基础。

  请大家再抓紧时间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指导写字

  1、课文我们暂时先读到这里。课文中有些词语不但

  要能准确认读,而且要能正确、美观地听写。(投影出示词语)还认识这些词语吗?齐读。

  小径流畅磕磕绊绊权利

  弧线飞翔一瞬间缤纷

  2、请你们认真观察、分析、记忆字形。

  3、在今天所学的生字中,“弧”比较难写。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一写。“弧”左窄右宽、右半部分“瓜”的“竖提”中的竖是这个字的主笔,要写得垂直。“弧”这个字才端正美观。“瞬”容易写错。这个字的倒数第二笔是“竖折”。

  五、汇报交流

  1、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讲解读文中遇到的字词

  (1)字音

  悄然(qiǎo) 清香袅袅(niǎo) 小径(jìng) 曲线(qū)

  (2)字形

  “磕”是左右结构。“瞬”右下方是“夕”和“降”的右下部分。

  (3)词义

  穿梭:像织布机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本文指安静在花丛中来回走动。

  清香袅袅:形容香气缭绕不绝。

  六、理解段落大意

  思考:课文时按什么顺序写得(事情的发展顺序)全文共7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春天里,安静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第二段(第3至第5自然段):一天早晨,安静在花丛中穿梭,抓住了一只蝴蝶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安静张开手指,放飞了蝴蝶,仰头张望。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读书,对为什么要触摸春天这个问题有新的认识了吗?其实要想全面准确地弄懂这个问题,必须要到课文中找到描写安静触摸春天的语句好好读一读,体会体会才行。这个任务,我们留到下节课做。

教学设计与反思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并能够背诵。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挂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 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有感情的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的无忧无虑、纯真烂漫,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预习

  1.查阅书籍或上网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

  2.借助相关资料尽可能弄懂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七言绝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三遍,要求读准字音。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

  3全班有感情朗读。

  4、读了这首诗,你明白了什么?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一)欣赏美丽原野:

  小黑板出示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

  1、指名朗读。从第一句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轻声朗读,想象这是什么样的原野?从那里看出来的?

  3、当你置身于这一片广阔的、绿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男女生分别读)

  (二)倾听悠扬笛声:

  1、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一片美丽的草原。此时,晚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感觉多么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于这样美丽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听到些什么声音呢?

  2、要是这些美妙的声音都汇成一首动听的笛子声,那该多好呀!想听吗?

  3、录音机播放悠扬的笛音。

  4、多么悠扬的笛声,是谁在吹呢?(小黑板出示第二句)

  5、指名朗读,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笛声?你怎么知道的呢?

  6、牧童是怎样吹笛子的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三)拓展数字诗歌:

  1、齐读前两句诗,请你仔细观察这两句后半段有什么特点呢?

  2、你还知道哪些数字诗呢?

  (四)体会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于美丽的原野中,吹着悠扬的笛子,你觉得他过得是怎样的生活?谁能用文中的诗句回答。

  2、小黑板出示后两句古诗

  3、轻声朗读诗句,想一想:牧童从哪里归来?怎样归来?

  4、牧童忙碌了一天,到黄昏的时候,终于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饱饱的,要干什么呢?(睡觉)怎么睡呢?

  5、如此轻松自在的牧童,你能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6、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的躺在原野上,他想做些什么呢?

  (五)想象美丽画卷:

  1、闭上眼睛,听录音朗读古诗,想象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小组交流。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六)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1、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2、出示吕岩小传,指名朗读。

  3、结合吕岩的介绍,你能知道原因吗?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牧童》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原野生活的乐趣,我们认识了这位天真烂漫的牧童,欣赏了他美妙的曲子。现在,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再次感受山村迷人的暮色,感受古代孩子天真烂漫,自由自在。

  六、课外拓展

  1. 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搜集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抄在积累本上并在小组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这是27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牧童》,它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快乐的生活,文字浅显,用意很深。

  关于这首古诗的教学我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古诗,这种方法既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作者的情感之美。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就淡化了诗意,通过品析诗句,反复诵读,去感悟诗情。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了解诗句大意。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及想象感受牧童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这节课一方面是读古诗,从整体上感知古诗内容,二是通过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整节课不管是教学设计,还是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孩子的天真烂漫和自由自的童年生活。

教学设计与反思5

  教学目标

  1. 能富有激情地学会演唱《幸福快车》这首歌曲,唱出心中快乐的感觉。

  2. 能用满活力的舞姿随着歌曲《幸福快车》欢快的节奏和动感的旋律参与听赏活动,表达内心的快乐。

  3. 能与同学一起以音乐的方式,分享心中的快乐,从中体验“把欢乐带给别人也是一种快乐”的道理。

  教学重点

  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歌曲《幸福快车》。

  教学难点

  明白开心的真正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寻找开心的秘诀

  导语:同学们,每个人都有开心的时候,可是你们想过什么事是最开心的吗?今天这堂课,老师要带领你们去寻找开心的源泉,用歌声和舞蹈来释放你开心的情怀!

  (一)回忆开心的事情(播放歌曲《幸福快车》的伴奏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心中最开心的事情和开心的感觉。

  (三)讨论开心的内涵

  1、归纳开心的秘诀。

  秘诀一:悄悄地做好事,心里暗暗地笑。秘诀二:学会本领,越想越自豪。秘诀三:生活在友爱的集体中,永远没烦恼。学生齐读开心口诀。

  2、播放背景音乐——《幸福快车》主旋律音乐。

  二、释放开心的情怀

  教师导语:当我们开心时,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如何释放你开心的情感呢?让我们跟唱歌曲《幸福快车》。

  (一)跳出心中的开心

  1. 听赏歌曲《幸福快车》,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跟着音乐欢快的节奏,选择不同的方式尽情地表演。

  2. 师生共舞。老师带领学生一起用舞蹈尽情表现《幸福快车》。

  (二) 唱出心中的开心

  1.聆听歌曲。

  2.思考:歌曲有几个声部?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你记住了哪几句歌词?歌曲中为什么要用顿音呢?(表现同学们开心时一蹦一跳的样子。)

  3. 学歌。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歌曲旋律。学会之后老师将采用多样的组合方式,指导学生演唱歌曲。

  并对其点评。

  课堂总结

  师:优美的舞姿、欢快的歌声已让我感受到你们的快乐,希望你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找到更多的快乐。

  课后反思

  开心是人的一种情绪,每个人都有开心的时候,也体验过开心的感觉。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它能给人以愉悦、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愉悦和美感。

  正因如此,本课从学生的情感生活入手,选取了歌曲《幸福快车》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开心的感觉,表现开心的情感。学生在歌声和乐曲中体验到音乐带来的愉悦与享受,笑容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能用音乐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这是我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教学设计与反思6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能归纳出寓言的寓意。

  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集体研讨,能提炼出归纳寓言故事寓意的几种方法。

  3.能说出从本文获得哪些人生的有益启示,至少说出一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仲秋节刚过,同学们是不是一边吃着月饼,一边欣赏着美丽的月亮?你们赏月时都有些什么感受?

