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18 08:52: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有的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有的人》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

  3: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涵与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哲理。

  一:引人,介绍背景。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有的人》,(板书)。文明之前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以及《一面》,同学们对鲁迅也有一定的了解。1936年,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快快收敛,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文明能忘记他吗?在鲁迅逝世后的第十三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作者用浓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概况。

  师:有谁了解呢?(课件演示,补充。)

  师:出示鲁迅散文诗《自嘲》,本诗是鲁迅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写的,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提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让学生尝试了解,引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由此进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感知特点。

  师:全班齐读诗歌,标上小节,找出生词,并思考思考诗歌有什么特点?

  不朽 (腐朽) 摔垮(倒霉)

  特点:运用了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三:品读诗歌。

  师:听范读。思考两个问题1:文中写了哪几种人?并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2:找出诗中的对比句?(课件演示)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中两个“死”字和两个“活”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呢?(课件演示)

  师:谁来总结第一小节?

  板书:1:作者揭示了两种人,指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这里表达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什么态度呢?“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从这句话你联想到了什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了一种什么精神?(出示《野草》阅读)

  师:“有的人,他活着……”这两句话揭示了两种人对对社会产生的什么影响?

  师:谁来总结2~4节?

  板书:2~4:作者从两种人对待人民不同的态度中,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

  第五节:注重解释:“摔”“垮”以及之间的'联系。

  第六节:注重解释“烂”。以及青青草原给你带来的影响?

  第七节:反动派得到了该得的下场,为人民奉献的人也得到了胜利与人民的尊敬。

  师:谁来总结5~7小节?

  板书:5~7节作者写了人民对这两种人不同的态度,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感情。

  师:显而易见,本文应该分为几段呢?

  第一段:1……

  第二段:2~4……

  第三段:5~7……

  四:精读课文,并总结。

  师:齐读,并思考几个问题。

  1:我们把这首诗的题目改成《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2: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道理?

  3: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该怎么做?

《有的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理解本课出现的生词。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树立初步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拓展与延伸搜集一些关于鲁迅的材料,进一步了解鲁迅这个人。

  重、难点突破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被人民歌颂称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鲁迅图片,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文坛上有一位以笔为枪的文学巨人,你认识他吗?幻灯出示。

  2、介绍鲁迅的资料

  把你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师小结: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他留给人们的最后一句话却是:赶紧收敛,忘记我是谁,管你们自己的生活。“然而人们怎能忘记他,事隔13年,人民作家臧克家怀念鲁迅先生的一生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诗 板书课题:有的人,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想不想听听这首诗?师放录音。把书端好认真听,看你能发现什么?师相机指导“呵“的读音有五个,在这里读“啊”。

  2、自由出声的练读课文。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先写了对两种人不同的评价,又写了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态度,最后写了两种人不同的结局)

  三、结合具体内容品词析句

  1、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不同,他们的结局也大相径庭?请同学们默读诗歌的第二节,按要求完成自学提示。幻灯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有不同的符号画出两种人不同的石句,再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批注)

  2.、交流读书体会

  A、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生动地表现了第一种人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师相机引出鲁迅的《自嘲》诗,引出鲁迅的座右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⑤人民永远记住它。师追问,你还知道哪些被人们永远怀念的'人,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师幻灯篇出示:如焦裕禄,杨善洲等人物,进行简介。

  (2)对词语的理解。

  ①“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②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③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⑤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⑥抬举,说明这种人在人民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四、指导朗读

  1、诗人对这两种人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两种不同的情感分别读一读这两组句子。(教师幻灯出示整理好的两组句子)

  2、学生练读,指名读。

  五、写法指导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揭示对比的手法。

  六、升华情感,学会做人

  七十多年的时间已经流走,昔日的反动统治也早也不复存在,那这首是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新的启示呢?你又打算做什么样的人呢?学生结合做人的名言谈体会。

  七、拓展阅读

  学生齐诵《石灰吟》,师配乐读《爱莲说》

  并小结:如何做人是我们一生都要思考的问题,可能不同的阶段就有不同的标准,但是做事多为别人着想,多为别人奉献自己的力量确实永恒的主题,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在人民心中树立起永恒的丰碑。

《有的人》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搜集一些关于鲁迅的材料,进一步了解鲁迅这个人。掌握如何搜集资料并得出自己的观点。

  2.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体会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学会做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3.初步掌握阅读现代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2.初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评价鲁迅,导入新课

  1、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2、学生评价。

  3、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自读自悟,走进诗歌

  1.解读标题

  (1)这个标题跟一般的标题有什么不同?

