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28 13:17:2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两首》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1

  《祖国》和《黑人谈河流》是两首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外国诗歌。俄国诗人莱蒙托夫从独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发了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全诗平实中见真情,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农家生活,蕴蓄着的是诗人纯洁而真挚的情感。《黑人谈河流》是豪放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成名诗作。诗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全诗在深邃中显自豪。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如俄罗斯风情、黑人种族的文明史。教读过程当中,要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则是教学的难点。教读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 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多媒体演示俄罗斯风情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山川之美。

  4.以俄罗斯抒情名曲《卡秋莎》为伴奏音乐,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5.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6.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伞,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

  1.B 2.C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祖 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 农家茅房 小窗 饮酒 笑谈 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 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 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 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诗两首》教学设计2

  【教学思路】

  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

  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准备】

  1、教师: 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 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

  蝈蝈与蛐蛐

  一、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

  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

  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等会儿请同学讲讲,你在诗歌情感表达上发现了什么。(抓住关键的情感词)

  自由朗读──谈发现──齐读──评价──齐读。

  落实问题:

  1、感情基调:明朗欢快。

  2、主要情感: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

  3、对蝈蝈“乐音”、蛐蛐“鸣叫”的赞美。

  四、个别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诗句

  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但如果深入品味,你可能会发现一些疑问。我想请一位同学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你不大理解的诗句。

  细心的同学应该发现自己不理解的诗句了,请将你的问题摆出来,让我们共同来研究,看看能否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如果同学所提问题你能解答,就由你来为他解答,好吗?

  (师生共同解答。)

  落实问题:

  1、以季节特点分为两层,各层特点不同:

  景:盛夏(生机)──严冬(冷寂、温馨)

  物:蝈蝈(喜悦)──蛐蛐(悦耳)

  虽然景物特点不同,但全诗情感前后一致:明朗欢快,热爱、赞美自然。

  2、对比烘托:

  昏晕──飘扬寂寞宁静──弹起

  3、①⑨照应,点明主旨;末尾通过联想将两幅画面叠印,生动表达“大地诗歌永不死亡”的主题。

  4、选材以少胜多,大自然的其它歌声也不断,留下想象空间。

  问题储备:

  ⑴诗歌两层景、物有何不同?(答案见1)

  ⑵蝈蝈和蛐蛐的鸣唱声都非常突出,为什么?

  环境安静:夏──昏晕飘扬。(但非死气沉沉──盛夏的豪华、可喜的草丛──充满生机、活力,而蝈蝈是热烈的、活跃的,所以更为突出。)

  冬──寂寞宁静弹起。(悦耳,可以伴随入眠。)

  ⑶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虽然景物不同,但作者的情感却是一致的,热爱、赞美大自然的情感贯穿全诗。)

  五、个别朗读,整理收获,个性化赏析

  大家都积极参与了诗歌的感悟,那么,你应该有所收获了,将你对诗歌的理解再次还原到诗歌中,请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细细品味。(可从内容、情感、结构、技巧、字词等方面进行赏析。)

  示例:

  我最欣赏“盛夏的豪华”“可喜的草丛”。──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日白天蝈蝈“乐音”的美妙。

  (学生自由发言。)

  六、朗读

  男女生比赛。

  七、小结

  抓住诗中意象的特点,可以体会诗歌的情感,《蝈蝈与蛐蛐》这首诗选取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蝈蝈和蛐蛐作为代表,表现了大自然四季“歌声”不断的特点,构思巧妙、意境精美,这可算是诗人济慈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吧,我们也可以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

  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请同学们将刚刚学过的方法,迁移到另一首诗歌上,请大家自学《夜》。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也是一位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通过对夜景的描绘,传递了自己的情感与对生命的体会。

  夜

  八、指导自读

  九、学生自学,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自学问题:

  1、诗歌抓住了“夜”什么特点?