  生1:月亮真美,赏月时心情很舒畅。

  生2:我非常喜欢这皎洁的月光,我想,如果我的床头挂上这么一轮圆月该多好啊!我家就不用点灯了

  生3:看着月亮,我想起了远方的亲人,想起了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

  师:好,同学们想象都很丰富,也都钟情于这美好的月亮。这里有一只可爱的白兔也和大家一样喜欢月亮。有一天,诸神之王决定这世上独一无二的月亮归属于它了。你们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吗?猜猜看。

  (一时间,学生非常活跃,各种猜测都有,真是五花八门)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周国平先生写的寓言故事《白兔和月亮》看看作者的设想和哪位同学的一致。(教师板书课题——《白兔和月亮》周国平)

  (此环节设计意图:1联系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生活体验直接关注课文内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到亲切。2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学会猜想,进而引起探究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于兴趣。”本课教师的导语并不多,仅仅两个问句,直接就把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生活体验调动了起来。学生们富有诗意的回答,体现了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强烈欲望。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这种良好心理特征和求知欲望,就能积极主动地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新授:

  (一)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把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先画出来,然后利用手头的工具书争取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求助周围同学。

  (学生们按照老师要求,读了课文后,又忙着查字典、词典,教师则在巡视的过程中予以个别指导和答疑。)

  师:有没有仍没解决的字词?(没人提出问题。)那么老师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

  读一读皎洁慷慨闲适抢劫撤销金窖厄运心旷神怡

  阴晴圆缺举世无双得失之患慧心未泯心痛如割

  解释神韵:闲适:厄运:举世无双:得失之患:慧心未泯:

  (屏幕出示词语,一学生读或解释,其他学生听,纠正错误,也可说出自己的理解。)

  (二)朗读理解

  师:谁能把这篇课文朗读给大家听?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有没有什么关键词、主题句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章内容?

  (一女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遍)

  师:她朗读得太好了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那只可爱的.小白兔的形象。

  生:老师,我也想读一遍。

  师:好,咱们就有请这位勇敢的男同学。(同学们都为其鼓掌,特别是男同学更是起劲。)

  师:咱们男同学的代表读得确实不错,让我们为他的出色表现再一次鼓掌。

  师:请同学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

  师:通过这几次的朗读,相信同学们对课文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把你的理解和同学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分别说说自己读懂了的内容(略)

  (强调声情并茂,对朗读好的同学给予鼓掌鼓励,这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引进“激励”机制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带着问题朗读,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步骤,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既把握文章的主题,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又为下文的“质疑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质疑探究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谈得非常好,可见同学们已经认真读了课文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心体会。那么,是否还有不理解的或有疑义的地方呢?

  生1: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白兔的赏月之才是举世无双的?

  生2:我能回答。因为前文说:“他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神韵。”欣赏明亮皎洁的月色不足为奇,但是能从月亮的缺损中看出美来那是需要慧心的,所以说,她的赏月之才应该是很高的,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

  生3:我补充,文章的第一行还说“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从这“独具”二字可以看出,她的赏月之才应该是无双的。

  师:很好。这两位同学都能从文中找到依据来回答问题,很有说服力。提问题的同学,你弄明白了吗?

  生1:明白了。

  师:谁还有疑问?

  生1:我提一个问题,白兔为什么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生2:得到月亮以后,她以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代之而来的是紧张不安,是无穷的烦恼,有了这个东西还不如没有。

  生1:那么她可以租出去呀,或者——总之我觉得这么难得的宝贝不要了太可惜了。

  生3:不管怎样,她仍然会像财主盯着自己的宝藏一样,怕丢,怕被抢,

  仍然会有无穷的得失之患。总之,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要。

  生4:不对,我不同意这个看法,白兔得到月亮后,产生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所以才要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应该说,这种拥有没有给她带来快乐,所以不如放弃。

  师:好一个不如放弃,的确,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面临这种两难的境地:巨大的拥有是人们所梦寐以求的,但是,这种拥有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很大不快,使人感到得不偿失,如果有机会选择,那么你怎么办呢?

  生5:老师,我明白了,文章结尾提到“和人类不同的是”,作者用意是嘲讽人类不如一只白兔看得开。

  师:对,你能对课文有这样细致深刻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很值得同学们学习。

  生6:这让我想起一句话,适当的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师:很有哲理!精辟!

  生:我不明白,白兔得到月亮真的会产生得失之患吗?她为什么会产生得失之患呢?

  (这一问好像把同学们都问住了,没有人举手发言。)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如果这个同学不是一直在思考,不可能提出这么有深度的问题,读书就要这样,善于从无疑中发现疑问,这样才会有发现,有进步。

  师:同学们都没有思路?那么,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①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是什么?②白兔得到的是青草还会产生得失之患吗?③如果是天空拥有月亮还会产生得失之患吗?

  生1:如果白兔得到青草,她会很高兴地吃掉。

  生2:如果天空拥有月亮,那是理所当然的,她也不会有什么得失之患。

  生3:白兔拥有月亮产生得失之患,那是因为月亮太宝贵了,整个宇宙只有这一个,所以才会患得患失。

  师:说得很好。能否由此总结出一个规律,在什么情况下容易产生得失之患?

  生1:拥有的东西太珍贵的时候。

  生2:拥有的东西超过了自己能承受的极限时会产生得失之患。

  师:对,巨大的拥有往往会使人产生得失之患,给人带来烦恼和不快,那么怎么办呢?

  生1:像白兔一样索性放弃。

  生2:我明白了,我希望独自拥有月亮的愿望是不切实际的,得到了,我也不会快乐,不如远远地欣赏。

  (四)归纳总结

  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人生寓言》,那么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关于人生的什么启示?谁能总结一下?

  生1:不义之财不能要。

  师:是不义之财吗?

  生1:不是。

  师:那么,应怎么说?

  生1:见了便宜不要沾。

  生2:我认为是,巨大的财富不会带来快乐

  师:是否应限定一下,是“有时”不会带来快乐?

  生2:对。

  师:白兔的经验告诉我们应怎么办呢?

  生2:干脆放弃。

  生3:我认为应该说,对于不能带来快乐的拥有不如放弃。

  师:很好。你是怎样想的?(教师板书)

  生3:因为文中说,白兔原本是快乐的,自从拥有了月亮以后,她便产生了无穷的得失之患,所以她放弃了,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文章的结尾还说“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言外之意是肯定白兔的做法,希望人类也像白兔一样要学会放弃。

  (这是这堂课最精彩的部分,不论学生的质疑,还是探究,都热情高涨,高潮迭起。由于课堂气氛宽松、和谐,教学双方对教材有深入的理解,所以能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常常迸射智慧的火花,出现精彩的对答。在这一环节中,教者的点拨、引导,学生的质疑与解疑,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语言的交流,课文内容与表达形式的交融无不令人赏心悦目。教者在其中并没有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当主角,根据课文脉络层层推进,剥茧式的教学提升了学生要洞悉底细的情绪。在不断探究研讨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三、总结经验

  师:以上,我们通过认真地阅读及集体交流和研讨,理解了课文,获得了人生的有益启迪,理解了这篇寓言的寓意。为了以后学习寓言,我们把怎样归纳寓意的经验总结一下好吗?

  生1:我认为应该仔细阅读,认真思考。

  生2:我认为应该发挥集体的力量。

  师:这位同学懂得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很好。可是,你自己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思考的呢?