  有一个副标题,解释说明诗人写这首诗的原因。

  (2)看到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会写什么?

  2.找关键句

  (1)什么是关键句?(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这首诗是围绕着哪个句子来写的?为什么?(读段落)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或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总结找关键句的方法:一般来说,有特定的位置)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2)在这个关键句中你认为最关键的词语是哪个?

  (3)(带着爱憎分明的感情自读)找出诗歌中表现鲁迅这类人怎么活的诗句。如何理解?在这个单元学过的课文里,有没有鲁迅先生这样活的事例呢?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报答人民的形象!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总结: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会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才是有价值的活。

  (4)诗中还写了其他人吗?他们是怎样活的?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5)为什么要写这类人?为什么要对比,不对比可以吗?

  “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

  (6)为什么题目不单独写做“纪念鲁迅有感”而叫做‘有的人’?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而且,诗篇还揭示出了一个普遍的人生哲理: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三、读懂鲁迅,思考人生

  通过学习《有的人》,我认识到鲁迅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我要做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4

  设计意图:

  《有的人》是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臧克家所作的一首高度凝练、句句闪光的诗,全诗语言质朴,采用强烈的对比与严密的照应相结合的手法,以鲁迅为镜,揭示“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的深刻哲理,耐人咀嚼和回味。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略读课文要求,把阅读的核心、质疑的主人、积累的主体回归为学生,高年级的学生有能力自读自悟,在感悟到“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 的开篇对比后,引导孩子从“对人民的态度”,“人民对两种人的态度”来对照研读,渗透鲁迅的相关资料,丰富人物形象,拓宽感受的空间,也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表达、积累能力。同时在一“骑”、一“俯”,一“上”、一“下”间,反复朗读,读出鲁迅的高尚情操,读出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读出所有像鲁迅这样的人都值得“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的道理。

  2、反复朗读,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搜集材料,走进鲁迅,走进那个时代。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对比手法,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教学难点:从特写强对比中,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2、图片、课件(鲁迅的名言等)。

  课前谈话:用一句话说说你心中的鲁迅。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入课

  1、鲁迅走了,但他留给后人的很多很多,十三年过去了,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臧克家仍心潮起伏(板书作者),写下了这首《有的人》(板书课题)。

  2、读题,质疑

  梳理质疑:“有的人”指谁?

  二、自主初读,吟诗解疑

  1、略读课文怎么学?生交流学法。

  出示阅读要求:(1)读准确,读流畅。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读诗:读准字音。

  (1)分节读诗,正音。

  强调预设:朽,理解:不朽。

  3、吟诗:读顺诗歌。

  回归整体,读诗。

  4、比较发现,现代诗的特点。

  齐读诗歌。

  三、合作赏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种人吗?

  (1)(随即出示)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2)轻声读读,发现什么?

  两个“死”,两个“活”一样吗?

  (3)朗读指导“有的人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现在你心里应该非常明白,两个“有的人”一样吗?

  板书:虽生犹死

  虽死犹生

  (4)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对比。(板书)

  2、合作学习,细读《有的人》。

  (1)找找两种人的不同,在旁边写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 重构课文,对照感受

  (1)第2到6节中找出第一类人。组内读读。

  ①(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②这些“有的人”是怎样的人?他们的结果呢?(出示)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话说说这样的人。

  伟大,实则渺小,让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①(出示)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

《有的人》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阶级感情和深刻哲理

  2、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3、理解对比的写法

  4、了解诗中议论的特点

  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我们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鲁迅先生怀着对祖国前途的深沉的忧虑、怀着对祖国人们的赤诚的爱,始终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用自己的笔,与帝国主义的附庸、与封建势力的余孽、与一切人民的敌人做不妥协的斗争。因此,他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崇敬与爱戴,当然也遭到阶级敌人的攻击与谩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歌——《有的人》。

  二、熟读全诗

  1、教师范读,学生划节奏,标重音,悟语气。

  2、教师指导、学生齐读。

  三、感悟诗歌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不急于寻求统一答案)

  1、“有的人”具体指什么人?诗歌既然为纪念鲁迅而作,为何题目却是《有的人》?