  2、诗歌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3、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的异同:

  两首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朗读前者时可以感觉到诗歌充满生机活力,后者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学生自由发言。)

  十、总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

  十一、作业

  1、大自然的“歌声”纷繁多样,请选择一种事物,寄托你的某种思想感情,用诗歌的形式写下来。

  2、去感受都市的夜色,抓住夜的特点创作一首短诗。

《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

  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3.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

《诗两首》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4.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5.学生熟读全诗。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备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祖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 农家茅房 小窗 饮酒 笑谈 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斯

  核心词

  “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

  沐浴

  深邃 刚果河畔

  盖茅舍

  中显 尼罗河畔

  建金字塔

  自豪 密西西比河

  听歌声

《诗两首》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郭沫若先生的早期诗作,当时他的作品常常借用神话传说,加以再创造,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胆的想像、奇特的构思,正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这两首诗歌都有这些特征:《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静夜》先描绘静谧的夜景,然后放飞想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回味。所以教学时要通过朗读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同时,能让学生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运用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

  2、激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了解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

  2、在熟读美读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复述、扩写、改写等再加工创造。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钢琴曲《星空》〉、二胡曲《月夜》,学生查阅郭沫若及诗集《星空》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诗人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交流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并按“名、时、地、作、评”确定记忆重点。

  三、朗读体验。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并用铅笔做上记号。

  2、学生朗读,课件打出朗读的节奏和重音,让学生对照。

  3、叫一个朗读较好的学生,配上音乐《星空》,诵读过程中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仔细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4、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同时充分调动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描述诗里的想象世界。

  5、全班有感情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四、探究讨论

  1、课件打出问题组,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⑴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

  ⑵课文中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⑶这些想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诗的后3节中连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说明了什么?

  2、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

  ⑴街灯(联想)明星(想象)天上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⑵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⑶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⑷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五、背诵诗歌,体味语言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同时仔细体味诗歌语言好在哪里,并举例说明。

  不求谈得多么全面,只要谈出自己的体会即可。如:

  1、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2、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

  3、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等。

  小结: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用自己的话把诗歌的想象世界写出来。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这样月光如水的晚上,你会有哪些遐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再随同诗人观赏奇景,驰骋想像。

  二、朗读品味

  1、听《静夜》诗歌朗诵,配上二胡曲《月夜》。

  思考:这首诗哪部分是写实,哪部分是想象?写实与想象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节属想象,无论是写实还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2、学生自己朗读第一节,描述一下作者所描绘的夜景景象。

  这是一个“平和洁净”的世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翠绿的松林,还有旁近的村庄。月色白而淡,是一种朦胧的美;松林绿而浓,有一种苍劲之美。夜空明净,月朗星稀,抬头还可依稀瞧见团团白云,更有几点星星点缀天幕,似从白云缝隙漏出……环境非常“雅”,而这种“雅”的氛围,是一种俗心难成的无言的教化。

  3、在这样的月夜,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第二节开头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象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的海雾,想像着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

  诗人面对缥缈的星空,浮想连翩。晴夜高穹,银河该在何处?站在村边松林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迷蒙,如烟、似雾,虚幻空灵。而银河岸边,只怕有一位鲛人对月伤心,泣泪而成珠。写作本诗时,已是“五四”运动退潮后的低沉时期,思想上的苦闷与矛盾,内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让诗人怎能不鲛人泣珠、杜鹃啼血!

  4、多么奇瑰的想像,你能结合诗的意境,发挥你的想像,探究出诗人所“泣”的内容吗?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或者是无穷的思念?

  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和注释来理解。接着让学生发挥想像,畅所欲言,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明确: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和神往!这正是诗歌的留白艺术。我们可以联系诗人当时的心境、处境,当时的社会现实,来填补这未说出的内容──是怀恋亲人,期待着即将来到的甜美的团聚;是思恋家园,期待着它们走出愁雾早见清朗;是孤独、无望,期盼美好自由温柔的人间──总之,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着诗人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的一片深情。不同的人读着会联想出不同的美好答案。

  三、朗读探究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

  让学生谈谈,然后明确: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把握好诗歌美好、恬静、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请同学朗读,思考: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四、比较阅读

  两首诗歌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可从内容、意境、语言、写法等方面谈,言之成理即可。

  五、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小结: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诗歌,请大家课外阅读〈星空〉,诗歌能让你更加领略生活的美好!