  生3:我认为应仔细读课文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

  生4:我补充,还要结合文中的关键语句来理解。

  师:有一点同学们不要忘了,文章中写的是白兔,你们怎么想到说:人要怎样怎样?(教师看没有人回答,进行点拨、引导)

  生:联系实际生活呀。

  师:对,这也是归纳寓意应注意的一点。以上,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把他们写下来。同学们看几则寓言,试着说出它们的寓意。(略)

  (这一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在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习经验,由学习知识向培养能力过渡,逐步走向自觉学习,自能学习。)

  四、布置作业:

  ⒈搜集、阅读寓言故事,进一步体会寓言的特点。

  ⒉记录总结的学习经验。

  ⒊教师提供材料,学生进行提炼寓意的练习。

  ⒋选作:

  根据课前个人对“白兔得到月亮后可能发生什么事情”的猜想来构思,试着写一篇小寓言故事。

  (对作业的设计还应下点工夫,要具体点,如这则寓言要反映一个什么样的含义,寓言的语言特点等)

  [课后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想首先要培养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为什么学生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我想很大程度上源于学生不会学习。,因此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有可能让学生自觉学习。这节课的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不仅仅是教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内容,了解寓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了解其途径。让学生自己动脑结合合作学习,理解难点内容,克服等、靠的思想,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另外,通过对归纳寓意方法的总结,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习经验,这样才有条件举一反三,才有可能有创造,有发展。

  [附板书设计]

  白兔和月亮周国平

  提炼整体把握

  寓意抓关键词

  联系现实

教学设计与反思7

  ( 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玲”字及词语“楼梯”。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品词析句,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白衬衣、绣花、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习字

  1、(出示一件被钩破的衬衣)同学们,昨天李老师在做家务的时候不小心把衣服给钩破了。这是李老师最心爱的一件衬衣,可是现在不能穿了。谁能想个好办法,让李老师重新穿上这件漂亮的衣服?(学生反馈。预设:在钩破的地方绣上一朵图案。)

  2、(贴上绣花)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看,在钩破的地方缝上绣花,这件衬衣似乎比原来更漂亮了。从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得也是这个道理。(出示课题)谁来读读课题?

  4、“玲”字是今天我们要学的生字,谁来读读?读得时候要注意什么?(指导读准后鼻音)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5、齐读课题。“玲”字还是要本课要书写的生字,谁来教教大家该怎么写?(指导书写“玲”。)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自己想办法认记生字。

  2、哪些生字容易读错,谁来提醒下大家?(正音)

  3、(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老师给这些生字都找了个朋友,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吧!(自由认读、全班齐读。)

  4、(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不带拼音的词语你们认识吗?(分男女读、开火车读。)

  5、为了奖励同学们读得好,老师特意为你们找来了课文的动画,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仔细倾听。

  6、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读通句子。

  7、指名分段朗读,反馈、正音。

  8、全班齐读。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四人小组合作交流:

  ㈠玲玲为什么哇地哭了起来?

  ㈡玲玲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她是得到谁的启示?

  ㈢最后的结果如何?

  2、师生交流、反馈:

  ㈠玲玲为什么哇地哭了起来?

  ①指名回答。

  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齐读课文1—4自然段。)

  ③理解词语“端详”(可以换成哪个词?哪个更好?)

  ④配动作表演“满意地端详”。(板书:漂亮、弄脏;满意、着急)

  ㈡玲玲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她是得到谁的启示?

  ①指名回答。(板书:开动脑筋、画上小花狗)

  ②对比两张“画”,学生谈谈感受。

  ③指名朗读爸爸说的话。

  ④这里的坏事指什么?

  ⑤指导朗读爸爸的话。(要求: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

  ⑥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从爸爸的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㈢最后的结果如何?

  ①全班回答。

  ②板书:满意、得奖。

  四、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你是怎么解决困难的?(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板书:遇到困难,善于思考,坏事变好事。)

  3、欣赏“名人名言”

  五、指导书写“楼、梯”

  1、(出示生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指导书写。(“楼”字右半部,“女”的横画要长。)

  【板书设计】

  玲 → 满意 → 着急 → 开动脑筋 →满意 遇到困难

  玲 善于思考

  的 坏事变好事

  画 → 漂亮 → 弄脏 → 画上小花狗 →得奖

  【教学反思】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己经没有时间重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迹,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这样,劣势也能转变为优势。遇到不如意的事,要以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这篇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品味、思索、铭记爸爸简短语句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能够引导学生通过画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换词、出示单个生字等形式,采用指名读、开火车,分男女等方式来学习本课生字,达到了很好的识字效果。通过自由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指导重点句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坏事变好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每个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从中领悟本课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设计与反思8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消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2、把握草原的特点,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读准字音并理解重点词组的意思。

  2、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对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体验。

  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比较抽象,我们这里的学生对草原的了解较少,再加上这是第五单元的课文学生还没有学到,也没有预习。所以学习本课我以课文为载体,通过“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对话(如果有条件兼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草原有一个初步认识)。让学生领悟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内蕴。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以读课文为基础,具体学法可分为以下三步:

  认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解读课文: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魅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赏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

  写法借鉴:

  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设计教学情境(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如果让你旅游,你想到哪儿去呢?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顺势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⑴当们想到蒙古人时,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是什么?(豪放爽朗粗犷……)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蒙古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作家鲍吉尔.原野。

  ⑵鲍尔吉?原野,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

  ⑶以上是对作者的简单介绍。

  除了作家身份,他还是一名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生长在蒙古的警察,却有如此的细腻柔情,在他的成长中,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曾祖母——尊贵的台吉夫人和他的老师——诗人安谧。

  他的老师告诉他;“你要爱人民,爱土地,你要听人民的声音,你要听土地的声音。”正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种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细腻、豪放、睿智等等。

  三、学习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

  1、认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并运用圈点批注法标出本文的生字生词,了解本文大意。

  (1)解决字词障碍:

  前瞻(zhān)簇(cù)立迥(jiǒng)然穹(qióng)庐长鬃(zōng)摩挲(suō)咆哮(páo xiào)处境(chù)

  前瞻:向前方的远处看;引申:向将来看。

  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是用于花草等体型较小的植物。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穹庐:借指天空。摩挲:用手抚摩。

  (2)解题:

  从标题来看,作者笔下的草原侧重的是“静默”,而不是喧闹的。

  “静默”在文中体现在那些方面,为何说草原是静默的?

  明确:草原是辽远的苍茫的。一个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根本没悟出的哲理。这时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静默”的。没有受到世俗的侵扰。所以,人,也必将是“静默”的。也是个“善忘者”。

  2、解读课文: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魅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多种形式读课文(1—10段),并标出有关描写草原特点和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的语句用“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点,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来分析草原的特点。(板书句式)

  A、草原的特点:(内容可以根据时间来调节)

  参考内容:

  (1)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对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

  (2)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

  (3)看不到与看不尽:草原是辽阔无边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尽;而草原的变化多端,我们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这是草原的又一特点。

  (4)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给人以单一感。“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5)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从观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较出草原的另一特点: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再进一步指出草原的辽远与苍茫,和给人的亲切感。

  (6)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B、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齐读11--12段)(内容可以根据时间来调节)

  参考内容:

  (1)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此时人们为眼前突然开阔的空间而惊慌,为自己不知所从而惊慌,为担心为担心自己的得失而惊慌。

  (2)为什么说“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呢?

  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自由”与“不自由”,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回答)

  明确: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次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有句话说“有比较才有差距”人与阔大无边的草原相比,自然就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说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由”“局促”。

  (3)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作者是说,人在草原上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自怨自艾,而应当不卑不亢,保持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C、(指生读13—15段)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用“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来分析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板书句式)

  3、赏读课文:本文语言优美,富含哲理,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用心体会。并用“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句式作答。

  提示:对于这一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引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只要学生,从文中摘录一句话,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合适的理由即可。

  参考内容:

  (1)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母牛”和“烈马”两个反差的意象。母牛,烈马让人想到什么?