  2、诗人写出了这两种人各自的'什么特点?

  3、全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诗人写此文有什么深意?

  四、在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基础上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臧克家:详见注释。

  从“中华民国”这块招牌高高挂起之后,看到、亲身经历了旧军阀、新军阀的种种罪恶残暴的迫害,也悲愤地目睹了地主阶级和一切达观贵人为非作歹、欺压群众、视人民如草芥的种种情况,他们利用他们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为自己树碑立传,以期“流芳百世”。

  鲁迅活着的时候,和逝世之后,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造谣侮辱、中伤他,连他的坟头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诗人目睹了人民群众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于是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就写下了《有的人》这首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五、在此基础上明确前面思考题的答案。

  从三个方面考虑:对比对象;对比角度;对比内容。他们的表现和结果。

  为人民的人:

  对人民——恭恭敬敬,全心全意;结果:人民永远记住他。

  对人生——为革命,愿献身;结果: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对社会——让别人活得更好。结果:抬得很高,很高

  反动派及剥削者:

  对人民——作威作福,任意欺压。结果:把他摔跨

  对人生——为自己,想不朽结果:烂得更早

  对社会——使别人不能活,结果:下场可以看到

  总结问题答案:

  1、“有的人”指两种人、两种阶级,一种是鲁迅及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战士,另一种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那些剥削人民的人,诗人赞扬前一种人鞭挞后一种人。因为诗中通过揭露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标题,对全诗内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2、见上分析。

  3、对比手法表现诗人爱憎分明的感情。

  揭示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六、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完成练习一的第一小问。

  3、明确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进行对比的。

  七、思考以下内容是怎样对比的。

  第二教时

  一、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讨论第二——第七节是如何进行照应的。

  二、讨论这几节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的,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并列表说明。

  三、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1、把第二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原诗反动者典型的动作和典型的语言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的典型动作加上“当牛马”的贴切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2、第三节中“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答;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3、如何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

  答: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并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4、如何理解第六节,“春风”,“野草”各指什么?

  答: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实际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鲁迅以野草自比,(因为这一句鲁迅的《野草》)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但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最后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反复,起强调作用,评价鲁迅先生的伟大。

  四、分析诗中的议论。

  1、找出议论句。

  2、分析议论的特点。

  A、诗中的议论,是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

  B、诗中的议论,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的。

  五、总结全文。谈谈你学了这首诗后懂得了哪些道理?

  六、布置作业。

《有的人》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查找鲁迅及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鲁迅像,这位是谁?你了解吗?教师出示鲁迅资料。指名读。

  2、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是谁说的,生齐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过渡:鲁迅是一个时刻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人,他爱人民, 人民永远怀念他。板书:爱人民,人民爱。今天,我们学习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诗歌《有的人》。

  3、一起来认识一下臧克家,课件出示臧克家资料及写作背景,教师口述。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诗歌,请同学们多读几遍课文,每读一遍的感受和收获都是不一样的,看看谁的收获最多。边读边注。

  2、生自渎诗歌

  3、交流收获。

  学生说不到的教师提示:

  1) 哪些句子表达出了作者对鲁迅的怀念。

  2) 描写了几种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4、相信其他同学肯定还有很多感受和收获,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来吧。

  想读哪一小节就读哪一小节。

  5、指名读。

  6、教师指导读、范读、理解读。

  7、如果将文中“有的人”替换成某一种人怎么换,代到诗句中读一读。

  过渡:这首诗歌不只是单纯的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哪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着,歌颂了鲁迅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拿起你的笔,快速记下你此时的感受。

  3、交流感受

  教师赠言:同学们让我们把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学习,以期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4、最后给大家留一项作业课件出示,教师读。

  收集有关鲁迅的名言、故事、著作等,办一期纪念鲁迅为主体的手抄报。

  教学反思:

  这是一片略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憎爱分明的感情,并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诗歌语言朴素,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一开始安排学生自学感悟,教师点拨引导在感悟的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将鲜明的对比融入到朗读中,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拓展到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说得非常好,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动起来,于是安排了写,记下此时的感受。

《有的人》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能从读中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情感。