  【教后反思】

  学生还是很喜欢这两首诗的。让他们谈更喜欢哪一首这个环节很出彩,学生大多能谈出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对第二首留白艺术的认识分析很让我意外。他们在这课还是有所获的。这也提醒我,新教材不能过于强调学生的体悟,只在学生感受的层面上做文章,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教师应该有适当的点拨和传授,以期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诗两首》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及对意象的把握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走近作者,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2.教师点拨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一、欣赏声像资料范读(flash课件音配像朗读),同时浏览CAI课件江南雨巷的画面(幻灯片2-8),自由朗读,感受体验这首诗的音质和情调。

  二、研读语文必修1《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6-9和语文必修1《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4-5中的相关文字,并自主探究,完成1-7题。(15分钟)

  1、请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彷()徨②彳亍()③踟躇(蹰)()()

  ④圯()⑤凄婉()⑥颓圮()

  2.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3.对《雨巷》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受中国古代诗词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的愁心。

  B.《雨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C.诗中借江南小巷的阴沉来象征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充满了迷惘和绝望。

  D.《雨巷》运用了复沓重唱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强化了音乐效果,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4、反复朗读后,你体会到这首诗的旋律(节奏、韵脚、手法、重音、语调、语速)有什么特征?它的意境、情调又是怎样的?

  5、《雨巷》这首诗是由哪些意象共同构成了特定意境?从虚实两个角度看,它们各自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6、《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7、你认为《雨巷》是一首爱情诗?哲理诗?还是一首政治诗?试从场景、人物、对象、情绪、基调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答案见幻灯片“自主探究”17-21和flash课件“解读”)

  教案(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声像资料范读,由网络歌曲《丁香花》(江涛演唱)导入flash课件“诵读”),同时播放江南雨巷的画面(幻灯片2-8)。听完朗诵,请两个学生谈谈感受。(3分钟)并指导学生朗读。(参考答案见幻灯片9)

  二、请3个学生轮读[研讨与练习]第四题中的3首古诗,并谈一谈丁香的寓意。(3分钟)

  (参考答案见幻灯片10-16)

  三、学生板演并表演展示“自主探究成果”(10分钟)

  四、课堂小结(1分钟)

  很多人在理解这首诗的时候,都会去联系写作的背景,从而找出作者写作的深层次含义。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更喜欢单纯地将它理解为一首唯美的爱情诗。“明知爱己不可得,却依然在绝望中苦苦寻索,依然“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种绝望与希望的哀婉叹息,令人肝肠寸断。

  练案

  五、练习检测(10分钟)

  1.《目标素养评价》丛书“语文必修1”P5-6[自我检测]1-6小题。

  2.背诵《雨巷》这首诗。

  六、课后作业:

  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

  教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感知作品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1、诵读吟咏法,欣赏评价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第一课时

  一、分组轮读诗歌,品味韵律美。(2分钟)

  二、flash课件“朗读欣赏”,感悟意象美。(2分钟)

  三、研读语文必修1《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6-9和语文必修1《目标素养评价》

  丛书P4-5中的相关文字,并自主探究,完成1-6题。(15分钟)

  1、请给下列字词注音

  畔()荡漾()荇()榆()

  篙()斑斓()笙箫()似的()

  2、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阴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到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4、P9第三题:从诗的形式看,《再别康桥》这首诗,让人感到很美,你觉得美在哪里?

  5、《再别康桥》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绪?试从这首诗的结构入手加以分析。

  6、徐志摩的离别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

  (答案见幻灯片“自主探究”8-15)

  教案(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幻灯片2-7)(2分钟)

  二、声像资料范读(flash课件“朗读欣赏”),观赏蓝天浮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幻灯片,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指导学生学生轮读,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4分钟)

  二、课堂交流,学生板演并表演展示“自主探究成果”(10分钟)

  三、课堂小结(1分钟)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康桥如画的美景,景中又蕴涵了诗人浓浓的深情,情于与景的交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意象的选取也值得我们学习。鉴赏这样的诗歌精品,朗读与理解互相促进,我们便仿佛步入艺术殿堂,与作者做心与心的交流,这难道不是一种美的享受?