  赏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是草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动物。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虽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在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马,实际上是作者的两种不同的心境。用“母牛”这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温柔之爱,全身心投入的敬仰之爱,易让人想起“母亲”的意象。而“烈马”却正好与“母牛”相反。火热的爱,不顾一切的爱,甚至有点野蛮的爱。无论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草原,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这是草原豁达的胸襟对我(作者)的感染。

  (2)现在我们来一同思考“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里“善忘”是忘记什么?对未来的态度,如何在静默中观望。

  赏析: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4、学习并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语段,并简析其作用。

  参考内容:

  1、城里人看草原和牧人看草原的对比。

  2、观看海景与观看草原景色的对比。

  四、布置作业:

  背诵11段,选做互动练习题3-5道题。

  【板书设计】静默草原

  鲍尔吉.原野

  1、“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点,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方法:对比作用:强化

  《静默草原》教学反思

  《静默草原》这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篇目,本文语言优美,富含哲理,是一篇词清辞丽的哲理性散文。教读这一课,必须紧扣课文,在阅读中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因此,我针对本文设计了“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认真分析了学生学习本文可能出现的情况:本文内容比较抽象,我们这里的学生对草原的了解较少,再加上这是第五单元的课文学生还没有学到,也没有预习。所以学习本课我以课文为载体,通过“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对话。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领悟本文的真正内蕴。

  我设计的第一套教学方案是: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草原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通过幻灯片展示,引领学生阅读分析重点语段。当我得知焦园中学没有多媒体教室时,我立即又设计了第二套教学方案。

  我设计的第二套教学方案是:学生课前预习,消除字词障碍。课堂上重点讲读课文:首先分段讲解,然后精讲精彩片段,最后引导学生探究本文主旨,学习写作方法。但是,我在网上看到教育局的通知说“课前抽签决定上课顺序”,我想如果这样学生是没有预习机会的。于是我又设计了第三套教学方案。

  我设计的第三套教学方案是:“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里结合了我们三春中学的“三读教学法”。课堂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能够引起学生深层思考。如果学生大胆自信、积极勇敢我就让学生自主发言,如果学生没有积极举手、大胆发言的习惯,我就指生回答。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我紧扣课文设计了几个句式:

  1、“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点,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句式不但扣紧了课文,又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这时老师要给以适时的指导、评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还设计了评比台。

  在我教授完这一节课后,我的教学目标都基本实现。学生在我的引领之下,有条不紊的学习了课文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引起了他们或深刻或浅显的人生体验。但是对于这一课,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内容需要挖掘,这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它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在课堂上学习,到生活中体验。

  美中不足之处是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涨,虽然我课前得知这个班的学习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爱发言、成绩也较差。但是我没有想到他们即使会也不愿意回答问题;不过在我用多种形式引导之下,也出现了积极回答问题的局面;其中一个同学,一节课就回答了四次。不过因此也影响了我的教学进度,我预计提前3—5分钟完成的教学任务,却在下课铃打响之前的几秒钟完成

教学设计与反思9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七册《21 搭石》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就是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搭石》(板书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1:什么是搭石?

  生2:搭石搭在哪?生3:搭石是干什么用的?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相信书中总会有大家需要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好读的词语或句子就多读几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通顺。

  2、反馈字词:谴责 懒惰 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溪水猛涨 脱鞋绾裤 理所当然 俩人

  师:课文里的生字词都读准确了吗?那我可要考考你。(出示词语)同桌互读有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词语吗?

  生1:“俩”念liǎ。

  生2:“脱鞋绾裤”的“绾”师:“绾”是什么意思?

  生3:把裤子卷起来。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脱鞋绾裤师:人们收工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师:人们赶集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师:人们访友就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生齐:脱鞋绾裤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呢?生:就会着凉感冒。师:那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可见搭石是这么重要啊! 师:还有要提醒的词语吗?生:谴责师:放到课文的句子里读一读。谴责这里的人懒惰,就是在——生:称赞勤劳。(齐读句子)师:还有要提醒的词语吗?生:人影绰绰的绰。师: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别忘了字典这个好朋友啊!“绰”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绰: A宽;不狭窄 B宽裕;富裕 C形容姿态柔美师: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姿态柔美”的意思。

  师:不错,那“人影绰绰”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人的影子的姿态柔美。

  师:还有一个词语叫“绰绰有余”,“绰”又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宽裕,富裕”。

  师:“绰绰有余”的意思就是“很宽裕,用不完”。把这个词写在书上,积累下来吧!

  3、指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课文第二段主要写了怎么摆搭石,第三段和第四段写了人们怎么走搭石。

  师:那第一段呢?

  生:写了什么是搭石。师:那就是知搭石。最后一段呢?

  生:赞美搭石。

  师:课文就是围绕这些内容来写的。能完整的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生: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搭石,人们怎么摆搭石、走搭石,最后赞美了搭石。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验:

  1、再读第一段,你能不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到底什么是搭石呢?师:能看着图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生:就是放在小溪里的石头,方便大家过小溪用的。(生齐读“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2、搭石在我们的眼里是那么平凡,但在作者的眼里却是那么美,他觉得,搭石——(引读)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那你觉得搭石这处风景美在哪儿呢?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想象着那是怎样的画面,批注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生:我觉得“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很美。

  师:你能想象的出,这上了点年岁的人可能会怎么想?

  生1:我得把这搭石搭好。

  生2:要不别人走到这该掉水里了。

  师:你不是急着赶路吗?

  生:可是,如果我走了,别人就不方便了,所以不管多急,也得搭好了搭石再走。

  师:原来家乡人心里想的是别人啊!(齐读句子)

  生:我觉得人们走搭石很美。“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让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吧!现在我们就走在了——

  (生齐)搭石上,别忘了,这搭石原本就是——

  (生齐)天然的石块,踩上去难免会——

  (生齐)有所活动,所以家乡有句俗语叫——

  (生齐)“紧走搭石慢过桥。”可要小心了。

  师:我们来合作。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于是就发出了——生:踏踏的声音。

  师:像——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

  生:没有。

  师:没有人指挥,大家走的又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能读出这种美吗? (生练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刚才走搭石的时候,你都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树的影子倒映在小溪上,随着水波荡漾。

  生2: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生3:我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生4:我还看到了水中的小鱼。

  师: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生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到这么美妙的画卷中吗?(配乐齐读)

  (四)总结:

  是呀,这小小的搭石上有音乐美、画面美,更有家乡人们的心灵美,难怪作者说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那么,搭石上还有哪些美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搭石》教学反思

  《搭石》是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营造了一处处秀美的意境,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到这些美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

  1、落实大语文观。抓住“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中心句,让学生重点体会三幅感人画面,去层层深入地阅读文本,进行感悟。以“美”作为主线,贯穿课堂始终,从看的见的景美、物美,到看不见的人性美、情感美,让学生从文中去寻找、发现美,感悟、体会美,抒发、表达美。课堂上的三读中心句,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2、扎实落实字词教学。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把生字放在词中认,放在句子中读,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把字、词放到语境中学习,既有利于掌握音形义,又易于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引导学生采用了多种方法理解词义。如,在教学“脱鞋绾裤”一词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而理解“人影绰绰”时,又借助于字典突破难点。