  2、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能理解作都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着中式的长衫,短短的头发根根直立着,目光深邃而炯炯有神,浓黑的胡须像大写的一字……他是谁?他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他是中国文化史的一面光辉的旗帜,民族的脊梁。我们第五单元学习的主题就是认识鲁迅,了解鲁迅,走近鲁迅,这节课,我们将起走进藏克家写的《有的人》,更加深刻的来理解这位伟人。板书:有的人

  二、鲁迅的生平简介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 提问:通过我们这一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以及你的课外阅读,谁来说说你对鲁迅的了解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或点名回答)

  2、我们一起再来温故一下鲁迅的简介。出示:幻灯片2。(学生齐声朗读)。接着出示一下个灯片,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真实的自我写照。

  3、看看本课的写作背景。出示灯片3,师读。

  三:读诗

  1、出示灯片4,师范读。

  2、 师强调: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声情并茂,把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从字里行间给读出来。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后,点名朗诵。相机指点。

  3、师:下面我们听听别人的朗诵。出示灯片5。

  4、小组内朗读。(师: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一起朗诵朗诵,待会儿,我们各小组间比比,哪小组读得更有感染力。)

  5、小组间比一比。(师:别的小组在朗读时,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听听别人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有问题,以便我们在读的时候引起注意。其他小组读完之后要给予掌声。)

  6、分角色朗诵,男生读诗的每一小节的前二行,女生读诗的每小节后两行。读了之后,师简单评评。

  7、师生一起朗诵。

  四、赏析诗歌。

  师:读过我们的朗读,我们对这首诗应该有一定的理解了。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我们的理解。出示灯片6

  1、在这首诗里面,诗人写了几种人?哪几种人?为什么要写另外一种人呢?学生自由回答或点名回答。出示灯片6的答案,师并加以小结: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他活着不管别人死活的人,这样的人是人民的敌人,是反动派,是剥削者;一种他宁愿给人民做牛做马、宁愿做野草燃烧、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诗人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衬托鲁迅的伟大。由此可见,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2、回答灯片6上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打出灯片6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并小结: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写文章的时候,恰入其分地运用对比手法、从正反二方面来刻画和描述,往往能造成强烈的情感冲突,更能彰显文章的中心。

  3、找出每小节的对比。边引导学生回答边出示灯片7。

  4、学习第一小节中的对比。“活着———死了”分别指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并打出灯片7上的答案,师:这样的.人我们有哪些词语来形容他们?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虽生犹死 苟且偷生 行尸走肉。“死了———活着”又分别是指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并打出灯片7上的答案。师:鲁迅先生虽然死了,他的精神还活在人民的心中。我们用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他 呢?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虽死犹生 英名永存 流芳百世。

  5、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诗人又是从哪些方面方面来进行对比刻画的呢?分别出示灯片8、9、10,师加以指导学习。并小结:从对待人民的态度来说,有的人是横行霸道,作威作福;而鲁迅先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人生的目的来看,有的人是活着为自己,死后想留名,而鲁迅先生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对社会有影响来说,有的人一生都在侵害人民的利益,而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捍卫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奔走呼吁,奋笔疾呼。因此这二种人注定会有不同的结局和下场。

  6、师:下面我们来读读这二种人截然不同的下场吧。出示课件11,师生一起朗读。

  7、师:可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像一句歌词里所写: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称砣是老百姓。也正如毛主席所说: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们说鲁迅先生的死属于哪一类呀?对,他没有死,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的精神将万古长青!我们祝愿鲁迅先生……?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鲁迅———永垂不朽!

  8、出示灯片12,师:我们来看看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如何评论他的。师读。

  五、总结拓展

  1、 师:同学们,学了这一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我们有哪些感悟呢?出示课件13。让学生自由发言或点名回答后,师打出灯片13问题的老师的寄语,师读。

  2、再读课文。播放课件中的朗读配音rm,师生一起朗读。

  3、课后同学们再读一读语文书中87页上作家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有的人》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1、深入思考诗歌的深刻内涵;

  2、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3、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诗歌中多重对比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建议: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这首诗不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在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对比中,阐扬了某种人生哲理。诗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对比的方法,颇具意味。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诗歌的特点加以点拨,并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A

  预习指导:

  1、阅读巴金的作品:《忆鲁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写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读臧克家的诗《有的人》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二、导读

  1、 学生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2、 教师配乐朗诵全诗(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 明确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三、导学