  四、根据提示背诵《再别康桥》全诗(flash课件“背诵全诗”)(2分钟)

  练案

  五、练习检测(10分钟)

  《目标素养评价》丛书“语文必修1”P5-6[自我检测]7-13小题。

  六、课后作业: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赏析文章,并在全班交流。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教后反思

  学案(学习活动)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背诵,男同学背诵一、六、七节,女同学背诵二至五节。(3分钟)

  二、自主探究,完成1-5题。(12分钟)

  1.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

  A.彷徨寂寥河畔色彩斑斓

  B.竹篙漫溯凄宛惆怅而归

  C.笙箫繁衍挑衅彳亍独行

  D.记载哀怨浮藻碧波荡漾

  2.对《再别康桥》运用的表现手法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的心境。

  B.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C.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悄别离时那富有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D.全诗四行一节,诗行排列错落有致;每句字数基本为六七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一韵,呈现出明显的旋律感。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3-5题。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自由,向我们来了(田间)

  悲哀的

  种族

  我们必须战斗啊!

  九月的窗外,

  亚细亚的

  田野上,

  自由呵……

  从血的那边,

  从兄弟尸骨的那边

  向我们来了,

  像暴风雨,

  像海燕。

  3.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新诗。

  B.两首诗都采用了白话,是打破了旧体诗格律束缚的自由诗。

  C.《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新格律诗”。

  D.《自由,向我们来了》是新诗中的“自由诗”。

  4.下面说法错的一项是()

  A.《再别康桥》中的这两节分别押“ai”和“iang”的韵。

  B.《自由,向我们来了》这一节押“ian”韵。

  C.《再别康桥》节奏比较舒缓。

  D.《自由,向我们来了》节奏短促如鼓点。

  5.对《再别康桥》这两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招手作别”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惆怅失落之感。

  ②开头三个“轻轻的”是诗的抒情基调,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惆怅失落之感。

  ③“艳影”是“夕阳”中的“金柳”在水中的倒影,代表着康桥的景物特征,明丽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赞美之情。

  ④诗人心中“荡漾”着“波光里的艳影”,是诗人把魂萦梦牵的康桥比作一个美丽的姑娘的倩影,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答案见幻灯片16)

  三、合作探究,完成1-5题。(14分钟)

  1、第一节连用了三个“轻轻的”。这三个“轻轻的”是否重复与累赘。为什么?

  2、第二节里面的意象“金柳”在作者心中是一种什么感觉?

  3、“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又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

  4、如何解读“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几行诗?究竟是谁在沉默?为什么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5、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同中有异,在节奏上则完全相同,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见幻灯片17-21)

  教案(教学过程)

  一、分角色背诵,进一步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

  二、课堂交流,学生板演并表演展示“自主、合作、探究成果”(10分钟)

  三、课堂小结(1分钟)

  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

  练案

  五、练习检测(5分钟)

  《目标素养评价》丛书“语文必修1”P5-6[自我检测]14-17小题。

  六、课后作业:

  朗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诗两首》教学设计7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名诗对接:

  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⑵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了解作者

  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商隐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交流结果予以梳理,指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理信息。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

  三、赏析《锦瑟》

  1、教你方法:学诗三步走

  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2、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⑴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⑵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⑶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3、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引导:我想大家在读的过程中一定有所感悟,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从诗中捕捉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就全诗内容谈,也可就其中一字一句给你的感受来谈。

  ⑴学生交流阅读感悟,教师予以引导点评。

  参考:“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经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这些可都是真情的付出,热血的凝铸。可恨可叹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为什么单单是“五十弦”呢?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可以选择了吗?诗人以“锦瑟”喻美好的“华年”,以“思”引发“无端”之问,一上来就开门见山,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对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不唯我独有:有着“鲲展翅九万里”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辩;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要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晓”字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春”字点破,使旧有的怨恨怅惘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搏击奋斗。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明月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飘逸的烟霞。物犹如此,人当如是。“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仅是诗人精妙绝伦艺术素养的表现和挥洒,更是诗人回答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尺度。诗人以物推人,拓展深化了诗作的主题,整篇的闪光点在此,魂亦在此。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如泣如诉的悲剧式结问,又让诗人重新回到对“人生价值到底是什么?到底该怎样实现?”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

  2、小结诗歌内容:

  锦瑟牵情,回首往事──往事如梦,感伤深沉──对月而泣,美梦如烟──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3、探究主旨:

  引导:经过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凝结在哪个词语上?(惘然)

  引导:作者为什么而“惘然”?(为“此情”。)

  引导:“此情”到底是什么情?请同学们就此探讨诗歌的主旨。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点评。

  (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身世说……)

  4、品味语言,赏析技巧:

  引导:现在让我们借助一段动画影片,来感受走进这首诗的意境。

  ⑴flasn影片《锦瑟》。

  学生观后结合诗歌及画面谈谈这首诗的意境。

  引导:这首诗除了具有凄迷的意境外,还有哪些艺术特色?请同学们从它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再作分析、讨论、交流。

  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谈谈诗的语言特点,感情基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小结诗歌艺术特色:

  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5、再读诗歌,感受诗意诗韵美。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尽管这是李诗中最晦涩的一首,但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这足以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相通。

  五、布置作业

  请将今天所学进行整理,写成一篇赏析性的短文。

《诗两首》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2.尝试联想和想像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诗中所运用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并通过练习使用这两种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2.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

  教学重点: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教学难点: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郭沫若诗两首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远眺夜空,总会勾起人们无尽的幽思遐想。诗人郭沫若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天上的街市〉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心中所向往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二、预习检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缥piāo 缈miǎo

  2、理解下列各词的意义: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定然:必定这样。

  珍奇:贵重稀奇。

  闲游:悠闲散步。

  陈列:把东西摆出来供人观看。

  三、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女神》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一部新诗集。它确定了郭沫若

  在我国现代史上新诗歌奠基人的地位。

  时代背景

  本诗作于1921年10月24日,那时作者留学日本,满怀憧憬,于春末秋初两度回国,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象使他失望了。诗人凝视“缥缈”的星空,幻想出神异的世界,诗中寄托了他美好的社会理想,抨击了黑暗、丑恶的社会现实,唤醒了人民为争取自由、幸福生活而斗争。

  四、研读全诗

  1、问:全诗共四节,每节写的是什么?

  第一节

  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再由星星引出了对天上街市的描写。湛蓝的夜空,街灯与明星交相辉映,说不清哪是街灯,哪是明星。诗的开头,巧妙地从街灯和明星互喻,随着迤逦远去的灯火和繁星,把读者引入“那缥缈的空中”,顿觉天上人间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安谧明朗的境地。

  第二节

  联想到天上“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这是自然而然的。接着,进一步驰骋想像的翅膀,具体描绘天上街市的神奇景象,奇就奇在这里陈列的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然而究竟有哪些珍品和奇物呢?诗人没有—一细说,恰好留给读者去细细寻味。

《诗两首》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⑵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明确: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明确: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4、合作研讨: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5、改写诗句,歌唱祖国:

  ⑴诗歌的第二节和第三节以分号为限,可分为五小节,任选一节改写成散文,必须用进下列词语:温馨宁静质朴简单美不胜收刻骨铭心

  ⑵教师出示自己的范文,如第四小节,可以改写为:

  我喜欢这样的温馨宁静的时刻: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小村的路口,看看那堆满谷物的打谷场,从那里飘来阵阵丰收的馨香;再回头望望那覆盖着稻草的农家茅房,在暮色中静默无言,是那样和蔼可亲;在那镶嵌着浮雕窗板的小窗后,是乡亲们质朴简单的日子……这样平常而普通的乡村风景,在我眼里美不胜收,因为,我刻骨铭心地爱着这片土地!

  ⑶学生活动,交流。

  四、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参差跌宕;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涛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宫商之声。

  2、学生合作研讨:

  ⑴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⑵“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⑶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明确: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又略带悲伤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强烈的时代感,都是令人荡气回肠的。掩卷遐思,倍感肩上使命崇高,恰如一代伟人毛泽东吟唱的“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我们能挂帆济海,谱写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磅礴诗章。

  六、拓展、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什么是牵挂?牵挂是一种思念,牵挂是一种情怀。牵挂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线绳,牵挂有如皿豆的藤蔓缠绕着篱笆。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抒怀短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祖国

  莱蒙托夫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森林河流白桦

  对祖国的“爱情”{

  农家生活: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饮酒笑谈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黑人谈河流