  3、注重激发兴趣。我在导入中,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作者的家乡,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深深地体会到了美,兴趣被激发起来,教学也就在这浓浓的美中开展起来了。而在理解“协调有序”的时候,我又让学生模拟走搭石的一群人,通过朗读,来“身临其境”的体会,从而由衷地感受到什么才是“协调有序”。我还让学生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重点词语,想象画面,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通过一次次地朗读、积累、感悟,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过程,虽然预设时考虑周全,但是真正教学时未必达到预期效果。

  静心思索,感觉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对于上了点年岁的人是如何搭石的,学生的想象还不够丰富,体会的还不够深刻。

  2、调控和组织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教学设计与反思10

  一、教学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本课蕴涵着伟大而丰富的情感,教师始终要饱含对朝鲜人民的崇敬之情,用生动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再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以读感悟,读中熏陶。进而抒发、升华自我情感。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思考、质疑感悟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通过配乐朗读,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 等手段,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产生共鸣,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文是一篇浸透了中朝两国人民深厚感情的抒情文章,以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作者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描写出了一个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课文分别选取了送别路上在火车站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在送别路上,记叙的是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引入那些令人难忘的往事的回忆,把现实的告别场面与往事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人物典型、场面典型。因而文章很有感染力。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学生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学习体会结合上下文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决句子含义;在理解典型事例对表现中心意义的基础上,来体会写文章应该选取典型材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五、教学策略:

  《再见了,亲人》内容简练,涉及的许多知识学生都没有机会形象的了解,所以是一篇结合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好教材。多媒体是新兴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电教媒体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效果,是教改的新课题,也是我们要探索的内容。本课力求体现科学运用电教媒体,提高认知语言能力,使学生在认知语言过程中,更有效地获得语言信息和处理语言信息的本领。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认识、理解、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认知语言能力得到提高。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突出电教媒体的最佳结合点和恰当展示时机的设计,体现电教媒体的作用与优势。

  六、教学媒体:

  flash歌曲《志愿军战歌》; 课文录音课件;重点语句、问题课件;课文插图课件

  各种声音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亲人。

  (电脑播放flash歌曲《志愿军战歌》)学生边听,边欣赏。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指什么人?

  〔抓住题眼,带领学生深入领会,意在开门见山,直奔中心。〕

  生:指朝鲜人民。

  生:指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从血缘关系上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生:不是。因为亲人是指爸爸、妈妈、兄弟、姐妹……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从血统关系上讲虽不是一家人,但从血与火的考验中结下的友谊看,比亲人还要亲。谁能用一句话恰当地说出这个意思?

  生:亲如一家。

  生:亲密无间。

  师:不要只考虑一个词,用一句话来说。

  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说得好。中朝人民这种情谊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板书)

  〔通过剖析“亲人”一词的含义,拎出理解全文的“纲”,意在举纲以张目。〕

  二、学习全文,感受亲情。

  师:下边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段,读的方法是默读,画重点词语。思考的问题是(出示课件)“本段写了大娘的几件事,哪一个事例最能突出表达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读书时可以轻声议议。

  (学 生读书思考,教师巡视,并及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哪个同学把大娘的第一个事例读给同学们听听。(指名朗读)

  师:“造成暂时的供应困难”中“供”应读第一声,不读第四声。请同学们考虑:志愿军把大娘送打糕叫做“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在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了温暖。

  生:在人家最需要帮助时,及时地给予帮助。

  师:说得不错。第一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本义,第二个同学讲的是这个词的比喻义。再请同学们考虑,读大娘送打糕时,怎样才能突出“雪中送炭”的艰难、危险?

  生:读时应突出大娘“带着、顶着、冒着、穿过”等词语,这样能突出大娘爱护志愿军的精神。

  师:请同学们练习读读。(生读)

  师:大娘在志愿军最需要帮助时,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了志愿军,事迹动人。但最感人的是哪个事例?

  生:大娘丢下小孙孙,救出了志愿军伤员,这个事例最感动人。

  师:这个事例中有两个词对比非常强烈,你刚才画出来了吗?

  生:我画的是“丢下”、“背进”。

  师:“丢下”的是谁?

  生:是大娘的小孙孙,她老人家的“唯一”亲人。

  师:好!你很尊敬老年人,称呼“她老人家”既恰当又准确,大家应该向你学习。

  〔学生用了一个很有礼貌的称呼,老师也不忘给予表扬。虽是顺便说的题外话,但有明显的导行作用。〕

  师:那么谁再说说“背进”的是谁?

  生:志愿军伤员。

  师:“唯一”亲人。说明大娘的小孙孙是个没爹没娘的孤儿,是奶奶的命根子,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她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呢?可是这时敌机来了,志愿军伤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该怎么办?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人民负伤流血,一定要保住他的生命!在这不能两全的紧急关头,大娘宁愿舍弃亲人的生命,也要保住志愿军伤员的生命。从这一“丢”一“背”里,可以看出在大娘的心目中志愿军战士——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段课文中可以抓的词语很多,老师抓了“丢下”、“背进”这两个对比十分强烈的词,可谓抓住了关键。这是因为大娘的一“丢”一“背”便可以看出大娘与志愿军伤员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

  师:在志愿军伤员的心目中这位朝鲜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对大娘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第一段我们学得很好。文章按照临行话别、追忆往事、赞颂友谊三层意思来叙述,请同学们按照这个分层方法,把第二段也分作三层。(学生很快分好并说出了起止点。)

  师:小金花的妈妈和敌人“同归于尽”了,这个词怎么讲?

  生:一齐走向死亡。

  师:意思懂了,但请同学们再想想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能相提并论、一样看待吗?

  生:不能。因为小金花妈妈死得有意义,敌人死得没有意义,他是坏蛋,他该死!(生笑)

  师:谁能比较准确地说说小金花妈妈的死和敌人的死有什么根本不同?

  生:敌人是侵略者,他的死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小金花妈妈的死,是为了祖国和中朝人民的友谊,她死得有价值,无尚光荣!

  师:你说得好极了!一个是轻于鸿毛,一个是重于泰山,虽然是“同归”,但死的意义绝对不同!

  〔老师不是就词论词,而是联系课文讲清了两个人死的意义绝然不同。不仅使学生深入地领会了词语的意思,而且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是处理词语的一个成功范例。〕

  师:当小金花得知妈妈牺牲后她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读课文时要注意描写她的动作、神态的词语。

  生:可是你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师:“把脚一跺”,“嘴角抽动两下”说明什么?

  生:说明小金花恨敌人,痛恨侵略者。

  生: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说明小金花非常刚强。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小金花的话。

  (生练读)

  〔老师通过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引导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这不仅使学生知道“披文以入情”的道理,而且有助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妈妈牺牲了,她能强忍悲痛,没掉一滴眼泪,可是志愿军叔叔要走了,她却伤心痛哭,眼泪再也擦不干了。这说明在小金花看来,志愿军叔叔——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在志愿军战士看来,小金花和她的妈妈——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小金花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中心。〕

  师:现在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段。读书时请同学们注意,看看有几个“挖”字?

  生:用了三个“挖”字。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带有“挖”字的句子,看看大嫂都到什么地方去“挖”野菜?

  生:“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小篮子上山去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

  师:志愿军没有菜吃,大嫂就挎着小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请同学们考虑她挖了多少野菜?又挖了多长时间的野菜?最后又跑到前沿阵地上挖。“前沿阵地”是应该去挖野菜的地方吗?