  1、这首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看一看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 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有感情朗读。(注意爱憎情感的表达)

  4、讨论以下问题:

  (1)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点拨:

  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点拨: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爱的执着。

  (3)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点拨: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能唤起我们读鲁迅《野草题辞》时的激动。“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会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诗句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诗中为何要给我们刻画另一类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6、这首诗是从哪几方面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7、分组朗读(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组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8、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点拨:

  以《有的人》为题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四、小结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完全取决于对人民的态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压迫人民的人速朽。这种人生观念在诗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鲁迅逝世时,他就写过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练习册作业。

《有的人》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诗歌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中部分含义深刻的字词。

  2、了解本文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由谈谈对这两种不同的含义的理解。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结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伯父帮助车夫时“半跪”一词以及谈碰壁一事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加以理解鲁迅的为人。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小黑板补充鲁迅的“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补充理解: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教学反思: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同时采用对比手法理解两种不同人物的做法与后果,进一步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为人。不足之处在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对比手法仿写生活中对待某一事件有不同看法的人,也许这样更能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有的人》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互相交流

  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评: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为人。】

《有的人》教学设计11

  1对教材的理解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2学生学龄特点、心理特征分析

  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3理念应用

  (1)激发读书动机

  在教学中,以“比赛读书”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准备活动中,“无为而为”地深究了教材;在活动中,理清思维,感悟教材。

  (2)有效实现对话,发展语文素养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深究文字的内涵;与同学的对话,完善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对话,深化对情感的感知;与作者的对话,感悟表达意图。

  (3)多元评价,营造竞争合作的学习氛围

  生生互评,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在多元的评价中,学生准确了解自己思维,知识,技能的水平。

  (4)以读代讲,引导发表个人见解

  有层次的组织读书,由浅入深地感知教材,最终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内容,研读语言文字内涵,感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培养倾听他人见解的习惯,锻炼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及人民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培养学生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教学流程:

  课前交流: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谈话导入: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学生评价)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请大家看课题,本文课题与其他课题有什么不同。(介绍副标题)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

  初读: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正音)

  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自己的感悟,适时点拨:

  1《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讨论: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炼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4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评价赏析,引导创作:你认为作者哪儿写得好,值得你学习。试创作一句或一小节。(交流展示)。

  赠送诗歌:

  某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放射光辉。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爱人民人民爱

《有的人》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了解本文运用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诗,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讲解式。

  五、教学课件准备:

  鲁迅像。

  名人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的诗歌,《死》中的片断。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件 鲁迅的像

  1、提问回顾

  《一面》中作者是怎么描写鲁迅的?仔细观察图像,对照图片看看作者的描写和实际相符合吗?你看了这些像以后有什么感受呢?能给大家谈谈吗?

  在前几篇文章中,我们对鲁迅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深入了解鲁迅,了解鲁迅的精神。我给大家搜集了一些资料,我想,同学们在看完这些资料以后对鲁迅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2、教师出示课件中的资料,指名读资料。

  3、读完以后有什么感想?

  4、教师结合学生的感想,进一步讲解相关的内容。

  5、鲁迅对生死的态度 学生看鲁迅《死》一文中的相关文字。结合其遗嘱回答。

  6、鲁迅对自己看得很轻,但是别人呢?别人是怎么评价鲁迅的?

  7、指名读名人评价鲁迅的文字。

  8、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人们对鲁迅的评价很高。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死后人们冠之以民族魂的称号。

  二、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读诗,把握主要内容。

  3、这首诗写了什么?

  三、学习探究,领会内涵

  既然文章是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中出现鲁迅的字样了没有,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纪念鲁迅的,对鲁迅作者是怎么评价的?从哪一节可以看出?

  生活死的意义。

  生和死的意义不同,作者是怎么写的`。死了还活着,活着却死了,你是怎么理解文章的,能结合学过的课文和我们提供的相关资料来谈谈吗?

  活着却死了的人有哪些表现?死了却活着的人有哪些表现?结合诗歌来看看。

  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结局?从中说明了什么?