  休斯

  核心词“河流”(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黑色刚果河畔盖茅舍

  河流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诗两首》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

  2.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平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写诗,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为阶梯,去尝试一下写景诗的创作。

  二、品读济慈和叶赛宁,感受写景诗的特点

  1.介绍两位诗人。

  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诗情。

  (1)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

  (2)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引导学生交流:

  《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

  《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3.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歌的语言。

  (1)重点读《蝈蝈与蛐蛐》引导学生体会:

  散文一样的语言:娓娓道来,似在说话,不造作不生硬。

  感受方式:改变诗歌分行排列的方式,把它们以散文的形式排列,读一读体会一下,原来,散文诗就是一篇散文。

  (2)重点读《夜》,引导学生体会:

  诗的语言就是形象化、细节化、生动化的语言;

  景物的'铺排: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

  特点的凸现:松林的“幽暗”、夜莺的“歌声”、长脚秧鸡的“欢嚷”、大河的“银星”、小溪的“银波”……

  教师总结:写景类抒情诗其实很简单:

  写诗,就是诚实地写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细腻地描绘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优美地表达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灵活地排列出心中的话

  ……

  三、拓展练习

  四、自由创作

  模仿这两首诗简易朴实的写法,即兴创作小诗一首并朗诵交流。

  (提醒学生:如果觉得难,可以写成散文再考虑形式。)

  五、安全教育

  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不在走廊上追逐打闹.

《诗两首》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诵读,领会诗人坚强乐观的思想,感受他博大的情怀。

  2、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教学目的要求1。

  2、难点:

  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从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导入;或可从“你知普希金有多少”这一问题导入,让学生自主学习。

  二、朗读诗歌

  三、指导学生朗读

  让学生注意诗的感情基调,并注重诗的重音、节奏、停顿。

  四、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余同学作出中肯的评价

  五、精要讲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艰难生活的体会。

  2、这首诗语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是它打动人心的美好所在。

  六、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七、请同学结合生活实际,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会如何去面对呢?

  八、当堂检测

  背诵、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抽同学背,然后一起默写。

  九、作业

  1、课后补充练习。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诗人采用象征手法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2、反复诵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教学目的要求1。

  2、难点:

  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读《未选择的路》导入,或可从多媒体场景一路导入。

  二、全班同学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分读,全体同学试背

  三、指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四、请同学举手发言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路”的诗句、格言警句

  五、研读课文

  1、你是怎样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的?

  2、《未选择的路》中的“路”“荒草”“足迹”象征着什么呢?

  3、在《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体会诗句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试着说说你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5、谈谈你学习这首诗的感受。

  六、作业

  1、当堂背诵、默写《未选择的路》。

  2、以“路”为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诗两首》教学设计12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哲理,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学习诗歌朴实、真诚的语言,理解诗歌的表现角度。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选择。

  二、学习过程:

  (一)预习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伫( )立涉( )足延绵( )萋萋( )

  瞬息( )忧郁( )幽( )寂尴( )尬( )

  2、查一查,理解词义。

  幽寂:尴尬:

  延绵:萋萋:

  3、填空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_________(作者)被流放的日子里。

  2、《未选择的路》是_____(作家国籍)诗人_______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

  ________。

  3、当感觉到生活欺骗了你时,正确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探究

  1、读一读,想一想,这两首诗给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2、说说两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未选择的路》中的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既然是选择道路,作者为何要写“未选择的路”,而不写已选择的路?

  2、读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觉得有没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课内精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2、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3、“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一句中的“忧郁”还可以用什么词替换?

  4、“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句,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5、这首诗蕴含了什么道理?试着谈谈你的理解。

  (五)、自主探究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1、试着概括第一小节诗歌的内容。

  2、你认为“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朗读的`重音应放在哪个词上。

  3、诗中的“路”,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它的含义是什么?