  生:前沿阵地不是挖野菜的地方。

  师:为什么?

  生:因为前沿阵地是打仗的最前线,非常危险。

  师:到处硝烟滚滚,炮声隆隆,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我想假如她家里没有菜吃,她无论如何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挖野菜的。今天志愿军没有菜吃,她居然跑到前沿阵地上去挖,而且被敌人的炮弹炸成了残废。想想看,在大嫂的心目中,志愿军——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老师不是架空分析,而是紧紧扣住三个“挖”字,让学生体会大嫂挖野菜之多和挖野菜之险,突出了大嫂和志愿军的深厚情谊,使学生受到感染。〕

  师:在志愿军的心目中,这位大嫂——

  生:(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大嫂的典型事例的分析,再次呼应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中心。〕

  师:为什么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能有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崇高情谊?

  生:因为志愿军跟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生:因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同生死,共患难,战斗在一起,血流在一起,这种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好!正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与共,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就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仍抓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予以深究,从而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总结全文,表达真情。

  (这时课堂忽然响起火车的汽笛声,机车的排气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同志们”,“中朝人民友谊万岁”的呼喊声。随着电脑课件中的乐曲声,教师引导同学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来朗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谓趁热打铁,抓住了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最佳时机。〕

  师:“多么深厚的情谊啊!列车缓缓地行使着,我们离开了这可爱的土地。但是我们的心紧紧拥抱在一起,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对朝鲜人民说上一句‘再见了,亲人!’”。

  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设计意图: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心声。)

  四、拓展导创,寻找亲人。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生:医护人员、清洁工、家民、老师……

  师:今天老师挤出时间来听我们的课,对我们的学习如此关心,他们——(学生补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现在他们就要结束听课了,在他们即将离开教室之时,让我们深情的喊一声——(学生深情的呼喊):“再见了,亲人!”

  (这一环节,意在赞美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进一步深化主题。)

  教学反思:

  对表达思想感情强烈的课文,老师应多花点精力,指导学生进行表情朗读,以读激情引起共鸣。

  《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阵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感情,我让学生在弄明白朝鲜人民给志愿军做了哪些事,为此而付出了什么代价后,又从言中挖掘出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指导学生朗读重点句、重点片断,从多次反复的朗读中激发他们的感情,从而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确实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是用鲜血凝成的。

  教师适时地安排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导语,也是启动学生思维,激发朗读情感的好手段。在讲完课文第二部分后我设计了以下的导语:朝鲜人民为志愿牺牲流血,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流血牺牲。在朝鲜的士地上,长眠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其中就有伟大领袖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烈士。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了牢不可破的友谊,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就要分别了,怎不叫人依依难舍,怎不叫人泪如涌泉?让我们满怀深情齐读第二部分,同时用声音的摹拟系统,再现当时的话别场面:课堂响起了火车的汽笛声,机车的排气声,火车开动时车轮的滚动声。火车站上人声鼎沸,一片“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这充满激情的呼喊声。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与反思1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32页~35页。

  教材简析:这部分教学内容通过教材提供的丰富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学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教材安排了“说一说”、“看一看”、“比一比”、“做一做”等四个环节的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感知数字表达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尝试应用数字来处理信息。

  学情分析:学生对邮政编码、学号等数字信息有所接触,具备一定的根据要求发现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并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一定的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编码和生活的联系,了解编码的作用。

  2、了解一些编号的结构和含义,知道数字描述的信息。

  3、能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简单的编码。

  4、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说一说:“数字之中蕴涵信息”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在语文上有没有学过这样一首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让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首绝妙的数字诗。作者借助我们常见的数字,“一、二、三……”寥寥几笔便绘画出景色宜人的乡村画面。

  [在美丽的乡村画面跃然屏幕上之后,教师用工整的板书和点睛的话语将其中“数字”凸显出来]

  2、了解编码。

  师:那在我们数学上数字还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

  (直接出示图片110。)

  师:这张交通指示牌表达了什么信息?

  110---高速公路限速110千米/时。

  这个信息是由数字组成的数来表达的。

  师:同样的数字我们再来看一幅图片

  (直接出示图片110。)

  那它还又表达什么信息呢?

  110---报警电话。

  师:为什么不读一百一十?

  生:这是电话号码。

  师:对,电话号码是由数字组成的编码。数字既可以组成数表达信息,也可以组成编码表达信息。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将数字进行有规律的编码后是怎样来表达信息的?(板书:数字编码信息)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一些常用的电话号码,你们收集到了那些?(交流)

  看,老师这儿收集到一些用数字组成的常用电话号码,

  我们来看一下。

  (直接出示:1191141209612112315)

  点击119---火警114---本地电话号码查询120---救护

  96121----天气预报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使用过这些电话号码?

  在使用这些电话号码时,你觉得怎么样?

  生:(齐)很方便。

  师:这里每个电话号码都表达一个特定的信息,所以使用起来很方便。

  师:课前老师还收集到这样2个电话号码,我觉得很奇怪,这里的两个电话号码都是由两个9和三个5组成,为什么表达的信息却不同呢?

  (直接出示:95559---交通银行的服务热线

  95595---光大银行的服务热线)

  生:(因为它们的排列顺序不同,编码顺序不同,表达的信息也不相同。)

  师:所以,我们在编码时要注意——“顺序”

  [再现日常生活经常接触的事例,从数字信息转入编码信息,继而揭示数字编码反映信息的特质。准确的概括,简洁明快。]

  二、看一看:“数字是如何表达邮政编码的'信息”

  1.了解邮政编码的信息。

  师:刚才这些常用的电话号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许多,我们来看,(点击②)这是一个信封(出示)他要把这封信寄往哪里?

  信封上你能找到用数字编码表达的信息吗?

  生:有。214206。

  师:这是什么编码?

  生:邮政编码。

  师:想了解这个邮政编码表达了哪些信息吗?自学书本33页。

  书上会告诉你答案的

  (反馈学生的发现,形成下图:)

  师:谁来告诉大家,邮政编码上的每一个数字所表达的信息吗?

  (点击,一个一个介绍)

  介绍:苏北----22

  师:邮政编码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律编排的,不同的地区,邮政编码应该也——不同(从大到小)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一下自己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好,我们把它拿出来一起来交流一下。

  板书:226126----汤家

  226121----三厂

  226100----海门

  师:这三个邮政编码前四位都是2261,你知道为什么吗?

  为什么?

  生:(齐)我们都是江苏省海门市邮局。

  师:而最后两位所表示的投递局是不一样的。

  2、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

  师:到这儿,张老师就有一个问题,寄邮件不是已经写了收件人的详细地址了,可为什么还要填写邮政编码呢?

  (工作人员根据邮政编码分拣邮件,这样会更快一些。)

  师:那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了解工作人员是怎样分拣邮件的吗?我们来看一段录象(播放录像)

  师:看完了录象,以后大家在寄邮价时要注意什么?

  (写清邮政编码,不要夹寄硬物,还要使用标准信封。)

  [通过自助阅读教材,了解邮政编码的知识,满足体验成功的需求;恰当使用多媒体,了解邮政编码的作用,并感受交寄邮件应注意的问题。]

  三、比一比:“数字是如何表达身份证号码的信息”

  师:邮政编码反映了收件人居住地的相关信息,一个人的个人信息还可以通过什么编码反映?