  四.深化认识,拓展教学空间

  师生一起学习,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你觉得你所知道的人中,那些人虽然死了,但是他们还活着?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不是这样的人?为什么?教师启发学生联系学过的文章说。

  2、“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教师课堂拓展 韩愈文章写得好,当时许多大户人家一旦死了人,就请韩愈写祭文,想借助韩愈的文章来留名后世,但是,他们终究没有能够。

  3、“春分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看到这两句,你想到了那首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是草的生命力顽强。其实,这儿有更深层的意义。只有那些像草一样的低微的生命,才有顽强的生命力。鲁迅先生始终把自己当做一棵野草,他有一散文诗集取名就叫《野草》,也是这个意思。从全诗来看,那些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人,他们始终都把自己当做一棵野草。只有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才把自己看的高人一等。

  四、总结归纳

  本文运用对比的的手法,通过生与死两种不同的意义,对鲁迅的伟大精神做了高度的概括。在生与死的问题上,我国古代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司马迁说到人的生死时说,“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学完以后,我们要认真思考。

  五.作业:

  背诵诗歌

  搜集更多相关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

《有的人》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

  1、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初识鲁迅,质疑题目

  师:(幻灯出示鲁迅图片)孩子们,你们认识他吗?说说你了解他一些什么?

  师:出示鲁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早年,在日本仙台学医,看到旧中国人民的思想不觉悟,他毅然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用笔作武器抨击黑暗的旧社会。他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夜以继日地写作。写出了《呐喊》、《狂人日记》等许多作品,向黑暗的旧社会发起了挑战,唤醒了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起来同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

  引题:著名诗人臧克家在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会上,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读题

  师:诗歌是为了纪念鲁迅的,为什么不用《纪念鲁迅》为题?(板?)

  师:结合同学们的预习,诗中概括性地写了哪几类人?

  师:活着—死了,死了—活着。(相机板书)

  二、对比朗诵,深层探究

  师:自由的诵读全诗,把写这两种人的诗句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标出。

  师生交流(课件出示重组后的诗歌)

  生:同桌合作诵读

  生:展示读(评价)

  师:这样一读,这两种人的对比就更加鲜明,更加强烈了。

  师:你知道这两种人分别是怎样活的吗?我们先看到第一种人。(课件出示重组的反动派的诗句)

  三、对话交流,读中悟情

  a: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师:找出诗句,读一读

  师:平时我只听说过“骑……”?这里骑什么?(板骑)

  师:孩子们,这个“骑”还是骑的意思吗?(剥削、压迫)

  师:这个“骑”字,让你联想到什么?一个人,一幅画面,一段影视剧,一句话,一个词?

  师借学生的画面引:反动派作威作福的画面。(引:汉奸走狗——小兵张嘎、周扒皮、李三刀……)

  师:是啊!这些人骑在人民头上自以为怎么样?(读“骑”诗句)

  师:同学们,这些人怎么样?用一个词来形容。(读“骑”诗句)

  师:孩子们,你知道被骑的这些人民,这些老百姓怎样吗?(借机出示幻灯,教师语言烘托)

  师:只要这些作威作福的人活着,人民能活吗?——读“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师:孩子,你就是被骑的人民,你心里涌动着什么?(恨,恨之入骨……)(板恨)

  师:此时,你最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借机读反动派下场句)

  (指导读摔跨策略)a你不是恨吗?

  b你不是恨之入骨吗?孩子咬咬牙!

  c加上你的动作,让我感觉到你的恨!

  b: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同学们,我们接着看一看另一种人是怎么活的?

  师:什么叫俯?你能做个动作吗?(板:俯)

  师:孩子们,像刚才我们联想“骑”字那样,你从俯想到些什么?

  师:(鲁迅半跪包扎伤口图)鲁迅跪出的是什么?

  师:像鲁迅一样为人民而跪的人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课件出示一组“俯”图片。

  师:你还知道谁?

  师:出示题目:_____,这就是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引导写图片之外的`内容)

  师:这样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读)

  师:是呀!面对这样的人,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爱(板书)

  这样的人的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

  读:诗句——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指导朗诵

  策略:a、记住了他五十年!哪位同学记住他更长时间?

  b、嗯!不错,你注意了哪个词?

  c、注意一下“永远”,让大伙感觉到到地老天荒,人民还记住他!

  师:鲁迅死了吗?

  师:是呀,鲁迅没有死,他的精神还活在第一个人的心中,13年后,臧克家想起了他,七十多年后的现在,《亚洲》周刊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评为亚洲所有作品第一名;在《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人》一书中,他占据了重要的席位。鲁迅必将永垂不朽!