  4、哲理诗给人以思考,请以自然界的某一景物用一两句话写出你的独特感悟或对生活的思考。

  三、课堂总结

  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于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鼓舞,使人笑面人生;而《未选择的路》对于人生选择的思索,人生的选择很无奈,即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诗两首》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

  1.一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3.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4.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5.合作探究: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6.学生配乐美读小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

  三、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

  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

  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4.拓展延伸: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5.学生熟读诗歌,深层感受夜色,体会夜的意蕴。

  四、作业

  P16练习三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主题:

  (冬)蛐蛐的歌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

  夜

  叶赛宁

  河水、松林、夜莺、秧鸡、静谧、美丽、溪水、月色 (反复吟咏)(安适、宁静的心境)、大河、小溪、青草

《诗两首》教学设计14

  教学依据:

  诗歌是最精粹的文学样式,它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诗歌本身蕴含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诗歌理解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本课中的《我爱这土地》、《乡愁》就把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品味欣赏诗句,作为教学重点之一。 另外,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九年级也当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诗歌能力为目标,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浓浓的情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欣赏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竟境和深刻意蕴,把握诗歌的象征的手法,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来抒情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诵读与理解相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蕴,把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难点:把握诗中的象征意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朗诵三首关于思乡的诗:崔颢《黄鹤楼》李白《静夜思》席慕容《乡愁》

  请学生指出三首诗的共同点:思乡、热爱故乡,由此引入余光中的《乡愁》

  二、新课

  (一)、学习第一首诗:《乡愁》

  1、学生自由诵读,初步理解内容

  2、学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后归纳出以下几点:

  (1)、本诗着重表现“乡愁”,即对家乡的思念

  (2)、诗中的“愁”,是借助具体的物,即“船票、邮票、坟墓、海峡”来体现的`

  (3)、诗是以时间顺序来安排内容

  (4)、诗的结尾一节,把对家乡的热爱上升到热爱祖国的高度,情感升华了。

  3、学生朗读,再次体会诗的情感。

  4、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学生点评。

  (1)、点评时突出对“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词的处理,理解作者在这些词上寄予的深情

  教师引导:邮票小小,乡愁“大大”

  学生回答:船票窄窄,乡愁“宽宽”

  坟墓矮矮,乡愁“高高”

  海峡浅浅,乡愁“深深”

  (2)、点评时突出诵读的停顿: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3)、点评时注重“后来啊”中“啊”的处理,学生谈理解。

  (4)、点评时注意理解“浅浅”的表达效果,并非“海峡浅浅”,而是“思念深深”。

  5、学生再次品读,从整体上深入理解、体会,归结本诗的意蕴内涵。

  6、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学过这首诗,我们能不能也以“乡愁”为主题,仿写几句:

  a组:乡愁是……

  乡愁是……

  b组:小时候,母爱是……

  长大后,母爱是……

  而现在,母爱是……

  (二)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1、诗中常用物象或意象来表述或抒情,学生自读全诗,找出物象或意象,结合写作时间,理解它们都代表了什么?学生合作交流,理解归纳:

  a、全诗以“写”的物象来代表爱国诗人和爱国人士

  “写”热爱土地的表现:

  歌唱(即使喉咙嘶哑)

  (与祖国同在,为国献身)

  死后融入土地

  b、“暴风雨”象征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愤怒的人民

  c、“无比温柔的黎明”:自由解放的曙光

  2、再次朗读第一诗节,体会诗的意象

  3、学生示范读,点评

  (1)、点评时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变化如“暴风雨”“温柔”的不同朗读处理

  (2)、点评时注意诵读时情感要丰富

  4、诵读第二诗节,明确与第一诗节的关系:点明主题这不仅是诗人爱国之心的体现,也是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5、齐育本诗,加深理解

  6、学生质疑:可能出现的问题: “为什么用上‘假如’”?

  三、总结:

  如何理解现代诗的内涵或意义:找出诗中的意境或物像,结合时代背景或写作背景去理解

  四、作业:请你借助一种物象或意境(如月亮、大雁、春花、江水)等来表现一种情感,写几句小诗。

《诗两首》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熏陶感染学生,感悟母爱,赞美母爱。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以朗诵为主,本教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语感,加强对诗歌的理解;本篇课文接触的是两位大家,所以了解泰戈尔和冰心很有必要,通过教师讲解和图片直观展示的方法使学生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方法,每课时都设计了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合作探究;本教案注重对诗歌的整体理解和情感教育,没有支离破碎的字词讲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flash课件《母亲》。

  二、简介泰戈尔

  出示泰戈尔图。

  教师介绍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暮歌》、《晨歌》等,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等,《吉檀伽利》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文中爱、欢乐、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他的作品就是因为有爱,所以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和真诚。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这首诗朗读的感情基调。

  四、问题探究

  准备工作:学生四人一组,备好笔纸,做适当的记录。

  1、讨论第一个问题: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这个问题较容易,可让学生讨论3分钟左右,即可书面记录并派代表全班交流。

  (孩子对母亲的爱)

  2、讨论第二个问题:主人公是谁?他是怎样来表达对母亲的爱的?