  接下来就研究-----身份证号码。

  师:课前大家已经收集了自己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请同学们拿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出示讨论题:

  师:身份证号码一般都是---18位,以前是15位的。

  1、你能从身份证号码中看出一个人的出生日期吗?

  2、不同的身份证号码里有相同的部分吗?你知道这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吗?

  (利用课件随机输入学生父亲的身份证号码)

  师:这是谁的身份证号码?

  他的出生日期是多少?

  在身份证号码中能看出来吗?(第7位--第14位)

  师:我再输入张老师的身份证号码320625197909040060。

  你能从这里可以看出张老师的出生日期是什么时候吗?

  (9月4日)

  这里的9月4日为什么用“0904”表示,而不用“94”表示。

  生:如果是10月的话就没办法写了,写94的话,身份证号码就少了2位。

  (验证一下你手中的)

  强调:日期和月份都是两位数,所以用两个数字来表示。

  这样就保证所有的身份证号码都是18位。这是编码的一个规则,要保证编码对象数位要统一。

  继续研究另一个身份证。

  (直接出示3211821978061897X)

  师:你能说出这个人的出生日期吗?

  生:他的出生日期是1978年6月18日。

  师:其实,每个身份证号码的第7位---14位

  表达的信息都是出生日期。张老师和那同学的身份证除了这里相同以外,还有哪里表达的信息也相同呢?

  生:前面的1至6位都是表示出生地:(第1位-----第6位)

  师:前两位32------江苏省,

  中间两位06----南通市,“11”------表示镇江市

  最后两位25----海门市。“82”------表示扬中市

  师:你还想了解身份证号码中哪一部分的信息?

  (生1:第15到17位的信息。

  生2:为什么最后一位是X?)

  师:也就是想了解身份证号码的最后四位的信息。

  想一想,如果身份证号码中没有最后四位,行吗?

  (不行。因为如果同一地区同年同日出生的不止一个人,

  就会重复。)

  师:第15到17位就是顺序号---表示所在地派出所的代码,顺序号的最后一位如果是单数就表示这个人是男的,如果是双数就表示这个人是女的。

  师:最后一位是校验码---表示这张身份证已经验证

  (可以用0—9数字来表示,有时也可以用罗马数字x表示。)

  (填一填出示:一张身份证)

  师:请将下面的身份证补充完整。

  (填性别、身份证号码的前两位和7到14位的数字)

  师:现在有办法查到此人的姓名吗?

  归纳总结:到派出所输入身份证号码就可以了,因为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码都不一样。也就是每个身份证号码表达的信息是——惟一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好好保护好身份证,它代表每一个人的身份信息。

  [以身份证为例证,了解数字传递的信息,发现数字编排的规律,学习数字编码的方法。]

  四、做一做:

  师:学了这么多,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生活中要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吗?

  (方便、惟一。)

  师:编码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简洁、有规律、有顺序)

  (直接出示题目:)

  某宾馆有一幢12层的客房大楼,每层都有20个房间。你认为宾馆应该怎样为房间编号,才能使旅客拿到房间号就明白自己房间的位置。

  提问:给房间编号,需要包含哪些信息?

  生:哪一层,哪一个房间。

  师:请大家给一楼的第5个房间编号。

  (0105,因为有12层楼,是两位数,所以用两个数字,房间数也是两位数,所以用05表示。)

  追问:非常好!如果12层第9个房间怎么编?(1209)

  师:如果还有一幢14层的客房大楼呢?

  分别给一楼的第5个房间编号。

  (也可以把数字与文字、字母合起来编码。)

  师:生活中见过这样的例子吗?

  (课件出示:汽车牌号、楼房单元号等)

  师:(播放录象)

  用数字进行编码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

  让学生体会到数字——

  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字!

  用数字表示信息,简单、方便。

  教学反思

  《数字与信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个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观察、交流和调查活动中了解数字与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它们的实际价值,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教材安排了“说一说”、“看一看”、“比一比”“做一做”四个环节的实践活动。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学生课前调查非常多,如特殊的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领域的相关知识,这些涉及到了某些方面的专业术语,学生调查难度比较大。为此利用网络的快捷性,广泛性,我设想带领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利用预先设置的课件来实施课堂教学。对教学内容重组后,安排了“比一比”“学一学”“做一做”、“玩一玩”等环节。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煤体,把信息与技术体现在课堂中。在“比一比”中,让学生自主查询充分体现了网络的优势、学生的个人学习需求。抢答赛又将学生的积极性演绎得淋漓尽致,创造出了一个积极的、热闹的课堂氛围。而“做一做”中,既有教师引导为主的环节,也有学生自主查询的环节;有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也有学生与信息之间的互动。学生无论是情感态度,或是知识技能方面都获得了发展。

教学设计与反思12

  山东省即墨市德馨小学 于兰美 《夹竹桃》是季羡林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淳朴恬淡的语言、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月光下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本堂课我预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作家生平经历等方法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受到情感的熏陶。

  4.学习文章中“对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受到情感的熏陶以及学习文章中“对比”的表达方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三、品读感悟,探究升华。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1.交互式电子白板课件与语文课堂教学完美结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比如:检查预习环节运用白板“漫游”的功能出示生字词,利用白板中的资源,教学“熏”这一个字的笔顺,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教学活动富有情趣。在感悟“作者是怎么把院子里的花和夹竹桃对比的?”这一环节时,

  根据学生交流,老师随即从“资源库”里拖拉出各种花的图片,让学生用文中的词语说说看了这些图片的感受,再与平凡的夹竹桃进行比较,直观形象,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对比”这一表达手法的作用。

  2.突出重点,实现了语文的真正转身。在这堂课中老师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理解“作者对夹竹桃喜欢”的情感上,而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引领着学生感受“对比”这一种表达手法的妙处。在体会文章“借物抒情”这种表达方法的时候,教师特意渗透搜集作家生平经历的方法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加深了一个层次。

  3.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比如:本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避免了零起点教学。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入探究的时候,老师组织学生围绕主线问题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台上台下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老师及时点拨提升。整堂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反而学得投入,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渐入佳境的状态。

  反观这堂课,也还是有些小小的遗憾,在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出现了口误,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说成“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以后还是应该注意提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的课堂更加趋于完善。

教学设计与反思13

  刘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3个生字。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动物也有尊严,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美好情感。

  4、与生命展开对话,在对话中获得丰富的精神生命的提升。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黑子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哪怕是条狗,也是有尊严的。”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狗又叫什么名字吗?(板书:犬)能在军队执行特殊任务的犬又叫什么呢?(板书:军犬)你对军犬有哪些了解?(生介绍)军犬被称为“无言的战友”,被是为官兵的“第二生命”,可见军犬与官兵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吴若增写的《军犬黑子》一文,看看在黑子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反馈:同桌互读, 开火车读。

  嘉奖 驯导员 嗅觉 迷惑 谨慎 严厉 沮丧 扭头 糊涂 嗷 哭腔 无动于衷

  理解:驯导员(解释) 谨慎(近义词) 沮丧 (近义词——垂头上气)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发生在军犬身上的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探究,深刻理解:

  1、正像同学们所说的那样,这篇课文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了军犬黑子的故事,作者是抓住了黑子的情感变化来写的。

  2、黑子情感的变化是因为驯导员否定了它的判断。那么,驯导员几次否定了黑子的判断?黑子的情感又有哪些变化?