  师:一边是深深的恨,一边是沉沉的爱……(对比读诗)

  四、拓展延伸,探寻真理

  师:同学们,这两种人分别活着的是什么?死去的又是什么呢?

  生:肉体、灵魂、精神……

  师:孩子们,明白了这些,诗歌也就学完了。最后我们一起配上音乐能背的和老师一起背诵,不能背诵的朗诵。

  师:学完这篇课文,我想同学们对于活着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再来读一读其它的关于这方面的感悟!(出示名言)

  1、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潜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毛泽东

  2、让别人过得舒服些,自己没有幸福不要紧,看到别人得到幸福生活也是舒服的。

  ——鲁 迅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 迅

  四、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外读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

《有的人》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 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习重点”“预习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 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l.导入 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习检测

  (l)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 (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 属于____一种人. (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 他的伟大. (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 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 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 问;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 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 的? (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 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 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 场如何? 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l)处理课堂练习第五题. (2)第八题与第四题比较练习(3)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有的人》教学设计15

  一、关于学习内容

  这篇文章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教学本课可让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容。本课的设计还注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使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达情感。

  二、关于学习者

  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研究证明,大脑的发展是通过更多的信息刺激来完成的,而信息的来源主要途径是阅读,所以就积极创设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情境,将学生带入一个民主、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重现诗歌所表达的情景,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由爱学、乐学到想学。

  三、关于学习方法

  教学本课可在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能更好地进入诗歌情景。

  1.资料收集法

  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培养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课上进行交流。

  2.启发谈话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提出与本课有关的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说话的欲望,使学生乐于朗读。

  3.多媒体演示法

  制作了背景图片,配以适当的音乐,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等等。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本课出现的生字,理解本课出现的生词。

  【方法与能力】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情感与思想】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拓展与延伸】搜集一些关于鲁迅的材料,进一步了解鲁迅这个人。

  【重、难点突破】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

  读阅读提示,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有的人

  二、听朗读录音,并结合课本,理解全诗写了哪些内容。

  教学提示:其实,这是以分层的方法来理解诗意,要让学生懂得,诗也是可以分段的。由于时代背景的缘故,学生对于每节诗的内容理解可能不太准确,所以不能苛求,教师可作适当的背景补充,或者结合本单元前三篇课文来理解,效果会更好一些。

  教学参考: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二、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五、六、七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三、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交流诗中的疑问。

  教学提示:尤其一些背景知识的缘故,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可能会困难一些,因此,对于诗中的一些难点,以学习材料的形式分发给学生自学。

  教学参考:

  诗中重、难点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2)对词语的理解。

  ①“有的人”: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②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③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④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

  ⑤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四、指导朗读

  教学提示:诵读是理解本诗和体会诗人情感的最好方法,一定要让诵读贯穿于教学的全程。

  给学生讲解:无论是散文也好,诗歌也罢,朗读都要注意: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语势的强弱,还有停顿、重点词语的特殊处理等。希望他们能够从录音中得到朗读诗歌的感性体验与初步方法。

  由于诗歌强烈的抒情性,应该以“朗诵”的方式进行,与一般课文的朗读技法上有一定的“夸大”。

  教师的范读在本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在学生朗读欠缺地地方进行教师示范朗读,以突破难点。

  1、听诗歌朗诵录音,学生可小声跟读,之后,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提示: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要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

  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可以考虑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一是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的对比;二是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朗读;三是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2、情感体会

  教学提示:在对诗句的理解中,在对诗的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浓厚情感,并带着这种浓厚的情感投入到更加深情的诗句诵读中去。

  教学参考:

  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五、写法指导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学提示与参考:由于前面在理解诗意与有感情地诵读中已经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了。

  六、作业:

  课下找一下鲁迅的散文诗《野草》读一读,加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

  板书设计:

  活着,他已经死了 批判反动统治者与压迫者

  有的人 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死了,他还活着 热情歌颂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有的人》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10-27

教学设计01-14

《给动物设计名片》教学设计12-15

实用教学设计10-05

地理教学设计10-26

《散步》教学设计10-26

《阳光》教学设计10-26

《燕子》教学设计10-27

《鲸》教学设计10-31

ai教学设计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