  这个问题比第一个稍难,可让学生讨论6分钟左右。全班交流时可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采用小组间互相补充的方法。

  (孩子。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和妈妈捉迷藏,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母子情深。)

  3、讨论第三个问题:妈妈知道孩子为他做的事吗?他为什么不让妈妈知道他为母亲所做的事?

  (母亲不知道;因为母爱是无私的,所以孩子也想默默地为妈妈做些事。)

  (括号内的答案仅作参考,教师可结合学生回答进行小结)

  五、朗诵比赛

  1、泰戈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顽皮、天真、可爱、活泼的孩子和一位善良、慈爱的母亲,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请小组派代表进行朗诵比赛。

  语文教师做总裁判,选出行事比较公正的学生四人做裁判进行评判。标准如下:

  ⑴普通话标准,朗读时流畅。(3分)

  ⑵仪态大方、得体,最好不看课本。(3分)

  ⑶朗读时能读出一个调皮孩子的天真、活泼、可爱的语气。(4分)

  六、课堂小结

  20世纪初,是泰戈尔最不幸的时候,他的妻子病逝,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写出了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是他心中的爱,对生命的爱,对孩子的爱,支撑他写出关于爱的伟大的作品。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母爱的力量尤其伟大。泰戈尔通过写母爱的作品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他把写作精力放在美的领域里开垦、耕耘,用微笑和爱融化读者,可见他的一生都怀着对人类的爱和不谢的童心。

  七、巩固练习

  1、给下列字注音:

  匿()笑花瓣()祷()告嗅()

  2、辨字组词:

  摇()辫()棚()棵()

  遥()瓣()崩()颗()

  3、课后练习:

  熟读课文;课外补充阅读泰戈尔的《新月集》(部分)

  第2课时

  一、新课导入

  冰心图。

  泰戈尔的《新月集》把我们从贪婪的成人世界,带到纯洁、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让我们感受到童年的天真和美好。在我国也有一位深受泰戈尔影响的'女作家,“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是她一生的名言,也是她一生坚持的信念。她就是世纪老人──冰心

  二、简介冰心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女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在我国文坛上影响很大。

  三、朗读课文

  1、听flash录音,体会语感,把握情感。

  2、学生集体朗读,再次感受。

  四、问题探究(四人小组,在讨论前每组确定一名组长。)

  1、讨论第一个问题:学生朗读(由组长牵头或组员自由朗读或组内集体朗读),思考与《金色花》的相同点。

  (主题相同,对母亲的深情倾诉。)

  2、讨论第二个问题:学生大声朗读(由组长组织),思考与《金色花》的不同点。

  (《金色花》表达的母子情深,借用“金色花”来抒情,写了一个与妈妈嬉戏的调皮的孩子,轻松活泼,充满童趣;《纸船──寄母亲》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借用“纸船”来抒发情感,写了一个执著、寂寞、忧郁的游子,深切热烈,感人至深。)

  五、拓展延伸

  1、同是写母爱的文章,可是却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你更欣赏哪一篇呢?

  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来体会这不同形式的母爱,争取说服同学,让他们和你喜欢的一样。

  2、每人一张纸,叠一只纸船。把你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在纸船上,并且在课后放到河里,表达对母亲的感情。(音乐《妈妈,儿祝福你》)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课外补充阅读冰心的其它文章。

【《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4-02

教学设计01-14

《给动物设计名片》教学设计06-16

小学教学设计12-20

《麋鹿》教学设计02-17

分数教学设计02-12

识字教学设计01-28

风筝教学设计02-22

《dtnl》教学设计02-07