  用心地默读课文,把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好好琢磨琢磨,做好批注。

  3、小组交流。

  4、学生汇报,随机板书;作者正是抓住了黑子从“高兴——迷惑——沮丧-——痛苦——绝望”来写的。具体说说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黑子的情感。

  (1)高兴:

  “然后,驯导员牵来了黑子,让它找丢失的东西,黑子很快就把那件东西从隐秘处叼了出来。”“黑子过去嗅嗅这个,嗅嗅那个,很快就叼住了那个‘小偷’的裤腿,把他拉出了队伍。”两个“很快”说明什么?

  (2)迷惑:

  第一次否定——“迷惑的光”

  :朗读:“不!不是他!再去找”(使劲儿晃了晃脑袋)

  第二次否定——“只好”“谨慎”

  :朗读:“不!不是他!再去找!”(再次催促)

  追问:为什么用“谨慎”?

  第三次否定——“很长时间”

  朗读:“不!不对!再去找!”(严厉地说)

  追问:为什么用了很长时间?

  第四次否定——“沮丧”

  朗读:“不!不是他!绝对不是!”(吼叫起来)

  指导朗读驯导员四次否定的话

  (3)沮丧:说一说从哪体会到的?

  想象:如果你是黑子,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

  (4)痛苦:“当黑子终于明白这是一场骗局时,??慢慢地向营门走去??”

  人在极度痛苦时,可以怎么做?但我们这位无言战友却只能用“嗷”来表达,如果黑子是人的话,这一声“嗷”会对驯导员说些什么?

  带着你体会到的黑子极度痛苦的心情来练习读这一段,指名读。

  (5)绝望:驯导员是怎么说怎么做的?黑子怎样?它为什么会无动于衷?

  体会黑子的绝望与伤心

  让我们再来读读它的名字吧!这次,你的体会与第一次一样吗?

  黑子还是绝望和伤心得走了,它的出走让人们认识到(引读):“哪怕是条狗,也是有尊严的。”这是本文的中心句 ,你明白这句话 什么意思吗?

  四、拓展延伸

  1、听了这个故事,作者陷入了沉思,想一想 ,他会想些什么呢?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不想对驯导员和黑子说点什么吗?动笔写一写,然后汇报。

  五、总结

  是呀!每个生命都是有感情的、有尊严的、而我们更要学会尊重,这不仅仅包括我们对待自己的同类,更包括那些无言的生命,因为从它们身上能学到的`是我们所缺少的东西。我们要感谢军犬黑子,是它让我们知道了:(齐读)哪怕是条狗,也是有尊严的!从这一刻起,让我们尊重一切生命。善待一切生命吧!

  板书设计:

  高兴

  迷惑

  军犬黑子沮丧 尊严

  痛苦

  绝望

  《军犬黑子》教学反思

  刘 丽

  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教材、挖掘教材,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我认为课前的预设本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教材、挖掘教材,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我认为课前的预设基本完成,其优点主要表现在:

  一、创设学生猜的环节,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我在学生猜后抛出问题,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采取猜问的方式问学生:你们知道狗叫什么吗?在军队中执行特殊任务的犬叫什么呢?顿时同学兴趣高涨,因为他们接触到了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动物。然后,我提出问题,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军犬的内容呢?想知道在军犬黑子的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呢?把学生的兴趣一次次推向高潮。

  二、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驯导员几次否定了黑子,黑子每次又怎样抓小偷的呢?

  我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没有了让学生回答,而是有效地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小黑板中的内容,请学生默读课文。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而且也是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的体现,在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标注,深入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这种交流是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

  三、努力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和基本属性。本节课我努力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其二:学生默读,朗读和做批注的训练。

  其三: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的训练。

  其四:学生小组或同桌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进行思维和口语交际训练。

  其五:设计了朗读和说话训练。

  以上设计从表面上看,似乎都是听、说、读、写、思维方面的训练,其实在具体的教学中,每次都渗透着人文方面的教育,对黑子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惋惜便成为了学生初读课文后的初步感受和体验。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朗朗,驯导员四次否定黑子的话,让学生在充分读时去感受、去体会,驯导员语气的变化,带给黑子情感的变化,同学们在读中捕捉到了这种情感的变化曲线。在学生回答如果你绝望时会做些什么?有的学生说跳楼、有的说自杀??我跟学生说我是靠写日记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满的。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直接对话,结合文本特点,适当进行延伸拓展。

  在回顾全文后,引导生自选对象进行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训练,在对话中使丰富的精神生命得到提升,说话提示分别是:(1)还想对黑子说什么?(2)你想对黑子说什么?我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从更高、更多、更广的角度思考军犬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迪,引发我们的深思,完全符合文本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质。

教学设计与反思14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对数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大数接触的不多,我在教学时,先以同学们学习过的万以内的数为例子,因为他们熟悉,所以很感兴趣。分别给出几种家用电器的价格,让同学们猜一猜、看一看、读一读、写一写。起到很好的效果。

  我想,同样的读法和写法,在应对万以上的数字,同学们也应该很快掌握,不料,在学完数位顺序表后,同学们对着表试读大数,写大数却出现一些问题,如12345678990,学生读:一百二十三四千五百六十七八千九百九十,这样不正确的读法出现,当时我很费解,加上一个单位有那么难吗?为什么总是忘记了呢,后来我想了很多办法,分小组,让同学们自己写出来一个数,同桌读出来,再小组上批改,老师在黑板上给出来数字,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出来,大量的做题训练等等一些方法,通过两天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可以做到读数很准确。想了想,也不难明白,小学生学习知识,是一种知识的.建构,对于数的学习,他需要把大数和以前学习的数联系起来,这就需要一个过程,老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和小学生比较。

  教师是传道者,更应该站在一个孩子的立场去思考,他们这一些知识的接收能力和时间,学习到这些,在我后面的教学中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教学设计与反思15

  这是开学以来第二次进行课文的讲授,说实话,自身完全不在状态,相反的,学生学习状况倒是比较好,参与度较高,有较强的求知欲,这实在令我汗颜。

  也不知自己到底是怎么了,开学已经两周,但自身心态始终没有平息下来,完全没有半点工作状态,毫无斗志,令我痛苦不堪。

  就今天的上课状态来看你,学生求知似渴,表现极好,但我完全不知所措,甚至课堂上真不知如何进行下去。

  针对自身此种状态,更应从自身探知原因。其一,刚从毫无工作压力的假期抽身,暂时无法适应紧张的工作状态;

  其二,工作压力甚大,任务众多。无论是班主任工作还是教学工作,实在压得有点喘不过气来。尤其是七八年级的.备课与教学,更是令我伤透脑筋,倍感压力巨大,难以自拔。甚至有时陷入深深的责备和无所求的深渊中,毫无斗志。

  其三,备课不积极,不扎实,企图借助ppt课件,而没有深入钻研教材,导致对教材的把握不透彻、不深入,难以表达有效的见解,难以获得学生的信服。进而,课堂上不能够自如地掌握课堂,不能展现自我魅力。

  我觉得,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自然需要用心备课,细致工作,绝不存侥幸心理,不得只求安稳过日。

  此外,适当的工作压力,还是必不可少的。假期的舒适和不作为,养成了自身的懒惰,消磨了自我意志,进入止步不前。生命贵在前行,故需要不懈地努力。

【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反思01-27

北京教学设计及反思04-06

《杯子的设计》教学反思07-21

《头饰设计》教学反思07-07

玲玲的画教学设计及反思06-09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4-02

教学设计01-14

二年级语文《回声》教学设计及反思06-08

《给动物设计名片》教学设计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